宣威市

宣威市

宣威市地處雲南省東北部。東與貴州省盤縣相鄰,南與曲靖市毗鄰,西隔牛欄江與會澤縣相望,北與貴州威寧縣接壤,距省會昆明市260公里。全市面積6062平方公里。民族有漢、彝、回、苗。轄榕城、來賓、倘塘、格宜、田壩、羊場、板橋7鎮及17鄉。宣威歷史悠久。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霑益州,屬雲南行中書省曲靖路。清雍正五年(1727年)設宣威州,隸曲靖府。民國初改設宣威縣,1954年改名榕峰縣,1958年復設宣威縣,現隸屬曲靖地區。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設宣威市。

基本信息

簡介

宣威市宣威市
位於中國雲南省東部 。1991 年人口119.6萬 。民族有漢、彝、回、苗等 。1913年置宣威縣 ,1954年易名,1959 年恢復原名。1994年2月撤縣設市。高原為主 。屬南溫帶氣候 ,年均溫13.3℃,年均降水997.7毫米。雲南省旱糧、烤菸 、生豬生產基地和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特產宣威火腿、黃磷等。昆貴鐵路過境。名勝有松鶴寺、虎頭山革命紀念地。
● 宣威市地處雲南省東北部。東與貴州省盤縣相鄰,南與曲靖市毗鄰,西隔牛欄江與會澤縣相望,北與貴州威寧縣接壤,距省會昆明市260公里。全市面積6062平方公里。民族有漢、彝、回、苗。轄榕城、來賓、倘塘、格宜、田壩、羊場、板橋7鎮及17鄉。宣威歷史悠久。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霑益州,屬雲南行中書省曲靖路。清雍正五年(1727年)設宣威州,隸曲靖府。民國初改設宣威縣,1954年改名榕峰縣,1958年復設宣威縣,現隸屬曲靖地區。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設宣威市。
宣威地處滇江高原北部,地勢東高,西、北低。主要山峰有東山樑子、白革皮,梁光山樑子、大水塘梁子、石盆梁子等;最高峰馬鞍洞梁子,海拔2868米,最低處臘龍岔河,海拔920米。主要河流有可渡河、格香河、小江。氣候特點,冬溫夏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均降水量986毫米,年均溫13.3℃,一月均溫5℃,七月均溫19.4℃。屬暖溫帶高原季風氣候。
全市工業主要有農機修造、煤炭、電力、採礦、化工、冶金、化肥、建材、食品加工、烤菸、糧油加工、釀酒、製藥等。宣威是全省重要煤炭產地之一。礦藏資源有煤、鐵、銅、錳、鈷、鉛、鋅、硫磺、石棉等。宣威交通便利。貴昆鐵路縱貫市境,另有田煤、來賓煤礦、宣威電廠、雲氮鐵路支線4條,天杉幹線公路與市內5條支線公路相連。可通鄰市縣及市內各鄉、鎮。市區至各鄉、鎮有班車相通。
宣威主要名勝及紀念地有:尖角洞文化遺址、漢晉古墓、東山寺、孔廟、紅軍烈士陵園、四里座大橋、虎頭山戰役遺址等。

行政區劃

宣威市衛星圖宣威市衛星圖
宣威市地處雲南省東北部。東與貴州省盤縣相鄰,南與曲靖市毗鄰,西隔牛欄江與會澤縣相望,北與貴州威寧縣接壤,距省會昆明市260公里。全市面積6062平方公里。民族有漢、彝、回、苗。轄榕城、來賓、倘塘、格宜、田壩、羊場、板橋7鎮及17鄉。宣威歷史悠久。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霑益州,屬雲南行中書省曲靖路。清雍正五年(1727年)設宣威州,隸曲靖府。民國初改設宣威縣,1954年改名榕峰縣,1958年復設宣威縣,現隸屬曲靖地區。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設宣威市。

地理概況

宣威市  宣威市
宣威地處滇江高原北部,地勢東高,西、北低。主要山峰有東山樑子、白革皮,梁光山樑子、大水塘梁子、石盆梁子等;最高峰馬鞍洞梁子,海拔2868米,最低處臘龍岔河,海拔920米。主要河流有可渡河、格香河、小江。氣候特點,冬溫夏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均降水量986毫米,年均溫13.3℃,一月均溫5℃,七月均溫19.4℃。屬暖溫帶高原季風氣候。

工業農業

全市工業主要有農機修造、煤炭、電力、採礦、化工、冶金、化肥、建材、食品加工、烤菸、糧油加工、釀酒、製藥等。宣威是全省重要煤炭產地之一。礦藏資源有煤、鐵、銅、錳、鈷、鉛、鋅、硫磺、石棉等。宣威交通便利。貴昆鐵路縱貫市境,另有田煤、來賓煤礦、宣威電廠、雲氮鐵路支線4條,天杉幹線公路與市內5條支線公路相連。可通鄰市縣及市內各鄉、鎮。市區至各鄉、鎮有班車相通。
全市農作物有玉米、稻穀、薯類、小麥、小豆;經濟作物有烤菸、油菜。森林覆蓋率為32.4%,立木蓄積量430萬立方米,主要樹種以雲南松、華山松、青崗櫟為主。草山面積6.94萬畝。主要飼養羊、牛、馬。家畜以飼養豬為主。野生動物有百餘種。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宣威市有各類學校總計854所,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4所、完全中學12所(含體育中學)、初級中學37所、國小637所(其中國小教學點279個,國小358所)、幼稚園16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育部門辦教職工總人數13857人,其中:普通中學6197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442人、國小7099人、幼稚園116人、特殊教育3人。各類在校學生總數279388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4035人,高中生34795人,國中生67043人,國小生134373人,幼兒學前班39108人,特教班34人。2013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1496人,高中招生10712人,國中招生23746人,國小招生20998人。普通中學有專任教師5391人,其中高中有專任教師1811人,國中有專任教師3550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有專任教師384人,國小有專任教師6672人,特殊教育有專任教師3人。

科技

2013年,宣威市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9345人,其中:中專教師154人,中學教師6012人,國小教師7172人,工程1693人,衛生2595人,農業660人,經濟618人,會計審計260人,統計8人,檔案16人,新聞21人,文物博物7人,圖書88人,播音3人,藝術32人,公證4人,律師2人。取得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資格18757人,其中:高職資格2297人,中職資格8987人,初職資格7473人。

文化

2013年,宣威市完成送戲下鄉演出88場次;文化大篷車演出18場次;文化走基層10次;送電影下鄉3972場。將楊柳“可渡關驛道”申報為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公共圖書館藏書量達到10.09萬冊,接待讀者8.3萬人次。

醫療衛生

2013年,宣威市有衛生機構445個(含村級衛生所);衛生人員4113人,其中衛生院419人;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671人,其中衛生院384人;衛生機構床位數5226床,其中醫院3465床,衛生院1681床;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208人。全市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為1228902人,參合率97.52%。

體育

2013年,宣威市舉辦元旦環城賽跑,“全民健身日”活動暨首屆七彩雲南全民健身運動會。參加曲靖市第四屆中學生運動會,取得男籃第一名、足球第二名、女籃第四名、田徑第七名的成績。

社會保障

2013年末,宣威市企業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9840人,收繳保費8246萬元;參加農村養老保險72838人,保險金額滾存結餘4173.83萬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46420人,收繳保費1.8億元;參加失業保險38608人,收繳保費1151.47萬元;企業事業機關單位參加工傷保險51502人,收繳保費2839萬元;參加生育保險30115人,收繳保費175萬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73.2萬人,收繳保費8480萬元,爭取各級財政補助1.28億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7487人次,全年累計保障金額3431.18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月保障118558人,全年累計保障金額12834萬元。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數7953人,登記失業率4%。

交通

鐵路

宣威火車站建於1964年,隸屬昆明鐵路局,是三等站。是雲南省第三大火車站,位列昆明火車站,曲靖火車站之後全省排名第三,是進入雲南的最主要鐵路經停站。

公路

從公路交通網看,編制形成了“三縱三橫、九大通道”的高等級公路骨架、幹線公路、農村公路、鐵路、航空等陸空立體交通網路,現有國道1條106.6公里、省道3條240.3公里、縣道27條516.4公里、鄉道338條2509公里、村道2068條4895公里、專用道26條72公里。
從公路通達能力看,全市共有通車公路2463條8339.4公里,通車裡程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1.36公里,有1300多公里農村公路由砂石路改造升級為水泥路,有18個鄉(鎮、街道)實現村村通硬化道路,通行政村硬化率達到80%,2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路率達85%。
從公路通暢能力看,有一級公路36.2公里,占總里程的0.43%,二級公路124.3公里,占1.5%,三級公路62.4公里,占0.75%,四級公路3183.7公里,占38.2%,等外公路4932.8公里,占59.1%,以市區為中心,以國省道為骨架、縣鄉道為脈絡的公路網路使民眾出行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從高速公路建設看,2015年8月即將通車普宣高速公路85公里,在建的宣曲高速公路宣威段35公路,已啟動前期工作威宣高速公路宣威段50公里,正在推進的南北大通道與杭瑞高速之間連線線沾會高速公路宣威段15公里,列入曲靖市五年會戰宣威至富源高速公路93公里,將形成宣威境內高速路網。
從公路管養看,以縣鄉主幹道大中修工作為重點,每年市級財政投入1500萬元公路養護資金,形成上下聯動、財政投入與受益企業投入相結合的管養模式,2013年以來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公路養護示範縣。

市內交通

宣威市內通有公車,計程車。

旅遊

概況

宣威有文化遺址10處、古建築15座、墓葬碑刻18處、館藏文物7種、風景名勝7個,既有市(縣)級文物保護,也有省級文物保護。墓葬、碑刻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顧家堆梁堆墓、耿興祖孫合葬墓、繆良玉繆文龍父子墓、李將軍夫婦墓、按於蕃墓、王世雄墓、耿讓墓、清世祖教條生員臥碑、《重修玄武祖師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長發害老少形魂之總墓》碑、免差碑、楊福禎《誥封碑敘》碑、《成章季子紹堯家言》碑、“飛虹佇鶴”石刻、“高山流水”、“水流雲在”石刻、水營山墓闕。館藏文物主要有南園硯、玉壺春瓷壺、李仰亭《風雨歸舟圖》、康熙銅鐘、徐人龍字幅、照鶴葡萄畫、民國要人題詞冊等。
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時期遺址
格宜尖角洞新石器遺址,經省、曲靖市、宣威市三級考古鑑定確定。
潁川營遺址
潁川營遺址,在宣威城東古城村,明徵南大將軍傅友德(潁川侯)築。
六可渡古炮台
六可渡古炮台,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築。
上營古堡遺址
上營古堡遺址,位於宣威城西北上營村,清嘉慶年間由繆御齋倡建。
松鶴寺
松鶴寺,即東山寺,建於明初,系佛、道兩教合一的建築群。
壁風寺
壁風寺坐落在雙龍街道辦事處左所村委會鮑屯村,離城十里,位於明清時期的古驛道線上,原名碧風寺,始建於明洪武年間。
三台洞
三台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澤河谷斷岩上,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
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城西南25千米多樂國小內,建於民國19年(1930)。
來賓石塔
來賓石塔,位於城北15千米的來賓村南,1912年建,屬風水塔。
侯氏宗祠
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於民國初年。
魏金階莊園
魏金階莊園,在城東南50千米的兔場村,民國19年建,是宣威的私人莊園。
四里座大橋
四里座大橋,在田壩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時建木橋,光緒時改建石橋,民國10年毀於兵災,13年重建。
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在宣威一中,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
榕城書院
榕城書院,在宣威二中,前身為明倫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為書院。
楚聖宮
據民國《宣威縣誌稿》所載,楚聖宮始建於清朝初年,原名壽佛寺,又叫三楚宮。

著名人物

徐文禮:先後擔任晉綏野戰軍三五八旅七一五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一師一團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軍一師副政委,1954年任一軍一師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各一枚,1957年任一師師長。1963年任一軍副軍長,1964年授予少將軍銜。
徐文烈:先後任八路軍120師教導團政治委員,晉西北抗大七分校政治委員。1943年3月調任陝甘寧綏德抗大總校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調任東北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
周建屏:(1892-1938年),原名宗堯,字興唐、興堂,曾用名子炎,雲南省宣威市倘塘鎮人。曾任紅十軍、紅十一軍,軍長。
浦在廷:(1871—1950),宣威榕城鎮人,學名浦鍾傑,鄧小平夫人卓琳的父親。著名愛國實業家,宣威火腿的“革新”者,電視劇《商賈將軍》的原型。浦在廷不僅是雲南宣威火腿罐頭的創始人,更是一個抱著“實業救國”理想,積極擁護、支持、參加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熱血志士。1950年,因病逝世,終年80歲。
浦瓊英(卓琳):(1916-2009),著名的民族實業家浦在廷之女,鄧小平夫人。1916年4月6日出生於雲南省曲靖市宣威榕城鎮普家山村,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因工作需要改名為卓琳。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2009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2009年7月29日12時30分,卓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2009年8月10日火化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組委會授予卓琳的頒獎詞:彩雲之南的才女,黃土高原上的瓊英。攜小平手五十八載,硝煙里轉戰南北,風雨中起落同隨。對她愛的人不離不棄,讓愛情變成了信念。她的愛向一個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堅定、溫暖與攙扶。
朱勃:(1919-1988),男,著名教育學家,原名朱如初,1919年7月5日出生於雲南宣威縣來賓鄉觀音堂村的一戶富裕家庭,兄妹六人中,他排行老大,取名如初。啟蒙後進入國小,同時在家讀私塾。初小畢業考入縣城三元宮國小(今榕城一小)讀高小。1936年前往昆明求學,考入昆華中學初級部讀國中,1939年1月考入昆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9年6月由杜竇甫仁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朱勃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他在“比較教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國內外均有積極影響。其著作主要有《比較教育史略》、《比較教育名著評論》、《比較教育研究方法》、《悉尼大學》等。1986年9月,朱勃被批准離職休養。1988年12月29日,朱勃因病醫治無效在廣東中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逝世,終年90歲。
晏廷愛:曾任中國駐高棉王國大使、中國駐泰王國大使。獲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頒發一等白象榮譽勳章。
孔垂柱:曾任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劉平:少將,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龍江:曾任雲南省科學技術廳廳長。
黃雲波:曾任昆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
張福學:雲南曲靖市宣威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感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呂磊:雲南宣威人,國際IT科研公司(大中華區)創始人,國際軟體名譽專家,社科院知名人士,中國區域網路定點拓撲理事,國家IT代理會長,國際科學研究首席執政長官,亞太地區網路安全大使,國際科創奠基人,區域網路主席,國際重大科技理事會會長。

地方特產

宣威火腿,是宣威漢族在數百年醃臘肉的實踐中創造出的臘肉精品。宣威地處滇東北,冬季氣候寒冷,適宜醃製臘肉。宣威火腿的醃製時間每年從霜降開始到立春結束,主要又集中於冬至到小寒期間。其醃製方法是將本地豬宰殺後,擠盡淤血,放鹽揉搓。然後再經過醃製、發酵、風乾等過程,次年端午節後醃熟。宣威火腿吃法多樣,可炒、蒸、煮而食,也可切塊燒烤至焦黃,以排出肉表腊味,再洗淨煮熟,切片食用,色、香、味具佳。講究的吃法是用沙鍋煮熟而食,這樣更能品嘗到宣威火腿的美味,其湯色清亮、味道鮮甜,肉質紅嫩細膩。宣威火腿的歷史悠久,最遲始於明代。20世紀初,浦在廷等人集資興辦“宣和火腿公司”,引進機械設備製作火腿罐頭,繼而“雲南宣威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有限公司”成立,其產品於1923年參加廣州等地賽會受到各界的好評。孫中山先生為其題詞“飲和食德”,從此名聲大著,遠銷香港、新加坡等地。
2001年3月宣威火腿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個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05年11月21日“宣威火腿”獲國家商標局批准並註冊,成為我省的第二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09年4月24日榮登中國馳名商標榜單;2010年6月2日宣威火腿製作技藝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7月21日“宣字牌”宣威火腿入圍第二批保護與促進的中華老字號名錄(零售、食品類)。2013年5月19日,被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火腿文化之鄉”;在2013《中國地理標誌調研報告》中宣威火腿地理標誌評為中國100個最具綜合價值地理標誌,同時被評為全國第二批(23個)“中國五星級地理標誌”;2014年4月30日,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籌建“全國宣威火腿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
倘塘黃豆腐
倘塘是烏蒙山南段的一個小鎮,以出產黃豆腐聞名。這裡突出的是一個“黃”字,我們素常見到的大多是白豆腐,這種豆腐卻是黃色,方方兩寸。看之,嬌嫩欲滴,食慾大增;食之糯嫩可口,滿口留香。
中國豆腐文化的始祖是漢代淮南王劉安,這個聰明的王侯看來是要被蒼生永恆地記在心間了,因為人們抬起飯碗來,豆腐都是飯桌上再普通不過的菜餚。兩千多年的傳播發展,豆腐早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世界上各種膚色、各種人種餐桌上的佳味美食了。
倘塘豆腐是在民族遷徙中來到倘塘的。倘塘由漢、回、彝、苗等幾個民族交叉雜居而成,漢族主要在明朝的洪武年間遷徙而來,把豆腐技術帶來後,迅速傳遍開來,走進家家戶戶。
黃豆腐一度是大山深處不為人知的民間食品。在烏蒙山上層層疊疊的山地里,只生長洋芋和包穀,黃豆是套種在包穀地里的附屬農作物。滿山滿嶺的山地,只收穫著這些微薄的希望。即使在河谷地帶,也只有極為狹窄的水田分布在河的兩岸,每年洪水來臨,往往把田裡的禾苗洗刷得精光。但聰明而堅韌的倘塘人選擇了大山,也選擇了理性的思維,在艱辛的生活中硬是把日子過得像像樣樣,有滋有味。為了讓白色的豆腐在喜慶的節日中增添吉祥的色彩,他們把做好的白豆腐又用小塊的紗布包裹起來,浸放在一種叫薑黃湯的湯汁里煮上十來分鐘,黃色的汁水便滲入豆腐塊的外層,這時候的豆腐就成為黃豆腐,金黃色預示著來年的豐收。
黃豆腐的製作工藝比一般的豆腐講究,從選豆、碾碎,到煮漿,再到點膏、壓制,每一步都是在經驗豐富的婦女掌握下進行著。尤其在點膏的時候,十分講究,俗話說“豆腐好不好,全憑石膏放得巧”。倘塘豆腐選用高山上未曾施肥的黃豆,用該地特有的黃石渣礦泉水浸泡後,用石磨耐心地磨,然後進行燙漿濾渣、酸漿點制、包塊成形、火煮染色、上串吊掛等工序,最後形成小鎮上獨特的一景——雲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拴著賣。每年秋收過後,只見在石板鑲砌而成的街道兩邊,金黃色的豆腐從瓦房檐口垂落下來,買者選中其中一掛,主人便用剪子剪下來,成串地帶走。隱隱約約地還可以看見樓上懸掛的玉米串串,其實生活就是這樣的連線,一個豐收的年成就這樣把日子推向沉靜的冬天。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和當地的物什會發生完美的結合,高山上出產的黃豆和山谷里潺潺流出的黃石渣山泉就是完美的珠聯璧合。用山泉做成的豆腐,滋嫩細白,這種山泉,在大山之間孕育了千百萬年後,流淌出來是澄清潔淨的,撫下身去痛飲,只感覺清新撲鼻,甜美甘潤,此時完全不用擔心喝多了拉肚子,只管痛飲個夠。起身後不得不探詢這美妙山泉的來頭,只見四面環山的倘塘小鎮中間,有一條河水向東流去,猶如玉項鍊一般消失在遠處蒼茫的大山中。曾經有外地辛勤的農婦不辭辛勞趕進山里來,高價收購倘塘的黃豆回鄉欲做豆腐賺錢,誰知道,做成的豆腐咬在嘴裡如同嚼木屑一般。
做成後的黃豆腐,因需用麻線拴掛而呈十字花紋,含在嘴裡生食,質脆味鮮,止渴生津;切片打蘸涼食,質韌香純;割塊炒食,黃色不染,其香繞樑;成塊煎食,油而不膩,溫潤不火;燒烤乾蘸,熱血潤肺,舒筋暖胃;拌酸菜煮食,清爽開胃,消暑解渴。黃豆腐登得喜宴,伴得旅途。和當地有名的宣威火腿煎炒出來,其濃郁的香味可飄數里。
倘塘黃豆腐因其生產原料稀少,加工方法獨特,三百餘年來,黃豆腐芳香不減,美名遠揚。
如今在昆明、玉溪的超市里,倘塘黃豆腐櫃檯前顧客排成長隊,往往上午熱賣,下午就脫銷了。來宣威觀光旅遊的遊客也經常驅車數十里,親自到倘塘看看這裡源遠流長的美食。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