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縣

施甸縣

施甸縣隸屬於雲南省西部邊陲,怒江東岸,保山市南部,地處東經98°54′~99°21′、北緯24°16′~25°00'之間。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以勐波羅為界與臨滄市為鄰,西隔怒江與龍陵縣相望,北連隆陽區。縣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會昆明市654公里。施甸縣屬中亞熱帶為主體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273天,每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153.9天。2012年,施甸縣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鉛鋅礦最多,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還有泥炭、汞、鉬、銻等,僅泥炭儲量即達155萬噸。2012年,施甸縣經濟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膠寄生樹等。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夏、商、周至春秋,屬哀牢部族居地。

西漢時期,屬益州刺史所屬哀牢國。

西漢元封二年,設不韋縣,施甸,屬益州郡。

東漢永平十年,設益州西部都尉,轄不韋。

永平十二年,設永昌郡,新置博南、哀牢2縣、永昌郡共轄不韋等8縣。

蜀漢時期,永昌郡領嶲唐、不韋、博南、哀牢、比蘇5縣。

西晉元康四年,郡治南移不韋。

元康末年,再南移永壽。

東晉至南朝,雲南貴州合稱寧州,縣境隸寧州永昌郡。

北朝時,名不建縣,隸永昌郡。

隋代,雲南設南寧州總管府,隸濮部。

唐代南詔時,屬永昌節度轄地,南詔滅亡後,隸大長和國,仍屬永昌節度。

五代十國時,屬大理政權的永昌府轄地。

宋代大理國時,屬永昌府轄地。

元代至元十一年設雲南行中書省,縣境設石甸長官司,隸屬大理金齒宣慰司鎮康路。

明代洪武十五年,設雲南布政使司,沿襲元制。

嘉靖元年,屬永昌府。

清代順治六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橋,實行改土歸流。

順治十二年,筑州城,時州署從大石橋遷入施甸。

順治十八年,裁撤,併入保山縣。

康熙五年,裁鎮姚守御千戶所。

乾隆三十五年,設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廳,隸永昌府。

民國元年,廢巡政廳和巡檢司,置施甸分治縣,設縣佐公署,隸保山縣時,施甸稱為鄉地,設區鄉。

民國21年,裁分治縣,屬保山縣。

1950年1月5日,保山縣人民政府成立。

1962年12月1日,經國務院123次會議批准,設立施甸縣。

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縣委員會、施甸縣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隸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196312月29日,改隸保山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2000年12月30日,改屬保山市。

行政區劃

施甸縣轄5個鎮、6個鄉、2個民族鄉:甸陽鎮、由旺鎮、姚關鎮、太平鎮、仁和鎮、萬興鄉、擺榔彝族布朗族鄉、酒房鄉、舊城鄉、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老麥鄉、何元鄉、水長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施甸縣地處滇西南邊陲,怒江東岸。東經98°54′~99°21′,北緯24°16′~25°00′之間。東至昌寧縣枯柯河,西以怒江為界與龍陵縣相望,南至勐波羅河與永德縣相連,北與隆陽區毗鄰。縣城位於縣境中部,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9公里。

地貌

施甸縣境內地形屬怒山尾翼山地峽谷區,地勢大致北高南低,三面有江河環繞,兩山夾一壩。高山,丘陵縱橫交錯,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差較大。東北部四大山主峰大水河頭山最高海拔2895.4米,西南部的三江口最低海拔560米。

氣候

施甸縣屬中亞熱帶為主體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每年平均氣溫17.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9℃,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1.8℃;活動積溫5786℃,極端最高氣溫32℃,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2℃。全年無霜期273天,每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153.9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2年,施甸縣總面積2009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1.04畝,森林復蓋率44.8%。

礦產資源

2012年,施甸縣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鉛鋅礦最多,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還有泥炭、汞、鉬、銻等,僅泥炭儲量即達155萬噸。

生物資源

2012年,施甸縣內有石瓢、媧妮、打黑、葫蘆口等溫泉,具有治療皮膚病及風濕病的良好作用。

2012年,施甸縣林木資源主要有雲南松、華山松和櫟類等。

2012年,施甸縣經濟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膠寄生樹等。

2012年,施甸縣木本藥材有柯子、杜仲、山楂等。

2012年,施甸縣珍稀樹種有楸木、紫椿、黃楠、銀杏、柚木等。

2012年,施甸縣珍稀動物有金絲猴、馬鹿、水獺孔雀、白鷳、綠斑鳩、犀鳥等,多分布在縣境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施甸縣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人,占87.5%,非農業人口42860人,占總人口的12.5%。其中:男性174272人,女性167757人。少數民族27200人,占7.95%。

民族

施甸縣有22個民族:其中包括,漢族314829人,彝族12779人,布朗族8353人,佤族1664人,回族1090人,傣族973人,白族956人,傈僳族399人,景頗族242人,滿族63人,苗族86人,布依族50人,哈尼族67人,德昂族38人,納西族35人,阿昌族68人,拉祜族21人,壯族63人,瑤族10人,藏族16人,怒族10人,蒙古族11人,其他族206人。

交通運輸

施甸縣交通施甸縣交通

2012年,施甸縣公路里程1661千米,其中:省道44.61千米,縣道406.67千米,鄉道811.9千米,村道375.82千米;專用道22千米。2012年,完成客運量586.55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235.78%;完成旅客周轉量38673.68萬人千米,比2011年增長199.82%;貨運量455.87萬千克,比2011年增長209.73%;完成貨物周轉量43807.11萬千克千米,比2011年增長16.14%。

經濟概況

綜合

2013年,施甸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41億元,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3億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12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5%。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經濟成長2、7、6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依次為12.5%、48.7%、38.8%。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36︰25︰39調整為32︰29︰39。

第一產業

施甸縣農業施甸縣農業

2013年,施甸縣農業總產值預計實現24億元,增長7.5%。糧食產量達1.6億公斤,增長2.8%,烤菸收購30萬擔,產值3.9億元,增長2.5%,圓滿完成收購任務。畜牧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實現產值11.7億元,增長20%;肉類總產量達7.8萬噸,增長15.7%。

第二產業

施甸縣工業施甸縣工業

2013年,施甸縣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1億元,增長35%,增加值預計實現8.3億元,增長25%。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5.5億元,增長42%。實現產值5.5億元,增長28.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5億元,增長21.5%;稅收1.1億元,增長37.5%。非公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上繳稅金和增加值大幅增長,分別達到2億元和14.8億元。

第三產業

施甸縣旅遊業施甸縣旅遊業

2013年,施甸縣第三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5%。住宿、餐飲發展層次進一步提升,房地產、通信、保險、交通運輸、物流倉儲業平穩發展,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億元,增長15%。2013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9.6萬人次,增長13.9%,實現旅遊總收入1.6億元,增長45.5%。

社會事業

科學事業

2012年,施甸縣印發技術資料16.6萬份,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751期、培訓15.6萬人次。舉辦農函大7個專業17個班520人。推廣雜交包穀良種16.53萬畝,舉辦各種樣板4.08萬畝,推廣包穀育苗移栽3.1萬畝,推廣雜交稻2.1萬畝。完成組織申報並立項的中國科協、省級和市級各類科普、科技項目共6個、落實項目資金72萬元。

教育事業

2012年,施甸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83校,其中:完全中學3校,初級中學15校,國小校128校,職業中學1校,教師進修學校1校,幼稚園35校。共辦1532個班,其中:普通中學353個班,國小859個班,職業中學78個班,幼稚園242個班。有教職工3274人,其中:普通中學1329人,國小1621人,職業中學97人,教師進修學校31人,幼稚園196人。有專任教師3142人,其中:本科學歷及以上1696人,比2011年增236人;專科學歷1266人,比2011年減134人;中專中師及以下學歷176人,比2011年減57人。施甸縣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53950人,其中:普通中學18668人,國小24630人,職業中學3715人,幼稚園6937人。各級各類學校招生15387人,其中:普通中學6231人,國小3572人,職業中學1358人,幼稚園4226人。畢業生15804人,其中:普通中學6734人,國小4580人,職業中學822人,幼稚園3668人。國小入學率99.33%,國小畢業升學率98.25%,國中入學率119.54%,國中畢業生升學率57.3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65.28%,聯考上線率96.43%,中考600分以上人數2739人。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投入經費3368.1萬元,享受免雜費、教科書費的學生達到38803人,國小輟學率0.55%,國中輟學率1.34%。

環保事業

2012年,施甸縣環保污染治理投資100.4萬元,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86.48%。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8.9%,廢水排放總量973.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0.233萬噸;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42%,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9平方米。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55.25萬噸標煤,比2011年增長12.05%,單位GDP能耗1.624噸標煤/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單位GDP能耗下降率為2.57%。

社會保障

2012年,施甸縣在崗職工人數11554人,比2011年增長0.72%。其中:國有單位8291人;集體單位185人;其他單位3078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35684.4萬元,比2011年增長2.68%,其中:國有25755.1萬元;集體524.6萬元;其他9404.7萬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1092元,比2011年增長3.7%。據國家統計局施甸調查隊對150戶農村住戶和50戶城鎮住戶現金收支調查表明: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354.58元,比2011年增加881.04元,增長16.1%;農民人均現金支出7221.85元,比2011年增加752.46元,增長11.63%;農民人均純收入4523元,比2011年增加601元,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8.96元,比2011年增加870.72萬元,增長26.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283元,比2011年增加2128萬元,增長15.03%。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49.41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0.3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積17.54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0.47平方米。解決了1.24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施甸縣共有孤寡老人3874人,享受國家救濟的城鄉居民64245人,發放救濟專款1135.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24人,發放補助金905萬元。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數7979人,發放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2264萬元。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6760人,共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561萬元。

2012年,施甸縣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215433人,其中城鎮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7921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7512人。收繳養老保險基金總額5572.43萬元。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216個,城鎮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8039人,收繳失業保險金658萬元。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基金當年支出額分別為3305.47萬元、230.24萬元、2300萬元。城鎮失業、醫療、養老保險綜合復蓋率99%。

政治體制

施甸縣主要領導
圖片 簡介
張雲怡 ,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縣長;歷任隆陽區團委副書記、書記、區委辦公室副主任,蘭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昌寧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施甸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
趙志國 趙志國 ,白族,中共黨員,中共施甸縣常委、縣人民政府黨組副書記,2002.07任副鄉長。
段會英 段會英 ,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歷任施甸縣姚關財政所所長,施甸縣財政局預算科副科長,縣財政局副局長、局長。
閃耀強 閃耀強 ,回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歷任施甸縣酒房鄉農科站站長,酒房鄉副鄉長、鄉長、黨委書記,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陳建新 陳建新 ,漢族,無黨派人士,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畜牧獸醫局局長;歷任施甸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助理畜牧師,仁和鄉副鄉長,縣畜牧獸醫中心主任,縣畜牧局副局長,仁和鎮鎮長,縣農業局副局長、畜牧獸醫局局長。
蔣中彪 蔣中彪 ,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歷任施甸縣舊城鄉黨委副書記,舊城鄉鄉長、黨委書記,縣林業局局長,縣發改局局長。
魯少霖 魯少霖 ,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歷任瑞麗邊防檢查站副營職科長,保山市公安局副主任科員、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兩禁科科長、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易製毒化學品犯罪偵查大隊大隊長、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副支隊長,施甸縣公安局政委。
李成傑 李成傑 ,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歷任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輔導員、團工委書記,西安交通大學團委宣傳部部長、團委副書記;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黨委學生工作專職委員、航天航空學院黨委副書記。

風景名勝

古生物化石 位於 雲南西部,怒山山脈南端的施甸縣,古生代正好處在滇西海槽之中。當時的海水裡生活著棘皮動物、三葉蟲、苔蘚蟲、層孔蟲、珊瑚類、腕足類和頭足類等多種器管生物。
野鴨湖 位於施甸西南姚關鎮境內,距縣城16公里,屬天然濕地。因濕地常年棲息著野鴨,當地人便稱之為野鴨湖。
石瓢溫泉度假村 位於施甸西北部等子鄉境內,距縣城60公里,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狀,故名石瓢。石瓢溫泉水溫恆定在50O-80O之間,水流量巨大,有大小溫泉眼10餘處,一瀉如注的沖腰池、溫潤清澈的月牙池。

由旺土主廟 位於由旺鎮由旺街辦事處西1公里少保山腰,為祀南明時期施甸“本人”莽成龍”而建。
《恤忠祠記》碑及恤忠祠和鄧子龍軍事遺址 《恤忠祠記》碑及恤忠祠和鄧子龍軍事遺址撰刻於明萬曆十五年冬十月。全文共2346字,主要記述了鄧子龍在滇西抗緬平叛,駐戍經營老姚關的史實以及平定右甸地方民族械鬥之概況。該碑為鄧子龍之隨軍參事、奉議大夫、雲南按察司分巡金倉僉事李士達所撰;金騰兵備雲南按察使南昌春宇姜忻書;雲南按察司分巡金倉副使餘姚雲屏胡維新篆額。內容翔實可信。983年2月分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施甸抗日江防遺蹟群 施甸抗日江防遺蹟群1942年5月,日寇侵占中國怒江以西大片國土,中國遠征軍沿江設防,英勇抗擊,與日軍隔江對峙直至-勝利。施甸縣位於怒江中游東岸,保留了大量江防遺蹟。本項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山頭炮兵陣地、孩婆山戰場遺蹟、老渡口作戰遺址、小團山盟軍高炮陣地以及望江台、三個山、大蜂子窩、小金崗元、小烏木、二台坡、大紅梁子、老兵洞等8個碉堡。
布朗族跳會 布朗族跳會農曆二月初七,施甸縣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哈寨村顯得異常熱鬧。這天,來自木老元鄉哈寨、新地基、旱谷山、下哈寨、水溝腳五個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哈寨村的打歌廣場,參加該村布朗民眾自發舉辦的“布朗族跳會”活動。布朗族跳會是布朗族民眾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動。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個原始的盛大節日在50多年前就消失在了布朗族民眾的記憶之中。尋找失去的記憶、傳承傳統文化是當地老人的夙願。
蔣氏祠堂 蔣氏祠堂“耶律庭前千株樹,阿莽蔣氏一堂春。”這是木瓜榔村的蔣氏武略祠大門所見的兩幅楹聯,楹聯暗示出“耶律”、“阿”、“莽”、“蔣”四姓氏之間存在的關聯。蔣氏祠堂年久失修,看上去已經破敗,門口的這兩幅楹聯因地震損壞有一半幾乎不能辯識;祠堂正中掛著“武略祠”的匾額,匾額的左上寫著“契丹建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之後裔太阿蘇魯任元末萬戶大明洪武17年任石甸長官司首任長官後封為承直郎武略將軍”。
由旺鎮 由旺鎮由旺鎮位於施甸縣壩子北端,距縣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歷來是施甸縣經濟發展較快,集市貿易較為興旺,文化藝術較為繁榮的一個大鎮。由旺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始建於明朝年間的土主廟、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名勝古蹟;有始建於光緒16年的由旺文筆塔。
施甸隧通橋 施甸隧通橋隧通橋,又名鏈子橋。位於施甸縣與永德縣分界的勐波羅河上,其地稱“葫蘆口”,是通往鎮康及出緬甸的驛道橋。系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橋呈北--南走向,以10根鐵鏈在兩岸懸崖間穿壁懸吊而成。橋淨跨30.8米,高8.5米,面寬3.5米。兩端橋頭各有混凝土過亭一間。北端橋亭之外有當年修橋時留下的摩崖題刻三幅及功德紀略碑兩塊。
施甸媧女溫泉 施甸媧女溫泉媧女溫泉旅遊度假區位於施甸縣何元鄉斯拉底南麓山谷,距縣城40公里。近年來,何元鄉政府與縣直部分單位及個人投資開發,現建有旅店、餐飲等服務設施,每年聞名到此治病、療傷、休閒度假的遊客數以萬計。已初步開發的澡塘有回族澡塘、酸水澡塘、白泥池澡塘、坤華池澡塘、乾清池澡塘等十餘個。
石瓢溫泉 石瓢溫泉瓢溫泉旅遊度假區位於施甸縣西北部等子鄉境內,距縣城68公里,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狀,故名石瓢。石瓢溫泉水溫恆定在50℃-80℃之間,水流量巨大,有大小溫泉眼10餘處。根據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中心實驗室《檢驗報告》,石瓢溫泉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主要有鉀、鈉、鈣、鎂、碳酸、偏矽酸,這些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可治療風濕、胃病、皮膚病,無論洗浴、飲用、蒸熏都有神奇療效。
野鴨湖濕地 野鴨湖濕地施甸縣野鴨湖天然濕地景區,距施甸縣城16公里,距姚關集鎮2公里,因濕地常年棲息著野鴨,便稱之為“野鴨湖”。濕地湖水面積680畝,湖的岸邊是萬畝森林,覆蓋景區山巒、島嶼,湖中青山倒映,山、水、島互為一體,使野鴨湖濕地素有“滇西小桂林”之稱。優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湖內適宜多種魚類和水生物生長的有利條件,湖中有海子魚、鯉魚等,魚的肉質特別細,吃起來味道獨特,特香,是名貴的上等生態魚。到此旅遊觀光的客人,對野鴨湖景區的清燉魚、清燉花鰱、清燉鯽魚、麻辣火鍋魚等稱讚不已,流連忘返。

經濟社會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施甸經濟社會的發展較為緩慢,到1963年建縣時,全縣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91所,有教師422人,有1條全長83公里的不列等公路,運輸以馬車、馬幫、牛幫為主;有1台裝機容量48千瓦的柴油發電機,供縣直單位照明;有醫療單位14個,醫務人員72人;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360.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9元。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以“穩糧食、興科教、調結構、建支柱、保穩定”為發展思路,改變了1978年以前農業經濟結構單一的狀況,逐漸形成了以糧、煙、糖、畜支柱產業為主,茶葉、林果、蔬菜、藥材、魚腥草等同步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2003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9.1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788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9.1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3.55億元,比1963年增長17.8倍,比1980年增長7.1倍;工業產值2億元,比1963年增長233倍,比1980年增長23.8倍。財政總收入6872萬元,總支出為1.83億元。一、二、三產業比重調整為47:12:41。

畜牧業發展形成規模養殖,大牲畜存欄7.36萬頭,生豬存欄32.4萬頭,肥豬出欄26.4萬頭。漁業在搞好水庫、水池、水塘的基礎上推廣稻田養魚,產量1370噸,產值1370萬元。工業1963年全縣僅有3個小紅糖廠,1個碾米廠和1台48千瓦柴油發電機。1971年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工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建成了姚關河一、二、三、四級電站,現年發電量達到7307.5萬千瓦小時。建成舊城、由旺、龍坪3個機製糖廠,日處理甘蔗2500噸,2000年生產機制白糖3.07萬噸,酒精3030噸。

其它主要工業產品有:水泥1.73萬噸,紙箱紙板5334噸,拖拉機拖斗286輛,塑膠製品281噸,複合肥249噸,金屬矽1067噸。食品加工施甸氣候溫和,水質優良,資源豐富,適宜於各種食品的製作。細如銀絲,色澤潔白,味美可口的冬粉暢銷省內外,出口東南亞和西歐;細膩黃糯、脆香味美的豆片馳名德宏、臨滄,遠銷緬甸;色澤鮮艷,味道醇美,香味濃郁的骨頭舴、香腸、舴肉、水豆豉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顧客青睞;施甸火腿工藝獨特,選料認真,色澤深紅,香味四溢,可與雲腿媲美。非公有制經濟2003年,全縣個體私營戶數有3522戶,從業人員1.2萬人,註冊資金8529萬元,總產值達1.3億元,上繳稅金1178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17.1%,完成工業產值6183萬元,占總產值的52.4%;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6億元,占市場份額的47.6%。

施甸縣施甸縣

非公有制經濟生機勃勃,逐漸成為經濟成長的生力軍。社會事業2003年,全縣有專業技術人員4005人,其中高職66人,中職1167人;先後有128項科技項目獲國家、省、地、縣科技進步獎;有4項新產品獲省部級金獎;有3項發明獲國家專利;“點將台”牌將軍綠茶、杜仲保健茶獲第12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天禧”牌橄欖酒、“地合”牌石榴酒獲第2屆國際發明專利及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全縣有各類學校364所,其中完中3所,國中18所,職中l所,國小325所,幼稚園16所,在校中國小生5.8萬人,教職工284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3%,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已經省驗收合格。有衛生機構40個、病床425張、衛生專業人員514人,衛生工作穩步發展。體育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得到廣泛開展,先後向省地輸送體育人才70人,有國家一級運動員3人,二級運動員11人;廣播、電視復蓋率均達95%。全縣實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村級體制改革已順利結束。1985年以來,先後有16個單位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有54個單位被評為地級文明單位,有118個單位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全縣有十星級文明戶14451戶。

資源條件

土地資源全縣耕地32.99萬畝,園地、林地、牧草地171.43萬畝,城鎮村莊、水域、交通及工礦用地15.83萬畝。生物資源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樹種有雲南松、華山松和櫟類;珍稀樹種有楸木、紫春、黃楠、銀杏、柚木;珍稀動物有金絲猴、山驢、馬鹿、水獺、孔雀、白鷳、綠斑鳩、犀鳥等。經濟林木核桃、板栗、茶葉、石榴、酸木瓜、梅子、野生橄欖正在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已探明礦產資源有飾面石材、石灰石、石膏和鉛鋅礦。其中,飾面石材300多萬立方米,鉛鋅礦儲量16.5萬噸,石膏礦分布30平方公里,石灰石遍及境內,儲量豐富。水能資源有河流69條,總長586.6公里,河川徑流總量7.38億立方米,主要有怒江、勐波羅河、施甸河、太平河、烏木龍河、姚關河等,均屬怒江水系,江河流經陡峭峽谷,形成高低落差勢能,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2.17萬千瓦,目前開發利用4.81萬千瓦。旅遊文化資源朝陽寺坡至大寨門、響山的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地質剖面以及何元西邊塘、滑石板泥盆紀和仁和徐家半坡奧陶紀等古生物化石景區,歷為中外地質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豐富而被中外地質學界稱為“中國海林檎的故鄉”。石瓢、媧女、仙人洞、打黑、葫蘆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壩等溫泉,水溫在44~70℃之間,水中含多種礦物質,浴後可治皮膚、風濕等病。老黑龍洞、朝天洞、蝙蝠洞、擺榔仙人洞,洞中奇形萬狀,有很好的開發前景。明將鄧子龍抗緬平叛系列遺蹟:恤中祠、清平洞、鎮姚所城、點將台、大關、小關、里騷關、芭蕉關、茨竹關保留完好,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施甸縣施甸縣

滇西抗日防禦戰場位於施甸縣境內怒江東岸90公里江防線上,碉堡林立,炮台、炮車路、塹壕縱橫於陣地,抗日宣傳標語、紀念碑、紀念地、醫院、軍民辦事處等保存相對完好。施甸長官司所屬白墳坡、木瓜榔、蔣家松林等多處保存契丹小字、遺蹟。屬古哀牢國土著民族的布朗人,主要分布在木老元、擺榔兩鄉,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姚關萬仞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約8000年前女性頭骨化石1具,為省內出土舊石器時代最完整的2具頭骨化石之一。人力資源20003年末,全縣共有勞動力19.2萬人,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專以上學歷人員共有505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學本科335人,大學專科2046人,中專2670人。

農田水利全縣已建成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10座,小(二)型水庫38座,小壩塘、“五小”水利工程291座,總庫容6553萬立方米;己建高產穩產農田19.29萬畝,農田水利化程度達到58.6%。電力全縣現有發電站11座,裝機容量1.5萬千瓦,年發電量7307.5萬千瓦小時,高壓輸電線路1180公里,通電鄉鎮達100%,通電村達100%。交通通信全縣15個鄉(鎮)全部通公路、通電話,通車裡程1022.2公里,有大中型公路橋3座。2003年末全縣程控電話容量17664門,電話用戶12045戶,行動電話10560部。城鎮建設以縣城為中心,由旺、仁和、姚關、舊城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2003年末,縣城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街道22條,建有6552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各鄉鎮集鎮建成區面積8平方公里,全縣城鎮建成區面積達10.6平方公里,共有各類市場25個,城市化水平達到15.5%。

地方特產

施甸茶葉 施甸 茶葉是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的特產。施甸縣茶葉以萬興碧毫、萬興雀舌、台山雲毫,姚關龍銀尖和酒房銀風馳名。施甸縣茶葉13個鄉鎮均有分布,涉及106個村2萬多戶農戶,茶農近8萬人。
冰糖 施甸 冰糖以白沙糖為原料,加配雞蛋、土鹼等調料,精製加工而成,形如結晶冰體,味甜而醇,無燥熱性,食之滋陰降火,提神補氣,為中醫常用藥引,尤宜老幼食用,產品銷於省內外及東南亞各國,是民間社會交往的貴重禮品。

雕梅 施甸雕梅聞名國內外,且遠銷東南亞各國。它以紅花大鹽梅為原料,精選後雕琢去核,用特殊方法除澀,再用優質冬蜂密反覆浸泡裝罐,長久密封而成。雕梅未嘗而先聞其香,色調與鮮梅無異。吃味酸甜適中,清脆可口,回味無窮,百食不厭。它含水量有大量的果酸,能開胃健啤,清嗓潤肺,生津止渴。不僅是一種美味佳品,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豆片 施甸豆片又名乾蘭片,它是以豌豆為原料,經磨粉、細篩、調漿、攪拌、煮熟、製片、曬乾、包裝等工序精製而成。薄而透明,色嫩黃,能長久儲存而不變質,可油炸、燒湯、熱炒等,香脆可口,營養豐富,是桌上美味和贈友佳品。

果松籽 果松籽,顧名思義就是果松樹所結出的種子。果松是一種多年生植物,樹木高大,是建房、家具特需材料,主要產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溫涼山區。果松籽顆粒大、均勻、飽滿、殼亮,是全國各地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既可用於植樹造林,又是招待親朋好友的上等佳品。

五香豆醬 五香豆醬產於施甸縣由旺區,它選取用優質黃豆,經煮熟發酵加入各種香料,切成塊塊,晾曬精製而成。它味真鮮美、辣麻具全,食用方便,同時便於攜帶和保管。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俗等特點。切片油煎香氣撲鼻,是家庭餐桌和旅遊菜餚之佳品。
河圖大燒 大燒,又稱“烤豬”,素為保山盛筵上的一道大菜,尤以河圖鄉人所烤最負盛名。其製作頗為繁難:將適齡壯豬宰殺除毛清腔後縫上破口,通體塗上以芝麻油、蜂蜜、醬油及多種香料調製的混合調料,再將其整個地架在栗炭火上邊翻邊烤,邊烤邊塗調料,直到熟透為止。大燒外酥內嫩,皮色金黃油亮,香脆酥潤:肉質鮮嫩細膩,甜而含香。

下村豆粉 下村地處保山城北近郊,昔時村里半數以上農戶為“豆粉世家”,堪稱老字號的“豆粉專業村”去了,但仍有上百戶人家繼承祖業,既家且商,擔兒悠悠地定時定點出現在城街村巷。他們各有各的主顧和“地盤”,很少相互較勁,雖發不了大財,小日子倒也不愁過。

三滴水 三滴水屬當地人,特別是和順鄉一帶最高級別的筵席,一般是在接待重要客人時的一種宴請形式。但也幾乎囊括了騰衝的風味特色。第一滴:點心、開胃類食品,如乾果和冷盤類。第二滴:八大碗,主要是騰衝的名特風味,比如火燒、口袋豆腐。第三滴:甜點類的餐後點心,如甜白酒、水果類。
大薄片 這是一道考驗廚師刀技的菜,將煮熟放涼的豬肉,片成透明而薄如窗紙的片,沾上配好的佐料。大薄肉片的清脆和佐料的味道混合在口腔里,會使你胃口大開,那滋味嘗一下就忘不了。騰衝縣城一街有家著名的武氏大薄片,敢以姓氏做招牌絕對不會錯。還有很多的名特風味,比如火燒、酸辣湯、青辣子拌雞縱,再說我就要流口水了。
保山豬 保山豬,系烏金豬的一個重要類型,曾用名保山大耳豬,1986年被列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屬肉脂兼用型豬。保山豬產於保山市的隆陽區、施甸、昌寧、騰衝、龍陵縣,少量分布於德宏州的部分縣市,保山豬適應性抗病力強,耐粗飼,體形較大,前軀較後軀發達,四肢健壯有力,產仔性能高,性成熟早,配種受胎率高,母豬利用年限長,與外來品種雜交優勢明顯,肉質細嫩、香甜,風味好。
施甸骨蚱 施甸骨蚱是施甸民間入冬時節幹家萬戶必備的傳統醃製食品之一。採用新鮮豬排、脊骨及少量腸、肚砍剁成均勻的團狀,然後加入多種香料拌揉至透,填壓入罐(瓶),再用豬油密封置於陰涼處,一般三個月後即可加熱食用。成熟的骨蚱骨質酥鬆,色澤鮮紅透亮,油而不膩,鮮味淳厚,爽口開胃,別具風味。
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鄉人家尤其是山鄉人家的“當家醃辣”,以大豆(黃豆或黑豆)蒸煮發酵後加入薑絲、辣椒麵等香辣料醃漬而成。保山各縣市農家亦多醃漬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異,但其色其味卻以施甸者為佳:那鮮淋淋、紅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雋水的口感,的確惹人食慾。
施甸冬粉 施甸冬粉以優質蠶豆為原料,經精心加工研製而成,素以優質著稱,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施甸生產的冬粉,粉條細勻、色澤潔白透明、光滑細膩、絲長柔軟韌性好(俗稱筋骨好),被譽為銀絲。它味美價廉,便於攜帶,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太平元紅 太平元紅乃選用施甸太平戈家山大型優質山楂果,削皮去籽,採用特殊工藝除澀,用優質冬蜂蜜裝罐密封,浸漬數日後製成,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太平元紅初為藥用,因食之可口,逐步演變為兩全其美的上等食品,後“蜚聲四夷”,暢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各國。其滋味特別,酸甜適度,蜜香誘人,有健胃消食、潤腸益肺、提神醒腦、防暑降溫之功效。它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和鈣,具有豐富的營養及藥用價值,是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
碧毫茶葉 萬興的茶葉由於氣候和土壤關係,品質屬優,碧毫茶更是吸收高山雲霧之靈氣,形成內含物成份較高,加工得體,形成了外形緊卷優美,色澤綠潤,銀毫顯露,香氣鮮爽,滋味鮮純,湯色翠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亮的罕見極品茶。
姚關火腿 姚關火腿是施甸縣出名的火腿。它選用新鮮豬肉後腿,用米酒、草果、鹽巴等調味品,在冬季精製加工,反覆重壓10天后曬乾而成。姚關火腿香味獨特、色澤美觀、風格別具,食用時可煎、炒、煮、燉都可,香味濃郁、引人入勝。是饋贈親友和來客進餐的佳品。
紫膠 施甸縣山地面積較廣,海拔相差較大,氣候呈立體性,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適宜種植紫膠。紫膠是工業上用途最廣泛的原料之一,從紫膠中提取的色素是化妝品的上等顏料,同時也是食品加工中最好的色素,種植紫膠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雕梅酒 雕梅酒,產自大理洱源縣,是用當地的特產“雕梅”釀造的一種低度數甜酒。雕梅就是以鹽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鹽梅浸泡,取出涼乾,再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連續曲折的花紋,從空隙處擠出梅核,中空如縷,輕輕壓啟成菊花狀,鋸齒形的梅餅,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許食鹽,以去梅子酸味,然後放入砂罐,再用上等紅糖、蜂蜜浸漬數月,待梅餅呈金黃色時就可從瓶壇中取出食用。

民族民間文化

(一)布朗族源流:

布朗族歷來自稱“烏”、“本人”意為本地人。歷史上記載有“百濮”、“濮人”、“蒲曼”之類,外族人稱他們“朴芒”。近期發現的“元謀人”、“蒲漂人”、“姚關人”以及古人類活動的文化遺址,表明在健康長壽千年前,晚期智人就在施甸境內廣泛分布。擺榔彝族布朗族鄉的牛汪塘新石器遺址出露的靴形石鉞、銅鉞、銅劍與“百濮”先民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春秋戰國時期滇西一帶很多不同地部落民族統稱“百濮”,經過長期融合、分化,直至唐宋時期滇西的“百濮”逐步分為阿佤、阿昌、德昂、布朗等民族。明代以後,隨著大量漢民的移入,保山施甸壩的世居民族多往異地遷徙,而施甸布朗族就是移往深山老林中的土著民族之一,為了讓子孫知道自己是本地民族,口碑後傳,自稱“本人”意為本地的人。

(二)布朗族服飾:

施甸縣布朗族有服飾比較特別,十分美麗,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整套服裝是由上衣、外套褂、褲子、圍腰和包頭組成。上衣縫成對肩鈄扣式、緊袖,後長前短,袖口和胸前採用各色布帶連成並繡上幾何花樣,衣領上不經繡花而且要鑲嵌銀泡,外套褂也是用12個銀鈕做成的扣子,在各色布料和精細的繡花培襯下,白色銀泡和銀扣子閃閃發光,耀眼奪目,美如鮮艷的花朵。圍腰長至腳面,採用異色布料鑲邊並繡上花,女褲和褲腳周圍縫上艷色的系穗,穿上布朗族的服裝,走起來就似翻翻起舞。

(三)祭龍:

祭龍是施甸布朗族勝行的節日活動,每年大年初二都要祭龍。傳說是擺榔的老黑龍與灣甸的黑龍爭奪保山龍泉門白龍的女兒,灣甸黑龍敵不過對手,設一木龍做替身,在激戰中木老被擊落在木老元。而擺榔的老黑龍把白龍之女領到擺榔隔山住落,後來知道自己擊落的是一條用木頭做成的假龍,而真正的對手仍在灣甸,老黑龍決心每年採取惡風瀑雨的形勢攻擊灣甸黑龍。這一作惡給當地農作物受到嚴重損害,布朗族人民為了避免這種災難,每年正月初二就殺雞宰豬、吹打、跳舞敬獻兩位黑龍,勸告他們不要再行瀑作惡,要保佑百姓平平安安。現在祭龍已形成全寨的勞動力集中起來修建水井、水溝和塘壩,實際上是興修水利的一種形式了。

(四)出行:

“出行”是施甸布朗族進行比武的場所,每逢大年初一全寨的成人男女,拿起刀槍和貢菜、貢果之類到約定的地方進行比武,先是敬獻山神、路神,接著在擺設貢品100米遠的地方放一個靶子,大家有序地用火槍或弩箭打靶比賽。傳說古代是打一條飛奔的牛,誰先擊中目標誰就享受牛的頭蹄、心肝,其餘的肉平分全寨的每一戶。這種比賽的目的是為了防禦外敵浸入和守獵技能而把一代一代的青年訓練成具有戰鬥力的群體,沿襲了千百年的這種比賽形式,已經成為布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世代相傳。

(五)布朗族的婚嫁習俗:

布朗族的婚嫁習俗比較特殊,不分男娶女嫁,時有女娶男嫁的情形。娶嫁首先要請兩個有經驗的人做“月老”,月老負責提親、壓酒、訂婚期、過財禮等事務的辦理和通牒。婚禮分“過禮”、“正客”、“回門”三個程式,用三天完成。“過禮”為第一天,實際是為“正客”做好準備工作,娶家早已把財禮送給對方了,過禮這一天只是送去一定數量的酒肉,嫁家白天請來親朋好友、寨鄰歡聚一堂,晚上全家圍在一起序說離別之情,母女之間訴說養育之恩時往往邊說邊哭、難分難捨。寨鄰的人聚眾翩翩起舞(俗稱打歌),通宵達旦。第二天“正客”,新郎在伴郎、月老和眾多的青年男女培同下,到新娘家娶親。新娘出門時要用一把圓鏡掛在胸前,以示照出自己真心實意,(也釋為護心和可照出別人的假心假意),身穿紅袍,頭蒙紅巾,有人扶至大門口,新娘在禮炮、大號的陣陣響聲中哭著出門,這就是布朗族的“哭嫁”。在娶親的隊伍中,男伴郎要身帶酒壺,女伴娘要背穿袋裝瓜果,在路途中遇人必敬酒和散發瓜果,示以祝福。回到娶家,新郎新娘先拜祖先高堂後入洞房吃交杯酒,新郎含一口甜酒噴在新娘身上,表示愛情與忠貞。“正客”這一天晚上在娶家打歌,要求新郎新娘都要參與,共同歡慶。最後一天“回門”是新婚夫婦認親儀式。布郎族的婚嫁禮節雖然繁多,場面也非常熱鬧,但操辦婚事卻比較樸素,特別是嫁裝都是由雙方充分商量後,雙方力所能極而定的,很少有為嫁裝和財禮的多少而爭執的。

(六)旅遊布朗寨:在雲撩霧繞的布朗山寨中,世代居住著一群勤勞善良的布朗人。他們至今仍然穿著自己祖先流傳下來古樸而美麗的服裝,保留著古老而神奇的傳統習俗,布朗人能歌善舞,熱情奔放。他們最有特色的傳統習俗是“打歌”與“吹打”。每逢傳統節日或婚禮都要打歌、吹打熱鬧一番。打歌是男女老少歡聚一堂吹春天器樂,諸如蘆笙、三弦、笛子等,身著艷麗服裝的人群翩翩起舞,箅群中自由放聲歌唱,男女對唱情歌或歌育社會主義新生活,歌聲昂揚動聽,舞步整齊有力,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吸引力,“吹打”(吹嗩吶),布朗族吹打的音調十分美妙,動人心弦,若你聽到“過山調”、“迎親調”,那充滿喜慶的鏇律讓人心歡如狂,而惆悵悲悽的“隔娘調”又會使你感覺到與親人離別時難捨難分的情景,甚至使人動情而泣。打歌和吹打表現了布朗族人民濃厚的風土人情,顯露布朗人民熱愛生活和團結友好的內心世界。到擺榔旅遊不僅可以體會到彝族、布朗族人民的深情厚義,而且還可以觀賞到大自然的美好風景,擺榔的“仙人洞”、楂子樹的蝙蝠洞、豹子洞、新石器遺址、岩子頭的“行善水”、波羅寨的小石林、奇石、怪洞、高山、森林、瀑布的自然美景,給你盡情的享受。傳說仙人洞曾住過仙人,凡人作紅白喜事時,可到仙人洞與仙人借碗碟,只要在洞口澆三柱香火,閉上眼睛,碗碟就會擺在你的面前。現在洞裡還有著千萬年遺留下來的石柱、石花,有貌似臥龍、虎豹、飛禽走獸和觀音菩薩的奇石怪像,有仙人耕耘過的千丘田,其美景使你留戀往返。布朗人民願與各族人民共同享受“老天”恩賜的這道亮麗美景,熱情歡迎各方朋友光臨。

習俗傳統節日

(一)習俗。

1.婚戀。舊城傣族的婚戀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戀愛,托媒成婚,如有女方父母不同意,則“拐婚”。婚後不久即分鍋立戶。(多個弟兄)

2.喪葬。舊城傣族喪葬分土葬與火葬,正常病故實行土葬,非正常死亡和僧侶則實行火葬。

3.飲食。舊城傣族飲食以大米為主,喜愛酸味食品。獨特的菜餚有:酸扒菜、剎撇、剎大嚕、剁生、酸肉等。

4.服飾。舊城傣族男子服裝,上衣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的短衫,下穿長官褲,上白下藍。青年男子鼓龍鳳紋身,至今仍保留此遺風俗。女子喜穿艷色短上衣,緊束腰身,下裝為各色艷麗的長統裙,結髮辨繞於頭頂,已婚婦女多纏白花頭巾。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傣族男女青年追求時尚,不管在布料和服裝款式上都比過去更加新潮美觀。

(二)傳統節日

傣族對小乘佛教的信爺帶有民族性、民眾性,佛(緬)寺遍及各村寨,民眾的賧佛活動極為頻繁,而且很虔誠。因此,傣族的節日大多與宗教有聯繫。傣族一年之中有三大節日。

1.潑水節。是傣族一年中最有全民性的傳統節日,潑水節來歷於一個美麗的傳說,是傣族人民為紀念古代七個傣族姑娘為民除害戰勝魔王,為姑娘們潑水,洗除身上污血的日子,潑水節時間在傣歷六月,公曆四月中旬,為期3-4天,每一天傣族青年男女敲鑼打鼓到山上採花,和經二天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緬寺賧佛,全寨人為佛像潑水“洗塵”。待賧佛儀式完畢,大家不分彼此只要願意都可以參加,互相潑水,相互祝願,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第三後還要進行丟包、放高升、超擺、嘎光等娛樂活動。

2.關門節和開門節。關門節在棒歷九月十五日(公曆7月中旬);開門節在傣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公曆10月中旬)。從關門節到開開節是傣族的關門時間,在此期間,忌男青年串姑娘,不辦婚事,不提親,老人不出外過夜等習俗。在節日各兩天裡,各寨傣族到緬寺舉行“賧”活動,向佛爺、佛像供奉美味食品、鮮花和錢,聽佛爺育經賧費,講解教義成律。

雲南區劃2

全省行政區內共設2個省轄市、7個地區、8個自治州、127個縣市區。在縣級單位中含29個自治縣、14個縣級市和4個市轄區。全省縣以下還設有1602 個鄉級單位和13449個鄉以下的行政村(村公所、辦事處),其中在鄉級單位中含有365個鎮、1205個鄉(含196個民族鄉)、33個城市街道辦事處。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