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縣

翁源縣

翁源縣位於廣東省北部(粵北),韶關市東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東靠連平縣,南鄰新豐縣,西挨英德市、曲江區,北依始興縣、江西省。公元554年梁朝分湞陽縣地置翁源縣,元初併入曲江縣,公元1303年復置,是廣東歷史上最早建制的16個縣之一。翁源縣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20.4℃,年降雨量1778毫米,無霜期312天。耕地面積1.9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6.3萬公頃,森林復蓋率63.1%。河流以北江支流翁江及其支流為主。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8萬千瓦。煤、鐵、鉛、鋅、鎢等礦產資源豐富。風景名勝有東華山、水龍宮、仙獅洞、書堂石、湖心壩客家群樓和葸茅嶺八卦圍等。農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為主。三華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負盛名,是“中國三華李之鄉”、“中國九仙桃之鄉”、“中國蘭花之鄉”。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翁源縣翁源縣

新石器時代,翁源就有人類活動。

戰國時期,翁源地屬楚。

秦為南海郡。

兩漢屬荊州府桂陽郡湞陽縣地。

晉屬始興郡,仍湞陽地。

梁承聖三年(公元554年),從湞陽縣地析置翁源縣,隸屬衡州。

又分屬清遠郡。隋廢郡仍為縣。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省諸郡,於始興縣置廣州總管府,翁源隸焉。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翁源自廣州析隸韶州。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析曲江廉平、福建兩鄉與翁源太平合置建福縣,亦屬韶州,歷時九年。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廢建福,太平並回翁源。

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翁源併入曲江,隸廣東道韶州路,翁源立巡司,謂慰宣司。

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翁源復縣,改屬英德路。

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翁源又併入曲江。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上季又復縣,改稱岑水縣,隸韶州府;次年3月(有說同年下季),岑水復名翁源。縣名一直沿用至今。翁源其名,系因山水而得。

據明《嘉靖翁源縣誌》記載:縣境之東有名山,高聳秀拔,頂有靈池,古名靈池山(今南浦桂竹翁山),池中有泉水八處,謂之八泉,曰:湧泉、溫泉、香泉、甘泉、震泉、龍泉、玉泉、乳泉。泉水四時不涸,昔有二仙翁游息於此,居民飲其水者多壽。泉水匯而成河。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縣亦以此起名,意為翁水之源也。

翁源縣翁源縣
1996年,翁源縣面積2217平方千米,人口34萬多人。

轄18個鎮:龍仙鎮、三華鎮、六里鎮、仙鶴鎮、連新鎮、紅嶺鎮、江尾鎮、壩仔鎮、岩莊鎮、周陂鎮、官渡鎮、廟墩鎮、南浦鎮、貴聯鎮、磜下鎮、鐵龍鎮、翁城鎮、新江鎮

縣政府駐龍仙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翁源縣常住總人口310956人.

其中:龍仙鎮74263人、南浦鎮16370人、貴聯鎮2534人、岩莊鎮12864人、壩仔鎮24723人、仙鶴鎮11763人、江尾鎮17490人、三華鎮8579人、六里鎮17665人、官渡鎮12000人、廟墩鎮7767人、周陂鎮20767人、磜下鎮11213人、翁城鎮28649人、新江鎮27291人、連新鎮6619人、鐵龍鎮6432人、紅嶺鎮3967人。

?年,撤銷貴聯鎮,併入龍仙鎮;撤銷廟墩鎮,併入官渡鎮;撤銷連新鎮,併入新江鎮。

2004年末,撤銷岩莊鎮,併入壩仔鎮;撤銷紅嶺鎮、仙鶴鎮,併入江尾鎮;撤銷南浦鎮、三華鎮,併入龍仙鎮;撤銷磜下鎮,併入周陂鎮;撤銷六里鎮,併入官渡鎮;保留翁城鎮、新江鎮;撤銷鐵龍鎮,其行政區域劃入新江鎮,保留鐵龍林場(原鐵龍鎮的3個行政村改為3個工區,3個工區和居委會由鐵龍林場管轄)。

2009年末,翁源縣面積2171平方千米,轄7個鎮,18個居委會、15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龍仙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翁源縣常住總人口331320人。

其中:龍仙鎮123469人,壩仔鎮35580人,江尾鎮32034人,官渡鎮41069人,周陂鎮31268人,翁城鎮27269人,新江鎮34653人,鐵龍林場5978人。2011年末,全縣總面積2183平方千米。

戶籍人口399600人,其中農業人口311070人。轄7個鎮、1個林場,156個行政村、18個社區,1982個村小組。

綜合概述

翁源縣翁源縣

翁源縣位於韶關市東南部,東與連平縣相連,南與新豐縣交界,西與英德市、曲江區接壤,北與始興縣、江西省毗鄰。

公元554年梁朝分湞陽縣地置,元初併入曲江縣,公元1303年復置。是廣東歷史上最早建制的16個縣之一。

2014年年末戶籍人口402381人,全縣總面積2175平方公里。轄7鎮1場156個村委會。縣領導機關駐龍仙鎮。

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

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20.4℃,年降雨量1778毫米,無霜期312天。

耕地面積1.9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6.3萬公頃,森林復蓋率63.1%。河流以北江支流翁江及其支流為主。

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8萬千瓦。煤、鐵、鉛、鋅、鎢等礦產資源豐富。

風景名勝東華山、水龍宮、仙獅洞、書堂石、湖心壩客家群樓和葸茅嶺八卦圍等。

農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為主。三華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負盛名,是“中國三華李之鄉”、“中國九仙桃之鄉”、“中國蘭花之鄉”。

2014年,初步核算,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0.7億元,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20.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30.5億元,增長17.4%;第三產業29.7億元,增長7.7%。

三次產業比重為25.4 :37.8 :36.8。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國、全省和全市增長水平。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8億元,增長15.8%。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8億元,增長21.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600元,分別增長9.5%和10.2%。

翁源縣翁源縣

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

全縣完成工業投資29.67億元,增長31.6%;全年新增“規上”企業14家,累計69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22家、超兩億元企業10家。

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億元,增長22.9%,排名全市第二。官渡經濟開發區區位調整到翁城並更名為翁源經濟開發區。

產業發展平台不斷提升,華南理工大學與華彩園區建立科技創新實習基地。賽力克進入“新三板”並成功申報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件發明專利獲得國家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量與專利授權總量居全市縣域第一。

全年新簽約項目33個,其中投資額5000萬元以上的13個;全年園區動工建設項目21個,建成投產項目14個。

各專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華彩園區完成投資13.8億元,完成B區“三通一平”,完成E區征地500畝,污水處理廠進入試運營。電源基地控制性詳細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區域環評已獲得批覆,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穩步推進。

民營經濟支撐力持續增強,創造的增加值與稅收占全縣總量70%以上。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青雲山製藥成功通過GMP認證。成功舉辦翁源(厚街)招商推介會和廣東翁源塗料化工高峰論壇。

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太平洋建設集團參與縣城新區建設,新區路網建設全面鋪開,南部出口道路正加快推進,翁江大道東段、德政路中段、八泉大道三期路基工程已完成。

龍仙2號橋人行道、龍仙河東岸綠道、南龍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工程建設已完工。縣城市政設施建設全年完成投資2億元。

房地產項目萬隆花園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錦繡山河、金悅華府、龍湖華府動工建設;“三舊”改造項目尚城陽光花園三棟樓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10.1億元,增長73%;實現房地產銷售15萬平方米。

翁城中心商務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完成。江尾鎮南塘湖心壩村被列為國家級傳統村落。

紮實開展“兩創”工作並獲得“廣東省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城”稱號。新增省衛生村12個、市衛生村25個,連續三年排全市第一。

汕昆、武深兩條高速公路韶關段在我縣開工奠基,前期工作進展順利。110千伏壩仔銅鑼變電站建成並投入運營。

4G網路建設已完工,基本實現縣城全復蓋及所有鎮(場)熱點區域復蓋。

加快LED節能產品推廣套用,官龍公路亮化和縣城路燈改造順利推進。翁城、江尾兩個中心鎮污水處理廠已動工建設。

翁源縣翁源縣

農業生態建設紮實推進

粵台園區全年完成投資1.32億元,新增項目9個,新搭建現代化溫控大棚9萬平方米,流轉土地 2000畝。

蘭花創意園啟動建設,蘭花長廊配套建設逐步完善,玫瑰精油項目已建育苗基地,粵台園區建設成效得到省委副書記馬興瑞高度評價,成為全省現代農業推廣學習的榜樣。

為全縣32萬畝水稻購買保險,實現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全復蓋。

特色農業穩步發展,有效帶動農民增收。

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縣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3家,累計347家;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累計15家;新成立家庭農場8家;新增“三品”認證10個。

籌資6000多萬元實施農田水利改善工程。

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3.42萬畝。

生態建設初顯成效,完成碳匯林建設9.21萬畝,擴大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12.3萬畝,青雲省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已完成,建成“鄉村綠化美化”示範點20個;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成績優異,獲得省政府通報表揚。

全面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控制目標,重點減排工程建設達到總體要求。

翁源縣翁源縣

商貿旅遊穩步發展

縣農信社成為韶關市首家獲銀監會批准籌建的農村商業銀行。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7.6億元、貸款餘額41.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2.5%和29%,全縣銀行存貸比提高5.5個百分點。

健全工商部門與企業雙向聯繫制度,幫助企業辦理動產抵押登記26宗、融資7935萬元。

全縣登記市場主體9835戶,增長19.5%。全縣汽車銷售網點增至10家,全年銷售汽車1857輛。

鼓勵網上銷售,引導扶持30家蘭花經營企業實現上線行銷。

新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4家,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4億元,增長10.5%;住宿餐飲業營業額2.2億元,增長10%。

冷泉灘、幽蘭山莊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全縣接待遊客120.67萬人次,增長15.88%;旅遊總收入8.6億元,增長16.2%。

翁源縣翁源縣

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全年投入民生支出11.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3.3%,增長19.3%。

惠民實事穩步推進,建設保障性住房、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縣衛生信息平台、普及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惠民實事如期完成,龍仙公園改造正加快推進。

重視教育發展,加強教育基礎建設,成功獲得“廣東省教育強縣”的稱號。

《有事就尋阿添古》新聞系列報導獲廣東省新聞一等獎,塗志偉美術館和翁山詩書畫院舉辦畫展9次,全年參觀人數22萬多人次;全縣舉辦客家山歌大賽等文藝演出300多場;參加全市小戲、小品調演獲一金一銀,參加“兩岸四地”山歌大賽獲銀獎和新秀獎。

地稅局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工作全面啟動,縣中醫院通過了二級中醫醫院評審。

完成市下達人口計畫年度目標任務,“單獨二孩”政策順利實施,人口計生工作穩步提升。

組隊參加韶關市運動會並取得較好成績,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壩仔、江尾和新江三個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新增城鎮就業3665人,勞動力轉移就業583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社保擴面和基金征繳工作如期完成。為55個重點幫扶村投入1.67億元,幫扶危房改造510戶。

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森林防火工作被評為市先進。

安全生產態勢良好。深入開展“六大專項”打擊整治行動,綜合排名全市第一名;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三年規劃提前一年完成並投入使用,社會治安保持穩定,民眾滿意度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此外,民族宗教、外事僑務、信訪維穩、審計、物價、糧食、檔案、人防、質量技術監督、雙擁、民兵預備役、通訊、廣播電視等工作均取得新進步。

翁源縣翁源縣

政府建設明顯加強

主動邀請人大政協監督政府工作,主動接受司法、輿論和民眾監督。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衛生和計生部門職能轉變和機構合併全面完成,行政效率進一步提升。

辦復縣人大代表建議17件和政協委員提案37件。

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得到省、市督導組的肯定。

機關作風持續好轉,全縣各類會議、活動分別減少31.2%和43.6%,本級會議及“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7.5%。

全年辦理“網路問政”1738宗,辦復率100%。

政府信息公開2988條,進駐網上辦事大廳行政審批事項377項,網上辦理審批事項3139項,辦結率100%。

組織各類建設工程交易、政府採購項目322宗,節約資金1500多萬元,政務公開更加具體透明。

行政區劃

翁源縣地圖翁源縣地圖

翁源縣地處粵北山區。

總面積為2217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人,行政區劃設7鎮一場,156個村委會,18個社區居委會,1982個村小組。

龍仙鎮:(含南浦、三華)居委會6個,村委會:34個,村小組:388個。

原龍仙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6個,村小組187個。

原三華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7個,村小組60個。

原貴聯:村委會1個,村小組141個。

壩仔鎮:(含岩莊鎮)居委會2個,村委會22個,村小組325個。

原壩仔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3個,村小組197個。

原岩莊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9個,村小組128個。

江尾鎮:(含紅嶺、仙鶴):居委會3個,村委會24個,村小組275個。

原江尾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2個,村小組138個。

原紅嶺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4個,村小組29個。

原仙鶴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108個。

官渡鎮(含六里):居委會2個,村委會19個,村小組235個。

原官渡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1個,村小組103個。

原六里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132個。

翁城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7個,村小組163個。

新江鎮:居委會2個,村委會19個,村小組251個。

周陂鎮(含礤下):居委會2個,村委會18個,村小組304個。

原周陂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2個,村小組178個。

原礤下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6個,村小組126個。

鐵龍林場:居委會1個,村委會(工區)3個,村小組:33個。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翁源縣翁源縣

翁源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東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

東靠連平,南鄰新豐,西挨英德、曲江,北依始興、江西

東經113°39´2"至114°18´5",北緯24°07´30"至24°37´15"。

東西極端長66.5公里,南北寬55公里,總面積2217平方公里。

地形

翁源縣翁源縣

縣內屬半山區丘陵地帶,群山環抱,連綿起伏,山脈多為自東北—西南走向,地勢亦自東北向西南傾斜。

境內千米以上山峰有13座。

高峰為北部的七星墩,海拔1300米;次為南部青雲山,海拔1246米;東部雷公礤,海拔1219米;最低點是官渡,海拔100米。

中部多為中低山脈及零散土丘。

山地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80%。

山脈之間多為中小型盆地及河流沖積的階地,盆地方圓幾十公里或幾公里不等。

由於中上石炭系壺天群灰岩廣泛分布於全縣各地,在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很多,全縣已發現較大溶洞107個。

地貌表現千姿百態,地形較為複雜。

氣候

翁源縣氣候翁源縣氣候

翁源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沿翁韶公路附近山脈以南地域為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地帶。

氣象上常以氣溫作為劃分自然季節的標準。

把月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4℃的月份作為夏季,小於14℃作為冬季,大於或等於14℃到24℃作為春、秋季。

則翁源的自然季節為夏長、冬短、春秋短暫。

縣內平均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1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光照1586.2小時,1996年達到1811.8小時,而1997年只有1377.4小時。

年平均氣溫20.6℃,年總積溫7434℃。

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8.2℃,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1.3℃。

年平均降雨量1693.9毫米,1997年多達2156.2毫米,1991年少至1116.4毫米。

民族人口

人口

翁源縣翁源縣

全縣實行人口控制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人口的自然增長得到控制,出生率每年都穩定在20‰以下,死亡率維持在5.5‰左右。

至2000年,全縣總戶數97946戶,總人口370550人,其中農業人口301971人,非農業人口68579人;暫住人口為27168人。

2000年總人口比1988年322132人增加48418人,平均每年增加4035人,增長15.03%,平均每年增長1.25%。

1988年至2000年,全縣共增加49945人,平均每年增加3842人。

由於經濟落後,大量年輕人到外地務工經商,常住人口數與戶籍人口數比較相差較大。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310956人,與年末戶籍人口370550人對比少59594人。

2006年末全縣總戶數105096戶,總人口387512人,其中農業人口280473人,非農業人口10703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81‰。

2015年,全縣年末戶籍人口4004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8864人;農業人口281544人。

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年出生人口6232人,出生率15.30‰;死亡人口2335人,死亡率5.73‰;人口自然增長率9.57‰。

2017年,全縣年末戶籍人口41648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2005人;農業人口294481人。

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年出生人口8001人,出生率18.70‰;死亡人口2668人,死亡率6.24‰;人口自然增長率12.47‰。

民族

境內居住的主要是漢族,還有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10956人,其中漢族308749人,占全縣總人口99.29%。

少數民族220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1%。

除瑤族外,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解放後因工作關係或婚姻關係而定居翁源的。

漢族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漢族人口308749人,占總人口的99.29%。

其中客家漢人占大多數。

翁源客家民系是在民族遷移的過程中形成的。

少數民族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有21個少數民族,共有220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1%,分布於全縣各鎮場。

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12個民族和增加540人。

其中:瑤族144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46%;壯族419人,苗族98人,土家族89人,其他少數民族161人。

語言

翁源語言以客家話為主,少數民族普遍實行雙語兼顧,既講母語又講客家話或者國語

講客家話的人數占全縣總人口的99.55%,分布在全縣7鎮1場。

資源

翁源縣翁源縣

翁源縣是粵北南大門,東靠連平,南鄰新豐,西連英德、曲江,北依始興、江西

國道106、省道1944和京珠高速公路貫通而過,至廣州200公里,深圳300公里,韶關11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全縣總面積2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萬畝,其中水田25萬畝,旱地5萬畝,人口38萬人。

本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區,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3度,極端最高氣溫為39.2度(1980年7月10日),極端最低溫度-5.1度(1963年1月16日)。

年無霜期303天,年平均降雨量1742.2毫米,最多1983年為2472.6毫米,最少1963年為1050.9毫米。

水資源豐富,主流翁江河貫流全縣,並有7條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全縣有山塘256座(包中型水庫4座),總庫容1.99億立方米,全縣年平均擁有水量0.75億立方米。

翁源物華天寶,是“嶺南夏令果王”三華李的故鄉、千年古縣、全國最大國蘭生產基地。

農業種植以糧食、甘蔗、蠶桑、花生蔬菜、水果、黃豆、蕃薯等作物為主,其中以糧食、糖蔗、蠶桑、蔬菜水果蘭花為支柱產業。

糖蔗、蠶桑已經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大規模的良性生產,糖蔗種植面積6萬畝,年產糖蔗25多萬噸。

蠶桑種植面積2.8萬多畝,產繭3.5萬擔。

蔬菜種植通過粵北最大蔬菜批發市場翁城蔬菜批發市場的輻射帶動,形成以翁城鎮為中心基地向周邊鄉鎮發展,全縣年蔬菜複種面積26萬畝,產量37萬噸。

已成為翁源縣縣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

交通

翁源區位獨特,交通便利,素有粵北南大門之稱。

南連珠三角,背靠湖南江西

是珠三角產業近距離轉移,低成本擴張的理想寶地,是泛珠三角經濟輻射內地的戰略通道,更是韶關市實施對接廣州融入珠三角戰略的橋頭堡。

縣城距廣州200公里,深圳300公里,韶關110公里,至廣州黃埔港220公里,至廣州新白雲機場120公里,屬於珠三角2小時經濟、生活圈的範圍。

境內京珠高速公路國道G106線、省道S341線、S244線、S245線貫通而過。

而規劃中的昆(明)汕(頭)高速公路、深湘高速公路亦將貫穿其中,建成後翁源將形成“三縱一橫”的高等級公路網路,優越的交通環境更加凸顯翁源的區位優勢。

經濟

2014年翁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7億元,增長10.6%。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30.5億元,增長17.4%;第三產業增加值29.7億元,增長7.7%。

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27.1:35.6:37.3調整為25.4:37.8:36.8。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56.5億元,增長11.3%。

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3737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億元,增長15.9%;農民人均純收入9600元,增長13%。

綜述

翁源縣翁源縣

建國後,翁源經濟的發展大體可分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50-1957年)

這一時全縣結束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實行土地改革,緊接著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廣大工人、農民以及大的熱情恢復發展生產,工業、農業及其它各行都得到比較正常的發展,全縣的經濟建設出現了新的局面。

1957年,全縣社會總產值6335萬元,比1949年3532萬元增長85%;工農業總產值4388萬元,比1949年2372萬元增長85%;國民收入3217萬元,國內生產總值4342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85.09%;和123.24%;財政收入7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388萬元,農民收入均純收39元。

農業生產由互助組向初級農業社、高級農業社發展,逐步完善了農業生產的管理體制及分配製度,使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

195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4034萬元,比1949年2372萬元增長70.1%,占功農業總產值的91.93%;糧食總產量達76428噸,比1949年39784噸增長92.1%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以前,工商業以私營為主,國營和集體企業開始建立。

1957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工商業國營和集體經營為主,剩下少數公私合營企業和個體企業。工業生產實行聯營生產、逐步發展的方針。195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0.18萬元,至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5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07%。

第二個時期(1958-1965年)

由於“左”的路線指導,出現1958-1960“大躍進”的失誤。

這個時期,全縣農村由高級農業社過度為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搞高度集中統一經營。但是由於在經濟發展急於求成,盲目冒進,搞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在分配上又颳起“一平二調”的工黨風,嚴重挫傷了人民民眾的積極性,破壞了社會生產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1959-1961)

農作物歉收,整個國民經濟損失嚴重農民生活十分困難。

1963年至1965年三年調整時期,全縣下放土地等生產資料使用權,恢復自留地及家庭副業,改公社核算為大隊核算,後又改以生產隊為基本單位,調整生產關係,穩定了農業生產的局勢。

196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4071萬元,比1963年增長35.38%,比1957年增加0.92%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82.66%。

工業生產開展技術革新運動,並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一些效益差、物耗大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宿。工業企業恢復計畫、生產技術、勞動等方面的管理,實行的管理,實行按勞分配,工業生產穩步發展。後來採用有效措施,擴大生產規模,使工業生產得到回升。

1965年全縣工業生產總值854萬元,比1957年增長141.24%;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7.34%。

1965年,全縣社會總產值6234萬元,比1957年減少4.61%,比1963年增長36.9%;工農業生產總值4926萬元,比1957年增長12.23%,比1963年增長36.91%國民收入3610萬元,比1957年增長12.22%;國內生產總值4042晚唐萬元,比1957年減少6.91%;財政收入376萬元比1957年增長388.31%,比1957年增長388.31%。

第三個時期(1966-1977年)

1966-1970年全縣處在動亂之中,工廠停產鬧革命,農業生產處於半自髮狀態,生產秩序混亂不堪。1968年農業總產值3360萬元,比上半年減少17.2%。

1971年後全縣大力開展“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運動,農村仍實行“一大二公”的管理體制,實行以糧為綱,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徘徊不前。工業企業雖然恢復了各項管理制度,使工業生略回升,但仍實行計畫經濟,在經營管理上,實行高度集中統一,批判商品經濟,排斥市場調節,忽視科學技術,不講經濟效益。這一時期,全縣經濟發展緩慢。

1977年,全年社會總產值1.0277億元,比1965年增長64.85%;工業總產值8564萬元,比1965年增長73.52%,其中農業綜合產值2749萬元,比1965年增長218.97%,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2.17%國民收入6265元,比1965年增長92.12%;國內生產總值7012萬元,比1965年增長92.11%。

改革開放時期(1978-1987年)。1978年中共十一屆全會後,全縣農村先後實行各項經濟體制改革,1983年以後,全縣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調整了生產布局,確立“一糧、二蔗、三蠶桑”的農業方針。工業企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減證放,自主經營,自負仍虧,全縣工商企業實行各種承包制責任制,調動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這一時期,全縣經濟建設得到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至1987年全縣社會總產值4.3744億元,比1977年增長325.65%,年遞增32.6%;工農業總產值2.2824億元,比1977年增長167.07%,年遞增16.71%;國民收入2.3887億元(當年價,可比價為1.5736億元),比1977年增長157.17%,年遞增15.12%;財政收入1193元,比1977年增長211.49%,,年遞增21.15%。

林業

翁源屬山區縣,1987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47.2353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74.4%,森林資源豐富,是廣東省用材林和油茶生產基地縣之一。

建國前,林業生產處於自然生長狀態,森林資源利用率低。建國後,逐步建設山區公路,開發森林資源, 發展林業生產。

1950年至1957年,共生產木材13.4444萬立方米,造林7.339萬畝,1957年,活立木蓄量為494.6萬立方米。

1958年至1972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放“財經衛星”和“文化大革命”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造成全縣性的亂砍濫伐,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

1972年活立木蓄量316.4萬立方米,比1957年下降36%,平均每年減少11.6萬立方米。

1973年至1979年,各級領導重視林業生產,逐步健全規章制度,大力造林護林,林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1979年立木蓄量475.2萬立方米,比1972年增長50.2%,平均每年增長22.69萬立方米。

1980至1984年,由於某種原因農村體制變動,亂砍濫伐又陸續出現。

1984年立木蓄量445.8萬立方米,比1979年下降6.2%,平均每年減少5.88萬立方米。

1984年後,全縣完善林業管理責任制,落實山權、林權,開展大規模的民眾性植樹運動。

特別是1985年貫徹廣東省關於“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的決定後,縣委、縣政府制定“封、管、用相結合,全面振興翁源林業”的林業發展方針,確定“三年消滅荒山,五年綠化翁源”的計畫,全面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封山育林,嚴禁亂砍濫伐,全縣掀起綠化高潮。

1987年有林面積199.9998萬畝,比1984年增長10.56%,活立木蓄量480.8535萬立方米,比1984年增長7.9%。當年活立木蓄量35.3462萬立方米,消耗量16.86萬立方米,生長量與消耗量之比為2.1:1,森林復蓋率達64.1%,林業生態開始出現蓄積量超過砍伐量的良性循環。

工業

翁源縣翁源縣

建國後,翁源縣的工業發展狀況。

(一)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0—1957)

建國初期,縣政府在領導和組織生產中,積極採取措施恢復發展手工業生產,對那些失業、生活無著落的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建立生產合作組織,並為他們的生活和經營提供方便,對鐵木行業的手工業者,組織加工訂貨,扶持他們發展生產。

1951年,永豐祥布廠與8戶個體織戶聯合,首先成立龍仙紡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從此,手工業開始走向合作化的道路。

1954年全縣手工業發展到379戶610人,比建國前增加了2倍,其中五金白鐵51戶82人,服裝加工業159戶242人,木器家具業38戶60人,紡織業71戶95人,雕刻業9戶11人,鑄犁鍋業2戶7人,其他行業49戶113人。

1955年,全縣手工業人數1274人,占全縣總人數的0.73%。全縣廣大手工業者自帶工具、自投資金加入生產合作社(組)。

1956年全縣手工業社(組)發展到38個,從業人員1271人,占手工業人數的92.3%。有建築材料、木器、服裝、鞋帽、鐵器、五金、修理、陶瓷、織布等10多個手工業生產門類,當年工業總產值481萬元。

1957年手工業合作社(組)發展到55個,從業人員1435人,產品品種200多個。至此,全縣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在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建立國營工業企業。

1952年8月,由國家投資12萬元,於龍仙建國路率先創辦第一間地方國營企業—電力廠,安裝1台80馬力煤氣機,裝配1台40千瓦發電機,白天作糧食加工的動力,晚間供縣城照明。

1953年9月由國家撥款1億元(相當於今人民幣1萬元)在龍仙鎮牛崗背興辦一間印染廠。

1954~1955年,又興辦了林產化工廠、壩仔糧食加工廠,至1957年,全縣工業發展到24個,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6個,集體企業18個,工業總產值354萬元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8%。

(二)“大躍進”與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翁源縣地方國營工業各廠組織廣大幹部、職工開展“比、學、趕、幫、超”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運動。為了提高設備的機械化水平,國營棉織廠增加15台鐵木機,由手工木機卷布改為自動卷布,從台機日產15米提高到36米,從織土布到織堅固呢、斜紋布、蚊帳布等8種產品。為使地方工業向多門類、產品多樣化發展。

1958~1960年,在“大辦工業”、“大辦鋼鐵”的推動下,先後興建了棉織廠、通用機械廠、菸絲廠、食品加工廠、周陂鐵廠、官渡鐵廠、樟天洞鎢礦、陶瓷、磚瓦廠、江尾石灰廠、如珠岩磷肥廠、江尾水泥廠、翁城水泥廠、小五金廠等地方國營工業和商業、水利、公路部門辦的國營工業企業共23個。

1960年國營工業總產值達到687萬元,比1957年的227萬元增長了3.32倍,占全縣工業總產值1107萬元的62.1%。同年全縣有工業企業36個,其中全民工業14個,集體企業22個。

1961年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工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按照“保一批、轉一批、關停一批”的原則,對在大躍進期間一哄而起,盲目發展起來而又不具備生產條件、消耗高、質量低劣、效益差的地方國營工業、部門工業、社辦工業分別不同情況,實行“關、停、並、轉”12個工業企業。

1962年,全縣工業24個,全民工業12個,其他集體企業12個。

三年困難時期,翁源地方工業動員全體幹部、職工、群策群力,想方設法,開闢財源,採取生產自救措施。棉織廠在無計畫原料供應,面臨停產的情況下,一面組織部分職工上山伐木謀生計,一面收集爛魚網、廢棉胎等,回紡出粗紗,織粗帆布出售,實現利潤1.23萬元,渡過了困難時期。

1964年,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各個結合實際,分別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使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65年全縣工業總產量達854萬元,占當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7.3%。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1966年後,翁源地方工業受到無政府主義派性的干擾和破壞,各級領導機構,名存實虛,處於半癱瘓的狀態,各企業的規章制度被大字報取而代之,生產管不嚴,質量抓不好,產值連續下降,196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42萬元,比1966年的681萬元,減少139萬元。

70年代初期,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方針,開展工業學大慶的民眾運動,各工廠開展了學大慶工人“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經驗,逐步把各項管理制度恢復起來,努力管好企業,生產迅速回升,與此同時,興建氮肥廠、水泥廠、崑山煤礦、躍進水電站、炸藥廠。

197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446萬元。

從1975年下半年開始,全縣工業生產形勢日趨好轉,出現了上下齊抓共管的新局面。

1976年又興辦了磷肥廠、機電廠、縣鐵廠,年底全縣共有工業61個,其中全民工業19個,集體工業42個,全縣工業產值達2400萬元,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9.4%。

(四)改革開放時期(1977—1987)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翁源地方工業進入了一個改革的歷史時期,積極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新時期八字方針,對各企業進行全面整頓改革。

建立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廠長是企業的法人代表,對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實行統一指揮,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能和領導藝術。同時,各廠建立和健全了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規章制度,使企業生產走上了新的軌道,打開了新局面。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0307萬元,比1976年的2400萬元增加7907萬元,增加3.3倍。

簡政放權 把“人、財、物、產、供、銷”六大許可權,下放企業,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企業由生產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產品由統購統銷、統購包銷轉變為自產自銷,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變了企業只管生產、不管銷售、產銷不見面的管理狀況。產品從單一性向小批量多品種或大批量方向發展,產品品種已經形成了高、中、低檔相結合的局面。

油墨、水泥米酒、氮肥、磷肥服裝白糖、紡織品、印刷品、小農具等等,大量銷往天津、上海、湖南、廣州、韶關和翁源相鄰的始興、英德、新豐、連平、江西省的全南、龍南等市縣。松香、電池、全棉格布遠銷東南亞及非洲、歐洲、美洲等地。

建立合資合作企業 1985年,翁源外經委採取來料加工、補償貿易的辦法,與香港晶花集團中心(香港)製造有限公司合資興建製造廠,由港方無息投資價值600萬港元(折人民幣282.28萬元)的設備,並建造面積為5400平方米的四層樓生產車間,加工出口各類毛衫,年創匯800萬港元(折人民幣376.65萬元)。

翁源絲廠是翁源縣與廣州遠洋公司合資430萬元興建的,其生產規模第一期工程為120台2400緒立繅機,年產白絲70噸,第二期工程擴建100台B301自動繅機,年產白絲125噸。為了扶持工業的發展,翁源縣委、縣政府在財政資金拮据的情況下,1983~1985年,仍投資400多萬元,擴建電池廠、五金廠、糖廠、油墨廠、棉織廠,加上企業積極引進資金,將近3年時間全縣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491萬元。

這些企業擴大再生產後,機械化水平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成為翁源地方工業的骨幹企業,糖廠是翁源地方工業的首戶大企業,1985年,工業總產,值達917.64萬元,稅利總額為263萬元,占縣財政收入的24.53%。

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6405萬元,實現利潤418萬元,整個工業系統一舉摘掉了虧損的帽子。改革開放的政策給翁源縣的工業生產帶來了生機,翁源的工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即從長期虧損,靠國家補貼轉變為開始盈利,向國家上繳利潤的新局面,工業經濟利益出現了好勢頭。

1987年全縣工業企業數增加到128個,其中國營地方企業23個,集體企業11個,鄉辦工業93個,合資工業1個,縣屬工業固定資產淨值4934.4萬元。

1987年工業總產值10307萬元,其中國營工業4517萬元,二輕集體企業1050.43萬元,鄉鎮工業4739.57萬元。工業總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5.15%,實現利潤總額599萬元,稅利501萬元。

教育

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學前教育

縣城幼稚園

1956年10月,附城國小創辦幼托班,招幼嬰50名,多是機關幹部子女,由3位女青年看護。

1961年2月,遷蔡屋樓側,建有平房20間。

後建教學樓2座,宿舍樓1座,共1800平方米,改稱翁源縣屬機關幼稚園,分大、中、小16個班。

幼兒874人,教職工44人。幼兒中午留園開飯。

1982年,商業局、建築公司、人民醫院、氮肥廠等單位,公辦起7間幼稚園。入園幼兒683人(不包縣幼稚園)。

幼稚園貫徹教育部頒定的教育方針、教學大綱。

教育內容有: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教育、語言、計算、常識、音樂、美術8項。

幼師採用幼燈、木偶等教具,進行直觀、形象、多練的教學;同時開展適應幼兒心理、生理特點的遊戲活動,增進幼兒身心健康。

1987年縣城有幼師64人,其中幼兒師範畢業的8人,參加幼兒師範函授畢業的30人,達到學歷合格的師資占43.7%。

農村幼稚園

1985年,全縣農村辦起託兒所、幼稚園617間。入幼托人數19497人,占幼兒總數的91.2%。1960年農村託兒所停辦。

1981年,農村體制下放,民眾集體開辦的幼稚園26間,51班,入幼兒1500人。同時有9個鄉、鎮村辦起學前班。

1987年統計,全縣有幼稚園26間,51個教學班,入園幼兒1590人。

農村學校附設一年制學前班134個,3684人。入園(班)幼兒3~5周歲達25.2%,6周歲達64.8%。

國小教育

國小教育國小教育

民國元年(1912),將明倫高等國小堂改為縣立高等國小,年招收學生1班。

課程開設有:修身、國文、算術、中國歷史、地理、手工、圖畫、唱歌、體操。此外,男子加課農業,女子加課縫紉。

20年代創辦翁源縣立第一女子國民學校,春季招生36人。

開設課程比縣立高等國小少歷史、地理兩科。這兩間學校設有圖書閱覽室和學生成績展覽室。體育活動有鞦韆、浪橋、滑梯、排球、桌球等項目。

民國2年(1913),設於南浦社學的第五區區立五鳳高等國小開始招生,間年招生一個班,春季始業。

民國9年,三華中學附設一所高等國小,民國12年春遷周陂,為第二區區立高等國小。

民國14年,教育部通令國小改制,分國小為初級、高級,初級修業7年,高級2年,縣立高等國小及南浦、周陂高小同時改為2年制。

民國15、16年,先後在壩仔設第三區區立高級國小,在第六區設南浦私立高級國小。

民國18年在利龍設第七區區立高級國小。

民國20年,設三華高等國小。

民國23年,在江鎮鄉設第四區區立高等國小,5年後遷新江太平寺初級國小。

民國31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學校16間,96個班,學生3840人;保國民學校145間680個班,學生14960人;私塾67間,學生687人。

1949年9月15日翁源解放。縣文教科接管全縣國小校,根據各鄉村命名某鄉(村)人民國小,接收原各校的財產和經費。

1952年下半年,各鄉鎮國小和村校改為公立。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由縣財政負擔。

1953年,縣決定辦好鄉村完全國小,具體指定龍仙、周陂、三華、利龍、翁城、展旗6間完小。

1958年公社化,國務院頒布《關於教育事業管理權力下放問題的解決》,教育領導體制下放公社統一管理。各社為了“大躍進”,常抽調師生勞動,影響學習。此後幾年,國民經濟呈現“馬鞍形”發展,教育也隨之波動。

因1957年整風反右,部分教師被劃為右派而開除出隊,教師不足,1958年開始吸收部分民辦教師(以當地集體負擔工資、糧食,財政給予適當補貼)。同時,國小由241增至301間。

1961年12月,縣文教局總結1958~1961年的經驗教訓,強調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確保教育質量。各校開展教學研究,扭轉局面,教學秩序逐步正常。

1962年,貫徹“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方針,對學校進行整頓,壓縮教職工老弱病殘者264人。

1963年下半年,中央批准“全日制國小工作條例四十條”(試行草案),強調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方面的教育,必須注重語文、數學教學。同時把部分公辦國小轉為民辦公助,教學秩序恢復正常,學生成績回升。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7年至1968年,農村公辦國小下放到大隊來辦,實行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縣城學校則派工人宣傳隊進駐。各校批判“智育第一”和“師道尊嚴”實行“開門辦學”,“走出去、請進來”,即把學生帶到社會上進行現場教育、實地學習,把貧下中農、老革命請進學校憶苦思甜、講種田知識、講革命鬥爭故事。每星期雖有幾節文化課,但普通都取消全國統編課本,自編工農兵知識教材,語文課則以《毛主席語錄》為主。

1967年下半年起,國小學制縮短為5年,同時取消升學考試制度,採取貧下中農協會或大隊革命委員會推薦辦法。1969年後,雖然學校秩序逐步正常,但仍以生產勞動和政治活動取代大部分課程教學。學校盲目發展,教師濫竽充數,各校大辦小農場、小工廠,以勞代教,學生難以學到文化知識。

1981年,各校貫徹教育部頒發的《國小生守則》,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國小校長、教導主任的任免及教師調動改由縣教育局直接管理。

1982年,大力宣傳、動員普及國小教育,並聯成“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以上,同時控制了學生流動現象,受到省教育廳嘉獎,評為“實現基本普及國小教育”先進縣。

1985年,國家教委提出恢復國小六年制。全縣開始採用六年制課本,對四年級採取分流措施。成績好的學生原五年制課本,較差的學生六年制課本。

建國後初級國小課程“文革”前設語文、算術、音樂、圖畫、體育、勞動;“文革”後增加常識。高級國小課程,“文革”前設語文、算術、自然、歷史、地理、音樂、圖畫、體育、勞動;“文革”後“自然”改為“常識”,取消歷史,龍仙鎮一、二、三小增設英語。

中學教育

翁源縣中學翁源縣中學

1949年9月16日,縣人民政府接管4間中學。

10月,南浦、翁北國中改為公立。

南浦國中改稱縣立第二初級中學(簡稱二中),遷龍仙冬瓜壢辦學;翁北國中改稱縣立第三初級中學(簡稱三中)遷江尾辦學。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為紀念徐尚同烈士,改稱尚同初級中學(簡稱尚同中學)。

1951年,一中易名羅江中學;二中易名八泉初級中學;三中易名北英初級中學。1952年春,高中部並韶關北江中學。全縣有4間中學,10個班450人,教職工40人。

1953年下半年,八泉、北英兩校併入羅江初級中學。其時,中學管理體制由專署下放縣。中共翁源縣委宣傳部,召開中學教師座談會,研究蘇聯教育理論,採取五段教學法進行教學。翁源缺外語教師,取消英語學科。

1956年秋,一中復辦高中,招生52人。同時恢復八泉中學,招國中2個班100人。第六完小(壩仔)戴帽辦國中一年級,招生50人。1957年下半年翁一中高中部併入八泉中學,八泉中學成為縣、市重點中學。

1958年秋,尚同中學開辦高中,招收學生50人。全縣有高中4個班,學生209人。國中4間,國小附設國中7間,共44個班,學生1285人,中學教職員工101人。各校走出校門,支工支農,大搞教育革命,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經常停課。翁一中改名為三華中學,成立學校公社,創辦廠場,要求學生勞動,自供自給。

“文化大革命”10年,從數量看,初、高中迅猛發展,統計前後10年數字,對比於下:

1966年:國中8間,50個班,學生2505人,教職工118人;高中2間,6個班,學生274人,教職工16人。

1976年,國中129間(含國小附設國中),301個班,學生10997人,教職員工492人;高中15間,93個班,學生4725人,教職員工209人。校數多,班額小。教師層層升級,教學質量下降。

1977年,全國恢復聯考制度。為提高教學質量,1980年高中調整為9間,1983年調整為6間。

1984年,按國家教育委員會計畫,開設職業中學,三華中學開農技班、畜牧班;壩仔中學開農機班、電器班;龍仙中學美術班、音樂班、體育班。

1987年六里中學開蠶桑班、水產班。職業中學課程,採用普通中學課本,縮為二年制,稱乙種本,每周增設10節專業課。畢業生聯考時,採用第二套試題。

至1987年,普通完中有翁源中學、尚同中學、龍仙中學;農職完中有三華中學、壩仔中學、六里中學。

國中有岩莊、松塘、江尾、周陂、礤下、廟墩、南浦、附城、鐵龍、新江、育英、紅嶺、官渡、壩仔二中工14間。

學生11954人,教師626人。

旅遊

青雲山

青雲山青雲山

青雲山距縣城約7公里,海拔1246米,總面積7359公頃,涵蓋老隆山林場、躍進水庫、龍仙鎮青山村和青雲村等地。

保護區內綠樹環繞,鳥鳴啾啾,古樹、溪流、奇石、飛瀑天然一體,如詩如畫。這裡泉水甘冽,清風送爽,空氣自然清新,置身其中仿如進入了一座天然的大氧吧。

青雲山谷深林茂,森林復蓋率96.4%,地表水水質良好。

大部分地段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有較典型、完整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區域地帶性森林植被保存較好,植被垂直帶譜保存較完整,是全縣連片天然常綠闊葉林面積最大的地方

區內物種繁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共有野生維管植物184科586屬109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8科9屬9種,野生珍稀瀕危植物6科6屬6種,現已確認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8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15種。

2008年10月,在保護區的老隆山林場發現了一棵罕見的國家珍稀瀕危二級保護植物半楓荷,這種樹一棵樹上長出兩種樹葉,一半是楓,一半是荷,十分奇特。

此樹高25米以上,胸徑達150厘米,樹齡至少有100年,依然枝繁葉茂。專家估計這棵半楓荷無論樹齡還是樹高,均為全省之最。次年1月,又發現了三棵罕見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野生仙湖蘇鐵。

2007年青雲山被批准為市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3月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我縣正著手申報建設為省級森林公園,將其打造成休閒養生的新景區。

白面仙岩

翁源縣周陂鎮西南3公里處的白面仙岩,是翁源縣舊時十六景之一,因風光旖旎,景致非凡。

《翁源縣誌》及古今遊客對其不吝溢美之詞。

其山上有個深洞(現人工開採洞已可通一個直立進入)至今未知深度,通往那裡。此洞可容一人匍匐爬入。

江尾九仙泉

江尾九仙泉位於江尾鎮九仙村湯屋村小組清溪旁,泉眼有近十處,其中最大的有3處。

最大2口泉水凶涌,清澈見底,交匯成河,長流不息,可灌溉近200畝產耕地。

另一口在湯屋與墩里交界處,也是泉涌不斷,頓積成塘庫,且所有泉水冬暖夏涼,溫度保持在22度左右

相傳,有個仙人下凡路過九仙湯屋化成一個老人,扶著拐杖,走到一戶農戶家想討口水喝。此農戶家中無水卻給了老人一碗黃酒解渴,並說這裡長年乾旱沒水只能以黃酒代水。這位老人喝完謝過農戶後,說既然沒水就給你們幾口泉水吧,於是便在農戶住屋附近用拐杖點了幾下,很快就來了泉水,並且洶湧成流,從此這裡不再沒有水喝也不用擔心沒水灌溉了,並引來眾多旅遊者觀看,九仙泉便由此得名。

寶慶寺遺址

寶慶寺遺址寶慶寺遺址

據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縣誌》載:“寶慶寺在縣西南十里”;另據清朝同治六年編《韶州府志》載:“寶慶寺在翁源縣八里長安鄉宋(應為唐,此乃《韶州府志》誤記——引者注)寶曆間永禪師創,寶慶間修,因名焉,明洪武間復修”。

據《南華史略》第125頁記述,六祖惠能晚年曾收弟子定慧,當惠能圓寂(713)後,定慧便回到了家鄉翁源。定慧回翁後繼續傳承佛教文化,先在淨源山(今翁源新江雙石村)籌建定慧禪院(據《韶州府志》),又在翁山(今龍仙鎮桂竹村石牙子)建翁山寺,後又在長安鄉岩前鋪(即今翁城勝利村楊桃曾灌塘處)選定寺址欲建寺,終因病重圓寂(760),未能如願。

其弟子永禪遵從師囑,於唐寶曆初年(825)建起寶曆寺。該寺歷經四百年後,寺場殘破不堪。及至宋寶慶初(1225)大修,因朝代更迭,遂改名寶慶寺,寺名沿用至今。

2004年,作者到翁城勝利下曾採訪“宗聖淵傳”清代古樓,偶見野草叢中有一青花崗石便橋,細辨,乃明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歲十二月初三,翁源、英德兩縣各鄉信眾舍財重修碑記,距今已有四百餘年。

民國末年,仍有和尚拜佛念經。建國後的“公社化”運動,寺場磚牆被拆。

“文革”歲月,明代碑記移作便橋,承梁石墩搬至大隊部,寶慶寺頓成廢墟。又發現宋朝寶慶初年由信士林世福同妻黃一娘、信士丘勝施同妻林一娘捐贈的精美青花崗刻字承梁石墩兩具。

寶慶寺環境幽靜,遠離喧囂。

寺場以翁城西山、高寨子為背景,以馬東、桂湖列山、大臘嶺為屏障,寺前左有木魚嶺,右有棒槌亘,門口蓮池橫列,池中淤泥厚積,此地出產的蓮藕色白、細長、幽韌、味香,為少有的地方特產。

寺場左右,兩水歸池,源泉清冽。雖涓涓細流,亦四季不斷,直引大殿中央,極具佛門地理要素。

東華禪寺

東華禪寺東華禪寺

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印度智藥三藏禪師航海抵粵至翁邑(今翁源),創靈鷲寺。

唐龍朔元年,六祖惠能於黃梅受衣缽,南歸經此寺而隱修,改靈鷲寺為東華禪寺,後去寶林。翁邑自此有傳:先有東華後有南華,東華證道南華弘法。唐宋鼎盛,毀於明清。

公元一九九七年沙門萬行乘願再來,入此山掩關潛修三年,感天地之恩澤,會陰陽之和諧,證佛性之本源,如是出關,復建東華。

師手執刀斧,開山辟石,斬荊修路,昔杳無人跡處,丁亥仲秋,寶剎重現,菩提蒼翠,綠樹掩映,僧信雲集。師繼祖師之禪:農禪並重,堂上坐禪,堂下禪做,不做不食;立東華之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

岩莊八角廟

岩莊八角廟岩莊八角廟

八角廟始建於清康熙40年(1701),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共五層八角,高26.7米,除首層用沙質石砌結外,其餘各層均用青磚砌結。

傳說外牆曾人工打磨過,外形美觀完整,不斜不裂,歷經漫長歲月,仍巍然矗立,是該縣現存最高層的一座古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當地人傳頌,此塔設計者曾絞盡腦汁花心血定點於塔前60米的一口方形水井中,遇太陽高照,塔身即倒影於水井中,形似筆躺墨硯,寓意文人輩出。

特產

三華李三華李

三華李

起源於翁源縣的三華李,以龍仙鎮三華村種植的三華李為最佳。

1986年被廣東省評為省優質稀有水果,廣東省十大名、優、稀、特水果之一 ,得到海內外客商的稱讚。

三華李明末開始種植,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稱為夏令果王。

三華李品種繁多,有雞麻李、白肉雞麻李、大密李、小密李。

以大密李和小密李為主要品種。芒種後,夏至前後成熟。

果型白裡透紅,聞之清雅芬芳,入口無澀且有蜜味,爽脆清甜滿口香。

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昂貴,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翁壩金雞茶翁壩金雞茶

翁壩金雞茶

始產於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是翁源縣特產茶。

栽植主要分布在壩仔鎮,因產區在壩仔鎮金雞村而得名“翁壩金雞茶”。

茶葉清香提神,耐人尋味,茶葉具有藥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等。

九仙桃九仙桃

九仙桃

原產地在江尾鎮的九仙村,俗稱仙桃,廣東省優稀水果之一。

九仙蜜桃,個重約200克,果大核小,果身飽滿,皮紅肉白,皮外層有紅色小星點,肉質爽脆,蜜味濃香。

近幾年九仙桃發展比較快,去冬今春種植1.8萬畝,全縣九仙桃面積2.5萬畝。

沙田柚

翁源適宜沙田柚種植,一棵樹最多時能結果數百隻。

皮薄肉甜、清爽可口、蜜味濃香,具有解酒、潤肺止咳之功能。

被譽為“天然罐頭”,遠銷海內外。

江尾米粉江尾米粉

江尾米粉產於江尾鎮,歷史悠久。

米粉選用山泉水和當地精米製作而成,從磨漿、蒸面、曬面到切面、曬乾包裝等皆用手工工作。

米粉外觀晶瑩透明、麵條均勻、煮炒皆宜、入口軟滑清爽。

糖蔗糖蔗

蔬菜

翁源全年蔬菜種植面積26萬畝以上。

特別是荷蘭豆是粵北最大的反季節荷蘭豆種植基地,年種植面積7萬畝,總產8萬噸。

翁源產荷蘭豆豆型平直、大小適中、色綠鮮嫩、標豆率高。

產品主要銷往海外市場。

糖蔗

茂源糖業有限公司是韶關市唯一製糖企業,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國家良種繁育基地。

年產一級白糖2萬噸。99年改制為股份制民營企業後,茂源把第一車間放在糖蔗種植上。

每年山坡地種植3.8萬畝,畝產達6噸。

全縣種蔗農戶4600戶,其中,30畝以上大戶200戶,種植面積占糖蔗面積70%以上。

建成7個比較大型糖蔗基地,全縣糖蔗種植面積達6萬畝。

翁城地窖酒

翁城地窖酒是用優質本地稻米加泉水以傳統工藝精心釀造。

將酒封壇在土裡窖埋兩年以上,具有醇香好喝不傷腦的優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蠶繭

韶關市農業龍頭企業之一的翁源縣信達繭絲有限公司是集貿、工、農、科為一體的股份制民營企業。

桑園面積2.7萬畝,年產繭3.5萬擔。蠶桑專業村30多個,種桑養蠶戶近5000戶。

擁有現代化繅絲廠一家,年產優質生絲200噸,優質絲棉胎1萬張。

蘭花

江尾鎮仙鶴群山環抱,山巒疊翠,空氣清新,無“三廢”污染。

獨特的山地氣候非常適宜蘭花生長,以仙鶴蘭花種植基地有限公司為依託,在省道S245線兩旁江尾鎮仙鶴建設3公里長蘭花長廊,面積7000多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產基地。

目前有20戶台商落戶,品種100多個。全縣花卉面積達1.3萬畝.

馬牯塘蓮

馬牯塘蓮產於龍仙鎮馬牯塘村,為當地特殊土質所出特產。

蓮藕小而長,皮白帶星點,質脆,味殊香,煲炒鹹宜,遠近馳名。

竹篙薯

竹篙薯(食用淮山)主要產於龍仙鎮的莎坪、馬山等村。

這裡的土壤適合竹篙薯生長,產出的竹篙薯特別長、大、澱粉多、營養豐富。

果蔗

產地分布在翁城、新江鎮,近幾年來由於市場價格看好,果蔗向龍仙、江尾等鎮發展。

翁源產的果蔗汁多、質脆、口感好。全縣種植面積近3萬畝。

作珍芝麻冰花餅

翁源特產的作珍芝麻冰花餅採用祖傳秘方,精選本地優質花生、芝麻、冰糖、冰片糖等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加工精製而成。

作珍芝麻冰花餅歷經百餘年歷史,品質上乘,味道極佳,產品分低糖、中糖兩種類型。

適宜男女老少口味,是早點、夜茶、酒宴之佐食,探親訪友送禮之佳品,是消費者信賴的風味特產,享譽粵北及廣東省的綠色食品,曾榮獲第二屆中國食品展銷會金獎。

人物

翁源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

周文王分封諸子時,即有一子被封到翁源(時稱翁山)。

千百年來,翁源孕育出了不少名人志士,有32首詩載入《全唐詩》的“嶺南五才子”之一晚唐詩人邵謁

宋代“父子進士”的梅鼎臣梅佐

明代明神宗皇帝贈聯“破虜平蠻,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嘉獎的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璘

中興實業、恆榮地產賴榮火。

世華地產梁文華

有20世紀四十位傑出旅美華人之一、中華世紀英才、美國油畫大師塗志偉

廣東城市大全

位於中國大陸南部。簡稱粵。北依南嶺,與江西、湖南兩省相連;南瀕熱帶海洋,西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東界福建省;西同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全省陸地處於北緯 20°19′~25°31′,東經109°45′~117°20′,北回歸線橫貫境內。海岸線曲折,大陸海岸線長3368.1公里。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