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同

徐尚同

徐尚同(1906-1948),字惠民,男,廣東省翁源縣翁城鎮人。193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貫從事教育事業,是翁江地區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徐尚同,清光緒32年(1906)出生於廣東省翁源縣城東門大街(民國時改為附城鎮城心鄉,即今翁城鎮五一村)的一個書香世家,乳名興業,字惠民。

尚同之父徐宜蕃,字鏞陶,清末秀才,民國11年(1922)2月至次年7月任縣立中學監督,民國二十六{1937}年任翁源縣明倫堂高級國小校長(現已發現)。尚同祖父亦是鄉學學師。

成長經歷

徐尚同自幼受先輩薰陶,聰明好學。幼年時在城西社學接受啟蒙教育,學習《增廣賢文》、《三字經》、《百家姓》。

民國2年(1913),徐進入縣立高級國小(前身為明倫高等國小堂)就讀,改名“尚同”。由於其領會能力特強,故在修身、國文、算術、中國歷史、地理各科均名列前茅。

民國7年(1918)春,12歲的徐尚同考入翁源縣立中學(校址在三華,校長許賡梅)。

民國10年(1921)冬,徐於縣立中學畢業。同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化學工程科,立字“惠民”。

民國14年(1925),徐畢業後參加廣東省教育會第三屆暑期體育訓練班,畢業後進入廣州特別市黨童軍領袖訓練班,畢業後驗定為初級中學訓育主任。

民國19年(1930),徐尚同由翁源縣教育會聘為縣立中學(校址三華)教務主任兼教員。被受聘為廣西防城縣(清光緒14年升防城巡檢司改置,治所即今廣西防城各族自治縣)縣立中學會務主任兼教員。後又被聘為廣東省始興縣立中學級主任教員。

民國26年(1937)8月,根據翁源縣教育會推舉,由縣政府任命徐尚同為縣立中學(校址三華)校長。徐任校長期間,不管那個班級科任老師缺席,其均可代教。為此,師生們贈給他一個雅號——“百曉先生”。抗日初時,在教育經費較為困難的日子裡,徐帶頭並發動教職員捐資助學。

投身革命

民國27年(1938)春,徐趁參加省教育工作會議之機,托人聘請在穗知名人士來翁任教。時中共地下黨廣東省委鑒於徐思想傾向進步,便通過省委宣傳部長饒彰嵐等人介紹中共地下黨員廖翠貞(女)應騁。廖到任後,在徐校長大力支持下很快開展起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徐親自教唱抗戰歌曲並帶領翁中抗宣隊深入山區和各圩鎮進行演出。

同年11月至次年8月,中共地下黨在翁中校內相繼秘密成立了中共翁源縣支部、中共翁源特別支部、中共翁源縣工作委員會、中共翁源縣委和翁中黨支部,廖瓊被指定為翁中黨支部書記。

徐在中共進步思想感召下,看到中國的光明前途和希望,決定向中國共產黨靠攏,遂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多方掩護中共地下黨組織開展秘密活動,為共產黨做了大量革命工作。經中共地下黨組織考驗,1939年4月,徐尚同經鄧楚白、廖瓊(翠貞)介紹,省委批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革命事跡

民國29年(1940)5月,翁源一些代表國民黨反動派的地方實力人物散布謠言,攻擊翁中“赤化”了,要縣督學接任徐的校長職務。中共地下黨翁源縣委書記張尚瓊利用翁中教導主任身份秘密發動學生和社會進步人士揭露反動勢力的篡權陰謀,趕走了縣督學。同年4月,中共地下黨組織又通過國民黨第12集團軍教導團政訓室的錢青(中共地下黨員)出面籌備,在龍仙鎮召開了聲討汪精衛賣國投敵大會。徐在會上說:“我們不但要打擊公開破壞抗日的漢奸汪精衛,我們還要打擊暗藏的張精衛、李精衛,要加強軍民合作,堅決抗日,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徐的激昂陳詞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民國30年(1941)春,中共地下黨翁源縣委在張尚瓊書記的領導下,為了發展壯大黨組織力量和培養進步青年,致力促進翁西籌辦一間初級中學。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下鄉(自明、清以來人們習慣稱翁城、鐵龍、新江為下鄉,官渡以上為上鄉),各國民小學生員的增加以及民眾對教育資源的需求,加上附城鄉紳林聘玉等倡議,要求在附城鎮(今翁城鎮)創辦一間縣立中學,徐尚同以翁中校長身份發動縣內知名人士即向縣府提出書面報告,得到縣府支持。7月,縣長劉啟時下達委任書,任命傅象寰為翁源縣立第二初級中學校長。期間,中共地下黨組織便通過徐尚同的關係,安排了一批在大學失學的地下黨員到各中國小任教,為秘密建立和擴大農村地下黨組織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民國31年(1942),徐不辭勞苦,發動全縣各界人士集資,在翁源縣立中學招收了第一屆高中班,“翁源縣立中學”從此易名為“翁源縣立第一中學”。

民國32年(1943),翁源國民黨反動勢力為加強教育界的控制,以防“赤化”,強行免去了翁二中校長傅象寰之職,派張問潮接任校長職務。由於張問潮積極推行擁蔣反共和實施野蠻教化,從而引發了學潮。

同年7月,隨著驅張運動的高漲及翁西區人民迫切要求徐尚同來翁二中執政,在這種情況下,徐毅然辭去了翁一中校長之職,任翁二中校長。

民國33年(1944年12月),時值國民黨翁源縣黨部改選書記長,為更好掩護中共地下黨活動,以便從國民黨內部獲取更多軍政活動情況,書記長一職更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中共地下黨組織便決定派徐尚同打進國民黨內部去並作出了“一定要保證徐尚同當選”的決議,又通過黨組織疏通關係,宣傳發動等細緻工作,終於使徐於當選為國民黨翁源縣黨部書記長,同時兼任翁二中校長。

從此,徐利用這一特殊身份,掩護中共地下黨組織,為共產黨秘密提供了大量國民黨內部各種黨、政、軍重要情報,使自己掌控的翁源一中、翁源二中成為中共地下黨秘密活動基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輸送了大批青年骨幹力量。由此,徐的行為終於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和質疑。

被捕犧牲

民國36年(1947)初冬,徐被縣政府免去翁二中校長職並首次以“奸黨”之嫌,被國民黨第62軍駐英德縣橫石水第158師司令部傳訊羈押,後因無證據釋放。從此,徐的行動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嚴密監視。

民國37年(1948)1月25日,駐翁源國民黨第69師指揮部復以徐有“奸黨”之嫌,在翁源縣黨部將徐扣押突審。後又對其輪番訊問均一無所獲,便迅速將其秘密押送廣州行轅軍法處,又轉保全司令部。在廣州囚禁期間,徐堅貞不屈,屢遭酷刑,遍體鱗傷,但始終沒有泄露黨的機密。他在獄中壁寫革命歌曲,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堅強鬥志。徐尚同被捕後,中共地下黨曾多方設法營救,但終因反動派嚴密封鎖訊息而未成功。

同年7月13日晚,徐和其他10位在押者被敵人從獄中逐個叫出,推上一輛大卡車,徐神態鎮定,視死如歸,集體唱起了“國際歌”。最後,敵人將他們押至廣州白雲山秘密活埋,徐時年42歲。

後世紀念

為褒揚徐尚同烈士的豐功偉績,翁源縣人民政府於1950年2月把翁源縣立第二初級中學改名為“翁源縣尚同初級中學”。又在縣城龍仙烈士陵園建立了“尚同亭”。

1995年8月,中共翁源縣委,翁源縣人民政府為翁源尚同中學掛牌,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