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縣

陽春縣

在離陽春市國家地質公園春城東北約30公里的陂面鹿村崗,有一古人類遺址洞穴,這裡曾出土“智人”牙齒一枚,古人類使用遺棄的動物骨骼化石1000多件,打造石器、骨品、磨製石品400多件。據北京大學所作獸骨C14測年為1.63-1.43萬年,屬於舊石品時代晚期至新石品時代早期(即晚更新世末期)。這就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獨石仔古人類洞穴遺址。日前,帶著尋找失落的遠古文明,尋找遠古人類的家園和考證家鄉歷史古蹟、追索萬年前古人類生存畫卷的願望,我們專程來到獨石仔古人類洞穴,去探訪遠古“智人”生活的奧秘。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陽春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全市總面積4054.7平方公里。南北長104公里,東西寬91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漠陽江北南縱貫全市,為狹長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轄15個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共30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

陽春縣陽春縣

歷史文化

據"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萬年以前,兩陽人的祖先就已出現。

陽春縣杜步鄉的雙鳳舞陽春縣杜步鄉的雙鳳舞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度。公元前214年派軍隊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統一了嶺南越族地方後,設定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兩陽初屬其中的南海郡,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漢武帝派兵打敗了匈奴後,於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設了合浦郡高涼縣,政治中心在今陽東縣大八鎮古城(另一說在麻汕上塘村)。高涼縣包括今陽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電白、化州、吳川和羅定的部分地方。高涼縣是粵西地區最古的縣。

東漢末,兩陽屬東吳統治範圍。公元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孫權將高涼縣從漢時的合浦郡分出,設為高涼郡,轉由廣州管轄,下統三個縣:安寧縣(今陽江市區及其東部)、高涼縣(今陽東縣北部地方)、西平縣(今陽東縣白沙鎮、江城區埠場鄉、平崗鎮、陽西縣程村鎮鄰近部分地區)。兩陽由縣升郡。

南北朝時,兩陽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了。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涼郡從廣州分出,連同杜陵郡、寧康郡、陽春郡等合設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在今江城(從公元527年至649年),管轄今陽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包括良德)。陽江由郡升格為州,下管郡,郡管縣,歷時122年,是祖國南疆的交通要衝、軍事重鎮。

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隋政權把安寧縣、高涼縣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個新縣--陽江縣。在陽春郡中設陽春縣。陽江縣、陽春縣從此得名。

公元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陽江縣、西平縣、陽春縣、杜陵縣等從高州分出,建為恩州,屬廣州都督府管轄。恩州州治在陽江,從貞觀年間唐太宗時建恩州起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撤除恩州,陽江、陽春各自為縣止,兩陽被稱呼為恩州達719年。此後。江、春兩縣歸肇慶府管轄。

公元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陽江縣兩次升格為直隸州,下轄陽春、開平、恩平等縣。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陽江直隸州改為直隸廳。公元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陽江直隸廳再改為直隸州。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撤除州府,復設陽江縣、陽春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陽江、陽春屬江門粵中專區;1953年改屬粵西行署;1956年改屬湛江專區;1958年冬,合陽江縣、陽春縣為兩陽縣;1961年復分為陽江縣、陽春縣。1983年9月為江門市屬縣。1988年2月10日,原陽江、陽春兩縣從江門市分出,新建為陽江市,屬地級市建制。下轄現在的陽春市、陽西縣、陽東縣和江城區。1992年增設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1998年又增設崗僑管理區。

遠古文明

在離陽春市國家地質公園春城東北約30公里的陂面鹿村崗,有一古人類遺址洞穴,這裡曾出土“智人”牙齒一枚,古人類使用遺棄的動物骨骼化石1000多件,打造石器、骨品、磨製石品400多件。據北京大學所作獸骨C14測年為1.63-1.43萬年,屬於舊石品時代晚期至新石品時代早期(即晚更新世末期)。這就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獨石仔古人類洞穴遺址。 日前,帶著尋找失落的遠古文明,尋找遠古人類的家園和考證家鄉歷史古蹟、追索萬年前古人類生存畫卷的願望,我們專程來到獨石仔古人類洞穴,去探訪遠古“智人”生活的奧秘。

廣東城市大全

位於中國大陸南部。簡稱粵。北依南嶺,與江西、湖南兩省相連;南瀕熱帶海洋,西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東界福建省;西同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全省陸地處於北緯 20°19′~25°31′,東經109°45′~117°20′,北回歸線橫貫境內。海岸線曲折,大陸海岸線長3368.1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