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縣

曲江縣

曲江縣地處粵北中部,北江上游,傍依五嶺南麓,匯集湞武二水,全縣總面積3185平方千米。境內為山地、盆地地貌,丘陵占全縣面積的52%,海拔1586米,是該縣的最高峰。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0.1℃。\n曲江縣自然資源豐富。煤炭儲量2.3億噸,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森林覆蓋率59%,活立木儲量居廣東省第三位;水能蘊藏量25.6萬千瓦,可開發量達18.6萬千瓦,是全國100個農村電氣化縣之一;已探明境內礦產48種,其中銅、鉬、銻、鉀礦儲量居全省第一,鐵、鉛、鋅礦儲量居全省第二,鎢儲量全省第三,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n曲江縣名優特產多,有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的白馬牌油粘和寶林山礦泉水,有中華名果曲江沙田柚,有黃坑銀毫茶,品質優良的紅瓜子、生薑、冬筍等。 \n曲江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別具特色。有南宗祖庭”之稱的南華寺,位於縣城西南1公里的獅子岩,是史前期古人類“馬壩人”及新石器時代“石峽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文物古蹟極多,正待規模開發。小坑國家森林公園富有返樸歸真的自然景色。有深圳小梅沙之稱的太陽岩,山清水秀。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區位優勢

曲江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曲江地處粵北中部,南連珠三角,北靠內陸腹地,自古就有“五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之樞紐,湘、粵、贛交通之咽喉”之稱。今日曲江,正處在珠三角資本擴散和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並已逐漸成為珠三角經濟輻射內地的戰略通道,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京廣鐵路、武廣高鐵、京珠高速公路、廣樂高速公路、106國道和北江縱貫南北,韶贛高速公路、323國道橫穿東西,鐵路、公路和北江縱橫交錯。

曲江地形

該縣境內山地屬南嶺山脈南支,由於地質構造關係,使該縣山川糾結,地形複雜,海拔500米以下山地丘陵面積的17.8%,山坡地約占25%,地勢較平緩。大部分表土、土層較深 厚,面積約50多萬畝,多為砂頁岩,紅色砂頁岩,石灰岩類型,是丘陵紅壤土分布區。由於氣候溫暖濕潤、多雨,使植物生長繁茂,有利於有機質的分解與合成。但多雨則帶來對土壤的強烈沖刷、淋溶,致使土壤侵蝕較嚴重,瘦脊、酸性、養分較缺。大部分未開墾的山坡地被殘次林和幼林覆蓋,經開墾的山坡地大部分耕地,部分為梯田或茶園、果園。此類山坡地主要分布在該縣馬壩、白土、龍歸、烏石、樟市、楓灣等鎮。

曲江山脈

曲江區境內山地屬南嶺山脈南支,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船底頂山(1586米), 羅礦山(1059米,大寶山(1068米),楓嶺頭(1110米),金竹茛(1373米), 大東山(1390米),梅花頂(1384米)。 船底頂山:位於曲江區羅坑鎮的船底頂山海撥1586米,是本地區的最高峰。船底頂山有草地,石坡,溪谷,濕地,懸崖,叢林,山脊等等,風光特別。
廣東省的內陸沼澤濕地,僅存有兩處,一處是曲江區的羅坑鎮船底頂山峽谷地帶的草本沼澤,另一處是吳川縣蘭石東南面的草本沼澤。羅坑草本沼澤位於曲江羅坑鎮的峽洞,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濕地面積約524hm2,原為山下的一片緩坡,早年曾開墾為稻田地,但由於山路崎嶇,交通不便,且山高氣候寒涼,水稻產量低,故又荒廢成草本沼澤,該處常年積水,最低處水深約0.8m,平均水深0.2m左右。

曲江氣候

本地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北,南嶺山間盆地,南離海洋較遠,北被南嶺山脈阻隔,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區,有明顯的濕熱和乾冷的大陸性氣候。全年盛行南北氣流,春秋季風吹偏南風與偏北風互為交替,夏季偏南風為主,冬季偏北風為主,冷暖交替明顯,夏季長、冬季短,春秋不長,形成溫暖、熱量足,雨量豐富、濕度大,無霜期長的特點。據縣氣象局記載資料,年均溫度20.1℃,最熱為7月份,平均28.9℃,極端最高氣溫39.5℃,最冷為1月份,平均氣溫9.6℃,極端最低零下5.3℃,年活動積溫7300℃。

主要資源

曲江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煤炭儲量2.3億噸,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區)之一。曲江還是全省重要的礦產基地,已探明境內礦產48種,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
本地區水資源豐富,河川經流均由降水產生,屬雨洪補給型,年平均降總量為53.29億立方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據測定該縣範圍,北江幹流及武水各河段的水質含有機物等毒物平均值等級為一級,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漁業和農用水質標準。但主要河流水體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曲江的水利資源蘊藏量25.6萬千瓦,可開發量達18.6萬千瓦。目前全區小水電總裝機容量97300千瓦,年發電量為36882萬千瓦時;建有110KV變電站2座、35KV變電站8座,總容量1258KVA。建有大型水廠,城區生產生活用水充足。
林業資源豐富,全區有林地面積為316.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67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68.4%,山上有松、杉、樟等常見樹種120多種,活立木儲量800萬立方米,居全省第三位,是廣東省林業重點縣之一。如木質優良的北江杉,木質精緻的沙樟,木質輕滑的梧桐和鴨腳木,木質堅硬的紅、白椽、綢木和世界稀有珍貴樹種水松等。還有發展快,效益大的竹類,如毛竹、篙竹、簫竹、水竹等十多種。生物資源中的野生動物亦很豐富,其中受國家保護的有穿山甲、白鶴、白鷳、蟒蛇等。

歷史沿革

隸屬變更

建縣之前,曲江地域春秋時期為百越屬地,戰因時期為楚國屬地;秦朝為南海郡(郡治在今廣州市)屬地;趙佗立南越國後,又為南越國屬地。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漢武帝平定南越,設定曲江縣,隸屬桂陽郡(郡治在今湖南省郴州市)管轄。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亦稱州,時為監察區) ,桂陽郡曲江縣受荊州刺史部監察。西漢末年王莽新朝時,桂陽部改稱南平郡,東漢初復稱桂陽郡。東漢後期在桂陽郡南部地區設始興都尉,以加強對曲江縣的管轄。三國吳甘露元年(公元265) ,在桂陽郡南部分設始興郡(郡治設於曲江縣城),曲江縣隸屬荊州始興郡管轄(時荊州演變為行政區) 。
西晉武帝太康(280-289)中期,改隸廣州始興郡轄;懷帝永嘉元年( 307)分荊州地置湘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長沙市) ,曲江縣改隸湘州始興郡管轄。東晉成帝鹹和三年(328) 廢湘州,曲江縣復歸荊州始興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又改隸廣州始興郡,三十年(453)復歸湘州始興郡。宋明帝泰豫元年(472 )改始興郡稱廣興郡,南齊(479-502)復為湘州始興郡。梁承聖(552-555)中置東衡州,曲江縣隸東衡州始興郡管轄。梁末陳初,一度廢東衡州,始興郡改屬衡州(州治在今英德縣) 。陳天嘉元年(560)復置東衡州,曲江縣仍以隸始興郡屬之。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全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二級制,廢始興郡,曲江縣隸屬東衡州管轄。開皇九年(589)改隸廣州,後廣州改稱番州,曲江縣仍屬之。隋煬帝大業(605-618)年間,將州改為郡,曲江縣改隸南海郡管轄。
唐初改郡為州,曲江縣隸屬廣州管轄。唐武德四年(621 )置番州,曲江縣隸番州,未久番州改稱東衡州。貞觀元年(627)改東衡州稱韶州,又置嶺南道,曲江縣隸屬韶州管轄,受嶺南道監察。唐天寶元年(742)改韶州稱始興郡,乾元元年(758 )復改始興郡為韶州。天寶(742-756) 間,道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曲江縣隸嶺南道韶州管轄。鹹通三年(862)嶺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曲江縣隸屬嶺南東道韶州管轄。五代十國時期,先屬後梁,後屬南漢,仍以韶州轄曲江縣。
宋初仍以嶺南東道韶州轄曲江縣。未久廢道留州,曲江縣隸屬韶州。至道三年(997年) ,又於州上置路(半行政半監察性質) ,曲江縣隸屬廣南東路韶州管轄。
元朝以行省為地方最高行政區,下設道(省派出機構)、路、縣三級。至元十五年(1278)嶺南平定後,曲江縣隸屬海北廣東道韶州路(此間又在韶州路置錄事司以管理城廂居民;一說至元二十三年置,又稱新民官司)。至順元年(1330 )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管轄。
明洪武元年(1368)改韶州路為韶州府(同年罷新民官司)。洪武二年升廣東道為廣東行中書省;洪武八年又改稱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廣東布政司,習慣上稱廣東省),曲江縣均以韶州府附郭縣隸屬之。
清初仍稱廣東布政司,未久定稱廣東省,省下設道(省的派出機構)、府、縣,曲江縣隸屬廣東省南韶連道韶州府管轄。
民國元年(1912) ,廢道、府,曲江縣直隸廣東省。民國3年復設道,曲江縣隸廣東省南韶連道(未久改稱嶺南道) 。民國9年復廢道,未久設北區善後督辦,性質與道同。此後屢設屢廢,民國14年設北江行政區,民國15年又廢行政區。民國17年設北江善後委員會,民國21年改為北江綏靖區,曲江縣均屬之。民國25年改設第二行政督察區,性質與善後委、行政區、綏靖區同,均為省派出機構,曲江縣仍屬之。民國29年改稱北江行政區,民國30年復稱第二行政督察區,曲江縣仍屬之。民國36年再次調整全省政區,曲江縣隸屬第三專署行政督察區。
1950年1月,撤銷北江臨委改設北江專區,專署(亦稱行署,為省的派出機關)駐曲江縣城(韶關) ,轄曲江等16縣。1952年9月撤銷北江專區,改設粵北行政區,轄曲江等19縣1市。
1956年3月撤銷行政區,改設韶關專區,轄曲江等17縣(含2民族自治縣)1市。1959年1 月,曲江縣、仁化縣和乳源縣一部併入韶關市(時稱三縣一市合併) ,撤銷曲江縣建制; 1961年3月恢復曲江縣建制,仍隸韶關專區。1970年韶關專區改稱部關地區,轄曲江等15縣(含3個民族自治縣)1市。1977年1月,韶關市改由省府直轄,曲江縣劃歸韶關市領導。1983年,撤銷韶關地區,原韶關地區大部與韶關市合併成立韶關市,曲江等12縣( 含3個自治縣)屬之。
2004年5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40號)調整韶關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韶關市曲江縣,設立韶關市曲江區,曲江區轄原曲江縣的馬壩鎮、羅坑鎮、樟市鎮、大坑口鎮、烏石鎮、沙溪鎮、大塘鎮、小坑鎮、楓灣鎮、白土鎮,區人民政府駐馬壩鎮;將原曲江縣的花坪鎮犁市鎮劃歸韶關市湞江區管轄;將原曲江縣的重陽鎮、龍歸鎮、江灣鎮劃歸韶關市武江區管轄;將原曲江縣的黃坑鎮、周田鎮、大橋鎮劃歸仁化縣管轄。並將曲江縣大坑口鎮、烏石鎮二鎮合併為烏石鎮。

境域變更

三國吳永安六年(263),分曲江縣東境及南野縣地置始興縣[一說晉太康二年(281)析曲江立始興縣] 。
南北朝南齊(479-557)時,分曲江縣北境置仁化縣。(502-557)時廢仁化縣,轄地復歸曲江縣。唐垂拱四年(688 )又劃出仁化、光宅、清化、潼陽4鄉復置仁化縣。
梁天監七年(508),分曲江縣西北境置梁化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梁化縣改稱樂昌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湞陽縣一部併入曲江縣。
唐武德四年(621) ,分曲江縣地置臨瀧、良化2縣;貞觀八年(634)廢2縣,其地復歸曲江縣。
北宋宣和三年(1121),劃出曲江縣之廉平、福建2鄉及翁源縣太平鄉置建福縣;南宋初年廢建福縣,轄地各歸原縣。
南宋乾道二年(1166)分曲江縣西境崇信鄉、樂昌縣南境依化鄉置乳源縣(一說乾道三年置乳源縣)。
元至元十五年( 1278)並翁源縣於曲江縣。大德五年(1301 )復置翁源縣。元延祐六年(1319) ,復並翁源縣於曲江縣。明洪武元年(1368) ,復置翁源縣(上半年稱岑水縣)。此後至民國,未見變更之記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49年11月25日成立韶關市,縣城城關區劃歸韶關市管轄。1952年3月,曲江縣、乳源縣合併成立曲江乳源縣(簡稱曲乳縣)。 1953年5月,撤銷曲乳縣,各自恢復原建制。
1957年7月,韶邊瑤族自治縣成立,曲江縣將犁市區、重陽區及樟市區的7個漢族小鄉(桂頭、棉圍、陽陂、中心、團結、大壩、酒嶺)、l個漢族自然村(列村)、5個瑤族小鄉(上瑤、下瑤、初溪、竹梅、營坑)劃歸韶邊縣管轄,1958年10月,撤銷韶邊瑤族自治縣,上瑤、下瑤回歸曲江縣。
1959年1月,曲江、乳源、仁化三縣與韶關市合併為韶關市,撤銷曲江縣建制,原曲江縣6個公社劃歸韶關市;並將原曲江縣犁市公社的黃塱、下坑及龍歸公社的白芒、壩廠劃給韶關市。1961年3月,恢復曲江縣建制,並將原乳源縣的乳源公社、古母水公社劃歸曲江縣管轄。1963年10月,乳源瑤族自治縣成立,乳源、古母水兩公社回歸乳源縣,曲江縣江灣公社紅山、白石、梁屋三個大隊劃歸乳源縣。1965年8月,乳源縣侯公渡公社的紅山、白石、梁屋3個大隊劃歸曲江縣。
1965年,曲江縣龍歸公社的陽山、沐溪2個大隊劃歸韶關市。
1973年12月,曲江縣重陽公社的一六、羅屋、樂群、東七、東粉5個大隊劃歸乳源縣管轄。
1975年6月,曲江縣大塘公社的石山、陳江大隊,長壩公社的黃浪、灣頭大隊,犁市公社的臘石大隊,龍歸公社的甘棠大隊劃歸韶關市管轄。

縣名變更

建縣之初稱曲江縣( 《漢書地理志》) ,後人釋以境內“江流回曲,因以為名”(唐《元和郡縣誌》)。王莽新朝(9-23)一度改稱“除虜縣”(《漢書·地理志》)。東漢末期曾因境內有曲紅山(即今韶石山)而一度改稱“曲紅縣” (據東漢靈帝熹平年間所立《漢桂陽太守周府君功勳碑》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一說古字江紅通用“曲紅縣”當讀作“曲江縣”)。1952年3月,曲江縣與乳源縣合併成立曲江乳源縣(習慣上簡稱曲乳縣);1953年5月,撤銷曲乳縣,恢復曲江縣縣名。

著名人物

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九齡七歲能文,三十歲擢進士第二,授校書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開元四年(716年)秋,九齡辭官歸養,開大庾嶺新路,溝通南,北陸路交通幹線。
開元六年(718年)春,九齡被召入京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遷任司勛員外郎;開元十年,宰相張說薦九齡為中書舍人;開元十三年,張說罷了宰相,九齡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後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轉授桂州都督,充嶺南按察使。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開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齡進封為始興開國子,食邑四百戶。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九齡送《千秋金鑒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齡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受株連,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七年,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齡歸故鄉掃墓,五月七日於韶關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諡文獻。

余靖

公元1000-1064年),字安道,號武溪,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是嶺南繼張九齡之後的又一揚名之士,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
天聖二年(1024)與舅父同科進士,初為虔州贛縣尉,天聖五年(1027)遷宣州司理參軍。天聖八年(1030) 六月中書判拔萃科,授將作監丞知洪州新建縣。景佑元年(1034)到京任秘書監,負責掌管典籍文書,入崇文館主持校勘《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寫出了《三史勘誤》四十卷。景祐三年(1036),二月推集賢院校理,同年五月因向皇帝上疏為被貶的禮部員外郎范仲淹辯護,與尹洙、歐陽修同被貶,降職為監筠州酒稅,由是益知名。景佑四年(1037)十二月徙監泰州酒稅。寶元二年(1039)六月徙知英州,以母憂,未赴。
慶曆二年(1042)三月遷集賢院校理。歷三年(1043),復起任擢升為諫院右正言,專司向皇帝進諫奏事,余正直敢諫,曾多次為建言“輕徭薄賦”整頓戶政,去除貪殘之吏,撫疲睏之民事而向皇帝抗聲力爭,以致唾液飛濺至皇帝的“龍顏”上仍意猶未盡。他的建議大多為仁宗所接受,因而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同被譽為朝廷敢於進諫的“四諫”,提出‘清、公、勤、明、和、慎’的著名從政六箴。 慶曆四年(1044),受命為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據一方的遼主,從而適時的在複雜的宋遼夏三角關係中維護了宋朝的利益。慶曆五年(1045)正月為回謝契丹使,五月知吉州。慶曆六年(1046)七月左遷將作少監,分司南京、許居韶州,久之,改光祿少卿。皇佑二年(1050)遷衛尉卿,依前分司,韶州居住。
皇佑三年(1051)八月落分司,知虔州,未幾,父憂去官。皇佑四年(1052)六月乙亥起復未秘書監,知譚州。後七日改廣南西路安撫使,知桂州。皇佑五年(1053)二月遷給事中,五月遷工部侍郎。至和元年(1054)二月加集賢院學士。至和二年(1055)六月遷戶部侍郎。嘉佑元年(1056)改知譚州。嘉佑三年(1058)改知青州,知青州期中轉史部侍郎。嘉佑五年(1060)八月為廣南西路體量安撫使。嘉佑六年(1061)五月授尚書左丞,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知廣州。嘉佑八年(1063)明英宗即位,拜工部尚書。治平元年(1064)余靖回京述職途次南京,偶染風寒,病重不起,卒於江寧府秦淮亭,享年六十五歲。英宗聞訊惻然,輟朝一日追贈刑部尚書,謚曰“襄”後人尊稱忠襄公。
靖著有《武溪集》二十卷,見《四庫總目》。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撰襄公餘靖道碑謂:“公為人資重剛勁,而言語恂恂,不見喜怒。自少博學強記,至於歷代史記,雜家小說,陰陽律歷,外鐕浮屠,老子之書,無所不通。”

侯安都

候安都(520-563.7.6),字成師,曲江人,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
侯安都是中國南方較早出現的參與朝政的歷史風流人物。在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平定了侯景之亂。大平元年(公元556年)又大敗齊軍。侯安都不但勇猛,而且滿腹韜略。在權力之爭中,侯安都出奇謀,剷除了王僧辯,輔佐陳霸先建立了陳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陳武帝駕崩,侯安都當機立斷立陳茜為帝(即陳文帝),被晉封為司空,後又進爵為清遠郡公。之後又消滅了強敵王琳,文帝又加封安都為侍中、征北大將軍。朝廷還立碑頌揚其功德。後因日漸驕矜自傲,公元563年被文帝賜死,享年44歲。
侯安都原墓在今韶關乳源縣桂頭鎮江背村,古代桂山下(今乳源桂頭鎮上司廟電站職工宿舍所在地,解放前為曲江縣轄地)建有紀念侯安都的“上司廟”。清《韶州府志》引自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朝奉郎知白州(今廣西博白)李渤記略:“自衡山南走千里至桂山、……山下之廟則司空侯公故家也。公名安都,字成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侯安都墓和上司廟同時被毀,上司廟僅遺留一棵古老的大榕樹。1987年當地農民為紀念侯安都這位歷史名人,在上司廟遺址左側新築起一座墓冢,墓面中間鑲嵌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督辦粵贛湘邊防軍務總司令兼江西省省長李根源重修侯安都墓時所立的鐫有“陳司空征北將軍侯公安都墓”字樣的墓碑。當地村民同時在遺址建起簡易的廟堂。
相傳,以前韶關有紀念古曲江三大名人的建築物,其中有紀念侯安都的“風烈樓”;紀念張九齡的“風度樓”;紀念余靖的“風采樓”。風烈樓和風度樓均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現僅存紀念余靖的“風采樓”。

旅遊景點

南華寺

南華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據史料記載,是年印度高僧智樂三藏自廣州北上,途經曹溪,“掬水飲之,香味異常”,“四顧群山,峰戀奇秀”,“宛如西天寶林山地”遂建議在此建寺。天監三年,寺廟建成,梁武帝賜“寶林寺”名。後又先後更名為“中興寺”、“法泉寺”、至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賜“南華禪寺”,寺名乃沿襲至今。因禪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稱六祖道場。
南華寺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寺後有桌錫泉(俗稱九龍泉),幾株高達數十米的古老水松,是現在世界上稀有的樹木,寺廟現存大量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南華寺建築面積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六祖殿等建築群組成。現有建築除靈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後虛雲和尚募化重修的。
1983年,南華寺最早一批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寺院。
2001年06月25日,南華寺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南華寺是寫下千古絕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六祖慧能在此傳授佛法37年,法眼宗遠傳世界各地,因而南華寺有“祖庭”之稱。

馬壩人遺址

馬壩人遺址和石峽文化遺址位於曲江城區西南2千米處的獅子岩,1958年,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在此被發現 。“馬壩人”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為12.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它為完善我國原始人類發展的序列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資料。1972年,在“馬壩人”出土地點的兩山之間發現了距今約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文物遺址,此處被命名為“石峽文化”,更使獅子岩名聲大震。
馬壩人遺址風景區是一個山、水、洞、石兼收並蓄,集考古與旅遊、知識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的廣東省著名的大型考古旅遊勝地。該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主洞是“馬壩人”化石出土地點,在銀岩和桂花岩等洞中塑造了“馬壩人”時代原始人類生活塑像群和“石峽文化”時期先民們生活情形。後山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曾居住過的招隱寺和大型的石灰岩溶洞,洞內有千姿百態的石鐘乳,令人驚嘆大自然的藝術創造力。景區內還設有建築面積達2096平方米的馬壩人博物館,陳列有許多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新石器時代的文物。2001年被命名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馬壩人遺址

小坑國家森林公園

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園內有16萬公頃山林,森林覆蓋率達85%,其中原始森林3萬多畝。森林中野生植物1600多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名貴稀有品種33種。名稀罕見的品種有鹿子三尖杉、水松鐵杉水蓮等;森林中有許多走獸飛禽,其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黃腹角,二級保護的有穿山甲水鹿毛冠鹿小靈貓水獺白鷳山瑞蟒蛇虎紋蛙等。 公園內有一個400多公頃的人工湖,湖中有島,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園內的含溫泉為省內少有,泉水中的微量氡元素對風濕病有很好的療效,對調整人體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機能也有很大好處。目前,這裡已建成溫泉療養區、森林別墅區、湖島度假區。並開闢了多種水上娛樂和森林旅遊項目
小坑國家森林公園

經濟新貌

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交通通訊、充足的能源,為曲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曲江縣著力改善投資環境,重點發展基礎工業和第三產業,穩定提高農業,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風土人情

曲江縣籍居民有漢、瑤兩個民族,共有姓氏380多個。瑤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0.8%,全縣75%的人口使用客家方言,其次還有白話、虱婆聲、連灘話等方言。瑤族以瑤話為其民族語言,服飾漢族差異不太,僅有少數婦女用珠帕與圍裙裝飾自己。曲江有喝糯米酒(農村稱黃酒)的習慣,常以黃酒煮雞蛋、煮油糍待客,婦女產期必喝黃酒,婚嫁習俗有的地方仍保留“定親、定禮、報期、完婚”。元宵節有舞獅、舞龍、鬧花燈等習俗。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六祖慧能的生誕)和農曆八月初三(慧能忌日)的兩次“南華誕”為南華寺最為重要的寺廟節日,是日,中國各地乃至其它國家前來南華寺禮拜六祖真身的佛教徒以及遊覽觀光的民眾達三、四萬人,其盛況為省內僅有。
“十點梅花”歷史悠久,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擊樂鼓點,在曲江農村流傳甚廣,據民間老藝人說,"十點梅花"遠在唐朝時就有,曲江各鄉鎮至今還保留著,尤其以樟市、馬壩、大塘等鄉鎮流傳達”十點梅花“較廣,表演技巧極高。

曲江特產

馬壩油粘米

馬壩油粘米是曲江縣傳統的優質水稻品種。以其米粒細小、質地硬韌、晶瑩透明、油脂量高而著稱,一直是中國出口大米中的主要品種之一。
馬壩油粘米是曲江縣的名優特產,在封建社會曾作為“貢米”,它米粒細長,晶瑩潔白,香滑軟熟,飯後齒頰留香。 馬壩油粘米質特優,用砂鍋煲飯香味四溢,飯面泛起油光,把飯粒放到紙上有油跡留下,故稱之為油粘,因其產地在曲江馬壩而得名“馬壩油粘”。
馬壩油粘米依靠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和人文等因素,運用獨特的選育、加工工藝進行生產,米質觀感晶瑩光亮,富有光澤和油質感。
馬壩油粘米歷史以來就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編纂的《曲江鄉土志》中就有馬壩油粘米曾作朝庭貢米的記載。建國初期作為地方土特產銷售到東南亞國家,上世紀50年代曾躋身於印度國際博覽會,獲得“優質米”的殊榮。

大塘扣肉

為本區大塘人創製,80年代初始聞名粵北。該菜酥鬆爽滑、肥而不膩、香飄滿桌。製作過程:選上好五花肉,煮至可用筷子戳穿豬皮再下油鍋炸至皮脆,加上糖、鹽、南乳、五香粉,炸好的香芋蒸熟即成。

水棉胎

水棉胎是一種流行於本區壩地地區的傳統食品。其類似腐竹,浸水後形如棉胎狀,久煮不爛,口感甚好,香滑、綿而不糊,又有別於腐竹。它可作肉卷類菜色的包皮,也可以單獨作火鍋佐料。由於其風味獨特,一品多用,因而馳名縣內外,經本籍香港同胞傳到香港後小有名氣,香港曲江同鄉會編輯的刊物把它列為嶺南馳名食品。

白土月餅

創於明朝末,為本區白土鎮獨創。有蓮蓉、豆蓉、椰蓉三個品種8個規格。其特色是選用本地純正土榨花生油,具有選料考究,做工精細、表皮橙黃、肉質松潤、清甜可口等特點。是馳名粵北的中秋送禮佳品,近年更大量銷往省內各地。

由坪腐竹

為本區白土鎮由坪管理區農戶自製,選用本地優質黃豆經精細加工而成。其特點是表面光潔、色澤乳白、入口甘潤、無論冷水、熱水泡煮都軟而不爛,文、煲、炸、煮均宜,是粵北民眾宴客送禮之上品。

華子山酸筍

為本區沙溪鎮頗具特色的食品。是選用上好麻竹筍經華子山山溪水浸泡而成。此筍肉色潔白、清香可口、開胃生津。連水一起入罐貯藏,不用加任何防腐劑,可以數年(可長達15年)不變質,不變味,不變色,因此久負盛名。

廣東城市大全

位於中國大陸南部。簡稱粵。北依南嶺,與江西、湖南兩省相連;南瀕熱帶海洋,西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東界福建省;西同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全省陸地處於北緯 20°19′~25°31′,東經109°45′~117°20′,北回歸線橫貫境內。海岸線曲折,大陸海岸線長3368.1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