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縣

劍川縣

地名古有北宋的劍川縣,今有雲南省劍川縣。劍川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東鄰鶴慶,南接洱源,西與蘭坪、雲龍接壤,北與麗江毗連。縣境東西橫距58千米,南北縱長55千米,總面積2318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占87.78%。總人口17.46萬人(2006年),有白、漢、彝、僳僳、回、納西等民族,是州內主要白族聚居縣。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縣內最高點雪斑山主峰海拔4295.3米,最低處米子坪海拔1973米。主要河流有金龍河、海尾河、白石江、彌沙河、象圖河等。金華壩子南端有高原淡水湖劍湖,面積7.5平方千米。年降水量987.3毫米,年均氣溫12.3℃。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劍川縣劍川縣

劍川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東鄰鶴慶,南接洱源,西與蘭坪、雲龍接壤,北與麗江毗連。縣境東西橫距58公里,南北縱長55公里,面積約2250平方公里。 劍川地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旅遊度假區大理麗江之間,滇藏公路214國道縱貫縣內,交通便利。劍川集三頂桂冠於一身,以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石寶山和全國和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鐘山石窟及全國木雕藝術之鄉著稱於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劍湖(含金華山、滿賢林、縣城景風公園)及老君山,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自然地理

劍川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山區面積占87.78%。縣城海拔2200米、縣內最高點雪斑山主峰海拔4295.3米,最低處米子坪海拔1973米。縣內地貌類型複雜、海拔高低懸殊2300多米,從垂直帶看,具有多層性。主要河流有金龍河、海尾河、白石江、彌沙河、象圖河等。縣內著名的壩子有金華壩、沙溪壩、馬登上蘭壩。自然條件的地域差異比較明顯,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習俗、民間藝術等地也不盡相同,有著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劍川縣劍川縣

縣內風景名勝較多,素有劍川八景之稱,即金華朝陽、玉龍晴雪、東嶺夕暉、海門秋月、桑嶺古木、石寶靈泉、海面漁燈、郊邊牧笛。最令人賞心悅目,旅遊條件已初具規模者,當首推石寶山及劍湖景區。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約25公里,這裡峰巒疊嶂,林壑幽深,古蹟薈萃;這裡有在全國屈指可數的珍品——佛教密宗“阿吒力”派唐宋明王堂等造像、“阿央白”(女性生殖崇拜雕刻)及獨一無二的南詔王造像石窟;這裡有“石頭開花”的丹霞地貌和扭松成林的自然奇觀。奇窟、奇石、奇松,三奇蜚揚天下。劍湖距縣城東南4.5公里,水清清、湖藍藍,景色秀麗,為無污染高原淡水湖泊,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湖泊,曾入寫《天龍八部》,在金庸先生筆下生輝滿賢林、金華山的佛、道寺觀和縣城景區公園內的明清古建築群,令人嘆為觀止。

經濟上以農業生產為主,畜牧業生產條件優越。劍川木雕工藝精湛,歷史悠久,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木雕藝術之鄉”。

行政區劃

劍川縣劍川縣

劍川縣轄5個鎮、3個鄉:金華鎮、甸南鎮、沙溪鎮、馬登鎮、老君山鎮、羊岑鄉、彌沙鄉、象圖鄉;紅旗林業局。

歷史沿革

劍川縣劍川縣

元置劍川縣。縣南有劍川,即劍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因名劍川。

某年,劍川縣轄1個鎮、8個鄉:金華鎮、東嶺鄉、甸南鄉、沙溪鄉、羊岑鄉、馬登鄉、上蘭鄉、彌沙鄉、象圖鄉。1999年,甸南鄉改建甸南鎮。2000年,劍川縣轄4個鎮、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590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金華鎮 11476 劍陽鎮 32915 甸南鎮 36841 馬登鎮 19957 沙溪鄉 21486 羊岑鄉 12437 上蘭鄉 16208 彌沙鄉 9116 象圖鄉 5464
2001年,全縣轄5個鎮、4個鄉:金華鎮、劍陽鎮、甸南鎮、沙溪鎮、馬登鎮、羊岑鄉、上蘭鄉、彌沙鄉、象圖鄉。2005年,劍川縣撤銷劍陽鎮,其行政區域併入金華鎮。

民族人口

劍川縣

劍川縣

劍川縣縣轄3鄉6鎮,即金華鎮、劍陽鎮、甸南鎮、沙溪鎮馬登鎮、老君山鎮、羊岑鄉、彌沙鄉、象圖鄉,總人口16.4萬人。境內有白、漢、回、彝、傈僳、納西等民族,其中白族占91.43%,白族所占人口比例之高,居全國首位,是典型的白族聚居縣。 劍川白族自稱“白子”、“白秋”與“昆明”、“白蠻”、“河蠻”等有淵源關係。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劍川白語為中部方言區。白族有尚白的習俗,劍川白族婦女喜歡披牡羊皮。女子服飾有多種,一般穿淡藍色右衽大襟內衣,外著藍色坎肩,坎肩用色調深淺不同的兩種布料拼縫成自然圖案;系長圍腰,腰帶和飄帶上的白色桃花圖案精七生動,絢麗多姿。婦女的服飾給人以樸素大方、莊重秀美之感。
回族元代遷入,聚居在東嶺鄉桑嶺、龍鳳村、信奉伊期蘭教,村中建有清代清真寺。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彝族居住在老君山周邊和華山等山區,主要節日為“火把節”,常以蘆笙們奏,通宵達旦打歌,歡樂無比。傈僳族主要分布在羊岑鄉三甸箐、杉林箐等山區半山區,常在“闊時”節(過節月)跳“刮克克”(打歌),用樂器“妻本”或“額資”伴奏。
納西族聚居在東嶺鄉石萊江村,常在正月初三舉行傳統的“祭天”活動,在節慶日跳“阿哩哩”舞。

生物資源

一、芸豆
由於我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以及悠久的栽培歷史和豐富的種植經驗,所產芸豆蛋白質含量高、品質好,無污染而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AA級綠色食品”,深受消費者青睞,一直暢銷國外,是滇西北一帶重要的芸豆交易集散地,常年交易量在6000噸左右,今年全縣種植芸豆面積近4.2萬畝,產量5000噸以上,歡迎廣大客商前來我縣進行芸豆精加工及出口銷售商務。

二、虹鱒魚養殖

劍川縣劍川縣

我縣有大量的龍潭水資源,具水質清澈透明,水量穩定,無異味、無污染,全年水溫穩定在14-15℃,是國內少有的高品質冷水水體資源,也是養殖虹鱒魚的理想之地,經初勘可開發漁田60畝以上。九八年我組建了三文公司,投資186萬元開發漁田4.8畝進行彩虹鱒魚工廠化養殖和經營,所產彩虹鱒魚產量高、品質好、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目前該公司營運良好。竭誠歡迎國外有實力的商家到我縣合資、聯營或獨資等多種形式利用冷水水體資源開發的虹鱒魚養殖。

三、地參食品開發
地參原為野生的寺廟、齋食素菜,富含各處胺基酸和粗蛋白,是理想的綠色保健食品。經長期引種訓化栽培,我縣已成為獨有的人工栽培基地。是有名的地方土特產,系列粗加工產品以其獨特風味暢銷省內外。由於其經濟價值較高、經濟效益較好近年發展很快,今年已種植一千多畝產量在200噸以上。誠邀商界有識之士前來我進行基地建設和系列深加食品開發。

商務經濟

布扎
布扎是劍川白族民間傳統工藝品。每逢端午節,兒童都在胸前掛一串布扎,用以驅邪鎮惡,以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串布扎由獅子、老虎、繡球、八卦、魚、童子香包兔子等3至8件組成。繡球是吉祥的象徵,猴子表示機靈,八卦為護身寶物……都有美好的寓意。布扎製作工藝講究,選用色彩鮮艷的布料,按設計先縫成雛形,然後填入艾葉等香料,再精心加工刺鄉。其造型古樸,色彩艷麗,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曾多次選送參加全國美術工藝展覽,深受專家好評。近年來,布扎已成為外地遊客喜愛的收藏品。

劍川縣劍川縣

畫氈
畫氈是劍川白族特有的民間工藝品,主要產於上蘭、馬登、彌沙等地。其工藝過程是由畫師用木筆蘸麵糊在牡羊氈上作畫,然後放進盛有茜草等植物顏料的大鍋內煮沸浸染,涼乾後剝去面痂,稍加整修即可。畫氈圖畫古樸大方,有魚躍龍門、麒麟送子、公雞報曉等,還有花卉鳥獸等變形的白族民間圖案。畫氈是山區青年婚嫁的必備嫁妝,有生活紅火,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備受喜愛。

蘭花
劍川蘭花栽培歷史悠久,清雅素白、幽香宜人的素心蘭小雪素)、大雪素(大素心)為特產傳統名花。近年來新開發的劍川地產蓮瓣蘭花,以花姿優美典雅,花香幽遠,花奇罕見而聲名鵲起,連續幾年在中國蘭花博覽會上獲金獎,中國著名蘭花專家吳應祥研究員為此專門題字“劍川蘭花”,資鼓勵。產於石寶山的蓮瓣蘭奇花“劍陽蝶”,副瓣蝶花明顯,形如彩蝶,珍貴神奇,獲國家註冊證書。其他躋於全國名品蘭花之列的還有青奇素、陳氏荷(大荷紅蓮瓣)、金華梅、玉蝶蘭等。

松茸
松茸俗稱雞縱,為野生珍貴菌類。香味獨特,鮮嫩可口,含有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粗蛋白、粗脂肪及維生素等,營養價值高,具有強身益胃及防癌作用。劍川松茸形態好,品質優良,蟲害少,出菇期長,有“磨菇王”之稱,倍受客商青睞,遠銷日本。

牛肝菌
牛肝菌味道鮮美,食而不厭,俗稱美味牛肝菌。其富含胺基酸、優質蛋白質以及單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是名貴的“山珍”。劍川牛肝菌分布廣泛,有不少特有品種,深受西歐各國歡迎。

文化藝術

白曲
白曲即白族民間歌謠。劍川是白族民間歌謠的主要發祥地,被稱為“白曲之鄉”。列為全國藝術家科重點科研項目的《白族民間歌謠集成》收編的479首歌謠中,劍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數量多、質量高、品種全、流傳廣而著稱於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歌詞結構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為一段,兩段或若干段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繡花鞋穿腳上,牡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進肚,白講白說白費氣,白天人多難開口,白月下相會。”白曲常在田間地頭及石寶山歌會等民族節日裡演唱,龍頭三弦伴奏。其內容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風格獨特的有反意歌、諧音調、一字曲等。

劍川縣劍川縣

本子曲
本子曲是流行於劍川的白族曲藝品種,其唱詞亦為“山花體”,唱本有故事情節,長於抒情。現仍廣泛流行的本子曲傳統唱本有《鴻雁帶書》、《出門調》、《月里桂花》等50多篇。《鴻雁帶書》反映的是出門做木匠的丈夫久不還鄉,妻盼夫歸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門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門調》,全篇分為被逼、離鄉、冤情、妻怨、夫淚5個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會生活的《黃氏女對金剛經》共2300多行,是迄今蒐集到的最長的白族民間敘事長詩,已在日本出版。

劍川古樂
劍川古樂由4類曲種組成。一是古曲,有《浪淘沙》、《南清宮》等,其中一些古曲屬早已失傳的唐宋詞譜,如《浪淘沙》即由呂洞賓所創。二是洞經音樂,有《嫦娥歌》、《醉楊妃》、《八卦腔》等30多首,其中《八卦腔》據考與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創的舞曲《紫微八卦舞》關係密切。過去,洞經會遍及全縣各地,參加者都為會演奏樂器的文人學士及民間藝人。三是阿吒力佛腔,有《大佛腔》、《眾等皈依》、《香贊》等100多首。在文化館的配合下,中國音像大百科編輯部將劍川阿吒力佛腔收入《雲南佛樂》(磁帶三盒)正式出版,向海內外公開發行。四是道腔,有《長梵白鶴》、《集福迎祥》、《五召請》等40多首,其曲調自成一格,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州乃至全省,能較為全面掌握阿吒力佛腔、道腔及其科儀表演的僅有劍川的一些老藝人。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等部門的民族音樂學專家幾度來劍川採風,挖掘寶藏,他們說:“劍川的確是塊寶地,古樂歷史悠久,風格獨具,確係唐音宋曲,在內地早已失傳,有不少曲目,現僅在劍川保存獨有,堪稱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東山打歌
東山打歌流行於劍川東山,為自娛性的白族舞蹈,其動律在腿、腳,動作渾厚樸實,均為全腳掌著地,踏實沉重,一步一頓,踏地而歌,節奏鮮明,風格粗獷大方,富有原始古樸的韻味。劍川文化工作者根據東山打歌改編創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全國56個民族歌舞薈萃的“九州奇葩”晚會演出並獲獎。爾後又改編為白族集體舞,在1996年在州慶四十周年時全州推廣普及獲成功,結束了白族沒有集體舞的歷史。

特色產物

畫氈

畫氈是劍川白族特有的民間工藝品,主要產於上蘭、馬登、彌沙等地。其工藝過程是由畫師用木筆蘸麵糊在牡羊氈上作畫,然後放進盛有茜草等植物顏料的大鍋內煮沸浸染,涼乾後剝去面痂,稍加整修即可。畫氈圖畫古樸大方,有魚躍龍門、麒麟送子、公雞報曉等,還有花卉鳥獸等變形的白族民間圖案。畫氈是山區青年婚嫁的必備嫁妝,有生活紅火,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備受喜愛。

蘭花

劍川蘭花栽培歷史悠久,清雅素白、幽香宜人的素心蘭(小雪素)、大雪素(大素心)為特產傳統名花。新開發的劍川地產蓮瓣蘭花,以花姿優美典雅,花香幽遠,花奇罕見而聲名鵲起,連續幾年在中國蘭花博覽會上獲金獎,中國著名蘭花專家吳應祥研究員為此專門題字“劍川蘭花”,資鼓勵。 產於石寶山的蓮瓣蘭奇花“劍陽蝶”,副瓣蝶花明顯,形如彩蝶,珍貴神奇,獲國家註冊證書。其他躋於全國名品蘭花之列的還有青奇素、陳氏荷(大荷紅蓮瓣)、金華梅、玉蝶蘭等。

松茸

松茸俗稱雞縱,為野生珍貴菌類。香味獨特,鮮嫩可口,含有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粗蛋白、粗脂肪及維生素等,營養價值高,具有強身益胃及防癌作用。劍川松茸形態好,品質優良,蟲害少,出菇期長,有“磨菇王”之稱,倍受客商青睞,遠銷日本

牛肝菌

牛肝菌味道鮮美,食而不厭,俗稱美味牛肝菌。其富含胺基酸、優質蛋白質以及單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是名貴的“山珍”。 劍川牛肝菌分布廣泛,有不少特有品種,深受西歐各國歡迎。

文化藝術

白曲即白族民間歌謠。劍川是白族民間歌謠的主要發祥地,被稱為“白曲之鄉”。列為全國藝術家科重點科研項目的《白族民間歌謠集成》收編的479首歌謠中,劍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數量多、質量高、品種全、流傳廣而著稱於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歌詞結構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為一段,兩段或若干段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繡花鞋穿腳上,牡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進肚,白講白說白費氣,白天人多難開口,白月下相會。”白曲常在田間地頭及石寶山歌會等民族節日裡演唱,龍頭三弦伴奏。其內容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風格獨特的有反意歌、諧音調、一字曲等。本子曲本子曲是流行於劍川的白族曲藝品種,其唱詞亦為“山花體”,唱本有故事情節,長於抒情。現仍廣泛流行的本子曲傳統唱本有《鴻雁帶書》、《出門調》、《月里桂花》等50多篇。《鴻雁帶書》反映的是出門做木匠的丈夫久不還鄉,妻盼夫歸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門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門調》,全篇分為被逼、離鄉、冤情、妻怨、夫淚5個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會生活的《黃氏女對金剛經》共2300多行,是迄今蒐集到的最長的白族民間敘事長詩,已在日本出版。劍川古樂劍川古樂由4類曲種組成。一是古曲,有《浪淘沙》、《南清宮》等,其中一些古曲屬早已失傳的唐宋詞劍川縣譜,如《浪淘沙》即由呂洞賓所創。二是洞經音樂,有《嫦娥歌》、《醉楊妃》、《八卦腔》等30多首,其中《八卦腔》據考與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創的舞曲《紫微八卦舞》關係密切。過去,洞經會遍及全縣各地,參加者都為會演奏樂器的文人學士及民間藝人。三是阿吒力佛腔,有《大佛腔》、《眾等皈依》、《香贊》等100多首。在文化館的配合下,中國音像大百科編輯部將劍川阿吒力佛腔收入《雲南佛樂》(磁帶三盒)正式出版,向海內外公開發行。四是道腔,有《長梵白鶴》、《集福迎祥》、《五召請》等40多首,其曲調自成一格,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州乃至全省,能較為全面掌握阿吒力佛腔、道腔及其科儀表演的僅有劍川的一些老藝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等部門的民族音樂學專家幾度來劍川採風,挖掘寶藏,他們說:“劍川的確是塊寶地,古樂歷史悠久,風格獨具,確係唐音宋曲,在內地早已失傳,有不少曲目,現僅在劍川保存獨有,堪稱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東山打歌東山打歌流行於劍川東山,為自娛性的白族舞蹈,其動律在腿、腳,動作渾厚樸實,均為全腳掌著地,踏實沉重,一步一頓,踏地而歌,節奏鮮明,風格粗獷大方,富有原始古樸的韻味。劍川文化工作者根據東山打歌改編創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全國56個民族歌舞薈萃的“九州奇葩”晚會演出並獲獎。爾後又改編為白族集體舞,在1996年在州慶四十周年時全州推廣普及獲成功,結束了白族沒有集體舞的歷史。

民風民俗

石寶山歌會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寶山舉行。被譽為“白族歌城”的石寶山萬人對歌會,是白族風情的集中展現,所許的白曲已被收入國際著名民歌歌目。
歌會期間,來自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民眾,都穿上民族盛裝,紛至沓來。方圓十里的山間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條條五彩斑斕的長龍。來趕歌會的白族姑娘們,打扮得非常漂亮。他們一路上亮開金嗓子,唱起悠揚舒展的白族調。白族小伙子們胸前掛一架別致的龍頭三弦,彈響明快爽郎的三弦曲。歌聲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
傍晚時分,滿山遍野炊煙瀰漫,人們用泉水煮香鑼鍋飯,烹調出一道道豐盛可口的家鄉菜。素不相識的來客,只要彈弦開口唱,就被邀請共餐話家常。處處洋溢著山野情趣。
夜幕垂降時,四面八方閃爍的火把和電筒光柱,象流星似的在林中闖蕩。庵堂寺院裡,花枝樹叢間,矗岩巨石下,淙淙山泉邊,男女青年彈響錚錚龍頭弦,對唱悅耳花柳曲,用歌聲交流以火一樣熾熱的情感,用調子讚美蜜一般甘甜的生活……弦歌鼎沸,通宵達旦。夜晚盛大的篝火晚會上,還進行歌舞活動。
彈弦對調是白族青年談情說愛的巧妙方式。石寶山歌會正是他們互相認識結交,以此擇偶的好機會。“對歌”不但唱情,也比智慧。要求即興創作演唱,一問一答,中間不能停頓。誰接不上唱詞,或所唱的唱詞不合韻,就得唱敗了。高明的歌手對唱幾天幾夜也難分高下。
石寶山歌會是情歌的海洋。許多質樸真摯的石寶山傳統情歌,是白族人民口頭創作的藝術結晶,經過幾代人的傳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
歌會的由來,有不少神奇的古老的傳說:石鐘寺旁如鐘的巨石,原來是一口金鐘。遠處飛來的惡龍口吐烈焰,把金鐘燒成石鐘,於是災情難瀕臨白族山寨。以沙溪壩子裡的情侶阿石波和阿桂姐為道的十姊十妹十“夫甲”(老友)串動千對歌手,雲集石寶山日夜對高賽歌。歌聲終於使惡龍魔法失靈,但他倆不幸累死在石寶山。為紀念他們,並防止惡龍再來作孽,人們每年都上山對歌,相延至今。[3]
火把節傳統的白族火把節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族稱火把節為“夫望吾”,意即六月狂歡節。火把節這天,家家戶戶六前豎小火把,每個村都要豎幾柱大火把。火把頂端紮上“五穀豐登”彩色升斗,四周插上彩旗、花束,還有彩繩繫上的一串串火把梨、花紅、棠梨。五彩繽紛的大火把拔地而起,格外壯觀。
按傳統習俗,由當年生小孩的人家共同籌辦豎大火把、唱白曲等活動,還要上街請親戚朋友及過往遊客唱喜酒,吃炒豆。夜晚,青年兒童都手持小火把,列隊迎賓,手抓一把把松香粉,對著火把撒向行人,潑火以示祝福。松香粉一燃,“轟”的一聲,火光沖天,火帶來光明和幸福,火給貴客帶來的吉祥如意。
繞海會繞海會於每年夏曆六月十五日在劍湖邊舉行。這天,劍川壩子四鄉八寨的白族民眾都聚集到劍湖邊,以村為單位,成群結隊,開展繞海活動。一路上唱白曲,跳霸王鞭舞,還到本主廟裡燒香磕頭。活動時,常以某村為起點和終點,繞海一周方結束。
相傳很久以前,劍湖裡出了一條惡龍,時時興風作浪,毀壞村莊和農田。大家在六月十五這天,選出18位勇士,乘上造好的18條木龍,與惡龍展開博斗。勇士們架起木龍,衝進龍腹,與之同歸於盡,從此百姓們才過上安穩日子。為了紀念18位勇士,大家把他們尊為各村本主,並且每年都舉行繞海會。
青姑娘節每年正月十五日,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過傳統“青姑娘”節。傳說,青姑娘是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被迫做童養媳,遭受婆婆、丈夫的虐待,“挑水幾擔要計數,討火遲回罵連聲,身子打成破竹桿,膽戰心又驚……”過著非人的生活。她發出怒吼:“牆上人影難成畫,水底撈月白費神,萬丈鐵鏈纏住身,難鎖我的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她只得跳進海尾河,以死來反抗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為了悼念青姑娘,白族婦女在每年正月十五日紛紛聚會,開展祭奠活動。晚上,她們抬著青姑娘的偶像,走遍村中的大小巷道,邊走邊唱敘述她悲慘遭遇的長詩《青姑娘》。[4]
本主會本主崇拜是白族獨有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為主,是本地區的保護神。本主廟前建有戲台,本主廟內除供奉本主外,還供奉其夫人子女和待從等。他們的像常用松柏雕成、造型古樸生動,富有地方特色。列為本主的神,大都是有功於民者。每年的本主誕辰都要舉行盛大的本主會,時間1至3天不等。本主會期間要舉行迎本主的儀式,開展唱戲、耍牛、唱白曲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屆時,還在家中宴請親朋好友
梨花會梨花會是白族傳統盛會,在每年梨花盛開時節舉行。陽春三月,遍布在劍川壩子裡、坡地上、河谷間的座座梨園都披上了潔白雅致的素裝,棵棵梨樹上綴滿了耀眼的白花。梨園裡蕩漾著美的韻味,在春風裡搖曳的梨樹枝條,仿佛向人們頻頻招手。人們三五成群,或親朋同聚,或舉家共樂,紛紛到梨園裡野餐,開展春遊活動。
白族崇尚白色,相傳這事惹惱的黑魔鬼,它施妖術把世間白色的東西全變成了黑色,梨樹也枯死了。有一位名叫梨花的白族姑娘,歷盡艱險取到了老君山白龍潭裡的龍乳。他把龍乳噴在黑魔鬼的身上,黑魔鬼馬上變成一塊石頭,枯死的梨樹重新開出了耀眼的白花。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梨花姑娘,於是人們每年都要舉行梨花會。
栽秧會栽秧會是上蘭、沙溪等地的白族民眾在栽秧會節舉辦的民俗活動。常在田間演唱具一格的栽秧調。田頭上,專門聘請來年民間藝人在打擊樂配合下高奏嗩吶伴奏,曲調高亢嘹亮,激動人心;田壩栽秧的民眾一面高唱栽秧調,一面栽插,氣氛熱烈、活躍、充滿了農家的歡樂
栽插結束時,在田間開展“打吉打掛”的習俗活動。常由一些人扮成縣官司、府官、田公地母、師爺等角色,俗稱“三班三房”,演唱吹吹腔。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