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東南部,北連昆明,東接文山,西鄰玉溪,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北回歸線橫貫東西。紅河是雲南省第四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和部分社會經濟指標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首。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紅河州有滇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錫都箇舊,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水;文獻名邦石屏;有河口和金水河兩個國家級口岸;有的錫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紅河是雲南經濟社會和人文自然的縮影,是雲南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也是中國走向東協的陸路通道和橋頭堡。紅河州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元朝以前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早在西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西南夷”地區設定4個郡,其中的牂牁郡設於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轄17縣,境內(今紅河州內)有同並縣(今彌勒市北部至石林彝族自治縣一帶)、漏江縣(今瀘西縣一帶)、西隨縣(今金平縣一帶)、進桑縣(今屏邊至河口縣一帶);益州郡設於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轄24縣,境內有律高縣(今彌勒縣西南至建水縣曲江鎮)、賁古縣(今蒙自、箇舊一帶)、毋棳縣(今開遠、建水一帶)、勝休縣(今石屏縣、峨山縣等地)、來唯縣(今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縣西部、包括越南萊州省西北部)。
東漢時,牂牁郡轄境範圍與西漢同,只是將進桑縣改為進乘縣,將原益州郡西部6縣劃歸新設的永昌郡,將來唯縣併入西隨縣。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兩漢的基礎上對郡縣的設定進行調整: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原益州郡所屬的勝休縣及賁古縣劃歸新設的興古郡,還把進乘縣、西隨等6縣劃歸興古郡;毋棳縣改稱西豐縣,也歸興古郡;原屬牂牁郡的毋單(今華寧盤溪至彌勒西部)、同並、漏江等縣劃歸建寧郡。
西晉泰始六年(270年),晉武帝將益州所轄的建寧、興古、雲南、永昌4郡劃出單獨設定寧州
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統一南北分裂的中國,在今曲靖設南寧州總管府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交趾郡為交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南寧州總管府為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廢。
唐調露元年(679年)於交州設安南都護府,駐今越南河內。今紅河州東南部的屏邊、蒙自、河口縣屬安南都護府。南詔前期拓東節度的南部控制區只達今紅河以北,紅河以南的今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之地,東南部的今蒙自、屏邊、河口、馬關、文山等地仍然是唐朝安南都護府的管轄範圍。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公元765年,南詔築拓東城,不久設拓東節度,在拓東節度的軍事防守區內,仿唐設府、州、郡、縣。境內有建水郡。在一些民族聚居區仍設部,境內有彌鹿部(今瀘西)、彌勒部(今彌勒)。
唐大中八年(854年)以後,南詔拓東節度收管七綰洞(今河口、馬關一帶),同時獲得“棠魔蠻”(今紅河、元陽、金平、綠春等地的傣族)居住的地方,不久南詔便把拓東節度南部劃出一片設通海都督府,境內大部地方屬之。
大理政權後期改通海都督府為秀山郡,轄阿僰部(今建水縣)、納樓部、石平邑、目則城(今蒙自)等,相當於縣一級政區。還轄有鐵容甸部(今紅河縣東南之下虧容)、思陀部(今紅河縣西部之思陀)、伴溪部(今紅河縣西南之落恐)、七溪部(今紅河縣東南之溪處)、大甸(今金平縣內)。後又從秀山郡中分出另立最寧府,下轄屈中部(今開遠東南一帶),阿馬部(今屏邊一帶)、舍資部(今蒙自縣東部之老寨),哈迷部(今開遠市城區)等。
大理政權後期還撤銷拓東節度,建石城郡,彌鹿部、彌勒部隸屬石城郡。

元至民國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雲南行省建立後,撤銷原萬戶、千戶、百戶等軍事性組織,改設路、府、州、縣,境內屬臨安路、和泥路、廣西路。明朝把元朝的臨安、和泥2路合併設臨安府,府治駐建水州,轄6州、5縣、9個長官司,轄區多在今紅河州內;又改廣西路為廣西府,轄彌勒等三州。
清朝沿襲明朝在雲南的設定,但也有一些變化。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降廣西府為廣西直隸州(駐今瀘西縣城),原所屬州降為縣。廣西直隸州直轄地即今瀘西縣,下轄彌勒等3縣。同年,建水州也降為建水縣。清臨安府轄3州、5縣、28個大小土官,境內有建水縣、石屏州、阿迷州(今開遠市)、蒙自縣、納樓茶甸長官司(領今建水縣南部、元陽縣、綠春縣部分地區)、落恐甸長官司(駐今紅河縣寶華區朝陽村)、左能寨長官司(駐今紅河縣寶華區嘎他村)、思陀甸長官司(駐今紅河縣樂育區)、虧容甸長官司(駐今紅河縣勐龍區大寨)、納更山土巡檢(駐今元陽縣東南的同春山),溪處甸長官司副長官(駐今紅河縣南石頭寨)、瓦渣甸長官司(駐今紅河縣中部甲寅區)、阿邦土舍(駐今箇舊市南阿邦村)、慢車土舍(駐今紅河縣東北慢車村)、稿吾卡土把總(駐今元陽縣東部稿吾卡)、十五猛土掌寨(在今建水縣和箇舊市南部的紅河北岸一帶及元陽、金平縣境內,越南萊州省北部的黑江北岸)。
光緒十四年(1888)設臨安開廣兵備道,駐蒙自,領臨安、開化、廣南3府。
民國3年(1914年),臨開廣道改為蒙自道,沿至民國18年(1929年)撤銷蒙自道。蒙自道轄建水縣、箇舊縣、阿迷縣、蒙自縣、石屏縣、廣西縣、彌勒縣等16縣和河口對汛督辦區。民國31年(1942年)7月,雲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建水成立。1947年12月,第三行政區改為第五行政區,仍駐建水,1949年遷箇舊。原第二行政區改編為第三行政區(駐彌勒),1949年3月遷駐路南。第三行政區改為第五行政區後轄建水、石屏、曲溪、開遠箇舊、蒙自、屏邊、金平等10縣和龍武設治局、河口對汛督辦。第二行政區改為第三行政區後轄彌勒、瀘西、路南(今石林)等縣。

建國之後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成立。
1950年2月改稱蒙自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駐地遷蒙自,12月改稱雲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區專員公署(簡稱蒙自專署),轄蒙自、屏邊、開遠、箇舊、金平、建水、石屏、曲溪、元江(1954年7月劃歸玉溪專區)、紅河、新民(1951年改為元陽)縣、河口市以及龍武設治局。
1954年設立紅河哈尼族自治區,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元陽縣新街。原屬蒙自專區的元陽(駐新街)、紅河(駐迤薩)、金平3縣劃入紅河哈尼族自治區。
1956年設立六村辦事處(縣級行政單位),作為紅河哈尼族自治區的派出機關。紅河哈尼族自治區轄3縣、1辦事處。
1957年11月18日建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蒙自縣。原由紅河哈尼族自治區領導的元陽、紅河、金平等3縣及六村辦事處和蒙自專區所屬蒙自、屏邊、河口、石屏、龍武(駐龍朋鎮)、曲溪、建水、開遠等8縣和彌勒縣劃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彝族自治縣改為彌勒縣。轄12縣、1辦事處。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箇舊市劃歸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由蒙自縣遷箇舊市。撤銷開遠縣,併入箇舊市和文山縣;撤銷蒙自縣,併入箇舊市。撤銷六村辦事處,原六村辦事處轄區及金平、元陽2縣部分地區合併設立綠春縣(駐大興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1市、11縣。
1960年撤銷曲溪縣,併入建水縣;撤銷龍武縣,併入石屏縣。恢復開遠、蒙自2縣,開遠、蒙自2縣由箇舊市領導。
1961年原由箇舊市領導的開遠、蒙自2縣劃歸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領導。
1962年恢復瀘西縣(駐中樞鎮。原瀘西縣於1960年屬曲靖專區時撤銷,併入彌勒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1市、12縣。
1963年7月1日,屏邊縣改設屏邊苗族自治縣;7月11日,河口縣改設河口瑤族自治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1市、10縣、2自治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981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開遠縣,設立開遠市(縣級),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2個市、9個縣、2個自治縣
1984年12月5日國務院批覆:將紅河縣哈阿鄉梅普村劃歸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管轄。
1985年6月11日國務院批覆:撤銷金平縣,設立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以原金平縣的行政區域為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2個市、8個縣、3個自治縣。
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批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地由箇舊市遷移至蒙自縣。
2010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覆:撤銷蒙自縣,設立蒙自市。
201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覆:撤銷彌勒縣,設立彌勒市。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紅河州轄4個市、6個縣、3個自治縣。

名稱 面積 人口 政府駐地
蒙自市 2228平方千米 42萬 文瀾鎮
箇舊市 1597平方千米 45.5萬 城區街道
開遠市 2009平方千米 30萬 靈泉街道
彌勒市 4004平方千米 54萬 彌陽鎮
建水縣 3940平方千米 53萬 臨安鎮
石屏縣 3090平方千米 31.5萬 異龍鎮
綠春縣 3167平方千米 21萬 大興鎮
瀘西縣 1674平方千米 41萬 中樞鎮
元陽縣 2292平方千米 40萬 南沙鎮
紅河縣 2034平方千米 30萬 迤薩鎮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3677平方千米 35萬 金河鎮
河口瑤族自治縣 1313平方千米 10萬 河口鎮
屏邊苗族自治縣 1905平方千米 17萬 玉屏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13年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止2013年3月。

自然環境

位置

紅河州位於位於東經101゜47′~104゜16′,北緯22゜26′~24゜45′之間,地處雲南省東南部,北連昆明,東接文山,西鄰玉溪,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北回歸線橫貫東西。

氣候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紅河州地處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型濕潤季風氣候區,在大氣環流與錯綜複雜的地形條件下,氣候類型多樣,具有獨特的高原型立體氣候特徵。州內四季不甚分明,但乾、雨季節區分較為顯著,每年5~10月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連續降雨強度大的時段主要集中於6~8月,且具有時空地域分布極不均勻的特點。據近10年間統計,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區,年平均氣溫16.3℃,極端氣溫-9.0、31.5℃;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一般年最大降雨量為2508.1毫米,其中金平縣分水嶺老林地區年降雨量最大達3471.1毫米,個別年份最高達4338毫米,居全省之冠;一日最大降雨量可達212.4毫米,具有降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間盆地、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分別為17.2℃、23.4℃,極端氣溫-2.0、40.7℃,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1688.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257.2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144.7毫米,與山區對比相對較小,但仍具有單點暴雨集中,強度大的特點。

地形

紅河州地處雲南省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國境線長848公里。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分為山脈、岩溶高原、盆地(壩子)、河谷4部分。主要山脈為橫斷山脈南段瀾滄江東側的雲嶺南延東部分支哀牢山(西部分支為李仙江西側的無量山)。紅河大裂谷把境內地形分為南北兩部份,南部為哀牢山余脈,山高谷深坡陡,地形錯綜複雜;北部為岩溶高原區,山脈、河流、盆地相間排列,地勢較為平緩,喀斯特地貌尤為突出,著名的瀘西阿廬古洞、建水燕子洞、彌勒白龍洞、開遠南洞等大型地下溶洞就分布在這片地區。紅河州最高處為金平縣西南部西隆山,海拔3074.3米;最低處在河口縣紅河與南溪河匯合處,海拔76.4米(也是雲南海拔最低點)。

水文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境內河道屬珠江、紅河兩大流域,其中珠江流域面積12837.2平方千米,占39.9%;紅河流域面積19343.8平方千米,占60.1%。
紅河州大小河流眾多,紅河州境內集水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80條,其中珠江流域有65條,紅河流域有115條。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4條,其中珠江流域有41條,紅河流域有53條。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4條,其中珠江流域有5條,紅河流域有9條。紅河流域主要河流有紅河、李仙江、藤條江、南溪河、小河底河、小黑江、牛孔河、盤龍河、大梁子河等。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盤江、瀘江、甸溪河、沙甸河、曲江。河流徑流總量142.9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紅河,從紅河縣入境至河口縣出境,流經境內紅河縣、石屏縣、元陽縣、建水縣、箇舊市、金平縣、蒙自市、河口縣,州境內長240.6千米,流域面積11534.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97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紅河州地處滇東、滇東南、滇西三大成礦帶交接部,地質成礦條件較好,有豐富的礦產資源。2011年,紅河州探明或開採的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非金色礦產共49種,共發現礦床(點)500餘處。資源儲量:燃料礦產煤41.39億噸,當年產量1286萬噸;黑色金屬礦產:鐵1.04億噸、錳0.68億噸,當年產量分別為91萬噸和30萬噸;有色金屬礦產:銅金屬137萬噸、錫金屬49.78萬噸、鉛金屬119萬噸、鋅金屬134萬噸、鎳金屬1.7萬噸;貴金屬:黃金20220千克、白銀3783.4千克;非金屬:石膏1.24億噸、霞石正長岩5545萬噸、水泥用灰岩26714.5萬噸。
各種金屬、非金屬礦藏中,錫、錳及伴生金屬銦、鉍、銀在全省和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箇舊市是紅河州主要礦產資源的集中地,有色金屬儲量居全省第一,錫儲量居全國之首;建水是全國最大的錳生產基地;蒙自銀的儲量達4044噸,是國內較大的銀礦之一;金平鎳礦儲量80萬噸,是全國第四大富鎳礦;建水鈦礦儲量為125萬噸。紅河州依託大企業抓項目,使紅河州礦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箇舊成為世界最大的錫冶煉、錫材加工、錫化工生產中心。雲錫集團公司成為集地質勘探、採礦、選礦、冶煉、錫化工、砷化工、錫加工、有色金屬新材料、貴金屬材料等為一體的國有大型有色金屬生產聯合企業

生物資源

2011年,紅河州有自然保護區7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堪稱“天然動植物王國”,被譽為“滇南生物基因庫”。境內有野生種子植物229科1530屬5667種,其中裸子植物8科17屬29種,被子植物221科1513屬5638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8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蘇鐵、金花茶等2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9種。有陸棲脊椎野生動物69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馬來熊、黑冠長臂猿、金錢豹、綠孔雀等2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1物種。中草藥911種,其中植物藥770種,動物藥140種,礦物藥1種。

人口民族

2016年末全州常住人口為468.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5.06%。出生率13.74‰、死亡率7.02‰、自然增長率6.72‰。
2016年末,全州戶籍人口為458.7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2萬人。按性別分:男性236.95萬人,女性221.78萬人;按民族分:漢族180.51萬人,少數民族278.2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0.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31.5%。
紅河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少數民族占紅河州總人口的57.5%,民族聚居區占紅河州國土面積的98%。2011年紅河州總人口中,以彝族和哈尼族為主,彝族達108.58萬人,占總人口的24.48%;哈尼族達80.86萬人,占總人口的18.23%。人口超過10萬人的有彝族哈尼族、苗族、傣族、壯族。

政治體制

州委書記:姚國華
州委副書記、代州長:羅萍
州委副書記:盛高舉
紅河州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箇舊市委書記:羅萍
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李石松
州委常委、秘書長,州直屬機關工委書記,蒙自市委書記:龐俊
州委常委、紀委書記:楊文有
州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安治強
州委常委、組織部長:劉申壽
州委常委、蒙自軍分區司令員:柴勇
州委常委、彌勒市委書記:釗輝

經濟發展

概況

2016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GDP)1336.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4.30億元,同比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604.33億元,同比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518.16億元,同比增長9.0%。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6.0:45.2:38.8。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653元。
全年全州實現非公經濟增加值552.97億元,同比增長12.3%,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40.6%提高到2016年的41.4%。
全年全州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266.25億元,比上年下降3.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3.10億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稅收收入69.67億元,同比下降1.6%;非稅收入63.43億元,同比增長20.9%。全州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78.79億元,比上年增長2.6%。
全年全州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4%,在全年目標控制範圍內。其中:食品菸酒類同比上漲1.4%;衣著類同比下降1.4%;居住類同比上漲2.8%;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4%;交通和通信類同比下降0.7%;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同比上漲3.0%;醫療保健類同比上漲2.6%;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同比上漲1.1%。
2016年,全州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投資規模突破2000億台階。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106.68億元,比上年增長25.5%。按重點行業分,工業投資469.16億元,同比增長11.7%;公路運輸業投資172.15億元,同比增長88.7%;水利投資74.82億元,同比增長27.3%;教育投資76.57億元,同比增長32.0%;房地產開發投資435.10億元,同比增長12.8%。
全年全州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342元,比上年增長9.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449元,比上年增長9.9%。

第一產業

2016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4.47億元,比上年增長5.7%;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17.55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全年糧食產量達185.6萬噸,比上年增長1.0%。據初步統計,全州肉類總產量109.03萬噸,比上年增長22.0%;牛奶產量5.82萬噸,比上年增長24.4%;期末大牲畜存欄數為154.45萬頭,比上年增長4.8%;期末生豬存欄610.12萬頭,比上年增長7.0%;肉豬出欄1003.94萬頭,比上年增長8.5%。
全年全州有效灌溉面積達183千公頃,水利工程年供水總量12.1億立方米,為農業供水9億立方米。

第二產業

2016年,全州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449.87億元,同比增長10.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規模以上輕工業增加值165.62億元,同比下降1.5%;規模以上重工業增加值217.4億元,同比增長22.5%。菸草製品業增加值134.01億元,同比下降4.9%。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實現增加值35.18億元,增長10%;製造業實現增加值290.66億元,增長13.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增加值57.18億元,下降0.6%。
新增企業、新興產業成為實現全州工業增長的新引擎。全年全州新納規工業企業43戶,新增工業增加值47.26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2.3%,拉動全州工業增長12.8個百分點。“以晴集團”、“鑫順祥”、“惠科”等企業為代表的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製造業成為今年拉動我州工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全年完成全社會建築業總產值696.65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建築業增加值15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1.4%。

第三產業

2016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5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01.66億元,同比增長12.3%;鄉村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4.90億元,同比增長12.8%。按消費類型分:實現餐飲收入60.28億元,同比增長12.6%;實現商品零售收入306.28億元,同比增長12.3%。
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0.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7.1%。其中:出口完成9.71億美元,同比增長54.3%;進口完成10.44億美元,同比增長59.8%。
2016年,在建項目共1050個,協定投資額(內資)2294.13億元,當年實際引進省外到位資金710.38億元。全年新簽約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項目148個,協定投資額677.0億元。預計當年新簽契約外資35832萬美元,預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239萬美元,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6戶。
全年全州共接待海外旅遊者36.35萬人次,同比增長57.02%,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71億美元,同比增長44.56%;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3498.9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5%,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57.90億元,比上年增長44.1%;全州實現旅遊總收入274.61億元,比上年增長43.3%。
年末全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為1786.51億元,同比增長9.9%。銀行業融資餘額為1603.07億元,同比增長18.5%;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145.53億元,同比增長14.7%。
年末全州有保險公司28家,其中:財產保險公司15家,人壽保險公司11家,保險中介公司2家。全年保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38.41億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7.63億元,人壽保險保費收入20.77億元。支付各類賠款15.27億元,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8.54億元,人壽保險賠款支出6.73億元 。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全州有各級各類學校2008所,在校學生84.32萬人,專任教師4.95萬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58%,國小畢業生升學率為96.77%。國中毛入學率為100.59%,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81.0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72.1%。
本科 紅河學院
專科 雲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紅河衛生職業學院、紅河州財校、紅河技校 、建水師專

科技

2016年,全年全州實施國家科技計畫項目6項,省級科技計畫項目84項,州級科技計畫項目111項,申請專利839項,新批准高新技術企業3個,年末有高新技術企業29個。

文化

2016年,全州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9.2%,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9.3%。年末全州共有文化館14個,藝術表演團體6個,博物館12個,公共圖書館14個。
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大型舞劇《諾瑪阿美》參加雲南省第十三屆新劇目展演,榮獲金獎,併入圍國家“文華大獎”評選。組織參加法國巴黎“法共報節”演出活動,展演紅河民族特色歌舞節目10場;參加省文化廳以紅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團為班底的雲南文化藝術團赴德國的多場次文化交流演出活動,歐洲時報、歐洲華僑網、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多家媒體宣傳報導,在國內外引起反響。

衛生

2016年,全州共有衛生機構2298個,床位2.68萬張,衛生技術人員2.18萬人。全州乙類傳染病發病率為239.27/10萬。

社會保障

2016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81.63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參保人數為42.5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27.57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職工為19.92萬人,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的職工有6314人。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為21.22萬人。
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為353.08萬人,參合率達98.99%。
年末全州共有收養性福利機構118個。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為9.88萬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達3.79億元。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為47.10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達8.87億元。

郵電

2016年,全州有郵政局所數179個,郵路總長度8075公里(單程),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20156.8公里(單程)。全年完成郵政行業總量(含各類快遞業務)3.16億元。預計全州有固定電話用戶26.89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數357.96萬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56.8萬戶,光纖到戶數138.4萬戶。

交通

20世紀70年代,紅河州各縣市均通公路。
1995年以來,紅河州修建了蔓耗至金水河、元陽至綠春、紅河至石屏三條油路,結束了油路不過紅(紅河)的歷史
1995年,紅河州通車總里程10585千米,其中省管養2705千米、州管養7880千米。2004年11月,雞街至石屏(98.53千米)、通海至建水(63千米,其中州內47.3千米)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2005年,紅河州擁有公路總里程17607千米,其中國道655.2千米、省道1087.2千米、縣道5148.5千米、鄉道10106.2千米、專用道703.5千米。公路總里程和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通鄉公路路面硬化及通達目標基本實現。
2007年,雞街至蒙自(30.25千米)、箇舊至大屯(15.86千米)兩條一級公路先後建成通車,實現一級公路零的突破。2008年2月,新街至河口高速公路(56.32千米)建成通車。
2008年11月,開工建設石林至蒙自高速公路。項目建成後,從蒙自出發向北3小時可達昆明,向東當日可抵達廣西北海。
2009年8月,蒙自至新街高速公路(84.94公里)建成通車。同年,相繼開工建設總長463千米的蒙自至屏邊、蠻耗至金水河、冷墩至清水河、元陽至綠春、紅河至南沙、元江至紅河等7條二級公路,其中蒙自至屏邊、蠻耗至金水河、冷墩至清水河、紅河至南沙、元江至紅河(紅河段37.45千米)建成通車。
2011年,有6條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416.001千米,雙向四車道。9條省道過境,境內長2006.427千米。有縣鄉(鎮)級公路1702條,總長15176.447千米。有運輸企業208個,擁有貨運汽車50857輛,202079.56噸位;客運汽車3862輛、65568座位;貨運量5440萬噸,貨運周轉747198萬噸每千米,客運量4046萬噸,客運周轉量306417萬人每千米。
滇越鐵路線(滇段稱昆河鐵路),泛亞鐵路東線玉蒙鐵路(在建)、蒙河鐵路線(在建),雲桂鐵路(在建)過境,其中昆河鐵路線境內長319千米,為米軌窄軌鐵路,設彌勒巡檢司、開遠、碧色寨、山腰、河口等34個車站,跨越紅河鐵路大橋,通往越南老街、河內、海防方向;開遠站為二等站,2004年停止客運,2011年完成貨運量456.6萬噸,貨物周轉量10.96億噸千米。
泛亞鐵路東線玉蒙段、蒙河段境內長249千米(其中蒙河段141千米),為準軌一級電氣化鐵路。建成後,將與全國準軌鐵路網和越南鐵路網連通,形成雲南省出境的重要國際鐵路通道。雲桂鐵路境內68.22千米,為準軌一級電氣化鐵路。
紅河州境內有通航河道9條,總長768.47千米。2011年,紅河州有渡口42道,各類船舶363艘,全年完成客運量37.5萬人,客運周轉量518.9萬人千米;貨運量27786噸,貨運周轉量416790噸千米。

2016年末,全年公路運輸完成貨物運輸量9755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1142789萬噸公里;完成公路旅客運輸量3718萬人,旅客運輸周轉量247736萬人公里。預計年末全州公路通車裡程達2.29萬公里。

旅遊景點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紅河州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建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瀘西阿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個;
雲南省級風景名勝區彌勒白龍洞、屏邊大圍山、河口南溪河、元陽觀音山、箇舊蠻耗、石屏異龍湖等6個;
紅河州級風景名勝區有開遠南洞、金平金水河、蒙自南湖3家。
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建水縣城
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1座,建水團山;
國家級旅遊文化名鎮1座,建水縣臨安鎮
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石屏縣城;
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座,石屏鄭營和瀘西城子村
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座,蒙自新安所。
國家地質公園阿廬古洞,國家級濕地公園老虎嘴梯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黃連山、金平分水嶺、大圍山3個,其中大圍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納樓長官司署、建水文廟、指林寺大殿、朝陽樓、雙龍橋、箇舊雞街火車站、蒙自海關舊址、陳氏宗祠、企鶴樓、滇越鐵路五家寨人字橋等10處,
雲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7處。

民族文化

彝族

民族民族
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哈尼族的芒鼓舞、樂作舞,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苗族蘆笙舞等。
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產調》、哈尼族多聲部音樂、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族樂器有彝族的巴烏、口弦,苗族的蘆笙,傣族的葫蘆絲等。圖騰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龍,彝族的祭火、祭山等。

哈尼族

哈尼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紅河州的哈尼族人口69萬人(2004年統計數據),占全國哈尼族總人口的48.9%,主要聚居於紅河南岸紅河、綠春、元陽、金平縣和建水縣部分地區,自稱和他稱有“哈尼”、“糯比”、“糯美”、“奕車”、“白宏”、“腊味”、“阿梭”、“布都”、“期的”、“各和”、“碧約”、“卡多”、“哈歐”、“西摩洛”、等十餘種。自稱稱謂多源於祖先名,有的源於居地名,或服飾、圖騰及其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稱哈尼族。

哈尼族有悠久的歷史,與彝族、拉祜族永源於古代的諸羌部落。隋唐時期,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同被成為“烏蠻”部落。當時,滇南、滇東北的“烏蠻”部落,被成為“南中”、“三十七蠻部”,其中“因遠”、“思陀”、“溪處”、“落恐”、“王弄”等七部多為“和蠻”(“和泥”),為哈尼族的先民。公元937年,南詔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曾聯合“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篡奪南詔政權的“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哈尼族的社會形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基本進入封建社會,由於歷史等方面的原因,紅河南岸的哈尼族地區仍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的地區。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又分不同的方言和若干土語。紅河州哈尼族的語言屬哈(尼)僾(尼)方言。哈尼族無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幫助創造了拼音文字。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十月年和六月節,十月年稱為“扎勒特”(“扎勒特”意即捏做糯米麵糰子),一般從陰曆十月的第一個辰龍日起,至申猴日止,歷時6天。農曆五月歡度“苦扎扎”(即六月節),節日3-5天。一般以農曆五月的第一個申猴日為節日的第一天(也有的地區在“火把節”期間或農曆四月底)。

苗族

苗族是遷入自治州較晚的一個民族,人口25.3萬(2004年統計數據),主要聚居於屏邊、金平、河口、蒙自等縣。自稱有“蒙”、“蒙豆”、“蒙細”等。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文。由於長期和漢族人民交往,許多苗族兼通漢語,語言中也有不少漢語辭彙。苗族居住的高山,一般水源不多,土地貧瘠,只能種植玉米、蕎子等旱地作物,然而地域廣闊,草場豐富,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苗族除從事農耕外,還大量飼養黃牛、馱馬。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婦女的衣著更是多樣。婦女擅長紡織、繡花、蠟染、工藝精緻、富有民族特色。苗族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內容廣泛。重大節日有每年農曆正月初五舉行的“踩花山”。

哈尼矻扎扎節

矻扎扎亦稱“苦扎扎”,哈尼語為Kuqzaqzaq。節日名。是哈尼族的“四大”(乾通通、矻扎扎、昂瑪突、福思扎)傳統節日之一,主要是祭“俄咀阿培”。此節日活動與梯田栽插節令有關,是一次全寨性的宗教祭祀活動,因而各地過節時間不盡一致。按照傳統習慣每年農曆六月頭一輪屬鼠日開始過節,節期為三天。節日頭天,全村統一殺頭牛或豬,肉按戶平均分配,各家分別祭祖。節日期間,互相走親串戚,互送供品,祭獻祖宗。年輕人穿上節日盛裝到村邊磨秋場攆磨秋,打鞦韆,跳舞唱歌。節日的第二、三天,各村寨的年輕人,組成攆磨秋隊,個個都穿上最漂亮的節日盛裝,逐村逐寨地攆磨秋。每到一地又唱又跳,並表演打磨秋絕技,直到日落西山方返回,以此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人畜興旺,家家戶戶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火把節多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火把節”一詞是漢學者根據節日活動時“夷人以火炬”度節來命名的。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彝族每年分陰陽兩截為四季的十獸曆法,陽年年尾的“天地匯合節”是殺牛祭天(太陽神)有招魂,載歌載舞;陰年年尾“上下聯節”,以祭祖狩獵為主。每年陰陽兩個過年日按太陽回北或到南端,但星柄還沒有正上指或正下指的時間差來確定。每個過年日一般3-5天。十月曆每月36天,分上、中、下三旬,每旬12天。火把節是彝歷秋季的的開始,因此,“六月二十四”的節日來源於每月36天的彝族十月獸歷,並有深奧的哲學含義。它用曆法固定節日,同時又可以通過節日推算曆法。其中“六、二、四”三個數,六指陰年的起點,二是陰陽兩截,四指四季。
紅河各地彝族火把節的時間相對統一,均為夏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三天。活動內容有殺牛祭太陽神、祭祖先山神、招魂驅鬼等活動。現在的活動內容主要演變為摔跤、鬥牛、歌舞比賽等娛樂活動。

特產

紅河州境內土特產品有箇舊的錫制工藝品,建水的紫陶、獅子糕、燕窩酥、草芽,蒙自的年糕、過橋米線、甜石榴、開遠的甜藠頭、六果液,石屏的豆腐、楊梅、八面煎魚,屏邊的蛤蚧酒、熊膽酒、荔枝,彌勒的葡萄酒、風吹豆豉、紅河捲菸,綠春的瑪玉茶、雲霧茶,瀘西的東山火腿,元陽的南沙乾巴、梯田紅米、芒果、香蕉,河口的鳳梨、香蕉、荔枝等。

雲南行政區域

作為一個風景秀麗、景色迷人的度假、旅遊之鄉,雲南是深客群多旅遊愛好者旅遊時的首選之地,為了讓更多的人對雲南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豐富完善這些詞條!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