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顧繡

明代顧繡

中國明代顧名世家刺繡。明嘉靖年間(1552~1565)進士顧名世在上海城西北隅築露香園,其子顧匯海的內眷繆氏善繡,故稱他家的刺繡為“露香園顧繡”,簡稱“顧繡”。顧名世的次孫顧壽潛從董其昌學畫,其妻韓希孟亦工繪事,並精於刺繡。她的繡品超出於一般女紅,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無不精妙,世稱“畫繡”,使刺繡進入了純藝術的領域。她於崇禎七年(1634),搜訪宋元名跡,並摹繡8種,輯為一冊,董其昌曾逐幅題詞,稱讚她的作品為“慧指靈孅”、“針絲生瀾”,這套繡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中的《洗馬圖》仿趙子昂風格,《女後圖》摹宋畫格調,《米畫山水圖》仿米芾筆法,《花溪漁隱圖》仿元代王蒙筆法。繡上凡針絲不及之處,皆以彩筆接色。韓希孟的其他繡品,如遼寧省博物館所藏《刺繡花鳥冊》及《董題阿彌陀佛圖軸》,運用絲理變化表現物象的質感肌理,十分細膩逼真,色彩秀雅清麗,也都是上乘之作。顧繡絲細如髮,針腳平齊,配色尤佳,陰陽濃淡,自然渾成,在刺繡工藝中獨創一格。清代前期,其技法猶有傳承者,清中期以後,顧繡失傳,存世出於韓希孟之手的顧繡,遂成珍貴文物。

明代顧繡

《東山圖卷》是迄今所知傳世顧繡中紀年最早的作品,圖為圖卷局部《東山圖卷》是迄今所知傳世顧繡中紀年最早的作品,圖為圖卷局部

中國明代顧名世家刺繡。 嘉靖年間(1552~1565)進士顧名世在上海城西北隅築露香園,其子顧匯海的內眷繆氏善繡,故稱他家的刺繡為“露香園顧繡”,簡稱“顧繡”。顧名世的次孫顧壽潛從董其昌學畫,其妻韓希孟亦工繪事,並精於刺繡。她的繡品超出於一般女紅,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無不精妙,世稱“畫繡”,使刺繡進入了純藝術的領域。她於崇禎七年(1634),搜訪宋元名跡,並摹繡 8種,輯為一冊,董其昌曾逐幅題詞,稱讚她的作品為“慧指靈孅”、“針絲生瀾”,這套繡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中的《洗馬圖》仿趙子昂風格,《女後圖》 摹宋畫格調,《米畫山水圖》 仿米芾筆法,《花溪漁隱圖》仿元代王蒙筆法。繡上凡針絲不及之處,皆以彩筆接色。韓希孟的其他繡品,如遼寧省博物館所藏《刺繡花鳥冊》《董題阿彌陀佛圖軸》,運用絲理變化表現物象的質感肌理,十分細膩逼真,色彩秀雅清麗,也都是上乘之作。顧繡絲細如髮,針腳平齊,配色尤佳,陰陽濃淡,自然渾成,在刺繡工藝中獨創一格。清代前期,其技法猶有傳承者,清中期以後,顧繡失傳,存世出於韓希孟之手的顧繡,遂成珍貴文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