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紅旗

三面紅旗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年五月以前曾被稱作“三個法寶”,五月以後又稱為“三面紅旗”。歷史的檢驗已經證明,“三面紅旗”是“左”的指導思想的體現,不是引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走向勝利的旗幟和法寶。在總路線指導下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不但給我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困難,而且還損害了黨的建設。對“三面紅旗”的產生、發展及其基本思想進行再認識,吸取歷史教訓,是有現實意義的。

基本信息

三面紅旗三面紅旗

內容

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出台

總路線的形成1958年,是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常的一年。這一年,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相繼出台。
總路線的形成是從批判反冒進開始的。1955年夏,中央高層領導人就農業合作化發展速度問題產生了分歧。這年10月在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說:“要拿個好辦法,可以使合作社辦得又多又快又好。”隨後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又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也要“又多又快又好”。再後來,毛澤東採納李富春的建議,在多、快、好的後面加了一個“省”字。
隨著“多快好省”的提出,黨內於1955年底開展了批判右傾思想的鬥爭,結果使1956年各項工作出現了不切實際的冒進傾向。黨內出現的這種急躁情緒,立即引起了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警覺,他們試圖加以糾正,這就是1956年開始的反冒進。
對於反冒進的意見,毛澤東當時雖未明確反對,但內心是不同意的。通過幾次會議統一思想,毛澤東醞釀的“多快好省”的總路線也就呼之欲出了。
1958年《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指出:“不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進行各項建設工作,而且必須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充分發揮革命的積極性創造性”。社論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1月上旬,毛澤東在同歷史學家周谷城談起這篇社論時,周谷城說社論的中心就是八個字———“鼓足幹勁,力爭上遊”。毛澤東聽了十分高興,讚揚周谷城歸納得好。1958年3月,中央召開成都會議,毛澤東在再一次提到“鼓足幹勁,力爭上遊”時發了不少感慨,並將“多快好省”連在一起,稱為“總路線”。1958年5月5日至23日,黨的八大二次會議召開,劉少奇在會上正式宣布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大躍進的開始應該說,“大躍進”的發動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建國之初,毛澤東一直焦慮於中國“人口上、政治上是大國,經濟上是小國”的現實,迅速把祖國建設好的強烈願望,落後就會挨打的深刻危機感,是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的良好初衷和直接動因。從國外來說,當時的蘇聯、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英趕美”的社會主義建設也如火如荼,所以中國的“大躍進”運動在國際上也不是孤立的。
早在1957年9月,黨的八屆三中全會就揭開了農業大躍進的序幕。這年冬至次年春開展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積肥運動,可以說是農業“大躍進”的前奏曲。
在水利建設的高潮中,中共中央召開了南寧會議,毛澤東親自提出以躍進的速度提前實現《綱要》確定的目標。一聲令下,各地雷厲風行,農產品的高指標也相繼出台。高指標的布置,直接導致了浮誇風的泛濫,突出表現為全國各地都開始虛報糧食產量,競放農產品產量“衛星”。水稻畝產130434斤,小麥畝產8585斤,虛報浮誇,簡直登峰造極。
 

大煉鋼鐵大煉鋼鐵

為了保證鋼產量的實現,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土法上馬,全民大煉鋼鐵。全國普遍建起了煉鋼鐵的小高爐和土高爐,甚至連侵華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留下的碉堡炮樓也改成了煉鋼爐。為了找礦,許多地方的黨政領導幹部帶領民眾上山,連在校學生和老人也背著钁頭浩浩蕩蕩地去挖煤煉鋼。沒有礦石的地方,就砸爛家庭用的鐵鍋作原料。同農產品大放“高產衛星”一樣,工業戰績也競相大放“高產衛星”。
這場土法煉鋼鐵運動,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不少地方的礦產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農田荒廢,森林被砍光,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大躍進”運動持續3年,到1960年底逐漸終止。人民公社的興起隨著“大躍進”運動的不斷升溫,毛澤東和黨中央又萌發了建立人民公社的構想,把人民公社當作共產主義過渡的途徑。
1958年初,毛澤東正式提出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要實行小社並大社的主張,全國農村立即開始了籌建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率先以“公社”命名。7月1日,《紅旗》雜誌發表了陳伯達《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的概念。文章對人民公社體制的實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地方很快出現了小社並大社再轉為大搞公社的熱潮。
毛澤東對人民公社的興起傾注了極大的熱情。1958年8月4日,他走出北京,視察了“共產主義的試點縣”——河北省徐水縣,稱讚人民公社成立後達到了“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6日,又南下河南新鄉縣七里營公社。毛澤東久久地凝視著“人民公社”的牌子,連連點頭說:“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又去了山東,當山東省委領導匯報有人大辦農場時,毛澤東制止說:“還是人民公社好。”之後,全國農村紛紛仿效,大辦人民公社。到1958年10月底,全國農村已基本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在我國延續了20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被鄉一級政權替代。

三面紅旗

總路線形成

總路線的形成是從批判反冒進開始的。
1955年夏,中央高層領導人就農業合作化發展速度問題產生了分歧。這年10月在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說:“要拿個好辦法,可以使合作社辦得又多又快又好。”隨後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又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也要“又多又快又好”。再後來,毛澤東採納李富春的建議,在多、快、好的後面加了一個“省”字。隨著“多快好省”的提出,黨內於1955年底開展了批判右傾思想的鬥爭,結果使1956年各項工作出現了不切實際的冒進傾向。黨內出現的這種急躁情緒,立即引起了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警覺,他們試圖加以糾正,這就是1956年開始的反冒進。對於反冒進的意見,毛澤東當時雖未明確反對,但內心是不同意的。通過幾次會議統一思想,毛澤東醞釀的“多快好省”的總路線也就呼之欲出了。
1958年《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指出:“不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進行各項建設工作,而且必須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充分發揮革命的積極性創造性”。社論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1月上旬,毛澤東在同歷史學家周谷城談起這篇社論時,周谷城說社論的中心就是八個字———“鼓足幹勁,力爭上遊”。毛澤東聽了十分高興,讚揚周谷城歸納得好。1958年3月,中央召開成都會議,毛澤東在再一次提到“鼓足幹勁,力爭上遊”時發了不少感慨,並將“多快好省”連在一起,稱為“總路線”。1958年5月5日至23日,黨的八大二次會議召開,劉少奇在會上正式宣布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大躍進

開始應該說,“大躍進”的發動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建國之初,毛澤東一直焦慮於中國“人口上、政治上是大國,經濟上是小國”的現實,迅速把祖國建設好的強烈願望,落後就會挨打的深刻危機感,是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的良好初衷和直接動因。從國外來說,當時的蘇聯、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英趕美”的社會主義建設也如火如荼,所以中國的“大躍進”運動在國際上也不是孤立的。
早在1957年9月,黨的八屆三中全會就揭開了農業大躍進的序幕。這年冬至次年春開展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積肥運動,可以說是農業“大躍進”的前奏曲。
在水利建設的高潮中,中共中央召開了南寧會議,毛澤東親自提出以躍進的速度提前實現《綱要》確定的目標。一聲令下,各地雷厲風行,農產品的高指標也相繼出台。高指標的布置,直接導致了浮誇風的泛濫,突出表現為全國各地都開始虛報糧食產量,競放農產品產量“衛星”。水稻畝產130434斤,小麥畝產8585斤,虛報浮誇,簡直登峰造極。
為了保證鋼產量的實現,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土法上馬,全民大煉鋼鐵。全國普遍建起了煉鋼鐵的小高爐和土高爐,甚至連侵華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留下的碉堡炮樓也改成了煉鋼爐。為了找礦,許多地方的黨政領導幹部帶領民眾上山,連在校學生和老人也背著钁頭浩浩蕩蕩地去挖煤煉鋼。沒有礦石的地方,就砸爛家庭用的鐵鍋作原料。同農產品大放“高產衛星”一樣,工業戰績也競相大放“高產衛星”。
這場土法煉鋼鐵運動,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不少地方的礦產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農田荒廢,森林被砍光,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大躍進”運動持續3年,到1960年底逐漸終止。

人民公社化

隨著“大躍進”運動的不斷升溫,毛澤東和黨中央又萌發了建立人民公社的構想,把人民公社當作共產主義過渡的途徑。
1958年初,毛澤東正式提出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要實行小社並大社的主張,全國農村立即開始了籌建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率先以“公社”命名。7月1日,《紅旗》雜誌發表了陳伯達《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的概念。文章對人民公社體制的實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地方很快出現了小社並大社再轉為大搞公社的熱潮。
毛澤東對人民公社的興起傾注了極大的熱情。1958年8月4日,他走出北京,視察了“共產主義的試點縣”——河北省徐水縣,稱讚人民公社成立後達到了“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6日,又南下河南新鄉縣七里營公社。毛澤東久久地凝視著“人民公社”的牌子,連連點頭說:“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又去了山東,當山東省委領導匯報有人大辦農場時,毛澤東制止說:“還是人民公社好。”之後,全國農村紛紛仿效,大辦人民公社。到1958年10月底,全國農村已基本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在我國延續了20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被鄉一級政權替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