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柳編

固安柳編製品多次被用於重大國慶活動和贈送國際友人。河北省固安縣素有“柳編之鄉”的美譽。柳編是固安的傳統手工藝技術。早在明代永樂年間,當地農民就開始杞柳的種植和柳器的編織,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初,民間編織的柳箱、筐、籃、升、斗、簸箕、笸籮等產品,技術精巧,樣式考究大方,結實耐用,遠銷京、津、蘇、奉諸大商埠。

簡介

(圖)固安柳編固安柳編

河北省固安縣素有“柳編之鄉”的美譽。柳編是固安的傳統手工藝技術。早在明代永樂年間,當地農民就開始杞柳的種植和柳器的編織,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初,民間編織的柳箱、筐、籃、升、斗、簸箕笸籮等產品,技術精巧,樣式考究大方,結實耐用,遠銷京、津、蘇、奉諸大商埠。到了清末,柳編產品發展到上百種。

發展

1949年後,固安柳編獲得大發展,成為將美學編織技藝和科學技術融為一爐的柳編工藝。20世紀60年代柳編產品遍布全國,從事編織的人員達到了4000多人,主要編織生產提箱、茶几、果籃、花籃、麵包籃、禮品籃、餐具盤、多層吊盤、首飾盒等工藝品。1963年以來,固安柳編陸續出口,品種達300多個,產品銷往日本、美國、西德、法國、義大利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固安柳編製品多次被用於重大國慶活動和贈送國際友人,目前固安柳編業個體編織人員達25000多人,編織的花瓶、花籃、沙發、茶几及各種動物造型等品種、規格達700多種。

工藝特點

河北固安柳編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工藝精湛、馳名中外。早在明朝就開始種杞柳,編柳器,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清代乾隆皇帝普詔諭永定河“兩岸堤里近河之堤以及軟灘之上應多種笸籮柳”,其意在防水患,同時也給柳編提供了原料,柳編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早在1905年前,固安柳編匠就發明了柳編箱子,後來仿照日本箱子進行改進和推廣,漸趨精湛。至民國初,固安柳編已經遐邇馳名。
固安柳編品種齊全,雅俗共賞,幾百年的經驗積累和技術改進,使柳編技術日臻成熟,自成體系。從樣式上分,總計上千種之多;從顏色上分以白、紅、黃、黑為主。北京、天津等的文藝界、體育界以及中南海所用的花籃都是出自固安藝人之手。無為村老柳編工劉鍾森用柳條編人物,用小榆條編老虎,他所編的老虎威武生風,曾在外交會上展銷,外商爭相定購。

河北省名優特產一覽

河北簡稱冀,位於北京周邊,因處於黃河下游以北而得名。 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了中華文明史。河北省農特產品豐富多樣,名酒、美食及工藝特產琳琅滿目,極具地方特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