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流行於河北省,約有200年以上的歷史。

簡介

河北吹歌是指流行於河北省各地的吹打樂。以吹管樂器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戲曲唱腔,至少有二百年的歷史。

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之一種。流行於河北省,約有200年以上的歷史。它以吹管樂器為主,輔以打擊樂器及弦樂器,演奏曲目大多采自民歌和戲曲唱腔,故有吹歌之稱,演奏這種吹打音樂的班社組織則秒為吹歌會。

樂隊組合

河北吹歌的樂隊組合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以管子、海笛為主,輔以絲弦,再加1種打擊樂器。如定縣子位村吹歌會所用樂器是:①吹管樂器:管子海笛大笙梆笛口笛;②打擊樂器:小、大鼓、小、小鐺鐺雲鑼梆子;③弦樂器:梆胡(亦稱板胡)、胡琴龍頭胡琴(低音樂器)。另一種是以嗩吶為主,加上1組打擊樂器。唐山吹歌會所用樂器是:①吹管樂器:嗩吶、小嗩吶、笙;②打擊樂器:大鼓兼堂鼓、大鐃兼大鑼、小鑔、大鈸。河北吹歌由於要“吹歌”和“咔戲”,所以管子、嗩吶、口笛等吹奏技術得到高度發展。

主要樂器

吹歌的主要樂器為嗩吶,俗稱羅戲笛,伴奏樂器多為、竹笛、悶笛、彩笛、鑼、鼓、鑔等打擊樂器。河北吹歌的樂隊組合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以管子、海笛為主,再加一種打擊樂器;另一種是以嗩吶為主,加上一組打擊樂器。

功用及曲目

吹歌通常是在迎親、喜慶、迎神、送殯等場合演奏,年節時亦為民間歌舞伴奏。常用曲目除《二十四糊塗》、《摘棉花》、《四貝兒上工》、《花鼓曲》、《鋸缸》等近代流行的民歌外,還有不少是元明南北曲的曲牌,如《青天歌》、《豆葉黃》、《金字經》等。咔戲曲目通常采自京劇、河北梆子、評劇、柳子調等劇種的一些傳統劇目。河北吹歌吹奏的曲目多為短小的曲牌,鏇律性強,節奏明快,樂曲中往往出現“句句雙”句式,演奏時一領一合,猶如人們互相“學舌”逗趣。

滄州吹歌

主要盛行於南皮、東光、交河、河間、獻縣一帶。滄州吹歌除用嗩吶外,還有無孔的咔(kǎ)奏和口內發音的吹唱結合。藝人巧妙地運用各種吹奏藝術,表現戲曲人物中不同角色的音調和聲音。已故的吹奏藝人王金山,1960年9月毛澤東同志觀看了他的吹奏演出,並為他的精彩演奏熱烈鼓掌。他的嗩吶獨奏《打棗》,採用多種演奏形式,再現了人們提籃持竿,收打紅棗的動人場景。他演奏的河北梆子選段,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各種角色的唱腔。有的吹歌藝人還被選拔到中央歌舞團,為全國及世界人民獻藝。他們經常演奏的有《小放牛》、《金枝草》、《扯不斷》、《豆葉黃》及戲曲唱腔選段等。

保定吹歌

有一定影響的一是定縣子位吹歌會,二是徐水吹歌。子位吹歌以齊奏、合奏較多,紅火熱烈,喜慶歡快。演奏的樂曲有《八仙慶壽》、《送情郎》、《萬年歡》、《打棗》等七八十首。子位現有老年吹歌班、婦女吹歌班、少年兒童吹歌班,是名符其實的“吹歌之鄉”。徐水吹歌主要是指遷門莊的“躍進吹歌會”,他們以演奏革命歌曲出名。1958年,他們被邀請參加了首都國慶遊行,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還被文化部命名為“躍進吹歌會”。他們演奏的《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騎兵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被中國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在全國播放。河北吹歌,像一支絢麗多彩的藝術之花,在河北大地爭春吐艷,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斷創新和發展。

相關信息

著名的水年吹歌老藝人劉洪信,年過花甲,與自己十七歲的小女兒劉喜榮,在1982年河北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上,對吹《抬花轎》、《抬花桌》、《下佳人》等樂曲,展現了精湛的吹奏技巧,使人們看到了優美動聽、源遠流長的永年吹歌,代代相傳,後繼有人。冀中吹歌,在保定、滄州和石家莊一帶普遍流傳。其中,有表性的是定縣吹歌。定縣是冀中平原上的一個古城,也是秧歌和吹歌的發祥地之一。相傳在北宋時期,著名詩人蘇東坡曾為定縣秧歌和吹歌譜曲、填詞,因之,當地有“蘇秧歌”之說。吹歌在定縣農村甚為普及。其中,以子位村最為活躍,這個村莊有一萬多人,能從事吹、打、彈、拉和熱衷於吹歌活動的不下千人,村裡有老年吹歌班、青年吹歌班、婦女吹歌班、少年兒童吹歌班。娃娃們上國小,在小書包里也經常裝著小管子、小竹笛、小嗩吶等吹奏樂器,一有空閒,就掏出來吹奏一陣。每逢麥假、秋假、新年、春節或喜慶之日,人們總要湊在一起演奏吹歌,這已經形成了一種風習。從這些農民業餘吹歌班裡,培養出不少專業演奏家,如中央民族樂團的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鐵錘,從小就是在子位村拜師學藝。他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與這個民間音樂搖籃的薰陶和培育是分不開的。

定縣子位吹歌已譜錄了四十多首樂曲。其中,有反映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的《放驢》、《打棗》、《豆黃葉》、《打鞦韆》、《梳妝檯》,也有根據民歌和地方曲藝演變而來的《快樂的春天》、《拆破街》,還有《金字經》、《五聖佛》、《上橋祭》等反映宗教儀式和僧侶生活的樂章。

定縣吹歌永年吹歌截然不同的特點是,它的主奏樂器以管子為主,嗩吶、笙、笛、板胡等為伴奏樂器,管子起領奏或獨奏作用,情緒異常熱烈,講究音色韻味之美。曲調鏇律多為表現冀中平原的風土人情,生活氣息很濃。演奏方法嚴正,無譁眾取寵的痕跡。定縣吹歌是當地農民自我娛樂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活動,無職業吹歌隊。定縣吹歌在演奏中也經常咔戲。它不是硬咔,而是運用嗩吶和小海笛、小海錐吹奏一段樂曲之後,放下樂器,嘴內還繼續發出一種奇妙的音響,看不見演奏者運用什麼樂器,卻能模仿許多地方戲曲唱腔,以至超越人聲音域的限制,奏鳴出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澳大利亞專門研究中國民間器樂的留學生葛榛樹為尋找這個謎底,把河北省歌舞劇院的嗩吶演奏家梁培印特邀到她的住所,做了個別即興表演,這才解開了疑團。原來,演奏者的舌下含著兩塊很小的金屬片,名曰“口琴子”。年輕的外國客人對此大為驚嘆。她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小的“樂器”,興致勃勃地用照像機從不同的側面,把它拍了下來,作為珍貴的研究資料。這位外國留學生為探討定縣吹歌的風格、特色,還專程隨中央音樂學院的民間器樂研究小組走訪了定縣子位村的吹歌會,用錄音機記錄了子位吹歌會演奏的許多民間器樂曲。臨行時,她高興地說:我真是太幸福了,聽到許多豐富多采的傳統的定縣吹歌,內心感到無比的歡樂。

冀東吹歌有代表性的是唐山花吹。花吹是吹歌演奏的一種形式,它的特點是以長桿的大嗩吶為主奏樂器,由其他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在冀東一帶享有花吹盛名的嗩吶演奏家陸雲起(藝名陸鐵嘴),純熟地掌握了花吹的演奏技巧和風格特色,能演奏一百二十多個優美動聽的民間樂曲。早在五十年代初期,陸雲起演奏的《小磨坊》、《滿堂紅》、 《冬來尾》等吹吶獨奏曲,就曾被中國唱片公司灌製成唱片,暢銷全國各地。如今,他雖已年逾花甲,功卻不減當年。1980年秋,在全省獨唱獨奏音樂會上,他仍然表現出高超的演奏藝術,技巧嫻熟,功底深厚,對大嗩吶的音色控制得極為純淨、甜美。在演奏中,不管是摘碗、拔節、反手、倒手,還是剜、點、扭、轉等技藝,都表現得絕妙異常,尤其是連續三次拔節、摘碗,始終能保持音準和富有特色的鄉土音韻,令人讚嘆不已。當地農民民眾反映:每逢新春佳節,只要能聽到陸鐵嘴的花吹《柳青娘》、《句句雙》、《大姑娘愛》等喇叭牌子,女老少隨著樂曲的鏇律,都會情不自禁地扭起地秧歌舞。

河北省名優特產一覽

河北簡稱冀,位於北京周邊,因處於黃河下游以北而得名。 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了中華文明史。河北省農特產品豐富多樣,名酒、美食及工藝特產琳琅滿目,極具地方特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