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馬

張北馬

其毛色以粟、騮、黑色為主。體型健美,頸較厚,蹄質堅實,眼大有神,耳直立,結構勻稱、緊湊,體幅寬度適宜,髻甲明顯,性情溫順而有悍威,挽重能力強,故為我國良種馬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北馬張北馬

張北縣地處壩上,擁有得天獨厚的畜牧條件。這裡不僅地勢開闊平坦,而且草美水豐,自古被譽為“無閉芻牧之場”。清時,除內蒙古察哈爾八旗在此駐牧外,隸屬於中心的太僕寺左右冀四牧群、禮部牧場,及上駟院御馬場也間設此地。不少有功的親王、宗室大臣也在此借地放牧。據《口北三廳志》載,今獨石口北,紅城子南,以及張北縣北境,乾隆時就是以怡親王為首的一夥王公大臣的租牧地。清詩人高士奇在詩中曾對壩上的芻牧業舉行了生動的描述:“雲山盡好塞垣圖,濃黛輕煙曉暮殊。野外八屯分畜牧,馬牛千里富青芻”。

名稱由來

自1951年以來,張北縣的農牧民為了改進當地蒙古馬的體型、體力,提高生產性能,用高(純)血公馬對當地蒙古馬舉行雜交改良,到1958年全縣母馬改良配種率達到62%,受胎率達80%,成年高蒙雜交一代母馬平均體高139.3厘米,體長139.6厘米,胸圍195.9厘米,管圍17.5厘米,比當地蒙古馬增高11厘米,體長增加8.5厘米,胸圍增大8.5厘米,管圍減少0.1厘米。最大挽力410公斤,比蒙古馬重30公斤,經常挽力比蒙古馬提高了一倍。當時,河北省農業廳代表國家農林部將這種雜交改良馬命名為張北馬。

形態特徵

產於河北張北。體型健美,結構勻稱緊湊,體幅寬廣適宜。毛色以栗、騮、黑為主。眼大有神,耳直立,頸較厚,蹄質堅實,性情溫順而有悍威,挽乘皆宜,力速兼優。兩馬拉車能挽重2噸,且耐力持久,步伐輕快,其經常挽力較蒙古馬提高一倍。其食性廣泛,適合粗放飼養。抗病、抗寒能力強,性能穩定。

產業特色

由於張北馬外貌結構較好,生產性能強,故深受省內外用戶的歡迎,銷往全國19個省、市和自治區。

最具特色和傳統優勢的皮革皮毛加工企業已進展到500多家,品達72個大類500多個品種,產量和質量蠻聲國內外。皮毛工業的進展使全縣大中型肉食加工企業達18家儲量近千噸,年加工能力近萬噸,形成屠宰、加工、貯躲、運輸一條龍,成為京、津、張等大中型城市重要的肉食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