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圍場高原

張北圍場高原

張北圍場高原(Zhangbei-Weichang Gao-yuan) 內蒙古高原的南緣部分。河北省畜牧業基地。介於北緯40°48′~42°47′,東經113°54′~118°。行政區劃上包括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張北、康保、沽源3縣境,尚義、崇禮、赤城和承德地區豐寧、圍場縣的部分。東、北、西三面均為內蒙古自治區,南面以狼窩溝—大灘—老窩鋪—山灣子一線與冀北山地丘陵為界。

張北圍場高原

張北圍場高原張北圍場高原

位於中國河北省最北部。又稱壩上高原。南界冀北山地丘陵區,北與內蒙古高原相連。面積1.8萬平方千米。受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形成廣闊的熔岩台地。一般海拔1200~1500米之間,南高北低。台地受剝蝕,形成窪地,積水成湖。河流多是內陸河。按物質組成分為兩部分:西部張北高原,以變質岩為主,有花崗岩侵入,風力剝蝕嚴重,多湖泊。東部圍場高原壩緣多安山岩、凝灰岩、玄武岩等組成,多沙丘,間有沼澤。農業以莜麥、蕎麥、馬鈴薯、胡麻等耐寒作物為主,盛產蘑菇、蕨菜、黃花和多種中藥材。宜營造水土保持林,發展林牧業。

形成原因

張北圍場高原張北圍場高原

面積1.7萬餘平方公里,約占河北省總面積9%。地質基礎大部屬於內蒙古台背斜,局部屬於察哈爾槽向斜。震旦紀以來為長期穩定隆起的剝蝕地塊。燕山運動時花崗岩侵入,褶皺發育,拗陷盆地多在中生代形成,喜馬拉雅運動又形成斷裂;有火山活動,噴發了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和漢諾壩玄武岩,經長期剝蝕侵蝕,形成高原剝蝕面,雕塑出現今的波狀高原景觀。地勢高聳,但地面起伏不大,一般海拔1400~1800米。山地、丘陵相對高度較小,坡度平緩,有“遠看似山,近看是川”之說。

組成部分

大致可分為3部分:①北部為陰山余脈組成的疏緩丘陵,多為古老變質岩、花崗岩組成,相對高度一般百米以下,坡高小於15°,丘陵間常有寬闊谷地,固定、半固定沙丘散見於東部局部地區,沿河兩岸有沼澤分布。②南部地勢較高,為內、外流域分水嶺,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200米。西段為漢諾壩玄武岩形成的張北熔岩台地;中段為中、酸性侵入岩組成的壟狀山地,最高峰花皮嶺海拔2129米;東段則為低山丘陵,間有黃土分布。③中部波狀高原面積最大,為一系列崗梁、灘地、湖淖相間分布組成,一般海拔1400米。崗梁多由變質岩、花崗岩組成,相對高度不足50米,坡緩;灘地地面坡度一般小於3°,最大亦不及10°,根據地下水位高低尚有下濕灘、二陰灘、乾旱灘之分,是主要牧場所在;湖淖多為拗陷盆地積水而成,也有風蝕湖盆或河道壅塞所致,大小近百個,以安固里淖為最大。

氣候狀況

張北圍場高原張北圍場高原

高原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4℃,極端最低溫(御道口)-42.9℃,是河北省最冷之地。全年冬季較長,基本無夏。降水量東部500毫米,乾燥度1.3,西部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乾燥度1.9,故東部屬半濕潤區,西部為半乾旱區。全年10℃以上活動積溫約2000℃,僅適宜低溫作物生長。大風、冰雹、霜凍危害較大。地表水東部為外流區,為灤河、老哈河的發源地;西部為內流區,常年性河流稀少,河流短小,水系紊亂,多注入湖淖;湖淖多而面積不大,湖盆淺緩而水質不佳。高原溫帶草原遼闊,為內蒙古草原的一部分,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

自然資源

隨濕潤程度的變化,東部廣大地區為草甸草原,以狼針草、羊草占優勢,雜草比重較大;西部則為乾草原,優勢種為克氏針茅短花針茅羊草冷蒿等。高原草場優良牧草多,如羊草披鹼草無芒雀麥冰草寸草大麥草賴草草木樨野豌豆斜莖黃芪寸草苔花苜蓿等,營養價值高,產量大,牲畜喜食,已發展為河北省的牧業基地,以牛、馬、騾、羊為多,尤以“張北馬”馳名。此外有多種藥用植物和特產蘑菇。張北縣境有大型硅藻土礦,適宜露天開採;大鉛鋅銀礦亞礦帶儲量豐,易采易選。張家口地區所屬各縣的多種天然寶石,遠銷海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