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

刺五加

刺五加(拉丁學名: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Maxim.) Harms),別名:坎拐棒子、老虎潦、一百針。灌木,高1-6米;分枝多。葉有小葉5,稀3;葉柄常疏生細刺,小葉片紙質,橢圓狀倒卵形或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上面粗糙,深綠色,脈上有粗毛,下面淡綠色,脈上有短柔毛,邊緣有銳利重鋸齒;小葉柄有棕色短柔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有花多數;總花梗無毛,花梗無毛或基部略有毛;花紫黃色;萼無毛;花瓣卵形;子房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果實球形或卵球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西。生於山坡林中及路旁灌叢中;藥圃常有栽培。 根皮祛風濕、強筋骨,泡酒制五加皮酒(或製成五加皮散)。根皮含揮髮油、鞣質、棕桐酸、亞麻仁油酸、維生素A,B1。根皮亦可代“五加皮”,供藥用;種子可榨油,制肥皂用。 (概述圖參考: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刺五加 刺五加

灌木,高1-6米;分枝多,一、二年生的通常密生刺,稀僅節上生刺或無刺;刺直而細長,針狀,下向,基部不膨大,脫落後遺留圓形刺痕,葉有小葉5,稀3;葉柄常疏生細刺,長3-10厘米;小葉片紙質,橢圓狀倒卵形或長圓形,長5-13厘米,寬3-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上面粗糙,深綠色,脈上有粗毛,下面淡綠色,脈上有短柔毛,邊緣有銳利重鋸齒,側脈6-7對,兩面明顯,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0.5-2.5厘米,有棕色短柔毛,有時有細刺。

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或2-6個組成稀疏的圓錐花序,直徑2-4厘米,有花多數;總花梗長5-7厘米,無毛;花梗長1-2厘米,無毛或基部略有毛;花紫黃色;萼無毛,邊緣近全緣或有不明顯的5小齒;花瓣5,卵形,長-2毫米;雄蕊5,長1.5-2毫米;子房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

果實球形或卵球形,有5棱,黑色,直徑7-8毫米,宿存花柱長1.5-1.8毫米。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生於森林或灌叢中,海拔數百米至2000米。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微蔭蔽。宜選向陽、腐殖質層深厚、土壤微酸性的砂質壤土。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小興安嶺、伊春市帶嶺)、吉林(吉林市、通化、安圖、長白山.靖宇)、遼寧(瀋陽)、河北(霧靈山、承德、百花山、小五台山、內丘)和山西(霍縣、中陽、興縣)。朝鮮、日本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種子

刺五加的果實一般在每年的9月中、下旬成熟,其果實採收後不能直接播種,需要經過一個冬季完成生理成熟過程後,種子才能發芽。

種子採收處理:在9月中、下旬,當果實由黃褐色變為黑色變軟時採收。採收後首先進行篩選,除去雜質和秕種子,將果實放入冷水中浸泡1~2天,然後搓去果皮和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取沉底的飽滿種子晾乾。處理時把種子和濕砂以1:3的比例混拌均勻後,放在室內堆藏一段時間,在背風向陽處挖深40厘米,寬40厘米,長度視種子量的多少而定的溝槽,溝槽底部鋪上5厘米厚的濕砂,然後將種砂混和物放到溝槽內,厚約30厘米,上面再覆5厘米厚的濕砂,最後覆上20厘米的土壤成丘狀,覆土時每隔一定距離放置一段草把,以利於通風。待到春天解凍後將種子取出,放在向陽處晾曬,每天翻動幾次,當有30%以上的種子裂口時即可以播種。

播種育苗:播種育苗時間一般在4月上、中旬。苗圃地最好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地,坡度不超過15度;農家的菜園地亦可。播種前做床,床土要深翻耙細,結合整地,每畝可施入優質農家肥2000千克。做成寬1.2米、長10米、高0.2米的苗床。然後將苗床澆透水,待水滲下床面稍乾後,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地撒在床面上,上面覆蓋細土厚0.5~1厘米,然後蓋上地膜或稻草,大約1個月後出苗。當出苗率達到50%後揭去地膜或稻草。當苗高3~5厘米時進行間苗,苗高達到10厘米時定苗,株距8~10厘米。在間苗的同時要進行除草鬆土。

1.

種子採收處理:在9月中、下旬,當果實由黃褐色變為黑色變軟時採收。採收後首先進行篩選,除去雜質和秕種子,將果實放入冷水中浸泡1~2天,然後搓去果皮和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取沉底的飽滿種子晾乾。處理時把種子和濕砂以1:3的比例混拌均勻後,放在室內堆藏一段時間,在背風向陽處挖深40厘米,寬40厘米,長度視種子量的多少而定的溝槽,溝槽底部鋪上5厘米厚的濕砂,然後將種砂混和物放到溝槽內,厚約30厘米,上面再覆5厘米厚的濕砂,最後覆上20厘米的土壤成丘狀,覆土時每隔一定距離放置一段草把,以利於通風。待到春天解凍後將種子取出,放在向陽處晾曬,每天翻動幾次,當有30%以上的種子裂口時即可以播種。

2.

播種育苗:播種育苗時間一般在4月上、中旬。苗圃地最好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地,坡度不超過15度;農家的菜園地亦可。播種前做床,床土要深翻耙細,結合整地,每畝可施入優質農家肥2000千克。做成寬1.2米、長10米、高0.2米的苗床。然後將苗床澆透水,待水滲下床面稍乾後,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地撒在床面上,上面覆蓋細土厚0.5~1厘米,然後蓋上地膜或稻草,大約1個月後出苗。當出苗率達到50%後揭去地膜或稻草。當苗高3~5厘米時進行間苗,苗高達到10厘米時定苗,株距8~10厘米。在間苗的同時要進行除草鬆土。

扦插

硬枝扦插:選取二年生的枝條,上面要有3~5個芽,剪成15厘米長的插穗,斜插入土中,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春季扦插要用薄膜覆蓋,溫度保持在25度左右。夏季則要搭設遮蔭棚。如在林內扦插,則可以在床面覆蓋上一層落葉。

嫩枝扦插:在6~7月間,選取生長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枝條,剪成長10厘米的插條,只留一片掌狀複葉或將葉片剪去一半。將插條按株行距8×15厘米斜插入苗床中,插入的深度為插條長的2/3,澆透水後用地膜覆蓋,以保持土壤濕度,大約半個月左右即可生根,茴香如何栽培效益高然後去掉薄膜,第二年即可移栽。

1.

硬枝扦插:選取二年生的枝條,上面要有3~5個芽,剪成15厘米長的插穗,斜插入土中,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春季扦插要用薄膜覆蓋,溫度保持在25度左右。夏季則要搭設遮蔭棚。如在林內扦插,則可以在床面覆蓋上一層落葉。

2.

嫩枝扦插:在6~7月間,選取生長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枝條,剪成長10厘米的插條,只留一片掌狀複葉或將葉片剪去一半。將插條按株行距8×15厘米斜插入苗床中,插入的深度為插條長的2/3,澆透水後用地膜覆蓋,以保持土壤濕度,大約半個月左右即可生根,茴香如何栽培效益高然後去掉薄膜,第二年即可移栽。

分櫱

在春天土壤完全解凍前,將植株周圍萌發的幼苗連根挖出,或者連同母株一起挖出分株。分株的幼苗必須生長健壯,根系好,無傷根,以60×60厘米的株行距定植。

栽培技術

移栽定植

(一) 選地與整地

選地:應選擇針闊混交林、闊葉林或者疏林地,上層林木鬱閉度在0.3~0.5之間。坡向以陰坡、半陰坡為宜。也可選擇宜林荒山荒地,進行全光造林。要求土壤濕潤肥沃,排水良好。林地坡度不超過25度。

清場整地:要全面清除雜草、灌木,割茬高不超過6厘米。採用穴狀整地方式,穴規格為50×50厘米,清除樹根、雜草和石塊,疏鬆土壤。造林株行距為1×1.5米,即栽植密度為6666株/公頃。

1.

選地:應選擇針闊混交林、闊葉林或者疏林地,上層林木鬱閉度在0.3~0.5之間。坡向以陰坡、半陰坡為宜。也可選擇宜林荒山荒地,進行全光造林。要求土壤濕潤肥沃,排水良好。林地坡度不超過25度。

2.

清場整地:要全面清除雜草、灌木,割茬高不超過6厘米。採用穴狀整地方式,穴規格為50×50厘米,清除樹根、雜草和石塊,疏鬆土壤。造林株行距為1×1.5米,即栽植密度為6666株/公頃。

(二) 栽植

要做到精心栽植,苗木最好是隨起隨栽,在運輸過程中必須打包,防止風吹日曬。運到造林地塊的苗木,要及時假植,防止苗木風乾,保證成活率。栽植時,苗要扶正,根系舒展,土要踩實。

田間管理

鬆土除草:樹苗定植後要及時進行除草鬆土,首先割除萌發的雜草和灌木,射干的種植技術在種植穴內鬆土,結合除草中耕二次,以保持田間清潔。

追肥:在6月下旬追肥一次,施腐熟的農家肥或人糞尿,在根部採取放射狀溝施,追肥後覆土,並澆1次清水。

剪枝整形:隨時剪去生長過密的枝條,以及枯死枝、衰老枝、病腐枝和畸形枝,保持樹木衛生狀況及旺盛長勢。

1.

鬆土除草:樹苗定植後要及時進行除草鬆土,首先割除萌發的雜草和灌木,射干的種植技術在種植穴內鬆土,結合除草中耕二次,以保持田間清潔。

2.

追肥:在6月下旬追肥一次,施腐熟的農家肥或人糞尿,在根部採取放射狀溝施,追肥後覆土,並澆1次清水。

3.

剪枝整形:隨時剪去生長過密的枝條,以及枯死枝、衰老枝、病腐枝和畸形枝,保持樹木衛生狀況及旺盛長勢。

採收加工

嫩葉採收:從4月下旬至8月末皆可採摘。要準確掌握採摘時機,在嫩葉完全舒展,尚處於鮮嫩狀態時採摘。採摘時要用“采一留一”的辦法,保證有足夠的葉片供樹木正常生長。

嫩莖採收:刺五加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芽,當嫩莖長到15~20厘米時即可採摘。掌握採摘時機非常重要,采早了產量不高,味道不好;采晚了莖會變老,品質下降。

根皮及莖幹的採收:根及莖幹的採收宜在秋天樹木落葉後進行。對那些經過多年採摘和反覆平茬,沒有復壯希望的老齡樹連根挖出,地上莖幹部分截成20厘米長的段,洗淨曬乾後捆成小捆。根部挖出後抖掉泥土,用清水洗淨,剝掉根皮曬乾後即可出售或儲藏。

1.

嫩葉採收:從4月下旬至8月末皆可採摘。要準確掌握採摘時機,在嫩葉完全舒展,尚處於鮮嫩狀態時採摘。採摘時要用“采一留一”的辦法,保證有足夠的葉片供樹木正常生長。

2.

嫩莖採收:刺五加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芽,當嫩莖長到15~20厘米時即可採摘。掌握採摘時機非常重要,采早了產量不高,味道不好;采晚了莖會變老,品質下降。

3.

根皮及莖幹的採收:根及莖幹的採收宜在秋天樹木落葉後進行。對那些經過多年採摘和反覆平茬,沒有復壯希望的老齡樹連根挖出,地上莖幹部分截成20厘米長的段,洗淨曬乾後捆成小捆。根部挖出後抖掉泥土,用清水洗淨,剝掉根皮曬乾後即可出售或儲藏。

藥用價值

刺五加 刺五加

刺五加在中國醫藥學中做為藥物廣泛套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具有“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的作用,久服“輕身耐老”,與它藥配伍亦可“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另雷教著《炮炙論》記五加皮有“陽人使陰,陰人使陽”的作用。 國外對人參及其近緣植物刺五加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證明了刺五加和人參有相似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

珍稀中草藥

它們名字怪異,其貌不揚,卻是可祛病治痛的良藥。讓我們走入神奇的中草藥世界,探究無窮無盡的奧秘吧!

滿漢全席菜譜

滿漢全席起興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時至今日,仍有大量的人痴於研究其做法。也有一些菜式在民間廣泛流傳。現在就來盤點一下這些令無數人神往、充滿寓意和文化的菜品吧。
紅豆膳粥
烤山雞
持爐烤鴨
暇油黃瓜
草菇花椰菜
釀冬菇盒
炒時蔬
清蒸時鮮
紫香乾
芙蓉香蕉卷
扒魚肚卷
腰果鹿丁
桂花辣醬芥
滑熘鴨脯
猴頭蘑扒魚翅
松子海羅乾
蜜餞鮮桃
山珍刺龍芽
雞絲豆苗
小豆糕
燒鷓鴣
原殼鮮鮑魚
罐煨山雞絲燕窩
金糕卷
蜜餞馬蹄
五香鱖魚
五絲洋粉
蜜餞葡萄
蜜餞紅果
醬甘螺
甜醬姜牙
醬小椒
麻辣乳瓜片
蜜餞鳳梨
椰子盞
可可桃仁
鞭蓉糕
蜜餞哈蜜杏
蜜餞荔枝
蜜餞小棗
糖炒大扁
糖炒花生
酥炸腰果
柿霜軟糖
奶白杏仁
福建烏龍
雙色軟糖
奶白棗寶
生烤狍肉
烤鹿脯
持爐珍珠雞
掛爐山雞
蜜餞桂圓
慧仁米粥
肉未燒餅
蜜餞蘋果
蔥燒鯊魚皮
水晶梅花包
花菇鴨掌
乾連福海參
豆沙蘋果
絨雞待哺
紅燒赤貝
奶汁魚片
玉面葫蘆
木犀糕
山珍刺五加
炒珍珠雞
繡球乾貝
四甜蜜餞
金絲酥雀
炒墨魚絲
蚝油仔雞
雪山梅
八寶野鴨
芫爆仔鴿
爆炒田雞
祥龍雙飛
玉筍蕨菜
八寶兔丁
奶汁角
豆面餑餑
宮保野兔
紅梅珠香
鳳尾魚翅
蜜餞檳子
蜜餞菱角
蜜餞萊陽梨
蜜餞龍眼
鳳梨軟糖
五香杏仁
冰糖核桃
芝麻南糖
熬乳茶
泡綠菜花
楊河春綠
荷葉膳粥
鮮豆苗
奶白葡萄
刺龍牙
鮮魚肉
魷魚卷
野鴨脯
五香仔鴿
山雞片
狍子脊
飛龍脯
鹿肉片
怪味大扁
烤魚扇
御膳烤雞
蝴蝶暇卷
醃水芥皮
香麻鹿肉餅
溜雞脯
金菇掐菜
三仙丸子
甜合錦 | 五彩抄手
鳳尾燒麥
川汁鴨掌
虎皮花生
醬燜鵪鶉
滑溜貝球
龍舟钁魚
什錦花籃
千層蒸糕
肉丁黃瓜醬
香油膳糊
四喜乾果
甜醬蘿葡
沙舟踏翠
罐燜魚唇
椒油茭白
蝦籽冬筍
三絲瓜卷
天香鮑魚
怪味雞條
陳皮兔肉
宮廷小黃瓜
乾果蜜餞
桂花大頭菜
蜜汁辣黃瓜
宮廷小蘿葡
合意餅
果醬金糕
白玉奶茶
花盞龍眼
蜜餞李子
蜜餞香蕉
蜜餞金棗
蜜餞桔子
蜜餞瓜條
五香腰果
水晶軟糖
怪味核桃
杏仁佛手
年字口蘑髮菜
茉莉雀舌毫
稀珍黑米粥
麻仁鹿肉串
掛爐沙板雞
牛柳炒白蘑
蘋果軟糖
核桃粘
松樹猴頭蘑
萬字麻辣肚絲
福字瓜燒裡脊
蟹肉雙筍絲
桃仁山雞丁
巧手燒雁鳶
金腿燒圓魚
菊花佛手酥
長春卷
山珍大葉芹
父子同歡
龍抱鳳蛋
參芪燉白鳳
洪字雞絲黃瓜
長壽龍鬚麵
百花鴨舌
首烏雞丁
茶食刀切
蜜餞青梅
長春鹿鞭湯
疆字紅油百葉
無字鹽水牛肉
壽字五香大蝦
萬字珊瑚白菜
椒油銀耳
油燜草菇
蕃茄馬蹄
桂花醬雞
麻辣口條
紅油鴨子
鹽水裡脊
蒙古親藩宴
四喜餃
九白宴
萬壽宴
廷臣宴
蜜餞鴨梨
節令宴
野味火鍋
墨魚羹
甜酸乳瓜
蜜餞銀杏
羅漢大蝦
龍井竹蓀
醬桃仁
高湯水餃
蜂蜜花生
白扒魚唇
清炸鵪鶉
重陽花糕
如意卷
佛手金卷
香酥蘋果
酸辣黃瓜
熊貓蟹肉
喇嘛糕
鴛鴦卷
鮮蘑菜心
雙色豆糕
蓮子膳粥
串炸鮮貝
明珠豆腐
糖蒜
慈禧小窩頭
什香菜
桂花魚條
黃金角
金糕
砂鍋煨鹿筋
玉兔白菜
一品豆腐
蚝油牛柳
蜜餞櫻桃
辣白菜卷
怪味腰果
薑汁魚片
山東海參
喜鵲登梅
素炒鱔絲
珍珠魚丸
蕪爆散丹
醬黑菜
鳳凰展翅
豆沙糕
龍鳳柔情
琵琶大蝦
二龍戲珠
雙色馬蹄糕
豆沙卷
蜜餞海棠
棗泥糕
翠玉豆糕
千叟宴
荷葉雞
核桃酪
獅峰龍井
百壽桃
玉掌獻壽
五香醬雞
芝麻卷
蓮子糕
蓮蓬豆腐
珠蘭大方
維族烤羊肉
片皮乳豬
紅燒魚骨
菊花裡脊
白扒廣肚
杏仁豆腐
龍鬚麵
金絲燒麥
五彩牛柳
御膳豆黃
糖醋荷藕
臘八粥
蔥爆牛柳
陳皮牛肉
花生粘
蓮花捲
酥炸金糕
箱子豆腐
爆炒魷魚
野鴨桃仁丁
五彩炒駝峰
湖米茭白
香烹狍脊
鹽煎肉
山珍蕨菜
金蟾玉鮑
三鮮龍鳳球
烏龍吐珠
麻辣蹄筋
鼓板龍蟹
雞絲銀耳
蛤什蟆湯
蜜汁蕃茄
油燜鮮蘑
腰果芹心
芝麻魚
一品官燕
松鶴延年
甜辣乾
香辣黃瓜條
北京辣菜
奶油鳳梨凍
鴿子玻璃糕
芸豆卷
糯米涼糕
五香熟芥
龍鳳呈祥
月餅
信陽毛尖
紅燒麒麟面
麻辣鵪鶉
刺五加
野豬肉
艾窩窩
君山銀針
貴州茅台
豌豆黃
廬山雲霧
栗子糕
洞庭碧螺春
人參果

植物之五加科

五加科(Araliaceae),雙子葉植物,為灌木或喬木,也有相當數量的攀緣植物和少數草本。全世界約80屬,900多種,廣布於兩半球的溫帶地和熱帶地,中國有共23屬,160種,其中有一些種類可入藥,供建築用木材,製作家具、枕木和火柴棍,有些種類可供庭園觀賞用。
細梗吳茱萸五加(變種)
剛毛五加(原變種)
長梗剛毛五加(變種)
長梗羅傘(變種)
腋毛藤五加(變種)
厚葉羅傘(變種)
短梗羅傘(變種)
毛葉楤木(變種)
毛葉紅毛五加(變種)
楤木(原變種)
毛梗糙葉五加(變種)
單葉離柱五加(變種)
羽葉三七(變種)
秀麗假人參(變種)
假人參(原變種)
狹葉假人參(變種)
狹葉藤五加(變種)
常春藤(變種)
尼泊爾常春藤(原變種)
糙葉藤五加(變種)
小果無梗五加(變種)
無梗五加(原變種)
毛梗寄生五葉參(變種)
寄生五葉參(原變種)
藤五加(原變種)
全緣五葉參(變種)
棱果刺通草(變種)
五葉參(原變種)
闊葉蜀五加(變種)
大葉紅河鵝掌柴(變種)
毛梗紅毛五加(變種)
粗毛掌葉
毛葉銹毛五葉參(變種)
黃山銹毛五葉參(變種)
白背葉楤木(變種)
銹毛五葉參(原變種)
剛毛白簕(變種)
白簕(原變種)
紅毛五加(原變種)
小果銹毛五葉參(變種)
長梗匙葉五加(變種)
大葉五加(變種)
單序波緣大參(變種)
狹葉幌傘楓(變種)
心葉幌傘楓(變種)
幌傘楓(原變種)
羅傘(原變種)
糙毛五加(變種)
柔毛五加(變種)
短毛五加(變種)
五加(原變種)
匙葉五加(原變種)
糙葉五加(原變種)
波緣大參(原變種)
蜀五加(原變種)
銹毛吳茱萸五加(變種)
吳茱萸五加(原變種)
大葉三七(變種)
離柱五加(原變種)
西南楤木
剛毛五加
三葉羅傘
尾葉五加
尖葉羅傘
東北土當歸
頭序楤木
假人參
食用土當歸
短柱樹參
安徽楤木
長萼樹參
星柱樹參
黃毛楤木
大葉鵝掌柴
櫟葉羅傘
蘭嶼加
文山鵝掌柴
多脈鵝掌柴
糙葉楤木
羅傘
擠果樹參
甘肅土當歸
西藏土當歸
尖苞羅傘
倒卵葉五加
雲南五加
短柄五加
吳茱萸五加
異株五加
紅毛五加
太白山五加
雙室樹參
十蕊大參
光葉凹脈鵝掌柴(變種)
羽葉楤木
顯脈羅傘
虎刺楤木
台灣五葉參
細梗羅傘
披針五葉參
鎮康羅傘
短梗大參
廣西羅傘
糙葉五加
短梗幌傘楓
瑞麗羅傘
五室羅傘
藤五加
華幌傘楓
多葉鵝掌柴
離柱五加
匍匐五加
輪傘五加
康定五加
秀麗楤木
匙葉五加
細刺五加
大果樹參
芹葉龍眼獨活
雲南五葉參
寄生五葉參
銹毛五葉參
雲南幌傘楓
遼東楤木
瀾滄楤木
長刺楤木
紅河鵝掌柴(原變種)
粗毛楤木
台灣楤木
波緣楤木
圓葉楤木
雲南楤木
小葉楤木
棘莖楤木
輪傘五葉參
五葉參
心葉五葉參
總序五葉參
亮葉幌傘楓
柔毛龍眼獨活
華參
大參
顯脈大參
小花大參
波緣大參
黑果土當歸
兩歧五加
白簕
湖北楤木
蜀五加
狹葉五加
馬蹄參
無梗五加
刺五加
楤木
人參
烏蘞莓五加
姜狀三七
五加
三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