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

青蒿

青蒿,拼音:qing hao,拉丁名:Artemisia annuaL.英文名:Sweet Wormwood Herb,Herb of Sweet Wormwood,別名:蒿、草蒿、方潰、(犭凡)蒿、臭蒿、香蒿、三庚草、蒿子、草青蒿、草蒿子、細葉蒿、香青蒿、苦蒿、臭青蒿、香絲草、酒餅草。科屬:菊科。藥用部位: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L.的乾燥地上部分。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於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是一種廉價的抗瘧疾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青蒿出自《神農本草經》。陶弘景: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蜀本草》:《圖經》雲,青蒿葉似茵陳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采苗,日乾,江東人呼為卂蒿,為其臭似卂北人呼為青蒿。《本草圖經》:青蒿,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至夏高三、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

青蒿青蒿
米大,八、九月間采子,陰乾。根、莖、子、葉併入藥用,乾者炙作飲香尤佳。《夢溪筆談》:蒿之類至多。如青蒿一類,自有兩種,有黃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謂之青蒿,亦恐有別也。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株,迥然青色,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綠,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檜之色,至深秋,余蒿並黃,此蒿獨青,氣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為勝。《本草蒙筌》:按諺雲,三月茵陳四月蒿,人每誦之,只疑兩藥一種,因分老嫩而異名也,殊不知葉雖近似,種卻不同。草蒿葉背面俱青,且結花實;茵陳葉面青背白,花實全無。況遇寒冬,尤大差異,茵陳莖於不雕,至春復舊幹上發葉,因乾陳老,故名茵陳;草蒿莖幹俱雕,至春再從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發舊乾者三月可采,產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從先後為雲,非以苗分老嫩為說也。《本草綱目》: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其葉微似茵陳,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間開細黃花,頗香;結實大如麻子,中有細子。
青蒿植株為一年生草本,高達1.5m,全株黃綠色,有臭氣。莖直立呈圓柱形,多分枝,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稜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捲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後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頊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莖基部及下部的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形,二至三回羽狀深裂,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淺,兩面被短微毛;上部葉小,常一次羽狀細裂。頭狀花序極多數,球形,直徑1.5~2mm,有短梗,下垂,總苞球形,苞片2~3層,無毛,小花均為管狀,黃色,邊緣雌性,中央兩性,均能結實。瘦果橢圓形,長約0.7mm,無毛。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地理分布

產吉林、遼寧、河北(南部)、陝西(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東部)、貴州、雲南等省區;常星散生於低海拔、濕潤的河岸邊砂地、山谷、林緣、路旁等,也見於濱海地區。朝鮮、日本、越南(北部)、緬甸、印度(北部)及尼泊爾等也有。

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山脈東南部地區。

藥用功效

藥品簡述

青蒿藥名:青蒿

漢語拼音:qinghao

英文名:SweetWormwoodHerb,HerbofSweetWormwood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annuaL.

別名:蒿、草蒿、方潰、臭蒿、香蒿、三庚草、蒿子、草青蒿、草蒿子、細葉蒿、香青蒿、苦蒿、臭青蒿、香絲草、酒餅草。

性味:苦,辛,寒。歸經:歸肝經、膽經。

功能:清熱解暑,除蒸,截瘧。

主治:用於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治瘧疾可用20-40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浸絞汁飲;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林緣、荒地。產於全國各地。

資源分布:產於全國各地。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annuaL.的乾燥地上部分。

採收儲藏:秋季花盛開進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莖,陰乾。

炮製:

1、青蒿:揀去雜質,除去殘根,水淋使潤,切段,曬乾。

2、鱉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內,淋入用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稍悶,待鱉血吸收後,入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晾乾。(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鱉200個取血)。

用藥禁忌

1、《本草經疏》:產後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泄瀉者,勿用。凡產後脾胃薄弱。

2、《本草通玄》:胃虛者,不敢投也。

化學成分

青蒿地上部分含萜類:青蒿素(qinghaosu. Artemi-sinin,arteannuin),青蒿素Ⅰ(qinghaosuⅠ,artemisininA,arteannuin A),青蒿素Ⅱ(qinghaosuⅡ,artemisininB,arteannuin B),青蒿素Ⅲ即氫化青蒿素,去氧青蒿素(qinghaosuⅢ,hydroartemisinin,de-oxyartemisinin),青蒿素Ⅳ(qinghaosuⅣ),青蒿素Ⅴ(qing-haosuⅤ),青蒿素Ⅵ(qinghaosu Ⅵ),青蒿素B的異構體青蒿素C(artemisininC,arteannuinC),青蒿互G(arteannuin G),去氧異青蒿素B(deoxyisoartemisininB,epideoxyarteannuin B),去氧異青蒿素C(deoxyisoartemisininC),青蒿蒿烯(artemisi-tene),青蒿酸(qinghaoacid,artemisicacid,artemisinicacid,arteannuic acid),去氫青蒿酸(dehydroartemisinicacid),環氧青蒿酸(epoxyartemisinic acid),11R-左鏇二氫青蒿酸(11R-dihydroartemisinicacid),青蒿酸甲酯(methyl arteisinate),青蒿醇(artemisinol),去甲黃花蒿酸(norannuic acid),二氫去氧異青蒿素B(dihydroepideoxyarteannunB),黃花蒿內酯(an-nulide),無羈萜(friedelin)及3β-無羈萜醇(friedelan3β-ol)等;黃酮類;槲皮萬壽菊素-6,7,3,4-四甲醚(quercetagetin-6,7,3,4-tetramethylether),貓眼草酚(chrysosplenol,chrysosplenol D)[4],蒿黃素(artemetin),3-甲氧基貓眼草酚即貓草黃素(3-methoxychrysosplenol,chrysolplenetin),3,5,3-三羥基-6,7,4-三甲氧基黃酮(3,5,3-trihydroxy-6,7,4-trimethoxyflavone),5-羥基-3,6,7,4-四甲氧基黃酮(5-hydroxy-3,6,7,4-tetram-ethoxyflavone),紫花牡荊素(casticin),中國薊醇(cirsili-neol),5,3-二羥基-6,7,4-三甲氧基黃酮(penduletin),5,7,3,4-四羥基-二甲氧基黃酮(axillarin),去甲中國薊醇(cirsiliol),樹柳黃素(tamarixetin),鼠李素(rhamnetin),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methylether),濱薊黃素(cirsimaritin),鼠李檸檬素(rhamnoci-trin),金聖草素(chrysoeriol),5,2,4-三羥基-6,7,5-三甲氧基黃酮(5,2,4-trihydroxy-6,2,4-trihydroxy-6,7,5-trimethoxyflavone),5,7,8,3-四羥基-3,4-二甲氧基黃酮(5,7,8,3-tetrahydroxy-3,4-dimethoxyflavone),槲皮萬壽菊素-3,4-二甲醚(quercetagetin-3,4-dimethylether),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lin),萬壽菊素(patuletin),槲皮素芸香糖甙(quercetin-3-rutinoside),木犀草素-7-O-糖甙(luteolin-7-O-glyco-side),山柰酚-3-O-糖甙(kaempferol-3-O-glucpferol-3-O-glucoside),槲皮素-3-O糖甙(quercetin-3-O-glucoside),萬壽菊素-3-O-糖甙(patuletin-3-O-glucside)及6-甲氧基山柰酚-3-O-糖甙(6-methoxykaempferol-3-O-glucoside)等;香豆精類;東莨菪素(scopoletin),香豆粗(coumarin)[3],6,8-二甲氧基-7-羥基香豆粗(6-8-iemethoxy-7-hydroxycoumarin),5,6-二甲氧基-7-羥基香豆精(5,6-dimethoxy-7-hydroxycoumarin)及蒿屬香豆精(scoparon)等;揮髮油:其成分有左鏇-樟腦(camphor),β-丁香烯(β-caryophellene),異蒿屬酮(isoartemisia keton),β-蒎烯(β-pinene),乙酸乙腦酯(bornyl acetate),1,8-桉葉素(1,8-cineole),香葦醇(carveol,苄基異戊酸)(benzylisovalerate),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王古)(王巴)類(copaene),γ-衣蘭油烯(γ-muurolene),三環烯(tricyclene),α-蒎烯(α-pinene),小茴香酮(fenchone),蒿屬酮(artemisaketone),芳樟醇(linalool),異龍腦(isolborneol),α-松油醇(α-terpineol),龍腦(bor-neol),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γ-松油醇(γ-terpineol),異戊酸龍腦酯(bornylisovalerate),γ-畢澄茄烯(γ-cadinene),ξ-畢澄茄烯,α-欖香烯(α-elemene),β-欖香烯,γ-欖香烯,水楊酸(salicylic acid),β-松油烯(β-terpinene),α-側柏烯(α-thujene),4-蒈烯(4-terpineol),4-乙酸松油醇酯(4-terpingylacetate)及乙酸芳樟醇酯(linlaylacetate)等;其他:棕櫚酸(palmitic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石南藤醯胺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16]5-十九烷基間苯二酚-3-O-甲醚酯(5-nonadecylresorcinol-3-O-methylether),二十九醇(nonacosanol),2-甲基三十烷-8-酮-23-醇(2-methyltriacosan-8-one-23-ol),三十烷酸三十一醇酯(hentriacontanyl triaconta-noate),2,29-二甲基三十烷(2,29-dimethyltriacontane),黃花蒿雙五氧化物(annuadiepoxide),本都山蒿環氧化物(ponticae-poxide)及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150000、100000的β-糖甙酶(β-glucosidase)ⅠⅡ等。

藥用價值

1、抗瘧作用
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對鼠瘧、猴瘧和人瘧均呈顯著抗瘧作用。體內試驗表明,青蒿素對瘧原蟲紅細胞內期有殺滅作用,而對紅細胞外期和紅細胞前期無效。青蒿素具有快速抑制原蟲成熟的作用。蒿甲醚乳劑的抗瘧效果優於還原青蒿素琥珀酸鈉水劑,是治療兇險型瘧疾的理想劑型。青蒿琥酯2.5、5、10、15mg/kg,2次/天,連續3天,皮膚外搽,治療猴瘧均有不同程度療效。5、10mg/kg,2次/天,連續10天,皮膚外搽即可使猴瘧轉陰。加入適量促透氮酮,可提高抗瘧作用。脫羰青蒿素和碳雜脫羰青蒿素對小鼠體內的伯氏瘧原蟲K173株的ED50和ED90分別為12.6mg/kg和25.8mg/kg。體外試驗表明,青蒿素可明顯抑制惡性瘧原蟲無性體的生長,有直接殺傷作用。青蒿素、蒿甲醚和氯喹對惡性瘧原蟲的IC50分別為75.2,29.4.和43.2nmol/L。青蒿素酯鈉對惡性瘧原蟲6個分離株(包括抗氯喹株)有抑制作用。
2、抗菌作用
青蒿水煎液對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結核稈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揮髮油在0.25%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抑菌作用,在1%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殺菌作用。青蒿素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青蒿酯鈉對金葡萄、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副傷寒稈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亦有抗病毒作用。
3、抗寄生蟲作用
青蒿乙醚提取物、稀醇浸膏及青蒿素對鼠瘧、猴瘧、人瘧均呈顯著抗瘧作用。體外培養提示,青蒿素對瘧原蟲有直接殺滅作用。電鏡觀察證明,青蒿素主要作用於瘧原蟲紅細胞內期無性體的膜相結構,首先作用於食物色膜、表膜和線粒體膜,其次是核膜和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體亦有影響。由於食物泡膜發生變化,阻斷了瘧原蟲攝取營養的早期階段,使瘧原蟲迅速發生胺基酸飢餓,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體外,使泡漿大量損失,內部結構瓦解而死亡。青蒿素對間日瘧、惡性瘧及抗氯喹地區惡性瘧均有療效高、退熱及原蟲轉陰時間快的特點,尤其適於搶救兇險性瘧疾,但復燃率高。此外,青蒿尚有抗血吸蟲及鉤端螺鏇體作用。
4、解熱作用
用蒸餾法製備的青蒿注射液,對百、白、破三聯疫苗致熱的家兔有明顯的解熱作用。青蒿與金銀花組方,利用蒸餾法製備的青銀注射液,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致熱的家兔,有比單味青蒿注射液更為顯著的退熱效果,其降溫特點迅速而持久,優於柴胡和安痛定注射液對照組。金銀花與青蒿有協同解熱作用。
5、免疫作用
用小鼠足墊試驗、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兔疫特異玫瑰花試驗和溶血空斑試驗等4項免疫指標觀察青蒿素的免疫作用,發現青蒿素對體液免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可能具有免疫調節作。青蒿素、蒿甲醚有促進脾TS細胞增殖功能。肌肉注射蒿甲醚對Begle大外周血T、B、Tu及Tr淋巴細胞亦有明顯抑制作用。亦明顯降低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增加脾臟重量。降低雞紅細胞致敏小鼠血清IgG含量。靜脈注射青蒿素50-100mg/kg能顯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50.2-53.1%)和吞噬指數(1.58-1.91)。青蒿素還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促進細胞免疫作用。青蒿琥酯可促進Ts細胞增殖,抑制TE細胞產生,阻止白細胞介素及各種炎症介質的釋放,從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
6、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兔心灌注表明,青蒿素可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靜脈注射有降血壓作用,但不影響去甲腎上腺素的升壓反應,認為主要系對心臟的直接抑制所改。靜脈注射20mg/kg青蒿素可抗烏頭鹼所致兔心律失常。
7、其它作用
青蒿琥酯能顯著縮短小鼠戊巴比妥睡眼時間。青蒿素對實驗性矽肺有明顯療效。蒿甲醚對小鼠有輻射防護作用。

醫學考證

1.陶弘景: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2.《蜀本草》:《圖經》雲,青蒿葉似茵陳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采苗,日乾,江東人呼為卂蒿,為其臭似卂北人呼為青蒿。
3.《本草圖經》:青蒿,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至夏高三、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間采子,陰乾。根、莖、子、葉併入藥用,乾者炙作飲香尤佳。
4.《夢溪筆談》:蒿之類至多。如青蒿一類,自有兩種,有黃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謂之青蒿,亦恐有別也。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株,迥然青色,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綠,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檜之色,至深秋,余蒿並黃,此蒿獨青,氣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為勝。
5.《本草蒙筌》:按諺雲,三月茵陳四月蒿,人每誦之,只疑兩藥一種,因分老嫩而異名也,殊不知葉雖近似,種卻不同。草蒿葉背面俱青,且結花實;茵陳葉面青背白,花實全無。況遇寒冬,尤大差異,茵陳莖於不雕,至春復舊幹上發葉,因乾陳老,故名茵陳;草蒿莖幹俱雕,至春再從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發舊乾者三月可采,產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從先後為雲,非以苗分老嫩為說也。
6.《本草綱目》: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其葉微似茵陳,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間開細黃花,頗香;結實大如麻子,中有細子。
7.《本草新編》:青蒿,味苦,氣寒,無毒。入胃、肝、心、腎四經。專解骨蒸勞熱,尤能瀉暑熱之火,愈風瘙癢,止虛煩盜汗,開胃,安心痛,明目辟邪,養脾氣,此藥最佳。蓋青蒿瀉火熱,又不耗傷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無往不宜也。但必須多用。因其體既輕,而性兼補陰,少用轉不得力。夫人身最嫌火盛,瀉火之藥動必傷陰,欲其瀉火不損陰者,原無多味,烏可置青蒿於無用之地耶。人身不離陰陽,火盛則陰不生,陽不長,陰陽既不生長,勢必陰陽不交而身病矣。倘不平其火,而徒補其陽,則火盛而陽益旺;不平其火,徒補其陰,則水燥而陰愈衰。故無論補陰補陽,總以平火為先務。然火又宜養,而不宜平。火過旺,則陰陽不生;過衰,則陰陽又不長。必寓補於平之中,而後陽得之安,陰得之而泰也。


藥物動力學

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藥代動力學:用放射免疫測定法檢測,給狗靜脈注射青蒿酯6mg/kg,測得T1/2為0.45小時;肌肉注射蒿甲醚油劑10mg/kg和30mg/kg,血藥濃度達峰時間分別在給藥後4.0、6.5小時,MRT值為7.0、9.2小時,注射較口服利用度高,青蒿素蒿甲醚在血中消除時間快,可能是藥效低的原因之一。
藥物進入機體,部分以游離形式到達靶部位發揮作用,相當一部分可與血漿蛋白結合。大、小鼠靜脈注射H-蒿甲醚後,測放射性在肝內含量最高,其次在小鼠為腎及腎上腺,大鼠為肺和腎上腺。從尿和糞中排出,尿中可分出4個轉化物,即氫化青蒿素、還原氫化青蒿素、五元環內酯甲酮化合物、9,10-二羥基氫化青蒿素,均無抗瘧作用,提示青蒿素體內代謝轉化是一失活過程,其結構特徵是失去過氧橋。

臨床套用

1、溫邪傷陰,夜熱早涼。本品苦寒清熱,辛香透散,長於清透陰分伏熱,故可用治溫病後期,餘熱未清,邪伏陰分,傷陰劫液,夜熱早涼,熱退無汗,或熱病後低熱不退等,常與鱉甲知母、丹皮、生地等同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2、陰虛發熱,勞熱骨蒸。本品苦寒,入肝走血,具有清退虛熱,涼血除蒸的作用。用治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者,

青蒿青蒿
常與銀柴胡、胡黃連知母、鱉甲等同用,如清骨散(《證治準繩》)。
3、暑熱外感,發熱口渴。本品苦寒清熱,芳香而散,善解暑熱,故可用治外感暑熱,頭昏頭痛,發熱口渴等症,常與連翹、滑石、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涼滌暑湯(《時病論》)。
4、瘧疾寒熱。本品辛寒芳香,主入肝膽,截瘧之功甚強,尤善除瘧疾寒熱,為治療瘧疾之良藥。如《肘後方》單用較大劑量鮮品搗汁服,或隨證配伍黃芩、滑石、青黛、通草等同用。本品芳香透散,又長於清解肝膽之熱邪,可與黃芩、滑石半夏等藥同用,治療濕熱郁遏少陽三焦,氣機不利,寒熱如虐,胸痞作嘔之證,如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80cm,直徑0.2-0.6cm,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稜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捲縮

青蒿青蒿
,碎,完整者展平後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鑑別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形狀不規則,垂周壁波狀彎曲,長徑18-41(-80)μm,脈脊上的表皮細胞呈窄長方形。氣孔橢圓形,不定式。表面布滿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於中脈附近多風,為T字形毛,壁細胞橫向延伸或在柄處折成V字形,長240-480(-816)μm,柄由3-8細胞組成,單列,基部柄細胞較大,壁細胞常脫落。腺毛橢圓形,無柄,兩個半圓形分泌細胞相對排列,常充滿淡黃色揮髮油。

理化鑑別

1、本品葉的粉末1g,加甲醇50ml浸泡。取甲醇提取液,揮去溶劑,加7%鹽酸羥胺的甲醇溶液與10%氫氧化鉀的甲醇溶液(1:1)1ml,在水浴中微熱;冷卻後用10%鹽酸調Ph至3-4,加1%三氯化鐵的乙醇液1-2滴,即顯紫色。(檢查內酯類化合物)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3g,加石油醚(60-90℃)ml,加熱回流1h,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正已烷30ml使溶解,用20%乙脯溶提取3次,每次10ml,合併乙脯液,蒸乾,殘渣加乙醇0.5ml使溶解,作為供主式品溶液。另取青蒿素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苤層板上,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螢光屏光斑點。

真假青蒿

青蒿:又名香蒿。為菊科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全草。主產於安徽、河南、江蘇、河北、陝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黃花蒿:又名臭蒿,苦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全草。商品均以色青綠、乾燥、質嫩、未開花、氣味濃郁者為佳。含青蒿素。
牡蒿:為菊科植物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在江蘇上海四川等地藥材市場上作“青蒿”使用。
茵陳蒿: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全草。東北地區常作“青蒿”入藥。不含青蒿素。
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Artemisia parviflora R.)的全草。以青蒿收載入《滇南本草》,雲南昆明亦稱此為青蒿。
在以上提到的五種蒿草中,只有黃花蒿( 臭蒿)含青蒿素。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藥書籍中的藥用“青蒿”只有一種,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在發現青蒿素以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出版的中藥書籍將入藥“青蒿”改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兩種均可入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編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 1990年版)時將藥用“青蒿”定為:“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乾燥地上部分”,不再提Artemisia apiacea Hance。從此中藥的‘青蒿’ 變成了‘黃花蒿’。
但目前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黃花蒿外,中藥依然沿用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入藥。

栽培技術要點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濕潤、忌乾旱,怕漬水,光照要求充足。青蒿藥用價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生產很多系列藥品。青蒿素主治瘧疾、結核病潮熱,治中暑、皮膚瘙癢蕁麻疹脂溢性皮炎滅蚊等。全草入藥,洗淨鮮用或曬乾製藥。青蒿作物粗生易管,生長期短,投資少,收益快。現將其生產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青蒿青蒿

幼苗假植
應選擇水源充足的田塊,起廂種植。要求廂面寬1.2米,假植規格株行距為10-15厘米。假植後加強肥水管理。可用腐熟人糞尿或畝用複合肥5公斤沖糞水淋施,做到勤施薄施。大約假植18-20天左右(氣溫低時約需25-30天)當植株生長到10-15厘米時,即可移至大田種植。
田塊準備
本田應選擇水源有保證,能排能灌的田塊。經深翻梨耙、碎土。每畝施腐熟農家肥或土雜肥2000-2500斤,磷肥50-60斤作基肥。開溝起廂種植。起廂規格為:寬1.2米,溝寬0.4米,溝深0.2-0.5米,每廂種二行,株行距為0.8×0.8米。
適時移栽
當假植苗達到10-15厘米時進行移栽,移栽時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進行。栽後淋足定根水。可合理密植,畝植1000株左右。
田間管理
移栽後應加強田間管理。做到科學施肥,合理排灌。可分三個階段施肥。第一階段:移栽一個星期左右輕施複合肥或農家肥。畝用複合肥10-15斤或用0.3%的複合肥水淋施。第二階段:移栽後15-20天,每畝開穴施複合肥35斤左右或腐熟農家肥,施肥後進行復土。第三階段:移栽35-45天后畝施50斤複合肥或農家肥,結合培土。大田種植要防漬水,在雨季注重排除漬水,乾旱時要及時灌水。
病蟲害防治
(1) 病害:青蒿主要病害是莖腐病。在多雨季節,如發生莖腐病,可用滅病威或托布津防治。
(2) 蟲害:青蒿主要害蟲有蚜蟲,應在其遷飛擴散前噴藥,畝用40%樂果或20%速滅丁或蚜虱淨等噴霧防治。
適時收穫
青蒿生長最旺盛期即花蕾期進行收穫。選擇晴天,砍倒主桿,在大田曬一天。第二天收起在曬場曬乾,打落其子葉,子葉繼續曬乾,符合收購要求即可銷售。 青蒿-飲品
青蒿性味苦寒,但不傷脾胃。具有清熱解暑,退虛熱、宣化濕熱的功效。
青蒿含有揮髮油、青蒿素等成分,有明顯的降溫解熱作用,還能幫助排汗。所以,夏日將青蒿水煎液作為清涼飲料,是防治中暑的良藥。
每次用青蒿12克,加適量水煎後服用,熱飲或放涼飲用均可。若加入綠豆、菊花、冰糖,則更是香甜可口的防暑佳品。

基因工程

研究人員將基因插入大腸桿菌中以合成治療瘧疾青蒿素前體物質採用新老結合的方式,一種源自植物的名為青蒿素artemisinin的藥物目前被用來有效地治療抗藥性瘧疾。如果用從菊科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來治療瘧疾,每一成人劑量的藥約需1.5美元,這在瘧疾死亡人數最多的非洲地區,大多數人是負擔不起的。這種從自然界直接提取的青蒿素對開發中國家的許多瘧疾患者而言太昂貴了,但一項精細的基因工程計畫有望提供更為廉價的以青蒿素為基礎的抗瘧治療。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導,全世界每年因感染瘧疾而死亡的人數多達100多萬。引起瘧疾的寄生蟲惡性瘧原蟲對於傳統的抗瘧藥已經產生了抗藥性,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被認為是治療抗藥性瘧疾的有效方法。
2003年4月,自願的醫療團體棗醫生無國界組織呼籲開展國際性援助以促進"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治療方案(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ACT)的迅速實施,該治療方案是由WHO推薦並證實是有效的。“ACT方案”是通過青蒿素配合其他作用機制的傳統抗瘧藥來治療瘧疾。

文獻論述

1、《本草圖經》:青蒿,治骨蒸勞熱為最,古方多單用之。

2、《本草新編》:青蒿,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熱之火,泄火熱而不耗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無不宜也。但必須多用,因其體既輕,而性兼補陰,少用轉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陰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獨退骨中之火,即肌膚之火,未嘗不共瀉之也,故陰虛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青蒿最宜沙參、地
骨皮共用,則瀉陰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於肌表,而沙參、地骨皮只能涼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3、《本經逢原》:青蒿亦有兩種,一種發於早春,葉青如綿茵陳,專瀉丙丁之火,能利水道,與綿茵陳之性不甚相遠;一種盛於夏秋,微黃似地膚子,為少陽、厥陰血分之藥,莖紫者為良。

4、《重慶堂隨筆》:青蒿,專解濕熱,而氣芳香,故為濕溫疫癘要藥。又清肝、膽血分之伏熱,故為女子淋帶、小兒痙癇疳NI神劑,《本草》未言,特為發之。

5、《神農本草經》: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虱,留熱在骨節間,明目。

6、《唐本草》:生挼敷金瘡,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7、《食療本草》:益氣,長發,補中,明目,煞風毒。治骨蒸。燒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惡瘡瘢靨。

8、《本草拾遺》:主婦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並搗絞汁服。亦暴乾為末,小便沖服。如覺冷,用酒煮。

9、《日華子本草》:長毛髮,發黑不老,兼去蒜髮,心痛熱黃,生搗汁服並敷之。瀉痢,飯飲調末五錢匕。

10、《滇南本草》:去濕熱,消痰。治痰火嘈雜眩暈。利小便,涼血,止大腸風熱下血,退五種勞熱,發燒怕冷。

11、《本草綱目》:治瘧疾寒熱。

12、《本草新編》:退暑熱。

13、《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食積,洗疥癩。

14、《醫林纂要》: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

珍稀中草藥

它們名字怪異,其貌不揚,卻是可祛病治痛的良藥。讓我們走入神奇的中草藥世界,探究無窮無盡的奧秘吧!

中藥方劑之青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