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使用法》

《太極拳使用法》

《太極拳使用法》是楊澄甫著的武術類書籍,多年不振,幾於失傳。為我國國粹之至寶。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使用法》

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序技術者,為我國國粹之至寶也,惜多年不振,幾於失傳,幸今國家提倡武術為必要,余踴躍為止序,今楊師南來,與同志互相研究,發展普及起見,余雀躍之至,因余為國民一份子,亦要加入提倡,惜才學最淺,絕不免熱心耳,拳有外壯,內壯,余偏愛於內家太極,奧妙筆亦難言,尊師長談,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余苦功徒學研究二十有年,不能得百分之一,雖然,余長懷有志竟成,每日在研究中也。

歌解

(一)對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棚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頂皆可以,沾粘連隨意氣均。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二)身形腰頂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三)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全。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連隨解
沾者,提上拔高之謂也。粘者,留戀繾卷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沾粘連隨不可。斯沾粘連隨之功夫,亦甚細亦。
(五)頂匾丟抗解
頂者,出頭之謂也。匾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之謂也。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連隨,斷亦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難者,沾粘連隨,而不許頂匾丟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乾、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陰、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園、吸、下、退、正。
蓋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為顛倒。然非有法治之,則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內,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溫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為有極之地,不使炎上之火無上息,亦不使潤下之水滲漏。此所謂水火既濟之理也,顛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潤下,必至水火分為二,則為水火未濟也。故云分而為二,合之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為三,天地人也。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天地同體,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烏能配天地人為三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為乎來哉。
(七)太極輕重浮沉解
雙重為病,乾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雙浮為病,只如飄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無者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與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園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園也。
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表里精細無不到,則以極大成。有何雲四隅出方圓耶。所謂方而園,園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八)太極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練開展,後練緊湊。開展得而成之,才講緊湊。緊湊得成,才講尺寸分毫。由尺進之功成,而後能寸進分進毫進。此所謂尺寸分毫之理也。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數在焉。故云對待者,數也。知其數則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數,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內,即有點穴功也。

太極作品薈萃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楊式太極拳述真》
《太極拳技理與訓練》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太極拳勢圖解》
《太極拳理傳真》
《怎樣教好練好簡化太極拳》
《太極推手二十六式》
《太極拳全書》
《太極拳學》
《太極拳術》
《太極拳使用法》
《吳圖南太極拳精髓》
《健身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發勁運氣練勢》
《楊式太極長拳》
《太極劍運動》
《中國陳氏太極》
《陳式太極拳拳法拳理》
《陳氏太極拳圖說》
《太極拳競賽套路全書》
《楊式太極拳用法解要》
《陳式太極拳推手技法》
《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程》
《楊式十八式圓形行功太極拳劍》
《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
《太極拳普及套路全書》
《簡化楊式太極拳》
《傳統楊式太極劍》
《孫式太極拳快速提高捷徑》
《楊氏太極拳真傳》
《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
《陳濟生靜功纏絲太極拳》
《24式太極拳入門與提高》
《陳氏太極拳術》
《吳式太極拳拳械述真》
《陳式太極拳老架技擊秘訣》
《太極劍普及讀本》
《太極拳普及讀本》
《太極推手入門與提高》
《太極刀劍合編》
《太極拳內勁》
《太極拳走架推手問答》
《陳式太極拳拳理闡微》
《太極拳講義》
《健身養生太極拳》
《武當太極劍》
《輕鬆學練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拳照圖譜》
《陳式太極拳體用全書》
《陳式太極拳意氣勢練法》
《世傳陳式太極拳》
《太極拳研究》
《四十八式太極拳入門》
《楊式太極六十六式弓林拳》
《國術太極拳》
《太極推手絕技》
《太極拳譜》
《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
《陳微明太極拳遺著彙編》
《陳式太極拳養生功》
《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
《太極拳運動》
《傳統氣功站樁太極五行拳》
《武當趙堡大架太極拳》
《康復保健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37式行功圖解》
《楊式太極拳釋義》
《太極拳太極劍學練》
《吳式太極拳械精選》
《吳式方架太極拳》
《太極拳健身套路與內功》
《太極思維與太極拳》
《太極拳教與學系列叢書》
《楊式太極劍劍法精解》
《太極拳一百零八勢》
《楊式太極拳》
《24式太極拳快速入門不求人》
《32式太極劍快速入門不求人》
《太極拳論譚》
《陳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拳法精解》
《孫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匯》
《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
《張三豐太極拳》
《太極拳釋義》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教程》
《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
《定位·方位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
《楊家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圖解及太極論·決》
《太極劍全書》
《陳氏太極拳械匯宗》
《楊式太極刀》
《陳式簡化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全書》
《楊禹廷太極拳系列秘要集錦》
《正宗吳式太極拳》
《武術競賽系列叢書》
《太極拳劍標準教程》
《陳式太極拳精選》
《養生太極推手》
《炮捶》
《孫式太極劍》
《吳式太極拳、劍、推手入門》
《太極拳選編》
《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
《四維太極》
《吳式簡化太極拳》
《中國太極推手》
《太極十三劍》
《吳式太極拳》
《傳統楊式大架太極拳械推手》
《太極拳分解教學叢書》
《太極拳防身套用叢書》
《太極拳學堂叢書》
《原地太極拳系列叢書》
《武當趙堡傳統三合一太極拳》
《太極拳道》
《秘傳趙堡太極拳》
《楊式太極扇》
《原地十三式太極拳》
《24式太極拳提高捷徑》
《陳式太極拳快速入門不求人》
《陳式太極拳快速提高捷徑》
《常式太極拳》
《太極劍競賽套路》
《楊氏太極拳·劍·刀》
《武式太極拳》
《太極推手對練套路》
《太極拳解秘十三篇》
《武當三豐太極拳》
《看圖學太極叢書》
《太極拳掛圖系列》
《42式太極拳意氣勢練法》
《太極拳推手快速入門不求人》
《太極拳入門》
《太極劍入門》
《陳式太極拳入門》
《陳式二路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簡化練法》
《太極拳體用全書》
《42式太極拳·劍》
《陳式太極拳簡化練法》
《全佑老架太極拳》
《簡化太極拳練勢與運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