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學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是蟾蜍科下的一種,廣泛棲息於農林、低地,城鎮內的校園、溝渠等地方。每到繁殖季節就會成群出沒於溪澗或具水源的地方,雄性發出鳴亮的求偶叫聲,並互相擁抱,一時蔚為奇觀。由於牠較其它蟾蜍更接近人類居住地,而且數目相當多,因此俗語中的癩蛤蟆多指黑眶蟾蜍(在台灣也有指盤古蟾蜍)。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黑眶蟾蜍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個體較大,雄蟾體長平均63毫米,雌蟾為96毫米。頭部吻至上眼鹼內緣有黑色骨質脊棱。皮膚權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其它部位滿布大小不等的疣粒。耳後腺較大,長橢圓形。腹面密布小疣柱。所有疣上有黑棕色角刺。體色一般為黃棕色,有不規則的棕紅色花斑。腹面胸腹部的乳黃色上有深灰色花斑。主要分布於中國境內的寧夏、四川、雲南、貴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其他分布在南亞、中南半島及東南亞。

黑眶蟾蜍最大的外觀特徵就是自吻部開始有黑色骨質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瞼並直達鼓膜上方,形成一個黑色的眼眶,故命名。體型中等至大型,顯現明顯的兩性異形,雄性平均體長50至60mm、雌性則可達90mm或以上。有多樣不同的體色,背部多為黃棕色或灰黑色等,上面布滿黑褐色的雜色花斑,腹部則為乳、黃色,皮膚粗糙。吻端鈍圓,頭略寬,上下頷附近均有黑色線,單咽下內藏聲囊。眼後有香腸狀的耳後腺,鼓膜顯著,除頭部外全身均布滿大小不一的疣粒或小瘤,疣粒及小瘤均有黑色角質刺。在受驚嚇時除耳後腺會分泌出白色毒液外,全身疣粒亦會分泌出毒液以自衛。前肢較細長,後肢則較粗短,均呈圓形,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

生態習性

黑眶蟾蜍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的適應性強,能在不同環境下生存。主要棲身於闊葉林、河邊草叢及農林等地,亦會出沒在人類活動的地區,如庭院及溝渠等。全球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此外在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均有發現。夜行性,日間主要躲藏在土洞及牆縫中休息,至晚間才外出尋找昆蟲為食,偶而也吃蚯蚓等。少跳躍,多以爬行形式活動。在香港除了紅脖游蛇及眼鏡蛇因不受其毒液影響外,其它蛇類一般不選擇捕食黑眶蟾蜍。

生育繁殖

黑眶蟾蜍繁殖季節相當長,但多是以春夏兩季為主(2-6月)。每到繁殖季節便成群聚集在較開闊的河邊交配,雄性發出高昂的聲以吸引異性。常發生群交現象,一群雄性圍抱著少數雌性,並進行體外受精。雌蟾多於流水或靜水中產卵,每次可達數千顆,成串念珠狀,黑色卵子則在透明膠質長串中,一般可達8m以上。卵子在水中發育成黃棕色蝌蚪,蝌蚪亦有毒性,體色漸深並慢慢長出四肢及脊棱。

黑眶蟾蜍產卵季節隨地區不同而異,在爪哇終年產卵,廣州於2-3月間產卵,雲南西雙版納在4-5月產卵,在海南島11-12月產卵於深水坑內。卵帶內有卵兩行、受精後三日孵出。皮膚腺和耳後腺上的分泌物能製成蟾酥、藥用。其能消滅田間害蟲及防治蟻害,應禁止亂捕。蟾蜍的耳後腺及疣粒均藏毒液,把這些白色乳液加工可製成名貴中藥蟾酥,可用於解毒消腫等。另外蟾蜍自然蛻下的角質衣膜製成的蟾衣亦有藥用效果。此外把黑眶蟾蜍除去內臟後加工製成的乾蟾亦是中藥材的一種。

經濟價值

黑眶蟾蜍黑眶蟾蜍
蟾蜍的耳後腺及疣粒均藏毒液,把這些白色乳液加工可製成名貴中藥“蟾酥”,可用於解毒消腫等。另外蟾蜍自然蛻下的角質衣膜製成的“蟾衣”亦有藥用效果。此外把黑眶蟾蜍除去內臟後加工製成的“乾蟾”亦是中藥材的一種。

分類學

2006年所發表的兩棲類系統發生學研究將原本的蟾蜍屬(Bufo)重新調整,其中的黑框蟾蜍歸類於新設的一屬Duttaphrynus,學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但在IUCN紅色名錄上則仍沿用較普遍的舊名Bufo melanostictus。

無尾目百科(二)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翡翠樹蛙
福建側褶蛙
峰斑林蛙
腹斑掌突蟾
腹斑倭蛙
高原林蛙
貢山齒突蟾
掛墩角蟾
洪佛泛樹蛙
橫紋樹蛙
花姬娃
紅蹼樹蛙
黑點泛樹蛙
合征姬蛙
海南湍蛙
滑跖蟾科
黑斑側褶蛙
黑耳蛙
黑蹼樹蛙
花姬蛙
華南雨蛙
華南湍蛙
虎紋蛙
花狹口蛙
桓仁林蛙
合江臭蛙
花齒突蟾
花棘蛙
紅點齒蟾
花細狹口蛙
華西雨蛙
海蛙
黑眶蟾蜍
金線蛙
鋸腿小樹蛙
棘皮湍蛙
棘腹蛙
金線側褶蛙
金江湍蛙
金秀小樹蛙
棘臂蛙
尖舌浮蛙
棘側蛙
景東臭蛙
景東齒蟾
棘指角蟾

九龍棘蛙
肯氏小樹蛙
寬頭短腿蟾
康定湍蛙
綠點湍蛙
隴川小樹蛙
雷山髭蟾
林芝齒突蟾
陸卵跳樹蛙
隆枕蟾蜍
六盤齒突蟾
利川齒蟾
涼北齒蟾
鱗皮厚蹼蟾
龍勝臭蛙
綠臭蛙
隆肛蛙
理縣湍蛙
涼山湍蛙
墨脫小樹蛙
勐養湍蛙
莽山角蟾
孟連細狹口蛙
墨脫棘蛙
勐臘小樹蛙
緬北棘蛙
寧陝齒突蟾
南江角蟾
南江齒蟾
屏邊泛樹蛙
盤谷蟾蜍
普雄齒蟾
秦嶺雨蛙
強婚刺鈴蟾
飾紋姬娃
四川狹口蛙
桑植蛙
塞舌蛙科
山湍蛙
三港雨蛙
沙坪角蟾
雙團棘胸蛙
飾紋姬蛙
沙巴擬髭蟾
史氏蟾蜍

四川湍蛙
天台蛙
台北蛙
頭盔蟾蜍
突肛擬角蟾
凸肛角蟾
威寧蛙
無指盤臭蛙
武夷湍蛙
無斑雨蛙
微蹼鈴蟾
西藏蟾蜍
小角蟾
鄉城齒蟾
細刺蛙
小口擬角蟾
蟼掌突蟾
錫金齒突蟾
小耳湍蛙
小湍蛙
喜山蟾蜍
香港湍蛙
西藏齒突蟾
胸腺齒突蟾
小棘蛙
腺角蟾
小山蛙
小弧斑姬蛙
仙琴蛙
西域湍蛙
圓疣樹蛙
隱耳蟾蜍
疣刺齒蟾
雲南臭蛙
疣足樹蛙
眼斑小樹蛙
棕背蛙
棕點湍蛙
中亞林蛙
中國林蛙
昭覺泛樹蛙
中華蟾蜍
昭平雨蛙
竹葉臭蛙
棕背臭蛙
棕褶樹蛙

動物世界之蛙類

一般來說,蛙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後足強壯有蹼,適應於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或樹上。讓我們盤點一下蛙類吧!
番茄蛙
非洲巨蛙
蝴蝶角蛙
老爺樹蛙
金蛙
圓眼珍珠蛙
毒雨蛙
鍾角蛙
黑腰樹蛙
中國樹蛙
迷彩箭毒蛙
非洲爪蟾
巨型蟾蜍
三角枯葉蛙
馬達加斯加金色蛙
亞瑪遜角蛙
非洲牛蛙
中華大蟾蜍
南美角蛙
亞洲錦蛙
蜂巢樹蛙
黑眶蟾蜍
巨人樹蛙
澤蛙
金線蛙
雷山髭蟾
小丑蛙
黑耳蟾蜍
安東吉利紅蛙
蘇利南負子蟾
哥倫比亞角蛙
林蛙
棘蛙
石蛙
三線箭毒蛙
豹紋雨蛙
彩背蟾蜍
鯊皮蟾蜍
綠紋蟾蜍
青銅蛙
草莓箭毒蛙
笑蛙
智利巨蛙
華西雨蛙
花背蟾蜍
水生蛙
灰樹蛙
美國綠背蟾蜍
網紋犁足蛙
塞內加爾樹蛙
紅腿豹紋蛙
金線雨蛙
綠彩蛙
羊鳴蛙
背眼蛙
斑背樹蛙
古巴雨蛙
砂背蟾蜍
疣背箭毒蛙
黑眉樹蛙
美國蟾蜍
南洋鑽地蛙
古氏赤蛙
豬鳴蛙
東方鈴蟾
毛里塔里亞蟾蜍
崇安髭蟾
碧玉樹蛙
黃頭箭毒蛙
峽谷穴蛙

哥倫比亞樹蛙
無斑雨蛙
網紋箭毒蛙
灣岸蟾蜍
橡木蟾蜍
虎斑蟾蜍
侏儒爪蟾
線背砂蛙
疣蛙
幽靈箭毒蛙
領帽蛙
南美牛蛙
紅腹鈴蟾
峨眉髭蟾
貓眼樹蛙
紅點蟾蜍
哀牢髭蟾
白吻長趾蛙
黃斑蟾蜍
火焰樹蛙
旱谷蟾蜍
尾蟾
彩眼樹蛙
蒙面彩蛙
貢山樹蛙
斑紋犁足蛙
攀樹彩蛙
銀背蛙
黃帶箭毒蛙
紅眼長腕蛙
金背蟾蜍
虎紋蛙
染色箭毒蛙
廣口圓蛙
海地巨型樹蛙

亞洲綠背蛙
星背樹蛙
寬足蛙
木紋蛙
橙眼蛙
畫眉箭毒蛙
白頜蛙
霍氏鋤足蛙
巨型長趾蛙
亞洲浮蛙
棕樹蛙
尖葉蛙
厄瓜多箭毒蛙
克氏鋤足蛙
紅椒蛙
非洲綠紋蛙
馬來枯葉蛙
綠紋樹蛙
棕雨蛙
包迪樹蛙
布里頓雨蛙
橙腹鈴蛙
樹蟾
黑掌樹蛙
歐洲鈴蛙
馬達加斯加彩蛙
姬蛙
冠頂樹蛙
棕葉掌樹蛙
朝鮮鈴蛙
黑斑蛙
科羅拉多蟾蜍
紅背箭毒蛙
白點樹蛙
美國樹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