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臭蛙

合江臭蛙

合江臭蛙為無尾目、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合江臭蛙生活在佛寶林海原始林帶的大漕河和小漕河兩岸。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尖圓呈盾形,超出下頜;鼻孔微向前下方傾斜。臭蛙皮膚表面產生一種分泌物,很臭,個頭小,喜歡在岩壁上蹲著。分布在四川。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合江臭蛙合江臭蛙

中文學名: 合江臭蛙
中文目名: 無尾目
中文科名: 蛙科
中文屬名: 蛙屬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 Ranidae
拉丁文屬名: Rana
拉丁文種名: hejiang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Deng et Yu, 1992

分布信息

地區地區

主要分布省份:四川 佛寶

特徵

臭蛙生活在佛寶林海原始林帶的大漕河小漕河兩岸。臭蛙皮膚表面產生一種分泌物,很臭,個頭小,喜歡在岩壁上蹲著,很難捕捉。

重慶兩棲類新紀錄—合江臭蛙

2009年7月23~24日,在重慶江津四面山大窩鋪採得蛙類26隻,經鑑定,其中有一隻是合江臭蛙(Odorranahejiangensis),為重慶市蛙類新紀錄。

描述

在重慶發現的合江臭蛙為一雄蛙,體長46.40mm。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尖圓呈盾形,超出下頜;鼻孔微向前下方傾斜;吻棱明顯;瞳孔橫橢圓形,眼間距與上眼瞼寬幾相等,鼓膜略大於眼徑之半;犁骨齒粗強,呈倒“八”字形二短斜列。前肢較粗壯,前臂及手長為體長之半稍短;指、趾均具吸盤,其縱徑大於橫徑,除第一指外其餘各指吸盤腹側均具長溝,吸盤寬度不大於該指節寬的2倍;關節下瘤圓而發達;後肢長,脛跗關節前伸達眼鼻之間,更近鼻孔;脛長超過體長之半,左右跟部重疊較多;足長略短於脛長;趾間幾全蹼,無跗褶,第四趾兩側之蹼達遠端關節下瘤。頭、體背皮膚光滑,兩眼間有一小白點;體背後部、四肢背側、眼瞼後部及鼓膜周圍均散有小刺粒;體側皮膚稍粗糙,沿體側背兩側及體側下方散有扁平圓形疣粒。背面綠色雜以褐棕色或深褐色不規則斑,體後部及體側深色斑明顯,四肢背面具棕褐色橫紋;體和四肢腹面肉色,咽胸部深棕色斑甚多,腹部和四肢斑紋較少。雄性有一對咽側外聲囊,第一指有肉白色婚墊;無雄性線。

無尾目百科(二)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翡翠樹蛙
福建側褶蛙
峰斑林蛙
腹斑掌突蟾
腹斑倭蛙
高原林蛙
貢山齒突蟾
掛墩角蟾
洪佛泛樹蛙
橫紋樹蛙
花姬娃
紅蹼樹蛙
黑點泛樹蛙
合征姬蛙
海南湍蛙
滑跖蟾科
黑斑側褶蛙
黑耳蛙
黑蹼樹蛙
花姬蛙
華南雨蛙
華南湍蛙
虎紋蛙
花狹口蛙
桓仁林蛙
合江臭蛙
花齒突蟾
花棘蛙
紅點齒蟾
花細狹口蛙
華西雨蛙
海蛙
黑眶蟾蜍
金線蛙
鋸腿小樹蛙
棘皮湍蛙
棘腹蛙
金線側褶蛙
金江湍蛙
金秀小樹蛙
棘臂蛙
尖舌浮蛙
棘側蛙
景東臭蛙
景東齒蟾
棘指角蟾

九龍棘蛙
肯氏小樹蛙
寬頭短腿蟾
康定湍蛙
綠點湍蛙
隴川小樹蛙
雷山髭蟾
林芝齒突蟾
陸卵跳樹蛙
隆枕蟾蜍
六盤齒突蟾
利川齒蟾
涼北齒蟾
鱗皮厚蹼蟾
龍勝臭蛙
綠臭蛙
隆肛蛙
理縣湍蛙
涼山湍蛙
墨脫小樹蛙
勐養湍蛙
莽山角蟾
孟連細狹口蛙
墨脫棘蛙
勐臘小樹蛙
緬北棘蛙
寧陝齒突蟾
南江角蟾
南江齒蟾
屏邊泛樹蛙
盤谷蟾蜍
普雄齒蟾
秦嶺雨蛙
強婚刺鈴蟾
飾紋姬娃
四川狹口蛙
桑植蛙
塞舌蛙科
山湍蛙
三港雨蛙
沙坪角蟾
雙團棘胸蛙
飾紋姬蛙
沙巴擬髭蟾
史氏蟾蜍

四川湍蛙
天台蛙
台北蛙
頭盔蟾蜍
突肛擬角蟾
凸肛角蟾
威寧蛙
無指盤臭蛙
武夷湍蛙
無斑雨蛙
微蹼鈴蟾
西藏蟾蜍
小角蟾
鄉城齒蟾
細刺蛙
小口擬角蟾
蟼掌突蟾
錫金齒突蟾
小耳湍蛙
小湍蛙
喜山蟾蜍
香港湍蛙
西藏齒突蟾
胸腺齒突蟾
小棘蛙
腺角蟾
小山蛙
小弧斑姬蛙
仙琴蛙
西域湍蛙
圓疣樹蛙
隱耳蟾蜍
疣刺齒蟾
雲南臭蛙
疣足樹蛙
眼斑小樹蛙
棕背蛙
棕點湍蛙
中亞林蛙
中國林蛙
昭覺泛樹蛙
中華蟾蜍
昭平雨蛙
竹葉臭蛙
棕背臭蛙
棕褶樹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