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蛙

金線蛙

金線蛙是指金線側褶蛙種組,包括金線側褶蛙、福建側褶蛙、湖北側褶蛙三個物種。金線蛙隸屬於兩棲綱蛙科、側褶蛙屬(Pelophylax ),是中國廣泛分布的特有物種。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金線蛙 金線蛙

金線蛙體型肥碩,成年體長約50毫米(雄體略小),頭長約等於頭寬,吻端鈍圓。鼓膜大而明顯棕黃色,顳褶不顯著。背部綠色雜有一些黑色斑點,有兩長條褐色斑,從吻端一直延伸到泄殖腔口,形成明顯的綠色的背中線。體側綠色有些黑斑,兩側各有一條粗大的褐色、白色或淺綠色的背側褶。皮膚光滑,但在背部及體側有些疣粒。腹部光滑,黃白色帶有一些棕色點。前肢指細長無蹼。後肢粗短有黑色橫帶,趾間蹼發達為全蹼。股部內側黑色有許多小白斑。雌蛙體型比雄蛙大很多。雄蛙有一對咽側內鳴囊,第一指有婚埝。

生活習性

金線蛙 金線蛙

金線蛙生性隱秘機警,多半藏身在水生植物的葉片下,僅露出頭來觀察四周的動靜,若受到干擾馬上跳入水中。雄蛙叫聲很小,很短促的一聲「啾」,不容易聽到。金線蛙成蛙以捕食昆蟲為主,喜食種類主要是水生動物中的負子蜷、螺、蝦等,以水生動物為食。

棲息環境

金線蛙 金線蛙

金線蛙分布一千公尺以下的開墾地草澤環境,數量及分布範圍逐漸減少中。水棲性,喜歡藏身在長有水草的蓄水池或者遮蔽良好的農地,例如飄著浮萍的稻田、芋田或者茭白筍田。繁殖期以春天及夏天為主。

種群分布

金線蛙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分布地有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是我國常見蛙類之一,也是我國經濟價值較大的蛙類資源。

生長繁殖

金線蛙科研標本 金線蛙科研標本

金線蛙形態指標均與體長呈正相關,金線側褶蛙雌體的體長和體重均顯著大於雄體。雌蛙懷卵量與自身體重和體長成正相關,表明該蛙也通過增加個體大小增加繁殖輸出。

金線蛙卵粒小,卵徑約1mm。每次產卵約850粒,聚成塊狀。蝌蚪褐綠色,有許多深褐色斑點。金線蛙自受精卵期至鰓蓋完成期共分為26個時期,其發育歷程及各時期胚胎外形特徵與己知的無尾兩棲類胎胚發育大同小異,並無明顯的差異。在水溫(201015)℃和21.524℃條件下,金線蛙的發育歷期5}}i1為212.94小時和170.95小時。

發育歷程

金線蛙早期胚胎髮育的形態變化, 與已知的無尾兩棲類胎胚發育大同小異, 並無明顯的差異。在水溫(20 ±0.5)℃和21.5 ~ 24 ℃條件下, 金線蛙的發育歷期分別為212.94 小時和170.95 小時, 同溫度條件下比同屬的黑斑蛙和澤蛙的時程慢。

溫度對胚胎髮育的影響

金線蛙胚胎髮育, 通過二種不同溫度條件的比較發現, 在受精卵期至16 細胞期、囊胚期、原腸胚早至中期、神經褶期、肌肉效應期、孵化期、開口期及右鰓蓋閉合期, 發育歷時變化不大, 似乎說明, 溫度對這幾個時期胚胎髮育影響不大, 而溫度影響比較大的時期為32 細胞期、原腸胚晚期、神經管期、尾血循環期及鰓蓋褶期等時期, 有些發育歷時相差一倍。這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孵化期

金線蛙有一個明顯的孵化期, 在鰓血循環期後孵出, 且比較整齊, 比黑斑蛙晚三個胚期, 同於澤蛙。

卵黃栓消失時期

金線蛙在原腸胚晚期卵黃栓尚未消失時, 即出現胚體縱軸伸長背部趨於平坦, 這與澤蛙及狹口蛙屬種類一致, 而異於已知的其它無尾兩棲類。

鰓蓋閉合的個體差異

金線蛙雖有一個右鰓蓋褶閉合期, 但亦有少數個體是以左鰓蓋褶先閉合的, 並形成右側出水孔, 出水孔為一縫狀, 與蛙屬其它種類不一致。

蝌蚪身體平衡的時期

金線蛙孵化後能自由游泳, 保持身體平衡, 始於尾血循環期, 早於黑斑蛙 、澤蛙及姬蛙科幾種 , 同於黑眶蟾蜍 , 似乎與發育經歷時間有關, 與孵化的遲早無關。

肺囊出現的時期

金線蛙從鰓蓋褶期(第24 期)開始, 在兩側外鰓後方逐漸形成一褐色斑, 解剖後確認為肺囊, 位於內鰓室後背方, 而其它種類的研究中, 沒有提及此結構, 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無尾目百科(二)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翡翠樹蛙
福建側褶蛙
峰斑林蛙
腹斑掌突蟾
腹斑倭蛙
高原林蛙
貢山齒突蟾
掛墩角蟾
洪佛泛樹蛙
橫紋樹蛙
花姬娃
紅蹼樹蛙
黑點泛樹蛙
合征姬蛙
海南湍蛙
滑跖蟾科
黑斑側褶蛙
黑耳蛙
黑蹼樹蛙
花姬蛙
華南雨蛙
華南湍蛙
虎紋蛙
花狹口蛙
桓仁林蛙
合江臭蛙
花齒突蟾
花棘蛙
紅點齒蟾
花細狹口蛙
華西雨蛙
海蛙
黑眶蟾蜍
金線蛙
鋸腿小樹蛙
棘皮湍蛙
棘腹蛙
金線側褶蛙
金江湍蛙
金秀小樹蛙
棘臂蛙
尖舌浮蛙
棘側蛙
景東臭蛙
景東齒蟾
棘指角蟾

九龍棘蛙
肯氏小樹蛙
寬頭短腿蟾
康定湍蛙
綠點湍蛙
隴川小樹蛙
雷山髭蟾
林芝齒突蟾
陸卵跳樹蛙
隆枕蟾蜍
六盤齒突蟾
利川齒蟾
涼北齒蟾
鱗皮厚蹼蟾
龍勝臭蛙
綠臭蛙
隆肛蛙
理縣湍蛙
涼山湍蛙
墨脫小樹蛙
勐養湍蛙
莽山角蟾
孟連細狹口蛙
墨脫棘蛙
勐臘小樹蛙
緬北棘蛙
寧陝齒突蟾
南江角蟾
南江齒蟾
屏邊泛樹蛙
盤谷蟾蜍
普雄齒蟾
秦嶺雨蛙
強婚刺鈴蟾
飾紋姬娃
四川狹口蛙
桑植蛙
塞舌蛙科
山湍蛙
三港雨蛙
沙坪角蟾
雙團棘胸蛙
飾紋姬蛙
沙巴擬髭蟾
史氏蟾蜍

四川湍蛙
天台蛙
台北蛙
頭盔蟾蜍
突肛擬角蟾
凸肛角蟾
威寧蛙
無指盤臭蛙
武夷湍蛙
無斑雨蛙
微蹼鈴蟾
西藏蟾蜍
小角蟾
鄉城齒蟾
細刺蛙
小口擬角蟾
蟼掌突蟾
錫金齒突蟾
小耳湍蛙
小湍蛙
喜山蟾蜍
香港湍蛙
西藏齒突蟾
胸腺齒突蟾
小棘蛙
腺角蟾
小山蛙
小弧斑姬蛙
仙琴蛙
西域湍蛙
圓疣樹蛙
隱耳蟾蜍
疣刺齒蟾
雲南臭蛙
疣足樹蛙
眼斑小樹蛙
棕背蛙
棕點湍蛙
中亞林蛙
中國林蛙
昭覺泛樹蛙
中華蟾蜍
昭平雨蛙
竹葉臭蛙
棕背臭蛙
棕褶樹蛙

動物世界之蛙類

一般來說,蛙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後足強壯有蹼,適應於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或樹上。讓我們盤點一下蛙類吧!
番茄蛙
非洲巨蛙
蝴蝶角蛙
老爺樹蛙
金蛙
圓眼珍珠蛙
毒雨蛙
鍾角蛙
黑腰樹蛙
中國樹蛙
迷彩箭毒蛙
非洲爪蟾
巨型蟾蜍
三角枯葉蛙
馬達加斯加金色蛙
亞瑪遜角蛙
非洲牛蛙
中華大蟾蜍
南美角蛙
亞洲錦蛙
蜂巢樹蛙
黑眶蟾蜍
巨人樹蛙
澤蛙
金線蛙
雷山髭蟾
小丑蛙
黑耳蟾蜍
安東吉利紅蛙
蘇利南負子蟾
哥倫比亞角蛙
林蛙
棘蛙
石蛙
三線箭毒蛙
豹紋雨蛙
彩背蟾蜍
鯊皮蟾蜍
綠紋蟾蜍
青銅蛙
草莓箭毒蛙
笑蛙
智利巨蛙
華西雨蛙
花背蟾蜍
水生蛙
灰樹蛙
美國綠背蟾蜍
網紋犁足蛙
塞內加爾樹蛙
紅腿豹紋蛙
金線雨蛙
綠彩蛙
羊鳴蛙
背眼蛙
斑背樹蛙
古巴雨蛙
砂背蟾蜍
疣背箭毒蛙
黑眉樹蛙
美國蟾蜍
南洋鑽地蛙
古氏赤蛙
豬鳴蛙
東方鈴蟾
毛里塔里亞蟾蜍
崇安髭蟾
碧玉樹蛙
黃頭箭毒蛙
峽谷穴蛙

哥倫比亞樹蛙
無斑雨蛙
網紋箭毒蛙
灣岸蟾蜍
橡木蟾蜍
虎斑蟾蜍
侏儒爪蟾
線背砂蛙
疣蛙
幽靈箭毒蛙
領帽蛙
南美牛蛙
紅腹鈴蟾
峨眉髭蟾
貓眼樹蛙
紅點蟾蜍
哀牢髭蟾
白吻長趾蛙
黃斑蟾蜍
火焰樹蛙
旱谷蟾蜍
尾蟾
彩眼樹蛙
蒙面彩蛙
貢山樹蛙
斑紋犁足蛙
攀樹彩蛙
銀背蛙
黃帶箭毒蛙
紅眼長腕蛙
金背蟾蜍
虎紋蛙
染色箭毒蛙
廣口圓蛙
海地巨型樹蛙

亞洲綠背蛙
星背樹蛙
寬足蛙
木紋蛙
橙眼蛙
畫眉箭毒蛙
白頜蛙
霍氏鋤足蛙
巨型長趾蛙
亞洲浮蛙
棕樹蛙
尖葉蛙
厄瓜多箭毒蛙
克氏鋤足蛙
紅椒蛙
非洲綠紋蛙
馬來枯葉蛙
綠紋樹蛙
棕雨蛙
包迪樹蛙
布里頓雨蛙
橙腹鈴蛙
樹蟾
黑掌樹蛙
歐洲鈴蛙
馬達加斯加彩蛙
姬蛙
冠頂樹蛙
棕葉掌樹蛙
朝鮮鈴蛙
黑斑蛙
科羅拉多蟾蜍
紅背箭毒蛙
白點樹蛙
美國樹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