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蛙

姬蛙

姬蛙,無尾目姬蛙科的1屬。體形小,體長很少超過30毫米。頭小,口小,胯部較寬;上頜無齒;舌卵圓形,後端不分叉,趾間多無蹼。主要分布於東南亞。中國現有6種,分布於秦嶺以南、華南、華東的種類多。最習見的種是飾紋姬蛙,體長約22毫米;背面棕灰色;自兩眼間開始到身體後端有兩條前後排列的“人”字形深色紋,有一些與平行斜出的線紋。

基本信息

簡介

姬蛙姬蛙
無尾目姬蛙科的1屬。體形小,體長很少超過30毫米。頭小,口小,胯部較寬;上頜無齒;舌卵圓形,後端不分叉,趾間多無蹼。主要分布東南亞中國現有6種,分布於秦嶺以南、華南華東的種類多。最習見的種是飾紋姬蛙,體長約22毫米;背面棕灰色;自兩眼間開始到身體後端有兩條前後排列的“人”字形深色紋,有一些與平行斜出的線紋。

姬蛙科有65屬超過300種,其屬的數量是兩棲動物中最多的。姬蛙科在世界大多數溫熱帶地區都能見到,其中在某些地區,如馬達加斯加紐幾內亞成為當地的主要蛙種,包括了當地將近半數的無尾目成員,但是在其它分布區姬蛙科均不是主要的蛙類。姬蛙科多是小型蛙類,最小的身長不到1.5厘米,但是也有少數身長科達到8~9厘米。很多姬蛙生活在比較乾旱的地區,如非洲短頭蛙,短頭蛙平時很難見到,只在短暫的降雨期開始活躍。姬蛙在熱帶森林的落葉中生活,也有一些為樹棲成員,樹棲成員在馬達加斯加和紐幾內亞尤為常見。也有些很多姬蛙在植物上產卵,其中生活在澳洲和紐幾內亞地區的全部一百餘種姬蛙都沒有蝌蚪階段而直接孵化出小蛙。

生活習性

姬蛙棲息於水田、園圃和水坑附近的泥窩、土穴、隙縫或草叢中。常吞食白蟻、蟻和鞘翅目小昆蟲,有一定的經

姬蛙姬蛙

濟價值。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鳴叫時膨脹呈泡狀,鳴聲“嘎—嘎—嘎—”,音低沉。5~8月產卵。卵徑約1毫米。卵群成單層小片,浮於水面。發育迅速,水溫25~28℃時,24小時即可孵出,20~30天完成變態,9個月左右性成熟蝌蚪體大尾弱,尾鰭發達,末端多呈細絲狀,常在靜水域的表層集群游泳,吞食浮游生物。蝌蚪的眼位於兩側端;口位於吻端,下唇呈匙狀,無唇齒和角質頜。出水孔位於腹面中部,屬於無角齒腹孔型(僅見於姬蛙科)。生活於緩流溪如小弧斑姬蛙的蝌蚪口部呈翻領狀,尾較長,尾肌較發達。

醫用價值

姬蛙姬蛙

腰腿痛、筋骨風痛,強身、壯骨、補血
犁頭蛙酒,一日2次,每次半酒盅(約10~20毫升,食後飲服。

犁頭蛙製法:將蛙洗淨泥污,放在籠中,待蛙體水分稍乾,不去內臟,活的投入燒酒瓶內(5000克酒泡1000克蛙)浸泡1~2個月即可》。

動物世界之蛙類

一般來說,蛙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後足強壯有蹼,適應於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或樹上。讓我們盤點一下蛙類吧!
番茄蛙
非洲巨蛙
蝴蝶角蛙
老爺樹蛙
金蛙
圓眼珍珠蛙
毒雨蛙
鍾角蛙
黑腰樹蛙
中國樹蛙
迷彩箭毒蛙
非洲爪蟾
巨型蟾蜍
三角枯葉蛙
馬達加斯加金色蛙
亞瑪遜角蛙
非洲牛蛙
中華大蟾蜍
南美角蛙
亞洲錦蛙
蜂巢樹蛙
黑眶蟾蜍
巨人樹蛙
澤蛙
金線蛙
雷山髭蟾
小丑蛙
黑耳蟾蜍
安東吉利紅蛙
蘇利南負子蟾
哥倫比亞角蛙
林蛙
棘蛙
石蛙
三線箭毒蛙
豹紋雨蛙
彩背蟾蜍
鯊皮蟾蜍
綠紋蟾蜍
青銅蛙
草莓箭毒蛙
笑蛙
智利巨蛙
華西雨蛙
花背蟾蜍
水生蛙
灰樹蛙
美國綠背蟾蜍
網紋犁足蛙
塞內加爾樹蛙
紅腿豹紋蛙
金線雨蛙
綠彩蛙
羊鳴蛙
背眼蛙
斑背樹蛙
古巴雨蛙
砂背蟾蜍
疣背箭毒蛙
黑眉樹蛙
美國蟾蜍
南洋鑽地蛙
古氏赤蛙
豬鳴蛙
東方鈴蟾
毛里塔里亞蟾蜍
崇安髭蟾
碧玉樹蛙
黃頭箭毒蛙
峽谷穴蛙

哥倫比亞樹蛙
無斑雨蛙
網紋箭毒蛙
灣岸蟾蜍
橡木蟾蜍
虎斑蟾蜍
侏儒爪蟾
線背砂蛙
疣蛙
幽靈箭毒蛙
領帽蛙
南美牛蛙
紅腹鈴蟾
峨眉髭蟾
貓眼樹蛙
紅點蟾蜍
哀牢髭蟾
白吻長趾蛙
黃斑蟾蜍
火焰樹蛙
旱谷蟾蜍
尾蟾
彩眼樹蛙
蒙面彩蛙
貢山樹蛙
斑紋犁足蛙
攀樹彩蛙
銀背蛙
黃帶箭毒蛙
紅眼長腕蛙
金背蟾蜍
虎紋蛙
染色箭毒蛙
廣口圓蛙
海地巨型樹蛙

亞洲綠背蛙
星背樹蛙
寬足蛙
木紋蛙
橙眼蛙
畫眉箭毒蛙
白頜蛙
霍氏鋤足蛙
巨型長趾蛙
亞洲浮蛙
棕樹蛙
尖葉蛙
厄瓜多箭毒蛙
克氏鋤足蛙
紅椒蛙
非洲綠紋蛙
馬來枯葉蛙
綠紋樹蛙
棕雨蛙
包迪樹蛙
布里頓雨蛙
橙腹鈴蛙
樹蟾
黑掌樹蛙
歐洲鈴蛙
馬達加斯加彩蛙
姬蛙
冠頂樹蛙
棕葉掌樹蛙
朝鮮鈴蛙
黑斑蛙
科羅拉多蟾蜍
紅背箭毒蛙
白點樹蛙
美國樹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