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蛙

番茄蛙

番茄蛙(Discophus antongilli),隸屬於Mycrohylidae和genus Dyscophus家族,目前有3個公認的亞種,D.antongilli、D.guineti和D.insularis。這三種番茄蛙的原生地僅局限於馬達加斯加島的北部,棲息于海拔200米以下溫度為25~30℃的沼澤和池塘中。外觀鮮艷,形態可愛,主要以昆蟲為食。表皮有毒,觸摸會有劇烈的疼痛感,可用於觀賞。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水中的番茄蛙 水中的番茄蛙

雄性體長60-65mm,雌性90-95mm。若遇威脅時會如同蟾蜍般將身體膨脹籍以威嚇敵人。 番茄蛙雖然好看,但是您可別對它們動手動腳,它們漂亮表皮中可是含有防衛性毒素的

,這種毒素足以使冒犯者感到劇烈的疼痛。雄性番茄蛙(tomato frog)體長60~65mm,體重約410克;雌蛙體型略大,體長90~135mm,體重約230克,大小和拳頭差不多,通體鮮紅,長得像個熟透了的西紅柿。番茄蛙的身體上雖然布滿了毒素,但是這些毒素卻不足以致命,更多地對其自身是一種保護作用。染上番茄蛙毒素的人或者其他生物不會被毒死,而是會感到一種難以忍受的劇痛。差不多就相當於把手伸進了沸騰的水中那種感覺。所以番茄蛙就像是一個燒紅了的鐵塊,在自然界幾乎沒有其他生物敢打它的主意。

生境分布

馬達加斯加島東岸。它們棲息在亞熱帶或熱帶低地的潮濕森林、河流、沼澤、耕地、種植林、花園、城市、池塘、運河及水溝。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範圍小卻富含養分的水塘。 番茄蛙遇到敵害時會將身體脹大來威嚇敵人,如果這招不管用的話,那它就會動真格的,猩紅的皮膚上會分泌出一層白色粘液,任何碰到它的生物都會皮膚過敏,雖然不致命,但會引發長時間如同燒灼板的疼痛; 番茄蛙於每年2~3月雨季來臨時交配繁殖,雌蛙於水中產下1000~15000枚黑白相間的卵,36小時後即可孵化為蝌蚪,大約45天后變態為成蛙,只是皮色較淺,呈暗黃色,大約半年左右長成成蛙,體色轉為鮮紅,壽命15-20年。

飼養方式

飼養番茄蛙的空間要儘可能寬闊一些,其間2/3是陸地,1/3是水池,因為其不善於跳躍,故沒有加蓋。實際上我覺得還應該再大一點,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仍然覺得它們時而急迫。為它們鋪設的低材都是比較乾淨的,怕不潔會導致挖坑的時候細菌感染。起初使用無菌土和無菌樹皮的混合物,後來乾脆改為鮮水苔。花店裡經過壓縮檔裝的水苔最好不要用,因為含有過多的防腐劑。造景植物上簡單地使用了幾棵鳥巢蕨,直接連花盆一起埋到墊材裡面,情調還是不錯的,管理起來又方便。用了幾塊小沉木和大卵石塔建了幾處躲避所,它們也滿喜歡的。水池裡也種植了粗生的水草,還放了些小魚測試水質。並且安裝了生物過濾系統,以減少換水的壓力。光照用了一根40w喜萬年的水草鹵素燈管,適合植物緩慢生長,而又不過於明亮。

番茄蛙喜歡23-30℃的環境裡,所以冬天必須加熱,而夏天也要少許降溫。因為是赤道附近的品種,又生活在沼澤地區,有的時候溫度在一兩天內偏高1-2℃是無大礙的。但冬天絕受不得冷,低於20℃就不進食了,時間長了便會死亡。至於濕度當然不能低於80%。和草原上的角蛙不同,它們有的時候還是喜歡泡個澡的。因此,水池是必要的,這樣也減輕了對濕度控制不好所帶來的負擔。一但濕度驟然下降,番茄蛙至少可以躲如水池避難。別看它們四肢短小,游泳、潛水都不遜色。

番茄蛙是一個守株待兔的狩獵者,從來不到處尋覓食物。只是坐下來耐心地等,等昆蟲路過它的面前就一口吞下。經過訓練可以用鑷子加著餌物餵養,但絕不吃昆蟲、蠐螬、蠕蟲以外的東西。一般提供的餌料就是蟋蟀。若夏天去野采,也可為其帶回蚱蜢、蝶蛾等,就算是過年。蟋蟀在投餵前要裹上鈣粉和維生素,但不必每餐都有。一般成年的番茄蛙可隔一天餵一次,若不是用鑷子夾著喂,則必須看著蟋蟀被吃完,方可離去。不能讓蟋蟀和番茄蛙一起過夜。蟋蟀有尖利的板牙,有時會嗑咬蛙的皮膚造成感染,沒有吃完的蟋蟀必須取出。再沒有蟋蟀的時候也可以投餵大麥蟲,在國內的水族市場上大麥蟲較蟋蟀更容易買到,不過不能長時間餵給,大麥蟲的表皮太不容易消化了。幼年的番茄蛙不能吃下成體或亞成體的蟋蟀,而目前國內又無法購買到殘翅果蠅,因此,只能用黃粉蟲餵養。但黃粉蟲和大麥蟲一樣具有難以消化的殼,但它們每會經常脫皮生長。剛脫了皮的蟲子,嫩白得很,也好消化,含鈣、磷也高。最適合給小嘴巴的幼蛙食用,不過需要多飼養一些黃粉蟲,每天尋找脫皮的個體。不過黃粉蟲在多次脫皮後就會化蛹不能再使用,這個時候就要購買新的了。

成熟後雄蛙體形較瘦小,而雌性頗肥大。雄性一般偏橘紅色,眼光也更銳利些,雌性比雄性更紅。雌蛙出生後1年就可以產卵,而雄蛙需2-3歲才可以性成熟。在自然界它們在大暴雨後產卵於雨水流經的地方,故喚暴蛙。一次可產上千枚卵,卵順著雨徑被沖如池塘,三天后孵化為蝌蚪,45天以上才能轉化為幼蛙。因此,研究繁殖也要像繁殖角蟾那樣製造乾濕季節變化,但大暴雨頗難模仿,所以進口的人工培育個體都是在與原產地類似的熱帶國家地區半野生繁殖的。

保護級別

由於分布區域封閉狹窄以及棲息環境的日益破壞,番茄蛙的野生數量非常少,再加上它在寵物市場上比較搶手,偷獵行為一直難以控制,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保護貿易公約Ⅰ附錄》加以保護。

經濟價值

肉經處理後可食,外表顏色美麗,鮮艷有光澤,可供觀賞。其為馬達加斯加的特有種,應予以大力保護。

動物世界之蛙類

一般來說,蛙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後足強壯有蹼,適應於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或樹上。讓我們盤點一下蛙類吧!
番茄蛙
非洲巨蛙
蝴蝶角蛙
老爺樹蛙
金蛙
圓眼珍珠蛙
毒雨蛙
鍾角蛙
黑腰樹蛙
中國樹蛙
迷彩箭毒蛙
非洲爪蟾
巨型蟾蜍
三角枯葉蛙
馬達加斯加金色蛙
亞瑪遜角蛙
非洲牛蛙
中華大蟾蜍
南美角蛙
亞洲錦蛙
蜂巢樹蛙
黑眶蟾蜍
巨人樹蛙
澤蛙
金線蛙
雷山髭蟾
小丑蛙
黑耳蟾蜍
安東吉利紅蛙
蘇利南負子蟾
哥倫比亞角蛙
林蛙
棘蛙
石蛙
三線箭毒蛙
豹紋雨蛙
彩背蟾蜍
鯊皮蟾蜍
綠紋蟾蜍
青銅蛙
草莓箭毒蛙
笑蛙
智利巨蛙
華西雨蛙
花背蟾蜍
水生蛙
灰樹蛙
美國綠背蟾蜍
網紋犁足蛙
塞內加爾樹蛙
紅腿豹紋蛙
金線雨蛙
綠彩蛙
羊鳴蛙
背眼蛙
斑背樹蛙
古巴雨蛙
砂背蟾蜍
疣背箭毒蛙
黑眉樹蛙
美國蟾蜍
南洋鑽地蛙
古氏赤蛙
豬鳴蛙
東方鈴蟾
毛里塔里亞蟾蜍
崇安髭蟾
碧玉樹蛙
黃頭箭毒蛙
峽谷穴蛙

哥倫比亞樹蛙
無斑雨蛙
網紋箭毒蛙
灣岸蟾蜍
橡木蟾蜍
虎斑蟾蜍
侏儒爪蟾
線背砂蛙
疣蛙
幽靈箭毒蛙
領帽蛙
南美牛蛙
紅腹鈴蟾
峨眉髭蟾
貓眼樹蛙
紅點蟾蜍
哀牢髭蟾
白吻長趾蛙
黃斑蟾蜍
火焰樹蛙
旱谷蟾蜍
尾蟾
彩眼樹蛙
蒙面彩蛙
貢山樹蛙
斑紋犁足蛙
攀樹彩蛙
銀背蛙
黃帶箭毒蛙
紅眼長腕蛙
金背蟾蜍
虎紋蛙
染色箭毒蛙
廣口圓蛙
海地巨型樹蛙

亞洲綠背蛙
星背樹蛙
寬足蛙
木紋蛙
橙眼蛙
畫眉箭毒蛙
白頜蛙
霍氏鋤足蛙
巨型長趾蛙
亞洲浮蛙
棕樹蛙
尖葉蛙
厄瓜多箭毒蛙
克氏鋤足蛙
紅椒蛙
非洲綠紋蛙
馬來枯葉蛙
綠紋樹蛙
棕雨蛙
包迪樹蛙
布里頓雨蛙
橙腹鈴蛙
樹蟾
黑掌樹蛙
歐洲鈴蛙
馬達加斯加彩蛙
姬蛙
冠頂樹蛙
棕葉掌樹蛙
朝鮮鈴蛙
黑斑蛙
科羅拉多蟾蜍
紅背箭毒蛙
白點樹蛙
美國樹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