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蛙

棕背蛙

棕背蛙:無尾目、蛙科。體型屬中大型。分布:台灣花蓮縣基隆市嘉義市。

基本信息

簡介

棕背蛙 Rana swinhoana 棕背蛙 Rana swinhoana

中文學名: 棕背蛙
中文目名:無尾目
中文亞目名:
中文科名: 蛙科
中文亞科名:
中文屬名: 蛙屬同物異名: Rana kosampensis Wemer, 1913, Odorranna swinhoana, 
中文俗名: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亞目名:
拉丁文科名: Ranidae
拉丁文亞科名:
拉丁文屬名: Rana
拉丁文種名: swinhoana
拉丁文亞種名: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Boulenger, 1903
英文俗名: Swinhoe's brown-frog

形態特徵

棕背蛙棕背蛙

體型屬中大型,身體修長扁平,雄性體長約6~7cm,雌性約8cm。頭長比頭寬稍為長一點,端尖圓。上唇為白色,口角後有白色的頷腺。鼓膜為黑色,顳褶則不明顯。皮膚光滑但會有些疣粒及小顆粒。四肢細長且有深色橫紋和大吸盤,用以吸附再溪流的石頭上;背部斑駁的草綠色,雌蛙較偏向褐色。指(趾)端膨大成明顯的吸盤。鳴聲有如鳥叫般"揪"的一聲,常使人誤以為是某一種躲在石頭縫中的鳥!它的呈塊狀,會一小堆一小堆的黏在溪流淺水區的岩石下。

生活習性

棕背蛙棕背蛙

Rana swinhoana Boulengeer棕背蛙住在溪澗,白天躲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偶而也會發出如同叫般的“啾”一聲,常讓賞鳥的人白忙一場;晚上則單獨出現在水邊草叢或石頭上。他們的獨立性很高,常各自分散,保持距離,叫聲是他們彼此溝通、較勁的唯一管道。它們的獨立性很高,常各自分散,保持距離,叫聲是它們彼此溝通、較勁的唯一管道。 所以他們雖然不是很常叫,但只要一隻領頭開始叫,其他雄蛙就會不甘示弱的一隻跟著一隻叫,合唱聽起來是此起彼落,頗具有聲勢。

分布信息

主要分布省份:台灣  花蓮縣 基隆市 嘉義市

分布圖分布圖

南投縣 屏東縣 台北市 台東縣 台南市 台中市 桃園縣
新竹市 宜蘭縣 雲林縣

參考文獻

● 台灣的兩棲類動物
● 泉洲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論文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