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小鯢

安吉小鯢

安吉小鯢(學名:Hynobius amjiensis)為小鯢科小鯢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浙江等地,多棲息于山頂峽谷間的沼澤地內,其生存的海拔下限為1300米。

基本信息

形體特徵

安吉小鯢安吉小鯢
體型較大,全長153~166mm,尾長占頭體長的90%以上。體表皮膚光滑。生活時背面暗褐或棕褐色,腹面灰褐色。頭平扁,卵圓形,吻寬圓;鼻孔近吻端,鼻間距等於或小於眼間距;眼背側位,突出呈球狀,瞳孔圓形;無唇褶,頸褶明顯;上下頜具細齒;犁骨齒列“V”形,外枝長度不及內枝之半,內枝後端達眼球後緣,內外枝交角略超出內鼻孔前緣,左右兩內枝後端彼此靠近而不相接。舌大,橢圓形,幾占滿口腔底部。軀幹粗壯,背中央脊線明顯下凹,腹部略平扁,泄殖肛孔縱裂;體側肋溝13。前肢4指,指序2-3-4-1,後肢5趾,趾序2-3-4-5-1;指趾無角質鞘,無蹼,掌跖突顯著,前後肢貼體相向指趾超越2-3肋溝。

生活習性

安吉小鯢生活在海拔1300m山頂峽谷間的泥炭蘚沼澤地,面積28畝左右,四周環山,山高相對海拔50~100m,泥炭蘚腐植質厚度1.5m以上,沼澤中分散有面積不到1.2㎡的水坑5個,水深50cm左右。安吉小鯢平時生活於泥炭蘚下腐植質層中,產卵季節才進入水坑。幼體在水坑內生長,以多種昆蟲為食,分布於浙江(安吉)。安吉小鯢以蜻蜓幼蟲、小型龍虱、劃蝽蚯蚓等為食;室內人工餵養可吃蚯蚓、水蚯蚓、黃粉蟲幼蟲、蝌蚪碎肉等。

繁殖方式

卵生,11月中旬到翌年3月為產卵期,產出一對卵膠囊於靜水坑中,長460~580mm,中段直徑32~37mm,捲曲呈3圈,兩端較細;兩膠囊基端相連並粘附於水生植物上,水中枯枝落葉上,或水底石塊上,游離端浮於水中;每個卵膠囊含卵47~90粒,在膠囊內排列不規則;卵球形,徑3.5mm,各卵外包以卵膠膜,動物極黑色,植物極灰白色。

種族現狀

1992年,安吉小鯢首次被發現,2004年被列入全球極度瀕危物種,珍稀程度與大熊貓華南虎揚子鱷等一樣。但因為物種發現較晚,安吉小鯢的知名度並不高。全球只有浙江安吉的龍王山發現過安吉小鯢。數萬年來,它們一直生活在這裡,別的地方都沒有,由此而得名。2011年3月12日,浙江安吉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一條安吉小鯢,還在一個水坑裡發現安吉小鯢產下的卵形成的一堆堆卵囊。2012年2月,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保護區首次採集到3條小鯢成體和卵帶,經省自然博物館專家陳蒼松鑑定,確是世界“極危物種”安吉小鯢。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

①建議列為浙江省重點保護動物名錄。

②建議將安吉小鯢列為龍王山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之一,嚴格控制捕捉

③組織科研人員深入研究其生物學與生態學,弄清楚分布範圍與數量,以便進一步做好保護工作。

有尾目百科

有尾目(學名Caudata)是終身有尾的兩棲動物,一共有8科60屬300多種,幼體與成體形態上差別不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