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山小鯢

貓兒山小鯢

貓兒山小鯢,兩棲綱,有尾目,小鯢科,小鯢屬,分布於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中國特有種。\n。

基本信息

簡介

物種名稱貓兒山小鯢拉丁學:Hynobiusmaoershanensis 

物種分類兩棲綱有尾目小鯢科小鯢屬

貓兒山小鯢貓兒山小鯢

貓兒山小鯢貓兒山小鯢

地理分布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中國特有種。

命名:在2003年2月、2005年11月,有關專家在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採得兩棲綱小鯢科小鯢屬動物8條和卵袋3對,並在野外觀察到大量的成體產卵及卵袋。該種小鯢在形態結構等方面與現已知的其它小鯢有明顯差別,應為小鯢屬新種,即“貓兒山小鯢”。模式標本保存於廣西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標本室,部分副模標本(MESH05111001,MESH05111002)保存於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本室。

體型特徵:體型較大,背部黑色,無囟門,犁骨齒“V”字形,內枝末端達眼球後緣且不相連線。體側肋溝12條,腹部肋溝10條,口裂較大,口角在眼角後較遠,相距約為3/4個眼徑。四肢強壯,貼體相遇時約重疊215~310肋溝。尾較長,約為頭體長的84%;卵袋弧形,卵袋長度小於200mm。

模式種體型:其正模標本全長15213mm,頭體長略大於尾長頭部較大,略扁,頭長大於頭寬,近呈三角形。吻端圓,鼻孔近吻端,鼻間距略小於眼間距。無唇褶。腹頸褶和側頸褶均明顯,側頸褶向上達背側。口裂大,口角位於眼后角垂直線較遠,約等於3/4個眼徑大小。舌橢圓形,前後端連於口腔底部。軀幹較粗圓,腹面扁平,背面自頭後起有縱行的脊溝。

貓兒山小鯢貓兒山小鯢

其體側有肋溝,前後肢間有肋溝12條,而腹面只見10條肋溝。四肢較發達,前後肢貼體相向時指、趾重疊達215~310個肋溝。前肢四指,指長順序為2、3、4、1;後肢5趾,趾長順序為3、4、2、5、1。指、趾略扁平,均無向後逐漸側扁,尾鰭褶不明顯。頭骨長1415mm,寬1210mm,骨化程度不高,翼骨與上頜骨不相連線,淚骨和前額骨略成三角形,均入眶。左右額骨稍小,後端楔形。無囟門。犁骨齒“V”字形,外枝顯著短於內枝,左右內枝齒列不相接,間距約014mm。

研究:小鯢科主要分布於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被認為是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一個類群。中國小鯢屬以前記載為8種。貓兒山小鯢與資料記載的小鯢屬動物都有較大的差別。貓兒山小鯢的發現為中國兩棲綱動物又增添了一新種,對於研究中國特別是南方地區兩棲綱動物的演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科學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有尾目百科

有尾目(學名Caudata)是終身有尾的兩棲動物,一共有8科60屬300多種,幼體與成體形態上差別不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