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疣螈

大涼疣螈

大涼疣螈(拉丁學名: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頭部扁平,二級瀕危動物,分布於中國四川大涼山地區。棲息于海拔1390-2650米的山區,5-6月間雨後在靜水幽或有積水凹地或緩流溪溝內。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大涼疣螈大涼疣螈
大涼疣螈體長18-23厘米,尾長9-13厘米。頭部扁平而寬大;吻端平切而較高,近於方形;沿吻背緣向兩側經上眼瞼內側至顆部耳後腺顯著隆起成嵴棱狀,耳後腺後端略向中線作弧狀彎曲;鼻孔近吻端;唇緣平直;無上唇褶或在口後緣微顯。犁骨齒“八”形,前端一般達內鼻孔水平部位。舌橢圓,兩側游離。軀幹粗壯,背正中自頭後至尾基部嵴顯著。四肢長。前肢前伸指端達吻端或略超過,前後肢貼體相向時,指趾略重疊或相互達對方掌、跖部;指長順序為2、3、4、1,趾長順序為3、4、2、5、1,均較粗扁;尾長超過頭部和身體的長度,尾肌不發達,極為側扁;尾背鰭褶在尾基部一開始就很明顯,薄而高,尾腹鰭褶低厚。

雌性在繁殖季節肛部成丘狀隆起,肛裂較短;雄性的不成丘狀隆起。皮膚很粗糙;除唇緣、指、趾及尾下緣較光滑以外,其餘均滿布大小疣粒,頭部及背嵴有明顯之嵴棱,有的在背嵴上出現分節的凹痕;體側或有凹痕,但沒有明顯的分離成行排列的圓形瘰疣;腹面密布細窄橫紋,頸褶明顯。全身為黑褐色,背面色較深。耳後腺、指、趾、肛裂周緣至尾下緣為桔紅色。雄性上臂前緣有小放耳後腺大小的桔紅斑;肛緣之桔紅紋較窄。

生活習性

大涼疣螈棲息于海拔1390-3000m植被豐富、環境潮濕的山間凹地。成體以陸棲為主,5-6月進入靜水凼、積水、窪地、稻田以及緩流溪溝內繁殖。卵單粒,分散產於水生植物間或水底。非繁殖季節為夜行性動物,以昆蟲和環節動物為食。

交配時雌性在雄性的上方,下面的雄性以其前肢向前翻轉將雌性的前肢挽住,借尾的擺動在水中游泳;也有在陸地上爬行的,爬行時是以雌性的前肢和雄性的後肢在地面上交替走動。很可能在產卵以後,均離開水域營陸地生活。卵單個地分散於水中。卵徑為2-2.2毫米,外面的膠膜達5毫米;動物極的棕黑色約占1/3,植物極為乳黃色。估計每個雌性可產卵250枚以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四川(漢源、石棉、冕寧、美姑、昭覺、峨邊、馬邊等地)。

藥用價值

大涼疣螈大涼疣螈
【性味歸經】辛鹹,平,無毒。入肝、胃二經。
【功效主治】行氣止痛。治肝胃氣痛及血虛脾弱,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兩;或研末。

【用藥忌宜】非氣滯作痛者忌服

【炮製方法】微火炕焦,研末用。

【相關選方】①治肝胃氣痛:羌活魚、紅叩、當歸、白芷、延胡索、川楝子。煎服。②治脾弱面色萎黃:羌活魚、黃芪、黨參、茯苓、陳皮、紅棗、當歸。煎服。

致危原因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在四川石棉縣將其收購作為“羌活魚”的代用品(原動物為山溪鯢)。據稱可治療胃病血虛等症。

相關報導

福建發現四腳怪魚初步鑑定為大涼疣螈

日前,仙遊縣蘭石村村民林志欣、李志懷到九仙溪三級電站遊玩時,發現附近小溪里有好幾條長著四隻腳的怪魚,好奇的他們就順手抓了2隻怪魚回家。昨日經有關專家初步鑑定,這對似魚非魚、似蛇非蛇的怪物,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涼疣螈(讀音:yóuyuán)。

昨日上午,記者在林志欣處見到怪魚。它們長18厘米左右,頭部扁平,頭兩側脊棱顯著而寬,滿布大小疣粒,周身為棕黑色。由於從未見過這樣的怪魚,當地許多村民趕來觀稀奇。

隨後,記者聯繫了仙遊林業部門。有關專家在查閱了資料後,初步認定怪魚為珍稀動物大涼疣螈,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專家介紹,大涼疣螈是中國特有的,分布僅見於四川西南部的大涼山地區,至於仙遊為什麼會出現大涼疣螈,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研究。(2007年12月19日)

蠑螈科的動物

蠑螈科 Salamandridae:有尾目的1科,通常全變態,偶有童體型,均有肺,睪丸分葉,肛腺三對,體內受精。前頜骨2或1,鼻突一般左右分離,均較長與額骨相連線,無間頜骨。約有24屬80種。

有尾目百科

有尾目(學名Caudata)是終身有尾的兩棲動物,一共有8科60屬300多種,幼體與成體形態上差別不大。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爬行綱

蠑螈科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