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鯢

新疆北鯢

新疆北鯢,俗名娃娃魚又叫水四腳蛇,是目前新疆惟一存活下來的有尾兩棲動物,棲息於新疆溫泉縣境內,僅生活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溪、湖泊淺水處,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升時倖存下來的孓遺動物。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圖)新疆北鯢新疆北鯢

新疆北鯢是天山阿拉套山由地面抬升時倖存下來的孓遺動物,是距今3-4億年前最原始的兩棲動物物種,在脊椎動物系統演化的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是極為珍貴的“活化石”;新疆北鯢棲息地極為狹窄,目前僅生存在新疆溫泉縣西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阿拉套山和天山局部泉涌地區,數量稀少,有捷麥克溝和蘇魯別珍兩個棲息地約存3500—4000餘尾。新疆北鯢作為瀕危動物早已被列入國際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聯合紅皮書,1998年,新疆北鯢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為“極危”,成為我國珍貴的種質資源,已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行列。

物種起源

(圖)新疆北鯢新疆北鯢

1866年俄國動物學家凱塞爾在新疆阿拉套山發現一種長約20多厘米、手指粗細、渾身光滑、水陸兩棲有點像蜥蜴的動物。這是他從未見過的,他斷定這是一個重大發現,於是把這種動物帶回了實驗室並作了種屬描述。

在以後的一百多年間,中國的、外國的專家曾多次考察新疆和哈薩克斯坦的天山、阿拉套山地區試圖找到這種神秘的動物。一次次的失敗後人們斷定這種凱塞爾見過的動物已經滅絕了,不會再有人見到它們了。

1989年9月,新疆師範大學生物系的一名溫泉縣的學生從家裡帶來一隻四腳蛇,生物系教師王秀玲一下就想到了整天給學生們講的100年前俄國人發現的但誰也沒見過的那個傢伙。第二天她和幾個同事直奔溫泉縣,1989年9月6日,距凱塞爾最後一次見到這種動物已經過去了123年。1990年又發現了北鯢的第二個棲息地。

物種分布

(圖)新疆北鯢新疆北鯢

新疆北鯢只分布於中國新疆和哈薩克斯坦兩國的界山————阿拉套山和天山的局部泉涌地區。棲息地極度狹窄,中心地帶約為500平方公里,數量稀少,分布面積狹窄,這在動物界極為罕見。

物種研究

(圖)新疆北鯢新疆北鯢

科學工作者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烏魯木齊等地均發現鯢的化石,說明在兩億多年前兩棲類的全盛期,準噶爾盆地的廣闊水域,鯢類很廣泛地分布著。而有一批幸運者,隨著天山的抬升上升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山脊處,恰好天山在這裡有無數的泉水湧出,這為鯢類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更加僥倖的是這泉水一流就是上億年。

據專家認為,新疆北鯢屬孑遺動物,是新疆產的唯一有尾兩棲類。它在小鯢科的分類、系統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已被列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YCN)紅皮書和前蘇聯紅皮書。

中山大學的屈良鵠、新疆師範大學的王秀玲等人發表論文認為,新疆北鯢是一種有著近3億年歷史的古老動物。對北鯢的DNA提取和分析表明,它與魚類中總鰭亞綱的矛尾魚同源性非常高,而矛尾魚被認為是出現在4億年前淡水中的古老魚類,是兩棲類的直接祖先。這表明,新疆北鯢和矛尾魚的分歧年代並不久遠,可能是繼矛尾魚之後最早爬上陸地的兩棲類的代表。它從而也應該是陸上生命的直接或間接的祖先。三四億年前的生命進化線索竟然變得如此清晰,這是怎樣的神奇和不可思議。

由於新疆北鯢棲息地生態環境惡劣,餌料貧乏,特別是近幾年來人為的干擾和破壞,牲畜踩踏,違法捕捉,使新疆北鯢日趨瀕危,數量急劇下降。據專家 1989年9月6日考察,新疆北鯢約有600尾,種群密度為 0.12,1990 年 7月考察時僅有約200尾。1993年考察時約有150 尾,1996 年考察時不足 100 尾,種群密度為 0.02。

危害現狀

(圖)新疆北鯢新疆北鯢

到過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的人,都想親眼看一看新疆北鯢的模樣。新疆北鯢是一種怕熱、怕光動物,白天躲在石塊下,晚上出來覓食。白天,翻動石頭,才能看見北鯢。

當地的環保管理人員說,翻動石頭,就好比掀了北鯢居住的房屋。自從發現北鯢以來,外地人都想到保護區內觀看北鯢。明知會影響北鯢的棲息環境,來的人有關係,讓保護區的管理人員無奈。

新疆北鯢屬兩棲綱,有尾目,小鯢科隱腮鯢亞目,是與恐龍同處一個發展年代,距今3.2億年前的古珍稀動物。該物種在世界上僅分布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兩國的界山———阿拉套山和天山的局部泉涌地區,棲息地極度狹窄,中心地帶約為500平方公里,數量稀少,種群數量6000尾左右,處於瀕危邊緣,被列為國際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1840年,俄國探險家普熱津瓦斯基在新疆和俄國首次發現北鯢,此後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對此物種再無文字記載。1994年6月,新疆師範大學教授王秀玲首次人工繁育北鯢成功。

為加強對北鯢的保護,1997年底,新疆在溫泉縣蘇魯別珍建立了面積為1000公頃的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蘇魯別珍距溫泉縣城47公里,是北鯢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雖然成立了保護區,但三年來保護區僅得到上級撥款20萬元經費,無法加強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根本無錢進行人工馴養繁殖研究。新疆北鯢各棲息地相隔遠,面積小,種群數量少,各種群間無法進行基因交流,種群生存能力較弱。蘇魯別珍是天然牧場,常年放牧,牲畜飲水時常踏死北鯢,對北鯢棲息地有極大破壞作用。

當地氣候乾旱降水少,也對北鯢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威脅。人為、自然的諸多因素,造成新疆北鯢的棲息範圍逐漸縮小。當地環保部門的有關人士呼籲:不進一步加強保護北鯢,北鯢將遭滅頂之災。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牲畜入侵破壞生存環境,人為捕捉帶來滅頂之災,種群數量不足3000尾……面對這一現狀,新疆欲立法對處於瀕危邊緣的新疆北鯢進行保護,擬對保護區內砍伐捕撈等行為最高罰款1萬元。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已呈報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查,審查通過後將頒布實施。

《條例》規定,把該自然保護區內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新疆北鯢棲息地為核心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進入;在核心區外圍劃定緩衝區,在緩衝區內可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在緩衝區外圍劃定實驗區,可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活動。在自然保護區外,還要建立保護地帶。

在自然保護區進行砍伐、捕撈、狩獵、採藥、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以及在核心區進行放牧都是被禁止的,如果發生上述行為,將按有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罰,沒收其違法所得,並限期恢復原狀或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對保護區造成破壞的,將處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

此外,擅自移動或破壞界標、圍欄,未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或在自然保護區內不服從管理,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內從事研究、標本採集的單位和個人,不向保護區管理部門提交活動成果副本等行為,將處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北鯢之母”王秀玲

王秀玲是新疆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上個世紀80年代末,她的學生從溫泉縣帶回一隻被稱作“娃娃魚”的幼體標本,沒想到這只可愛的小動物正是她尋覓多年並曾認為已經滅絕的新疆北鯢。

自從發現新疆北鯢,王秀玲的命運就和北鯢連在一起。在她的努力下,1994年,北鯢人工繁殖成功,她也從生物教學轉為這種古老物種的研究。但野生北鯢由於自然災害、人為捕殺,造成數量銳減,王秀玲意識到僅做研究是不行的,於是她停下研究,呼籲建立北鯢自然保護區。在王秀玲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12月29日,自治區批准建立自治區級北鯢保護區,她也成為國內實地研究培育北鯢唯一的學者,所以人們形象的稱她“北鯢之母”,她因此獲得2001年地球獎教育組地區個人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