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套山

阿拉套山

天山山系的阿拉套山位於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北部(東經80°30′~82°45′,北緯44°40′~45°20′)。山脈近東西走向,其北坡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沿山脈南坡分布有一花崗岩帶,其中有些岩體伴有鎢、錫礦床,並有一定經濟意義。

阿拉套山 研究區位於鞏乃斯板塊(中國科學院登山科學考察隊,1985)的東北邊緣(地質略圖)。鞏乃斯板塊與其東北的準噶爾板塊在本區以艾比湖斷裂為界,板塊邊界在艾比湖附近呈北西-南東走向,在艾比湖以北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變為北西西-南東東走向。

組成

阿拉套山阿拉套山花崗岩帶出露在鞏乃斯板塊東北緣,大體平行板塊邊界展布,長約200km,岩體總出露面積約700平方公里,岩帶東端止於艾比湖附近。博爾塔拉河斷裂從本區南部通過,斷裂南盤有元古界變質岩系出露,為區域的基底岩石。西北-東南向的米爾其克斷裂縱貫本區中部,並將本區分成東北和西南略有不同的兩部分。
區內地層由泥盆系中、上統和石炭系組成。泥盆系中、上統為碎屑岩、矽質岩,分布於整個研究地區。石炭系地層僅見於本區東北部,出露較零星,主要為碳酸鹽岩和碎屑岩,其頂部為中酸性火山岩。

花崗岩帶由三個大岩基和圍繞它們分布的許多岩株和小侵入體構成,岩體名稱如地質略圖所示。岩體侵入於泥盆紀、石炭紀地層中,多處見到花崗岩與石炭系火山岩侵入接觸關係。岩體剝蝕較淺,殘留頂蓋常見,尤其西部岩體中更為常見。

它崗岩的介紹

花崗岩年齡:根據地質產狀,接觸關係以及Ar-Ar和K-Ar定年結果(陳江峰等1994),阿拉套山花崗岩帶諸岩體的侵位發生在約為306Ma~267Ma,為華力西中期岩漿活動產物,其侵位時代相當於晚石炭世晚期和二疊紀初,大體與本區中酸性火山活動同時,但野外證據表明花崗岩與晚石炭世火山岩是侵入接觸關係。

侵入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東部岩體侵位較早,發生於約306Ma左右,如孔吾薩依和烏拉斯坦岩體。西部岩體侵位較晚,約300Ma-290Ma,如祖魯洪、米爾其克、喀孜別克-查乾渾迪岩體。最西部岩體侵位最晚,庫克托木和察哈烏蘇岩體於約280Ma-270Ma前侵位,野外見到庫克托木岩體侵入於查乾渾迪岩基之中。顯然,隨離開古板塊縫合線距離增大,花崗岩體年齡依次變年輕,岩漿活動中心有自東北向西南遷移的趨勢。
阿拉套山花崗岩的岩石組合:阿拉套山花崗岩按Streckeisen(1976)的化學-礦物分類法,分屬鹼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和石英閃長岩,後者出露極少,有時呈包體出現。
綜合岩體年齡,出露位置和岩性特徵,可將本區岩石歸納為四種組合。第一階段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組合(Ⅰa),以烏拉斯坦岩體為中心,分布於本區北部;二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組合(Ⅰb),以孔吾薩依岩體為中心,分布在本區中東部。第二階段二長花崗岩-鹼長花崗岩組合(Ⅱ),以喀孜別克-查乾渾迪岩體為中心,分布在本區中西部。第三階段二長花崗岩和鉀長花崗岩組合(Ⅲ),指庫克托木岩體和察哈烏蘇岩體,分布於本區最西部,從四種岩石組合的分布反映出離板塊縫合線的距離由近到遠。Ⅰa和Ⅰb組合合稱為東北部岩體群.Ⅱ和Ⅲ組合稱西南部岩體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