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螈

滇螈

滇螈為蠑螈科、滇螈屬的一個種,頭後部高起,兩側無脊棱,吻端較窄、唇褶顯著、犁骨齒列呈“∧”形。皮膚光滑無痣粒,軀幹略側扁,背脊明顯隆起,四肢細弱而較長。均較細扁而無緣。以水棲為主,生活于海拔1900米的滇池四周長有水草的淺水處,主要生活於水內,覓食和產卵均在水中進行。是中國特有的兩棲類,是雲南省二級保護珍稀動物,生活於雲南高原淡水湖泊滇池。因\"圍湖造田\",湖水嚴重污染,大搞建築設施,水生生物嚴重減少以及外來引種,使它們的棲息環境、食物、繁殖都受到嚴重影響,導致於20世紀70年代末絕跡。

基本信息

簡介

滇螈滇螈

物種代碼:040090006

中文名:滇螈

拉丁名:Hypselotrironwolterstorffi

俗名:娃娃魚

英文名:YunnanLakeNewt

CITES公約附錄:未列入

IUCN等級:未列入(0

紅皮書等級:國內絕跡

國家保護等級:未列入

瀕危原因:環境污染,棲息地破壞,與家畜競爭被捕殺。

形態特徵

滇螈滇螈

滇螈中雄螈全長92毫米~110毫米,雌螈127毫米~148毫米。頭後部高起,兩側無脊棱,吻端較窄、唇褶顯著、犁骨齒列呈“∧”形。皮膚光滑無痣粒,軀幹略側扁,背脊明顯隆起,四肢細弱而較長,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幾相遇;內、外掌突小而顯,指4,趾5。均較細扁而無緣。膜尾與頭體兒等長,尾肌發達而寬厚,鰭褶薄而窄。體背面棕黑色,背脊至尾後端有橘紅或橘黃色,有的體側有之;眼後下方有1枚橘紅色圓斑腹面色斑變異大,肛周圍至尾緣橘紅色。成體具鰓孔或鰓跡。產卵在水草上,漁民捕魚時常可捕到滇螈。

分布

滇螈生活於雲南高原淡水湖泊滇池。主要分布於雲南昆明宜良),不過目前該物種已經絕跡。

分類

滇螈為脊索動物門(PhylumChordata)、兩棲綱(Amphibia)、蠑螈科(Salamandridae) 滇螈屬的一個種,僅有一種,目前已經絕跡!

生活習性

滇螈以水棲為主,生活于海拔1900米的滇池四周長有水草的淺水處,主要生活於水內,覓食和產卵均在水中進行。在冬眠期間上陸地蟄伏。

生育繁殖

滇螈滇螈

滇螈夏秋季多數時間在水內覓食和繁殖,產卵在水草上,產卵期2~5個月,卵產於水中,也可全年在水中生活,胎生或卵胎生。雄螈以吻部、頦部或肢體觸摸,或窺視、或扇動尾部,或雄螈在背上刺激雌螈配對,並納入精包或精子團;有的用尾部纏繞雌螈的下腹部和後肢基部,直接將精包植入雌螈的泄殖腔內。卵單生、分散或數粒為一群。在靜水中產卵的,卵小而數量多(200~668粒),一般附著於水生植物莖葉上。

胎生或卵胎生的,僅在潮濕的陸地上或水中產2~70個幼體(幼螈)。分次產卵,可持續2~5個月。幼體一般在夏末或秋季完成變態,但也有越冬的情況。靜水類型一般在幼體早期有平衡枝,外鰓鰓絲髮達,背鰭褶前達頭後;流溪型幼體無平衡枝,外鰓鰓絲弱小,無背鰭褶,尾鰭褶較弱。有3個發育時期,即水棲的幼體期、陸棲的未達性成熟期、水棲的成體期。有童體型個體;某種條件下(如冬眠前未完成變態)也可產生童體型。

現狀

滇螈是中國特有的兩棲類,是雲南省二級保護珍稀動物,生活於雲南高原淡水湖泊滇池。已於20世紀70年代末絕跡,在北海濕地發現有。絕跡原因主要是"圍湖造田",湖水嚴重污染,大搞建築設施,水生生物嚴重減少以及外來引種,使它們的棲息環境、食物繁殖都受到嚴重影響,導致最後絕種。它的絕種卻為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特別是兩棲爬行動物的保護,提供十分有益的經驗教訓。

物種保護

雲南省二級保護珍稀動物

有尾目百科

有尾目(學名Caudata)是終身有尾的兩棲動物,一共有8科60屬300多種,幼體與成體形態上差別不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