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滅絕

物種滅絕

泛指植物或動物的種類不可再生性的消失或破壞,稱為物種滅絕。一株植物枯萎,一隻動物死亡,有時並不僅僅意味著單個生命有機體的消失,也許湊巧是整個此類物種的滅絕。在世界範圍內,生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其中有一些物種已滅絕。到了1681年,渡渡鳥(Dodo),便在地球上消失了。從1600~180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25種;從1800~195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台灣雲豹、中國犀牛、南極狼等物種已不復存在。白暨、蘇門答臘虎、北部白犀牛、.奧里諾科鱷魚、小嘴狐猴等動物也瀕臨滅絕。

基本信息

定義

物種不復存在的想法由於與神學相悖,致使許多人難以接受。但早在十八世紀末以前,博物學家們開始一致同意,在地球歷史上,物種滅絕曾經多次出現。滅絕的走獸,特別是那些一度在地球上四處遊蕩的恐龍和其它龐大的野獸。它們遺留的化石使人們目瞪口呆。達爾文在南美洲發掘出幾個“滅絕怪物”的化石。他在《物種起源》寫道:“我想恐怕再也沒有人比我對物種滅絕更加驚奇了。”

滅絕進程

白鰭豚白鰭豚
部分科學家認為,物種滅絕一直是生命進程中的一部分。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大衛·勞普DavidM.Raup估計。以往存活物種的百分之九十九現在已經滅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勞普和同事傑克·塞普科普斯基(JackSepkoski)詳細深入地研究化石記錄後,公布了對物種滅絕。
“背景”比率的研究結果,即有機體在地球生命史中滅絕的正常比例。化石記錄表明,物種至少經歷了五次大消亡或者大滅絕;從地質學角度來看,在極短的時間內。滅絕的比例急劇地上升。根據勞普的研究,規模最大的物種滅絕發生在大約2.25~2.45億年似前,消亡的物種竟占存活物種的百分之九十六之多。所有物種的四分之三,包括最後一代恐龍,在0.65億年前的大滅絕中消失。對於這些大滅絕、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理論。有些科學家認為,起因是當大陸板塊從熱帶向極地漂移時,全球氣候發生的變化。還有一些科學家宣稱。大規模的小行星群或者彗星群與地球相撞,產生世界範圍的塵雲,遮住了陽光。致使氣溫下降,導致了物種大滅絕。地質學家和古鳥類學家仍然在為這些和其它一些理論找證據。物種滅絕和物種進化關係密切。達爾文發現,關於物種和生命形式更替階段之間的關係,滅絕物種的化石是絕妙的解釋。達爾文還意識到,新物種的產生與現存物種的消亡密切相關。關於物種滅絕以及它在物種形式(新物種的形成)中的作用,進化論生物學家不斷提供全新的思想。富有影響的思想之一來自哈佛大學的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JayGould)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奈爾斯·埃爾德雷德(NilesEldredge)。他們的斷續性平衡理論認為,物種進化過程中,每隔一段較長時期的穩定,就會有短期的急劇變化;其時某些物種滅絕,某些新物種出現。也就是說,在大約幾百萬年的時間裡,一定數量的物種滅絕後,劇變就會發生,物種滅絕為新物種提供足夠的進化空間。
地球正處於另一次物種大消亡中,小行星絕不是此次滅絕的原因。當代的大滅絕是非常完善的物種——智人(現代人的學名)活動的結果。由於生境破壞、環境污染、現代工業的惡果、迅速的人口增長,致使每天都有幾十種動植物滅絕。也許在隨之而來的幾百萬年內,物種大滅絕為新物種的發展提供了餘地。但是,一個物種消逝後將決不再現。

滅絕速度

英國生態學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米·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的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里滅絕了。”蔣志剛博士說。托馬斯說:“昆蟲物種量占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滅絕原因

自然原因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疊紀(Triassicperiod)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三疊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乾熱、乾熱向溫濕轉變,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而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滅絕。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與此同時,從獸孔類爬行動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但是,在隨後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這批生不逢時哺乳動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陰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為地球的主宰。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
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於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人是禍首

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有人也不否認,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目前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流。”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虎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難以產生。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根據化石記錄,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級類群。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現在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現在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想像地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滅絕預計

驚人速度

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學家們在對占地球表面面積20%的全球6個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50年中,地球陸地上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計,在2050年地球上將有100萬個物種滅絕。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在將要滅絕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種的滅絕將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從現在起各國控制全球有害氣體排放量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的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

高山生物倖存機會大。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生物物種倖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區的大一些,因為這一地區的物種在全球氣候變暖時,可以向更高也更涼爽的地區轉移。那些生活在地勢平緩地區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生物,它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區轉移,而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鳥類物種

鳥類最有希望生存。而鳥類靠著強有力的遷徙能力在理論上是最有希望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為了找到更適於生存的地區,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是由於森林和其他自然條件的惡化,它們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就是只能面對死亡。上述科學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生物保護學專家托馬斯教授表示:“當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們都希望能最終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蝴蝶昆蟲

澳12種蝴蝶要消失。科學家們的另一些驚人的發現是,在澳大利亞被納入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研究顯示,在該地區的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

歐洲地區

歐洲受影響最小。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幾率要大於世界其大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有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移至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種,三分之一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

氣候因素

“性別失衡論”按照科學界流行的看法,恐龍滅絕是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所致。但外來天體撞擊究竟引發了何種後果直接加速了恐龍滅亡,卻眾說紛紜。比如,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新提出的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引發的氣候變冷,有可能造成恐龍後代雄多雌少,恐龍最終因“性別失衡”而走上絕路。英國利茲大學戴維·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生育與不孕》雜誌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絕大多數蜥蜴和一些魚類,其後代性別是受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後代遺傳了兩個X染色體的為雌性,遺傳了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的將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動物,如鱷魚和烏龜等,它們下的蛋在孵化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溫度將影響到後代性別。研究人員說,恐龍等一些早已滅絕的物種,後代性別很可能也受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米勒等人認為,距今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全球氣候因此變冷,結果導致恐龍的後代中雄性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性別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人員推測,哺乳動物雄性中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出來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障後代中兩性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目前全球正在經歷的變暖趨勢,有可能給現存一些靠環境溫度決定後代性別的物種生存構成威脅。

其他資料

保持生物多樣性“要使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保持一種平衡狀態,適應人類的發展,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人類本身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控制人類自身人口的增長,同時進行有效有序合理的生產方式。”馮偉民說,要想把物種滅絕的速率控制到一定範圍內,必須要充分意識到,過往的生產方式儘管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我們現在的地球鳥語花香,這和過去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不斷改造著地球表面,地球環境現在呈現的多樣性,是經歷了無數災變以後不斷演化的結果。”在馮偉民看來,不僅是科學家,所有人都應該了解地球環境演變的歷史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過程,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轉變生產方式或許是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方法,建設一種資源發展和經濟發展保持雙贏的生產方式才是當務之急。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們會找到新的觀念、生產方式和經濟運作理念嗎?

滅絕物種

獸類

歐洲
Aurochs原牛1627年
turopeanWildHorse(Tarpan)歐洲野馬1877年
CaucasianBison(Wisent)高加索野牛1925年
TheBaldIbis(WaldRapp)歐洲禿䴉(滅絕年代不詳)
PortugeseIbex波圖格薩北山羊1892年

美洲

東部野牛東部野牛
EasternBison東部野牛1825年
oregonBison俄勒岡野牛1850年
EasternWapiti(Elk)東部馬鹿1877年
Merriam’sWapiti(Elk)梅氏馬鹿1906年
Dawson’sCaribou道森馴鹿(加拿大)1908年
GreenlandLTundraReindeer格陵蘭馴鹿1950年
BadlandsBighornSheep巴德蘭茲大角羊1925年
Long-EaredKitFox長耳敏狐(滅絕年代不詳)
SeaMink緬因州海鼬1880年
MexicanSilverGrizzly墨西哥灰熊1964年
ArizonaJaguar亞利桑那豹1905年
Steller’sSeaCow無齒海牛1767年
CaribbeanMonkSeal加勒比僧海豹1952年
NewfoundlandWhiteWolf紐芬蘭白狼1911年
TexasGreyWolf德克薩斯灰狼1920年
GreatPlainsloboWolf西部灰狼1926年
NewMexicanWolf新墨西哥狼1920年
KenaiWolf基奈山狼1915年
SouthernRockyMountainWolf南部山狼1915年
CascadeMountianBrownWolf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
FloridaBlackWolf佛羅里達黑狼1917年
TexasRedWolf德克薩斯紅狼1970年
WarrahoorAntarcticWolf福島胡狼1876年

非洲
Blue-Buck藍馬羚1799年
Quagga斑驢1883年(1860年野外滅絕,1883年在阿姆斯特丹滅絕)
Burchell’sZebra白氏斑馬1910年
BubalHartebeest北非麋羚1923年
CapeRedHartebeest披紅麋羚1940年
RedGazelle安哥拉紅羚1940年
AtlasBear阿特拉斯棕熊1870年
CapeLion西非獅1865年
BarbaryLion北非獅1922年

亞洲
ShamanuorJapaneseWolf日本倭狼1905年
IndianCheetah亞洲獵豹1948年
BaliTiger巴厘虎1937年
CaspianTiger西亞虎1980年
JavanTiger爪哇虎1988年
ChineseTurkestanTiger新疆虎(新疆分布的西亞虎)1916年
ChineseDoucLangur海南白臀葉猴1893年
TaiwanCloudLeopard台灣雲豹1972年
ChineseRhino中國犀牛1922年
Przewalaski’sHorse普氏野馬1947年
SaigaAntelope賽加羚羊1950年
PygmyHog倭豬(滅絕年代不詳)
SchomburgkDeer熊氏鹿1932年
SyrianWildAss(Ongger)敘利亞野驢1930年
RamchaekanBear堪察加棕熊1920年
PersianFallowDeer波斯黇鹿(滅絕年代不詳)
大洋洲
Gilbert’sRatKangaroo吉爾伯特長鼻袋鼠1900年
BroadFacedBandicoot寬臉長鼻袋狸1908年
Pig-FootedBandicoot豚足袋狸1907年
EasternBarredBandicoot東袋狸1940年
WesternBarredBandicoot西袋狸1910年
SouthernBarredBandicoot南袋狸1907年
ToolachWallaby格氏袋狸1940年
GreaterRabbitBandicoot巨兔袋狸1930年
TasmanianWolf(Tiger)袋狼1933年

鳥類

非洲

ElephantBird大象鳥1700年

CommonDodo普通愚鳩1680年
RodriguerSolitaire模里西斯愚鳩1780年
ReunionSolitaire羅島地愚鳩1700年
whiteDodo白愚鳩1770年
MadagascarSerpentEagle馬達加斯加蛇雕1950年
vommerson’sScopsowl模里西斯角鴞1850年
RodrigaerLittleowl模里西斯小鴞1850年
MauritianRedTail模里西斯紅秧雞1680年
Leguat’sRail模里西斯田雞1700年
Broad-BilledParrot闊嘴鸚鵡1650年
RodriguerParrot羅島鸚鵡1800年
RodriguerRigh-NedredParakeet環頸鸚鵡1880年
MascareneParrot馬島鸚鵡1840年
SeychellesParakeet塞席爾綠鸚鵡1881年
SaoThomeGrosbeak聖多美臘嘴雀1900年
ReunionCrestedStarling留尼旺椋鳥1868年
WhiteMascarcenStarling馬斯卡林椋島1840年
Delalande’sMadagascarConcal德拉氏島鵑1930年
亞洲
ColumbaJouyi銀斑黑鴿1936年
ArabianOstrich阿拉伯鴕鳥1941年
ForestSpottedOwlet印度斑林鴞1914年
HimalayanMountainQuail高山鶉1870年
Pink-HeadedDuck粉頭鴨(紅鴨)1924年
RyudyuKingFisher流球翠鳥1887年
Jerdon’sDoubleBandedCourser雙翎走鴴1900年
CrestedSheldDuck冠麻鴨1964年
DicaeumQuadriwlor菲律賓四色啄花鳥1906年
美洲
PassengerPigeon旅鴿1914年
EskimoCurlew愛斯基摩勺鷸1970年
GuadalupeStormPetrel瓜達盧佩海燕1911年
Quelili鳳頭卡拉鷹1900年
PaintedVulture佛羅里達彩鷲1800年
BurrowingOwl穴鴞1900年
CarolinaParakeet卡羅萊納鸚鵡1914年
CubanRedMacaw三色 鷎1765年
Yellow-HeadedMacaw黃頭 鷎1765年
Green&YellowMacaw綠黃 鷎1842年
DominicanMacaw多米尼加 鷎1800年
Labat’sConure拉氏錐尾鸚鵡1722年
PuertoRicanConure波多黎各錐尾鸚鵡1892年
MartiniqueAmazon馬提尼克綠鸚鵡1750年
GuadeloupeAmazon瓜達盧佩綠鸚鵡1750年
CulebraIslandAmazon庫萊布拉綠鸚鵡1899年
KittlitisRail啟利氏秧雞1850年
JamalcanwoodRailorUniformRail牙買加純色秧雞1881年
SandwithRail夏威夷薩氏田雞1944年
LaysanRailorSpottessCrake夏威夷綠雀1900年
Kioea鬢吸蜜鳥1850年
GreatAmakihi夏威夷綠雀1900年
Alauwahios夏威夷管舌鳥1970年
OahuAkepa猩紅管舌鳥1900年
Akioloas長嘴導顎雀1890年
HemignathusProcerus亢愛島導顎雀1969年
Nukupuns短嘴導顎雀1890年
HawaiianFinches夏威夷海島雀1894年
Apapane白臀蜜鳥1925年
LaysanMillerbird米爾葦鶯1920年
HawaiianThrush夏威夷暗鶇
Saintkitt’SPuertoRicanBullfinch波多黎各灰雀1900年
GuadaLupeRufous-SidedTowhee棕脅唧鵐1900年
GuadalupeWren瓜達盧佩異鷯
1892年WestIndianWren西印度群島異鷯1971年
HeathHen新英格蘭黑琴雞1932年
LabradorDuck拉布拉多鴨1875年
AericanIvory-BilledWoodpecker象牙啄木鳥1951年
ImperialWoodpecker帝啄木鳥1950年
GuadalupeFlicker瓜達盧佩撲動鴷1906年
JamaicanPauraque小帕拉夜鷹1859年
QuiscalusPalustris墨西哥擬八哥
澳洲
Moas15種恐鳥1500~1850年
TurnagraCepensis紐西蘭鶇鶲1963年
DwarfEmu倭鴯鶓1850年
NorfolkIslandPigeon諾福克島鴿1801年
LaugntingOwls笑鴞1900年
PsephotusPulcherrimus樂園鸚鵡1927年
NorfolkIslandKaka卡卡啄羊鸚鵡1851年
MacquarleIslandParakeet麥夸里島鸚鵡1890年
ModestRail小紐西蘭秧雞1900年
Dieffenbach’sRail呆秧雞1840年
ChathamIslandFernbird查塔姆蕨鶯1895年
StephenIslandWren紐西蘭異鷯1894年
MacquarieIslandRail麥島斑秧雞1880年
PorphyrioAlbus新不列顛紫水雞1834年
NewZealandBushWren叢異鷯1965年
NewZealandQuail紐西蘭鵪鶉1868年
AucklandislandMerganser黃嘴秋沙鴨1910年
Huia北島垂耳鴉1907年
ChathamislandBellbird查塔姆吸蜜鳥1906年
ChathamSwan查塔姆天鵝1690年
ZosteropsStrenua塔斯曼繡眼1918年
大洋及島嶼
BoninWoodPigeon小笠原林鴿1900年
ChoiseulCrestedPigeon所羅門冕鴿1910年
TannaDove塔納島鳩1800年
LordHoweIslandPigeon豪勳爵島鴿1853年
GreatAuk大海雀1844年
Steller’sSpectacledCormorant白令鸕鶿1852年
BoninNightKeron博寧島夜鷺1879年
TahitianSandpiper塔西提鷸1800年
ComoroScops0wl喀摩羅角鴞1890年
MauritianBarnOwl馬島倉鴞1700年
NewCaledonianLorikeet新島吸蜜鸚鵡(滅絕年代不詳)
Red-FrontedParakeet豪島紅額鸚鵡1869年
Black-FrontedParakeet塔希提黑頭鸚鵡1850年
NyctlcoraxMegacephalus大頭夜鷺1730年
WhiteGallinule白秧雞1830年
WakeIslandRail威克島秧雞1945年
IwoJimaRail伊沃季馬秧雞1924年
FijiBarred-WingRail斑翅秧雞1965年
SamoanWoodRail西薩摩亞水雞1873年
TahitiRail塔希提秧雞1900年
TristanGalllmmleorIslandHen特里斯坦黑水雞1890年
LordHoweIslandVinous—EintedBlackBird豪勳爵島烏鶇(滅絕年代不詳)
LordHoweIslandFlyCatcher豪島鶲1920年
LordHoweIslandWhiteEye豪島繡眼1923年
LordHoweIslandFantail豪島扇尾鶲1924年
KittLitz’sThrush啟和氏地鶇1828年
BoninIslandGrosbeak笠原臘嘴雀1828年
BayThrush灣鶇1780年
TongaTabuTahitiFlycatcher湯加鶲1800年
LongLoweIslandStarling綠頭輝椋鳥1925年
MysteriousStarling太平洋輝椋鳥1780年
Coues’Gadwall赤膀鴨1874年
FuicaNewtoni馬斯卡林瓣蹼雞1863年
PtilinopusMercierii赤鬃果鳩1922年
AlectroenasNitidissima馬島藍鳩1830年
AlectroenasRodericana羅島藍鳩1670年
ColumbaVersicoler雜色林鴿1889年
CyanoramphusZealandicus紅額鸚鵡1844年
CyanoramphusUlietahus反極綠鸚鵡1774年
LophospittscusMauritianus模里西斯鸚鵡(滅絕年代不詳)
NecropsittacusRodericanus腐屍鸚鵡1731年
AplonisPelzelni暗色輝椋鳥1935年
AplonisCorvina庫賽埃島輝椋鳥1828年
FregilupusVarius留尼旺椋鳥1862年

中國物種

20世紀中國共宣布滅絕十種動物其中部分馬上就要到達50年的期限

新疆虎新疆虎
(1916年滅絕)

原產羅布泊和塔里木河下游,1916年由斯文見於羅布泊、庫爾勒。瑞典探險家斯文在其《羅布泊探險》一書中對當地人描述虎的遺骸被蟻類吞噬的情景進行了記述。
普氏野馬(20世紀60年代滅絕)
普氏野馬,又名蒙古野馬。1881年,俄國的普熱爾瓦爾斯基在新疆發現,將其定名為普氏野馬。1890年,一德國人從中國捕到52匹野馬,長途販運到漢堡後,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後代。但真正野馬的最後一次觀察記錄在20世紀60年代,此後再無蹤跡。
高鼻羚羊(20世紀60年代滅絕)
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等地區有不連續分布,此後再無蹤影。
台灣雲豹(1972年滅絕)
台灣雲豹,又名龜文豹。上個世紀60年代尚有獵取記錄,因森林的砍伐,對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數量直線下降。1972年始,寶島不再有豹。
直隸獼猴(20世紀80年代滅絕)
直隸獼猴曾是中國分布最北的靈長類動物,河北霧靈山便是作為獼猴分布北限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入20世紀後,人們湧入霧靈山地區砍伐,直隸獼猴滅絕於霧靈山。
白頭鸛(滅絕年代不詳)
白頭鸛是一種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內陸沼澤、泛洪區。從上世紀50年代後就一直無野生報導,因此斷定,中國境內可能滅絕。
豚鹿(20世紀70年代滅絕)
豚鹿,中國僅在雲南耿馬和西盟縣邊界發現過。科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調查時僅僅發現了屈指可數的幾隻,上世紀80年代再做調查時,已絕跡。
小齒靈貓(20世紀80年代滅絕)
小齒靈貓,國內僅分布於滇南西雙版納勐臘和勐養。除20世紀70年代在勐臘曾獲2個標本,在景洪、勐養收購到3張皮子外,上個世紀80年代後再無蹤影,估計已經滅絕。
鐮翅雞(2000年宣布滅絕)
鐮翅雞分布於小興安嶺及黑龍江下游,國外見於西伯利亞。1986年、1987年調查時,已無蹤影。2000年新華社發布訊息,黑龍江動物所經5年調查,沒有發現鐮翅雞,當地老百姓也已幾十年沒有見到。
冠麻鴨(20世紀中葉滅絕)
冠麻鴨,又名鳳頭麻鴨,原產中國東北、日本、朝鮮、俄羅斯。人們曾於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別發現過。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參崴出現過一雄二雌三隻,但後又神秘地消失。估計冠麻鴨已於20世紀中葉滅絕。

瀕臨滅絕

世界範圍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
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額部圓而隆起。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皮膚脊與尾鰭相連。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中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蘇門答臘虎在野生狀態下只有20隻。隨著40年代巴厘虎和70年代裡海虎的滅絕,人們預計,這一物種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在地球上消失。
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說什麼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奧里諾科鱷魚:南美洲體形最大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12種最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ormonkseal)據專家估計,世界上僅有500隻,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灘生態環境變壞的影響,被漁民大量捕殺。
小嘴狐猴(Mouselemur)世界最小的猴類,生活在馬達加斯加。
蘭.坎皮海龜(L.Kemp’sRidleyTurtle)目前全世界範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唯一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奧瑞納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僅有250~700隻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內瑞拉境內。
泰國豬鼻蝙蝠
夏威夷蝸牛
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現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
斯比克斯鸚鵡:
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目前被人俘獲的大約31隻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唯一希望。

中國範圍

蜂猴蜂猴
獸綱(綱)
靈長目Primates(目)
懶猴科(科)
蜂猴(所有種)Nycticebusspp.(英文名)Ⅰ(保護級別)
猴科
短尾猴MacacaarctoidesⅡ
熊猴MacacaassamensisⅠ
台灣猴MacacacyclopisⅠ
獼猴Macacamulatta
豚尾猴MacacanemestrinaⅠ
藏酋猴MacacathibetanaⅡ
葉猴(所有種)Presbytisspp.Ⅰ
金絲猴(所有種)Rhinopithecusspp.Ⅰ
猩猩科
長臂猿(所有種)Hylobatesspp.Ⅰ
鱗甲目Pholidota
鯪鯉科
中華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Ⅱ
食肉目
犬科
豺CuonalpinusⅡ
熊科
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Ⅱ
棕熊UrsusarctosⅡ
(包括馬熊)(U.a.pruinosus)
馬來熊HelarctosmalayanusⅠ
浣熊科
小熊貓AilurusfulgensⅡ
大熊貓科
大熊貓AiluropodamelanoleucaⅠ
鼬科
石貂MartesfoinaⅡ
紫貂MarteszibellinaⅠ
黃喉貂MartesflavigulaⅡ
貂熊GuloguloⅠ
水獺(所有種)Lutraspp.Ⅱ
小爪水獺AonyxcinereaⅡ
靈貓科
斑林狸PrionodonpardicolorⅡ
大靈貓ViverrazibethaⅡ
小靈貓ViverriculaindicaⅡ
熊狸ArctictisbinturongⅠ
貓科
草原斑貓Felislybica(F.silvestris)Ⅱ
荒漠貓FelisbietiⅡ
叢林貓FelischausⅡ
猞猁FelislynxⅡ
兔猻FelismanulⅡ
金貓FelistemminckiⅡ
漁貓FelisviverrinusⅡ
雲豹NeofelisnebulosaⅠ
豹PantherapardusⅠ
虎PantheratigrisⅠ
雪豹PantheraunciaⅠ
鰭足目(所有種)Ⅱ
海牛目
儒艮科
儒艮DugongdugongⅠ
鯨目Cetacea
喙豚科
白鰭豚LipotesvexilliferⅠ
海豚科
中華白海豚SousachinensisⅠ
其他鯨類(Cetacea)Ⅱ
長鼻目Proboscidea
象科Elephantidae
亞洲象ElephasmaximusⅠ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馬科
蒙古野驢EquushemionusⅠ
西藏野驢EquuskiangⅠ
野馬EquusprzewalskiiⅠ
偶蹄目Artiodactyla
駝科
野駱駝Camelusferus(C.bactrianus)Ⅰ
鼷鹿科
鼷鹿TragulusjavanicusⅠ
麝科
麝(所有種)Moschusspp.Ⅰ
鹿科
河麂HydropotesinermisⅡ
黑麂MuntiacuscrinifronsⅠ
白唇鹿CervusalbirostrisⅠ
馬鹿CervuselaphusⅡ(包括白臀鹿)(C.e.macneilli)
坡鹿CervuseldiⅠ
梅花鹿CervusnipponⅠ
豚鹿CervusporcinusⅠ
水鹿CervusunicolorⅡ
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Ⅰ
駝鹿AlcesalcesⅡ
牛科
野牛BosgaurusⅠ
野犛牛Bosmutus(B.grunniens)Ⅰ
黃羊ProcapragutturosaⅡ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Ⅰ
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Ⅱ
鵝喉羚GazellasubgutturosaⅡ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Ⅰ
高鼻羚羊SaigatataricaⅠ
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Ⅰ
鬣羚CapricornissumatraensisⅡ
台灣鬣羚CapricorniscrispusⅠ
赤斑羚NaemorheduscranbrookiⅠ
斑羚NaemorhedusgoralⅡ
塔爾羊HemitragusjemlahicusⅠ
北山羊CapraibexⅠ
岩羊PseudoisnayaurⅡ
盤羊OvisammonⅡ
兔形目
兔科
海南兔LepuspeguensishainanusⅡ
雪兔LepustimidusⅡ
塔爾木兔LepusyarkandensisⅡ
齧齒目
松鼠科
巨松鼠RatufabicolorⅡ
河狸科
河狸CastorfiberⅠ
鳥綱
鸊鷉目
鸊鷉科
角鸊鷉PodicepsauritusⅡ
赤頸鸊鷉PodicepsgrisegenaⅡ
鸌形目
信天翁科
短尾信天翁DiomedeaalbatrusⅠ
鵜形目
鵜鶘科
鵜鶘(所有種)Pelecanusspp.Ⅱ
鰹鳥科
鰹鳥(所有種)Sulaspp.Ⅱ
鸕鷀科
海鸕鷀PhalacrocoraxpelagicusⅡ
黑頸鸕鷀PhalacrocoraxnigerⅡ
軍艦鳥科
白腹軍艦鳥FregataandrewsiⅠ
鸛形目
鷺科
黃嘴白鷺EgrettaeulophotesⅡ
岩鷺EgrettasacraⅡ
海南虎斑鳽GorsachiusmagnificusⅡ
小葦鳽IxbrychusminutusⅡ
鸛科
彩鸛IbisleucocephalusⅡ
白鸛CiconiaciconiaⅠ
黑鸛CiconianigraⅠ
䴉科
白䴉ThreskiornisaethiopicusⅡ
黑䴉PseudibispapillosaⅡ
朱䴉NipponianipponⅠ
彩䴉PlegadisfalcinellusⅡ
白琵鷺PlatalealeucorodiaⅡ
黑臉琵鷺PlataleaminorⅡ
雁形目
鴨科
紅胸黑雁BrantaruficollisⅡ
白額雁AnseralbifronsⅡ
天鵝(所有種)Cygnusspp.Ⅱ
鴛鴦AixgalericulataⅡ
中華秋沙鴨MergussquamatusⅠ
隼形目
鷹科
金雕AquilachrysaetosⅠ
白肩雕AquilaheliacaⅠ
玉帶海雕HaliaeetusleucoryphusⅠ
白尾海雕HaliaeetusalbcillaⅠ
虎頭海雕HaliaeetuspelagicusⅠ
擬兀鷲PseudogypsbengalensisⅠ
胡兀鷲GypaetusbarbatusⅠ
其他鷹類(Accipitridae)Ⅱ
隼科(所有種)Ⅱ
雞形目
松雞科
細嘴松雞TetraoparvirostrisⅠ
黑琴雞LyrurustetrixⅡ
柳雷鳥LagopuslagopusⅡ
岩雷鳥LagopusmutusⅡ
鐮翅鳥FalcipennisfalcipennisⅡ
花尾榛雞TetrastesbonasiaⅡ
斑尾榛雞TetrastessewerzowiⅠ
雉科
雪雞(所有種)Tetraogallusspp.Ⅱ
雉鶉TetraophasisobscurusⅠ
四川山鷓鴣ArborophilarufipectusⅠ
海南山鷓鴣ArborophilaardensⅠ
血雉IthaginiscruentusⅡ
黑頭角雉TragopanmelanocephalusⅠ
紅胸角雉TragopansatyraⅠ
灰腹角雉TragopanblythiiⅠ
紅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Ⅱ
黃腹角雉TragopancabotiⅠ
虹雉(所有種)Lophophorusspp.Ⅰ
藏馬雞CrossoptiloncrossoptilonⅡ
藍馬雞CrossoptilonaurtunⅡ
褐馬雞CrossoptilonmantchuricumⅠ
黑鷳LophuraleucomelanaⅡ
白鷳LophuranycthemeraⅡ
藍鷳LophuraswinhoiiⅠ
原雞GallusgallusⅡ
勺雞PucrasiamacrolophaⅡ
黑頸長尾雉SyrmaticushumiaeⅠ
白冠長尾雉SyrmaticusreevesiiⅡ
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ewlliotiⅠ
黑長尾雉SyrmaticusmikadoⅠ
錦雞(所有種)Chrysolophusspp.Ⅱ
孔雀雉PolyplectronbicalcaratumⅠ
綠孔雀PavomuticusⅠ
鶴形目
鶴科
灰鶴GrusgrusⅡ
黑頸鶴GrusnigricollisⅠ
白頭鶴GrusmonachaⅠ
沙丘鶴GruscanadensisⅡ
丹頂鶴GrusjaponensisⅠ
白枕鶴GrusvipioⅡ
白鶴GrusleucogeranusⅠ
赤頸鶴GrusantigoneⅠ
蓑羽鶴AnthropoidesvirgoⅡ
秧雞科
長腳秧雞CrexcrexⅡ
姬田雞PorzanaparvaⅡ
棕背田雞PorzanabicolorⅡ
花田雞CoturnicopsnoveboracensisⅡ
鴇科
鴇(所有種)Otisspp.Ⅰ
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雉鴴科Jacanidae
銅翅水雉MetopidiusindicusⅡ
鷸科
小勺鷸NumeniusborealisⅡ
小青腳鷸TringaguttiferⅡ
燕鴴科
灰燕鴴GlareolalacteaⅡ
鷗形目
鷗科
遺鷗LarusrelictusⅠ
小鷗LarusminutusⅡ
黑浮鷗ChlidoniasnigerⅡ
黃嘴河燕鷗SternaaurantiaⅡ
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zimmermanniⅡ
鴿形目
沙雞科
黑腹沙雞PteroclesorientalisⅡ
鳩鴿科
綠鳩(所有種)Treronspp.Ⅱ
黑頦果鳩PtilinopusleclancheriⅡ
皇鳩(所有種)Duculaspp.Ⅱ
斑尾林鴿ColumbapalumbusⅡ
鵑鳩(所有種)Macropygiaspp.Ⅱ
鸚形目
鸚鵡科(所有種)PsittacidaeⅡ
鵑形目
杜鵑科
鴉鵑(所有種)Centropusspp.Ⅱ
鴞形目(所有種)Ⅱ
雨燕目
雨燕科
灰喉針尾雨燕HirundapuscochinchinensisⅡ
鳳頭雨燕科
鳳頭雨燕HemiprocnelongipennisⅡ
咬鵑目
咬鵑科
橙胸咬鵑HarpactesoreskiosⅡ
佛法僧目
翠鳥科
藍耳翠鳥AlcedomenintingⅡ
鸛嘴翠鳥PelargopsiscapensisⅡ
蜂虎科
黑胸蜂虎MeropsleschenaultiⅡ
綠喉蜂虎MeropsorientalisⅡ
犀鳥科(所有種)Ⅱ
鴷形目
啄木鳥科
白腹黑啄木鳥DryocopusjavensisⅡ
雀形目
闊嘴鳥科(所有種)Ⅱ
八色鶇科(所有種)Ⅱ
爬行綱
龜鱉目
龜科
地龜GeoemydaspengleriⅡ
三線閉殼龜CuoratrifasciataⅡ
雲南閉殼龜CuorayunnanensisⅡ
陸龜科
四爪陸龜TestudohorsfieldiⅠ
凹甲陸龜ManouriaimpressaⅡ
海龜科
蠵龜CarettacarettaⅡ
綠海龜CheloniamydasⅡ
玳瑁EretmochelysimbricataⅡ
太平洋麗龜LepidochelysolivaceaⅡ
棱皮龜科
棱皮龜DermochelyscoriaceaⅡ
鱉科
黿PelochelysbibroniⅠ
山瑞鱉TrionyxsteindachneriⅡ
蜥蜴目
壁虎科
大壁虎GekkogeckoⅡ
鱷蜥科
中國鱷蜥ShinisauruscrocodilurusⅠ
巨蜥科
巨蜥VaranussalvatorⅠ
蛇目
蟒科
蟒PythonmolurusⅠ
鱷目
鼉科
揚子鱷AlligatorsinensisⅠ
兩棲綱
有尾目
隱鰓鯢科
大鯢AndriasdavidianusⅠ
蠑螈科
細痣疣螈TylototritonasperrimusⅡ
鎮海疣螈TylototritonchinhaiensisⅡ
貴州疣螈TylototritonkweichowensisⅡ
大涼疣螈TylototritontaliangensisⅡ
細瘰疣螈TylototritonverrucosusⅡ
無尾目
蛙科
虎紋蛙RanatigrinaⅡ
魚綱
鱸形目
石首魚科
黃唇魚BahabaflavolabiataⅡ
杜父魚科
松江鱸TrachidermusfasciatusⅡ
海龍魚目
海龍魚科
克氏海馬HippocampuskelloggiⅡ
鯉形目
胭脂魚科
胭脂魚MyxocyprinusasiaticusⅡ
鯉科
唐魚TanichthysalbonubesⅡ
大頭鯉CyprinuspellegriniⅡ
金錢䰾SinocyclocheilusgrahamigrahamiⅡ
新疆大頭魚AspiorhynchuslaticepsⅠ
大理裂腹魚SchizothoraxtaliensisⅡ
鰻鱺目
鰻鱺科
鰻鱺AnguillamarmorataⅡ
鮭形目
鮭科
虎嘉哲羅魚HuchobleekeriⅡ
秦嶺細鱗鮭BrachymystaxlenoktsinlingensisⅡ
鱘形目
鱘科
中華鱘AcipensersinensisⅠ
達氏鱘AcipenserdabryanusⅠ
匙吻鱘科Polyodontidae
白鱘PsephurusgladiusⅠ
文昌魚綱
文昌魚目
文昌魚科
文昌魚BranchiotomabelcheriⅡ
珊瑚綱
柳珊瑚目
紅珊瑚科
紅珊瑚CoralliumⅠ
腹足綱
中腹足目
寶貝科
虎斑寶貝CypraeatigrisⅡ
冠螺科
冠螺CassiscornutaⅡ
瓣鰓綱
異柱目
珍珠貝科
大珠母貝PinctadamaximaⅡ
真瓣鰓目
硨磲科
庫氏硨磲TridacnacookianaⅠ
蚌科
佛耳麗蚌LamprotulamansuyiⅡ
頭足綱
四鰓目
鸚鵡螺科
鸚鵡螺NautiluspompiliusⅠ
昆蟲綱
雙尾目
[[鋏<蟲八>;科]]Japygidae
[[偉鋏<;蟲八>]]AtlasjapyxatlasⅡ
蜻蜓目
箭蜓科
尖板曦箭蜓HeliogomphusretroflexusⅡ
寬紋北箭蜓OphiogomphusspinicorneⅡ
缺翅目
缺翅蟲科
中華缺翅蟲ZorotypussinensisⅡ
墨脫缺翅蟲ZorotypusmedoensisⅡ
蛩蠊目
蛩蠊科
中華蛩蠊GalloisianasinensisⅠ
鞘翅目
步甲科
拉步甲Carabus(Coptolabrus)lafosseiⅡ
碩步甲Carabus(Apotopterus)davidiⅡ
臂金龜科
彩臂金龜(所有種)Cheirotonusspp.Ⅱ
犀金龜科
叉犀金龜AllomyrinadavidisⅡ
鱗翅目
鳳蝶科
金斑喙鳳蝶TeinopalpusaureusⅠ
雙尾褐鳳蝶BhutanitismansfieldiⅡ
三尾褐鳳蝶BhutanitisthaidinadongchuanensisⅡ
中華虎鳳蝶LuehdorfiachinensishuashanensisⅡ
絹蝶科
阿波羅絹蝶ParnassiusapolloⅡ
腸鰓綱
柱頭蟲科
多鰓孔舌形蟲GlossobalanuspolybranchioporusⅠ
玉鉤蟲科
黃島長吻蟲SaccoglossushwangtauensisⅠ

補救措施

保持生物多樣性
“要使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保持一種平衡狀態,適應人類的發展,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人類本身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控制人類自身人口的增長,同時進行有效有序合理的生產方式。”馮偉民說,要想把物種滅絕的速率控制到一定範圍內,必須要充分意識到,過往的生產方式儘管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我們現在的地球鳥語花香,這和過去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不斷改造著地球表面,地球環境現在呈現的多樣性,是經歷了無數災變以後不斷演化的結果。”在馮偉民看來,不僅是科學家,所有人都應該了解地球環境演變的歷史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過程,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轉變生產方式或許是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方法,建設一種資源發展和經濟發展保持雙贏的生產方式才是當務之急。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們會找到新的觀念、生產方式和經濟運作理念嗎?

國家保護

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丹頂鶴等共90多種;國家二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小熊貓、穿山甲、黑熊、天鵝、鸚鵡等共230多種。

一級動物

(包括所有種以及其亞種)
金絲猴金絲猴
蜂猴、熊猴、台灣猴、豚尾猴、葉猴、金絲猴、長臂猿、麝(所有種)、馬來熊、大熊貓、紫貂、貂熊、熊狸、雲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鰭豚、中華白海豚、亞洲象、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馬、野駱駝、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氂牛、普氏原羚、藏羚羊、高鼻羚羊、扭角羚、台灣鬣羚、赤斑羚、塔爾羊、北山羊、河狸、短尾信天翁、白腹軍艦鳥、白鸛、黑鸛、朱䴉、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擬兀鷲、胡兀鷲、細嘴松雞、斑尾榛雞、雉鶉、四川山鷓鴣、海南山鷓鴣、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虹雉、褐馬雞、藍鷳、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黑頸鶴、白頭鶴、丹頂鶴、白鶴、赤頸鶴、鴇、遺鷗、四爪陸龜、黿、鱷蜥、巨蜥、蟒、揚子鱷、新疆大頭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紅珊瑚、庫氏硨磲、鸚鵡螺、中華蛩蠊、金斑喙鳳蝶、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大鯢。

二級動物

哺乳類
短尾猴、獼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包括馬熊)、小熊貓、石貂、黃喉貂、水獺(所有種)、小爪水獺、斑林狸、大靈貓、小靈貓、草原斑貓、荒漠貓、叢林貓、猞猁、兔猻、金貓、漁貓、河麂、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駝鹿、斑羚、藏原羚、鵝喉羚、鬣羚、黃羊、盤羊、岩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鰭腳目(所有種)、鯨目(除一類外其它鯨類)、野豬
爬行類
三線閉殼龜、綠海龜、凹甲陸龜、雲南閉殼龜、大壁虎、山瑞鱉、地龜、太平洋麗龜、玳瑁、棱皮龜
兩棲類
貴州疣螈、大涼疣螈、細痣疣螈、鎮海疣螈、細瘰疣螈、虎紋蛙
鳥類
角鸊鷉、赤頸鸊鷉、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岩鷺、海南虎斑鳽、小葦鳽、彩鸛、白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隼科(所有種)、鷹科其它鷹類、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雪雞、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鴉鵑(所有種)、鴞形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鶴嘴翠鳥、鸚鵡科(所有種)、小杓鷸、白枕鶴、花尾榛雞、黃嘴白鷺、彩䴉、白鷳、黑頸鸕鶿、八色鶇科(所有種)、黑䴉、藍耳翠鳥、鵑鳩(所有種)、黑嘴端鳳頭燕鷗、銅翅水雉、沙丘鶴、黑鷳、鐮翅雞、鴛鴦
無脊椎動物
虎斑寶貝、冠螺、大珠母貝、佛耳麗蚌、偉鋏叭、尖板曦箭蜓、寬紋北箭蜓、中華缺翅蟲、墨脫缺翅蟲、拉步甲、碩步甲、彩臂金龜(所有種)、叉犀金龜、雙尾褐鳳蝶、三尾褐鳳蝶、中華虎鳳蝶、阿波羅絹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