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側褶蛙

金線側褶蛙

金線側褶蛙為蛙科側褶蛙屬的兩棲動物。分布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京。金線側褶蛙是我國的特有物種。

基本信息

簡介

金線側褶蛙金線側褶蛙
金線側褶蛙(RanaplancyiLataste,1880)是金線蛙三大物種之一。在形態特徵上與湖北側褶蛙、福建側褶蛙相近。與這兩個物種統稱為金線蛙,由於形態上很難區分,在傳統分類存在較大分歧,三物種分布範圍還無明確的劃分界定,三個物種的有效性也有待考證。

生物學特徵

金線側褶蛙金線側褶蛙
金線側褶蛙(Pelophylaxplancyi)雄蛙體長SS毫米,雌蛙67毫米左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鼓膜大而明顯,略小於眼徑;背麵皮膚光滑或有疵粒,體側沈粒顯著;背側褶寬而明顯,前端窄,中段寬,直達胯部。後肢較粗短,左右根部不相遇,脛附關節前伸達眼后角;內蹼突極發達,略短於第一趾。背面綠色、暗綠色或橄欖綠色;背側褶及鼓膜棕黃色,四肢背面有棕色斑,大腿後背面雲斑少;有清晰的黃色及醬色縱紋;腹面淡黃色,咽胸部及胯部金黃色。雄性第一指有婚墊;有1對咽側內聲囊,有雄性線。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區的水田、池塘、溝渠的靜水域中,在水草叢生的塘內數量較多。繁殖季節在4-v6月,雌蛙產卵1000粒左右,卵粘附在水生植物上。成蛙主要捕食小型昆蟲及其他小動物。

識別特點

形似黑斑側褶蛙崦略小,但背側褶較寬,色澤金黃亮麗,左、右背側褶間平滑不存在短膚褶;背面綠色無斑;在腿後方有一黃色縱紋,其下鑲有較寬的醬邊緣。雄蛙有一對咽側內聲囊。
金線側褶蛙金線側褶蛙
金線側褶蛙簡稱金線蛙,雖然也被一般人統稱為青蛙,然而只要稍為留間懷下它的背上缺乏黑斑,以及大腿後方一條鮮艷的黃紋,也就很方便地把它同黑斑側褶蛙區別開來了。
金線蛙素來被譽為游泳能手,不但能作標準的蛙式泅泳,還擅於緊閉嘴鼻進行遠距離潛泳,可以長時間不游出水面換氣,甚至還能在水下發出悶聲悶氣的叫聲。它們還是陸地上的跳遠健將,一縱腿就能跳出一米開外,特別當它在岸邊受驚時,常以其美妙的花式跳水之姿躍入水中,便追捕者只能駐足岸上,望池興嘆!它們喜歡居住在長有藕蓮的水池裡,平時大多匍匐在藕葉上,盼顧四周。有時浮身在開闊的湖畔塘邊,只把頭部露出水面,安祥而靜止不動。
金線蛙除了體態輕盈、外貌俊秀、色澤艷麗、惹人喜愛外,還大量捕食螽蚜蟲、蝗蟲、蒼蠅、蜘蛛和小蝸牛等農業害蟲,但是偶而也吞吃魚苗,招致漁民厭煩。它們對於農藥比青蛙更加敏感,難於適應水域的污染,因此在蘇州地區的數量明顯少於青蛙,現已列為江蘇省重點保護的兩棲動物。

繁殖

測定金線側褶蛙成體的8個主要形態指標和雌體的懷卵量後的結果表明,各形態指標均與體長呈正相關,金線側褶蛙雌體的體長和體重均顯著大於雄體.以體長為協變數的協方差分析表明,只有雄體的鼓膜徑顯著大於雌體,而頭長、頭寬、眼徑、前肢長和後肢長不存在明顯的兩性差異.雌蛙懷卵量與自身體重和體長成正相關,表明該蛙通過增加個體大小增加繁殖輸出。

地理分布

分布於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河南、山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

金線側褶蛙分類問題的討論

金線側褶蛙金線側褶蛙
金線蛙是法國自然學家FernandLataste(1847-1934)在1880年根據採集自中國北京的標本命名,學名plancyi是為了紀念動物標本採集者VctorColliedePlancy而命名的,模式標本產地北京,此後為國內外學者所沿用.費梁等(1990)將Pelophylax獨立成屬,並將其學名變更為Pelophylaxplancyi。江建平和周開亞((2001)用12SrRNA基因序列對中國蛙科24種作了系統發生分析,分子證據提示側褶蛙從原來的蛙屬分出具有合理性,支持Pelophylax是一個獨立的屬。

相關詞條

湖北側褶蛙福建側褶蛙 側褶蛙

無尾目百科(二)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翡翠樹蛙
福建側褶蛙
峰斑林蛙
腹斑掌突蟾
腹斑倭蛙
高原林蛙
貢山齒突蟾
掛墩角蟾
洪佛泛樹蛙
橫紋樹蛙
花姬娃
紅蹼樹蛙
黑點泛樹蛙
合征姬蛙
海南湍蛙
滑跖蟾科
黑斑側褶蛙
黑耳蛙
黑蹼樹蛙
花姬蛙
華南雨蛙
華南湍蛙
虎紋蛙
花狹口蛙
桓仁林蛙
合江臭蛙
花齒突蟾
花棘蛙
紅點齒蟾
花細狹口蛙
華西雨蛙
海蛙
黑眶蟾蜍
金線蛙
鋸腿小樹蛙
棘皮湍蛙
棘腹蛙
金線側褶蛙
金江湍蛙
金秀小樹蛙
棘臂蛙
尖舌浮蛙
棘側蛙
景東臭蛙
景東齒蟾
棘指角蟾

九龍棘蛙
肯氏小樹蛙
寬頭短腿蟾
康定湍蛙
綠點湍蛙
隴川小樹蛙
雷山髭蟾
林芝齒突蟾
陸卵跳樹蛙
隆枕蟾蜍
六盤齒突蟾
利川齒蟾
涼北齒蟾
鱗皮厚蹼蟾
龍勝臭蛙
綠臭蛙
隆肛蛙
理縣湍蛙
涼山湍蛙
墨脫小樹蛙
勐養湍蛙
莽山角蟾
孟連細狹口蛙
墨脫棘蛙
勐臘小樹蛙
緬北棘蛙
寧陝齒突蟾
南江角蟾
南江齒蟾
屏邊泛樹蛙
盤谷蟾蜍
普雄齒蟾
秦嶺雨蛙
強婚刺鈴蟾
飾紋姬娃
四川狹口蛙
桑植蛙
塞舌蛙科
山湍蛙
三港雨蛙
沙坪角蟾
雙團棘胸蛙
飾紋姬蛙
沙巴擬髭蟾
史氏蟾蜍

四川湍蛙
天台蛙
台北蛙
頭盔蟾蜍
突肛擬角蟾
凸肛角蟾
威寧蛙
無指盤臭蛙
武夷湍蛙
無斑雨蛙
微蹼鈴蟾
西藏蟾蜍
小角蟾
鄉城齒蟾
細刺蛙
小口擬角蟾
蟼掌突蟾
錫金齒突蟾
小耳湍蛙
小湍蛙
喜山蟾蜍
香港湍蛙
西藏齒突蟾
胸腺齒突蟾
小棘蛙
腺角蟾
小山蛙
小弧斑姬蛙
仙琴蛙
西域湍蛙
圓疣樹蛙
隱耳蟾蜍
疣刺齒蟾
雲南臭蛙
疣足樹蛙
眼斑小樹蛙
棕背蛙
棕點湍蛙
中亞林蛙
中國林蛙
昭覺泛樹蛙
中華蟾蜍
昭平雨蛙
竹葉臭蛙
棕背臭蛙
棕褶樹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