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臭蛙

竹葉臭蛙

竹葉臭蛙為蛙科臭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根據產地,又可分為竹葉臭蛙、小竹葉臭蛙和鴨嘴臭蛙三個物種。

基本信息

簡介

竹葉臭蛙竹葉臭蛙

竹葉臭蛙(學名:Ranaversabilis)為蛙科臭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產地

竹葉臭蛙分布於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海南等地,多生活於植被茂盛的山區溪流或瀑布附近以及常蹲在水邊苔蘚上。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350至135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西龍勝。

分類

根據竹葉臭蛙在我國主要分布在7個省13個居群,可把竹葉臭蛙分為3個形態型
(1)廣西型 
以廣西龍勝(模式標本產地)和金秀標本為代表,還包括貴州雷山、湖南宜章標本;成體體形最大,雌雄幾等大,其體長比為1∶1,蹼寬大為滿蹼(圖1);雄性吻較長,吻端鈍圓略呈盾狀,突出下唇較遠(圖2);前臂粗壯、其寬度為前臂及手長的22.4%,具咽側內聲囊,蝌蚪唇齒式為Ⅰ∶4-4(少數為Ⅰ∶3-3)/Ⅲ:1-1。
(2)福建型 
以福建建陽、崇安、德化標本為代表,還包括安徽黃山、浙江龍泉、建德標本;它們個體最小,雌雄差異較大,體長比為1.22∶1•00,蹼較窄為全蹼(圖1),雄性吻鈍圓不呈盾狀,吻端略突出下唇(圖2);前臂較細、其寬度為前臂及手長的18.2%,具咽側內聲囊;蝌蚪唇齒式為Ⅰ:4-4(少數為Ⅰ:5-5)/Ⅲ:1-1。本型標本特徵與竹葉臭蛙模式系列標本有明顯差異。
(3)海南型 
包括瓊中、白沙、陵水標本。成體體形中等,雌雄差異大,其體長比為1•24∶1•00,蹼較窄為全蹼(圖1);雄性吻鈍圓且呈盾狀,吻端突出下唇甚遠(圖2);前臂較粗為前臂及手長的22•7%,具咽側外聲囊等特徵可分別與廣西和福建兩型標本相區別。

根據以上形態特徵對比,3型標本差異明顯,將福建型和海南型標本分別改訂為小竹葉臭蛙(OdorranaexiliversabilisFei,YeandLi)和鴨嘴臭蛙(OdorrananasutaFei,YeandLi)。

小竹葉臭蛙

小竹葉臭蛙(Odorranaexiliversabilis)的模式標本保存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鑑別特徵 
小竹葉臭蛙與竹葉臭蛙Odorranaversabilis(LiuandHu)相近,但又有所不同。表現在:1)體形小,雄性體長(48•7±2•37)mm(n=20),雌性(58•1±3•04)mm(n=24);2)雌雄體長之比1•19∶1•00;3)頭部適中,不顯窄長;4)吻部不呈盾狀;5)吻端鈍圓,略突出下唇;6)趾間全蹼,蹼緣凹陷較深,第1、5趾外側連線夾角小於90°;7)雄性前臂較細,其寬約為前臂及手長的18•2%;8)背側褶細窄。後者體形大,雄性體長74•0±2•60mm(n=5),雌性(78•7±5•90)mm(n=6);雌雄體長之比為1•06∶1•00;吻較長;吻端鈍圓,略呈盾形,吻端突出於下唇較遠;趾間近滿蹼,蹼寬大,蹼緣凹陷甚淺,第1、5趾外側連線夾角大於90°;前臂粗壯,其寬約為前臂及手長的24•7%;背側褶寬平。
形態描述 
雄蛙體長42•7~52•4(48•7)mm左右,雌性51•8~61•8(58•1)mm左右;頭部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略突出於下唇;吻長遠大於眼徑;吻棱明顯;頰部略向外傾斜,頰面凹入;鼻孔位頭側略近吻端;鼻間距大於眼間距;兩眼之間有1個小白疣;鼓膜明顯,與眼徑的距離約等於鼓膜的1/2;犁骨齒短弱;舌後端缺刻深;眼適中,瞳孔橫橢圓形。

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雄性前臂較雌性略粗壯;指較長,扁平,末端吸盤顯著,吸盤前端較圓,橫徑略小於縱徑或幾相等,為其後指節寬的2倍,第1~4指有腹側溝,兩側溝在頂端幾相連線;指吸盤背面有橫凹陷;第2指短小,明顯短於第1指和第4指,第1指略長於第4指,指長順序為3、1、4、2;關節下瘤發達,指基下瘤明顯;掌突3,扁平,內側者長橢圓形。後肢長,為體長的190%左右,左右跟部重疊;脛跗關節前伸貼體時超過吻端;脛寬為脛長的1/5;足短於脛;第5趾略長於第3趾,達第4趾的第3關節下瘤下方;趾吸盤與指吸盤相同;趾間全蹼,蹼緣凹陷較深,張度較窄,第1、5趾外側連線夾角小於90°,游離緣無緣膜或極窄;外側跖間蹼達跖基部;關節下瘤發達;內跖突橢圓形,低平,外跖突小而圓或不顯。無跗褶。體和四肢背麵皮膚光滑。鼓膜光滑,其後有細小疣粒;頜腺豆形;上唇緣有白色鋸齒狀乳突;背側褶細窄而平直,在眼後方靠近鼓膜邊緣,向後直達胯部;體後端、體側及股後方小疣稀疏;腹麵皮膚光滑。

生活時背面顏色變異較大,多為橄欖褐色、淺棕色、鉛灰色或綠色,有的背上有幾個深藍色或黑褐色斑;吻棱下方、顳部及背側褶為黑褐色縱紋;體側疣粒上有淺黃色斑;眼球虹彩上半部淺黃色,下半部紅棕色與深褐色交織成網紋。上唇緣淺黃色,在頰部呈三角形,頜腺淺黃;四肢背面橫紋黑褐色,前臂2~3條,股、脛、跗各3~5條;股後淺黃色與黑褐色交織成網狀紋;前臂內側淺黃色。體腹面、咽、胸部為褐色或有細小褐色麻斑;腹後部淺黃色或銀灰色,無斑紋;股腹面為鵝黃色。
胸骨 
上胸骨和劍胸骨發達,後者達腹中部,游離於皮膚和腹直肌之間。
第2性徵 
雄蛙前臂較雌性略粗;第1指基部婚墊乳黃色;有1對咽側下內聲囊,聲囊孔小;背、腹側均無雄性線;咽、胸部有細刺跡;無肱前腺。
蝌蚪 
體尾細長,尾末端鈍圓;體尾灰棕色,尾部具褐色雲斑。當全長26•7mm時,頭體長8•8mm,尾長17•9mm,後肢芽長5•7mm(Gosner,1960),唇齒式為Ⅰ:4-4/Ⅲ:1-1;口角及下唇唇乳突1排,參差排列,肛孔位尾基部右側,有短管;出水孔位體左側,無游離管。剛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14mm左右。
生活習性
該蛙生活于海拔600~1525m的森林茂密的山區,成蛙棲息在大、小山溪內,白天常蹲在瀑布下深水凼兩側的大石上或在緩流處岸邊。受驚後即跳入水凼,並游到岸邊石間或石下;有時四肢浸入水中,頭體露出水外。該蛙夜間常攀援在溪邊陡峭的壁上。雌蛙一般反應遲鈍,無逃逸現象。
地理分布
分布於福建(建陽、崇安、德化),浙江(龍泉、建德),安徽(黃山)。

鴨嘴臭蛙

鴨嘴臭蛙(Odorrananasutasp)模式標本保存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鑑別特徵 
鴨嘴臭蛙與竹葉臭蛙Odorranaversabilis(LiuandHu)相近,但有以下不同:1)體形中等,雄性體長(59•2±2•20)mm(n=10),雌性(73•4±0•35)mm(n=2);2)雌蛙明顯大於雄蛙,其體長比1•24∶1•00;3)頭部窄長,吻部長,呈盾狀;4)吻端寬,突出下唇甚遠;5)趾間全蹼,蹼緣凹陷較深,張度較窄,第1、5趾外側連線夾角小於90°;6)雄性具1對咽側下外聲囊。形態描述 
雄蛙體長57•1~63•2(59•2)mm,雌性73•1~73•6(73•4)mm;頭部窄長而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長,呈盾狀,吻端寬,遠突出於下唇;吻長遠大於眼徑;吻稜稜角狀;頰部略向外側傾斜,頰面凹入;鼻孔位頭側吻眼中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兩眼之間有1個小白疣;鼓膜明顯,約為眼徑的1/2,距眼較近,其間距約為鼓膜直徑的1/2;犁骨齒強,兩短列;舌後端缺刻深;眼大,明顯突出頜緣外,瞳孔橫橢圓形。

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雄性前臂較粗壯;指較長,扁平,吸盤顯著,吸盤前端較尖,橫徑小於縱徑,為其後指節寬的2倍,第1~4指有腹側溝,兩側溝在指端幾相連線;指端背面有橫凹陷;第2指較短,短於第1指和第4指,第1和第4指幾相等,指長順序為3、1、4、2;關節下瘤發達,指基下瘤大而明顯;掌突3,扁平,內側者長橢圓形,外側2個幾相連。後肢長,約為體長的181%左右,左右跟部重疊;脛跗關節前伸貼體時達吻端或略超過;脛寬為脛長的1/5;足短於脛;第5趾略長於第3趾或幾等長,達第4趾第2和第3關節下瘤之間;趾吸盤與指吸盤相同;趾間全蹼,蹼緣凹陷較深,張度較窄,第1、5趾外側連線夾角小於90°;外側跖間蹼達跖基部;第1、5趾游離緣具窄的緣膜;關節下瘤發達;內跖突橢圓形,外跖突小而圓;無跗褶。體和四肢背麵皮膚光滑;鼓膜光滑,其後小疣較密;無顳褶;頜腺長形或豆形,甚明顯;沿上唇緣有1排鋸齒狀乳突;背側褶平,體前部背側褶間距寬於體後部間距;體後部、體側及股後方均有分散扁平小疣;體腹麵皮膚光滑。

生活時背面顏色為暗褐色、綠色或褐綠色;頭側、顳部紅棕色,眼球虹彩上半部淺黃色,下半部為紅棕色與黃色交織成網紋。唇緣至頜腺淺黃色,有的個體在頰部擴大成三角形;腹側、股後淺黃色,密布褐色細斑;四肢背面有褐黑色橫紋,股、脛、跗部各3~5條;腹面淺黃色,咽胸部有褐色或褐色麻斑。
胸骨 
上胸骨和劍胸骨發達,後者甚寬大,向後達腹中部,游離於皮膚和腹直肌之間。
第2性徵 
雄蛙吻部長而寬圓,呈盾狀;前臂粗壯;第1指基部有乳黃色婚墊;有1對咽側下外聲囊;背、腹側均無雄性線;上胸軟骨和劍胸軟骨較雌性發達;無肱前腺。
生長環境
該蛙生活于海拔350~850m植被繁茂的山區。成蛙多棲於流溪瀑布下大水凼兩側的岩壁上,受驚擾後即跳入水中,體色常與岩石顏色相近。
地理分布
分布於海南(瓊中、陵水、白沙)。

相關詞條

宜章臭蛙 墨脫臭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