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臭蛙

花臭蛙

花臭蛙(學名:Odorrana schmackeri)}中國特有物種。鼓膜大,約為第三指吸盤的2倍;上眼瞼、體後背部及後肢背面均無小白刺,體側無背側褶;指、趾具吸盤,縱徑大於橫徑,均有腹側溝;體背面為綠色,間以棕褐色或褐黑色大斑點,多近圓形並鑲以淺色邊。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花臭蛙花臭蛙
雄蛙體長45毫米,雌蛙80毫米左右;頭頂扁平,頭長寬幾相等或略長;吻端鈍圓,吻略長於眼徑,吻棱明顯;鼻孔略近吻端,眼間距略小於鼻間距;鼓膜明顯,雄蛙的大,約為眼徑之2/3,雌蛙的則為1/2;犁骨齒強、二斜行;舌後端有缺刻。
指末端成扁平大吸盤,有馬蹄形橫溝將指端分成背腹面;指長,略扁,指長,順序3、4、1、2;關節下瘤明顯,外側三指有指基下瘤。後肢長,為體長的1.75脛跗關節前達鼻孔,左右跟部重疊頗多;趾端吸盤與指端者同;趾間全蹼;內蹠突卵圓形,無外蹠突。
皮膚光滑,體側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兩前眼角之間有一小白粒;顳褶較細;口角後端有二或三顆淺色大疣粒;腹麵皮膚光滑,股後下方有顆粒。
生活時背部為綠色,上面有大棕褐色斑點;緣及體側黃綠,具黑棕色大小不一的斑點;沿體側的斑點排列成直行;四肢深棕色橫紋較寬;股後方為雲斑狀;腹面淺黃色,咽部有淺棕色細點。液浸標本背部淺棕灰色,雜以深色大斑點;腹面白色。雄蛙顯著的比雌蛙小,鼓膜較大,婚墊發達,有一對咽側下外聲囊。
蝌蚪體較平扁,尾長几為體長的兩倍;吻端圓而長,眼位於背側;口寬,位於吻端腹面,唇齒式I:4—4/Ⅲ:1—1,下唇乳突一行作有規律的內外排列,口角部較多;角質頜較細弱。體尾為棕色,尾部後端滿布深色細斑點。

分布

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等地,多見於較開闊的山溪及附近潮濕處以及常蹲在有苔蘚 的岩石上。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00至15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湖北宜昌。

隱存種

花臭蛙在中國的地理分布比較廣泛,隨著不斷深入的野外考察、形態學比較和分子系統學等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臭蛙屬是一個自然

花臭蛙花臭蛙
類群,人們對臭蛙類的認識迅速提高,一些新種和隱存種的發現被大家認識和關注。劉承釗和胡淑琴認為安龍臭蛙Odorranaanlungensis和花臭蛙很相近。費梁等經比較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安徽和福建花臭蛙的形態,發現分布於四川南江萬源的標本應為新種南江臭蛙Odorranananjiangensis。陳曉虹等經與花臭蛙模式產地標本湖北宜昌種群、花臭蛙浙江天目山種群以及部分臭蛙類相比,發現福建武夷山地區臭蛙標本的遺傳分化已達種級水平,應為新種黃崗臭蛙Odorranahuanggangensis,浙江省西天目山的花臭蛙與地模產地花臭蛙以及花臭蛙2個新隱種南江臭蛙和黃崗臭蛙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鑑定為新種天目臭蛙Odorranatianmuii。
目的套用6種胃腸激素抗血清對花臭蛙(Ranaschmackeri)消化道激素陽性細胞進行了免疫組織化學定位。方法SP(Streptavidinperoxidase)免疫組織化學法。結果五羥色胺陽性細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以胃幽門部密度最高,胃體其次,食道和直腸較少;生長抑素陽性細胞主要分布於胃和小腸,其中幽門部較多,食管直腸未見分布。胃泌素陽性細胞只在十二指腸和空腸兩個部位檢測到。而胰多肽、胰高血糖素和P-物質陽性細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見其分布。結論花臭蛙消化道這六種內分泌細胞分布與其他兩棲類動物比較,既顯示了兩棲類動物在生活習性及動物消化生理方面消化道激素陽性細胞分布的某些共性,又顯示了不同物種在消化道的結構特點、生活環境、食性等方面存在的種間差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