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耳蛙

凹耳蛙

凹耳蛙,所屬動物界,為無尾目、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凹耳蛙頭體長雌性32~36 mm,雌性52~60 mm。背面棕色,背部有若干小黑斑,上唇緣有一條醒目黃紋;體側色較淡,散有小黑點;四肢背面有黑色橫紋;腹面淡黃色,咽胸部有棕色碎斑。

基本信息

分布

凹耳蛙(學名:Amolops tormotus)為蛙科湍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浙江安吉縣和建德市以及安徽黃山,一般棲息于山溪附近。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380至7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安徽黃山。

特徵

凹耳蛙凹耳蛙

頭體長雌性32~36mm,雌性52~60mm。背面棕色,背部有若干小黑斑,上唇緣有一條醒目黃紋;體側色較淡,散有小黑點;四肢背面有黑色橫紋;腹面淡黃色,胸部有棕色碎斑。頭扁平,吻棱明顯;瞳孔圓形;鼓膜凹陷,為我國蛙類中唯一具有此特徵者;無顳褶;舌梨形,後端缺刻深。脛跗關節達吻端;跟部重疊較多;指趾端擴大成小吸盤,外側三指有橫溝;趾發達。背面滿布細疣,體側及下腹部疣大,咽胸部平滑;背側褶顯著。雄蛙第一指有灰白色婚墊,鼓膜凹陷深,形成外耳道,有一對咽側下外聲囊。

聽覺特徵

凹耳蛙凹耳蛙

2011年6月14日,《自然—通訊》發表了題為《超聲蛙聽覺頻率靈敏度顯示非同尋常的性別差異》(Ultrasonicfrogsshowextraordinarysexdifferencesinauditoryfrequencysensitivity)的文章,報導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關於“雌蛙對超聲沒有反應”的研究成果。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該所研究員沈鈞賢,其研究表明,僅雄凹耳蛙進化了超聲聽覺

凹耳蛙是中國特有蛙種,由趙爾宓院士和吳貫夫等人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黃山桃花溪邊發現。“這種蛙發出的聲音很特殊,像鳥鳴般的‘嘰嘰’聲,又尖又細,當地人稱它們為‘水吱’”。與其他蛙的鼓膜緊貼在身體表面不同,中國凹耳蛙的鼓膜深入頭腔,具有與鳥類相似的外耳道。目前已知鼓膜下陷的蛙,還有產於婆羅洲的澗蛙。

沈鈞賢等人發現,將雄凹耳蛙求偶聲回放給雌蛙,能夠記錄到雌蛙對正常範圍叫聲的反應,包括趨聲行為,其精度僅略低於雄凹耳蛙;有時還發出雌蛙特有的高頻短聲。雌蛙的高頻回答聲,能召喚相距幾米外的雄蛙,快速跳向雌蛙,這也證實了沈鈞賢他們的推測,“懷卵雌蛙的鳴叫行為,將使得凹耳蛙的繁殖過程更加經濟、有效”。但雌蛙對超聲範圍——頻率高於20千赫的求偶聲並沒有反應。

相比其他絕大多數蛙,凹耳蛙聲通訊的頻率範圍較低(上限在5至8千赫),它們是用高頻聲音進行通訊的一種蛙。沈鈞賢等人的實驗數據表明,雌凹耳蛙的高頻上限約為16千赫,雄蛙則達到35千赫。但雌蛙卻比雄蛙更靈敏——其聽覺閾值比雄蛙低了10分貝還多,而雄蛙聽覺靈敏範圍則向高頻移動。

生活習性

凹耳蛙凹耳蛙

棲息于海拔150-700mm左右丘陵山區小溪岸邊。捕吃昆蟲,多數為害蟲。晚上雄蛙到岸邊高大喬木、灌木上或草叢發出“吱、吱”類似昆蟲的鳴聲。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產卵,解剖6月抱對雌蛙,懷卵數513~863粒,徑2~2.5mm,卵淡黃色。10月以後進入冬眠,翌年4月中旬出蟄。

現狀及保護

致危因素及現狀:就目前所知,本種分布範圍狹窄,數量不多,本種雄性鼓膜深陷形成外耳道,在蛙類中頗為特殊,很有研究價值,屬於珍稀物種,應予保護。

現有保護措施:無。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建議安徽與浙江二省將凹耳蛙列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組織力量調查其分布及數量,並開展保護生物學研究,為進一步提出切實有效保護措施提供依據。

無尾目百科(一)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