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狹口蛙

北方狹口蛙

北方狹口蛙皮膚厚,富有腺體,有利於穴居防禦乾旱;雄蛙腹麵皮膚多有厚的皮膚腺。分布於亞洲東北部,包括朝鮮半島,韓國濟州島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北方狹口蛙北方狹口蛙

北方狹口蛙(Kaloula borealis)分布於中國北方數省,其交配與產卵季節隨雨季遲早而定1)。在北京,一般在7,8月間大雨的晚間產卵,受精卵往往在雨水所形成的臨時性水坑乾涸之前即完成變態,俗稱“雨蛙”(亦稱氣鼓子)。

基本信息

北方狹口蛙北方狹口蛙

物種名稱:北方狹口蛙

拉丁學名:Kaloula borealis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兩棲綱

目:無尾目

科:姬蛙科 Microhylidae 126

形態特徵

北方狹口蛙形態特徵北方狹口蛙形態特徵

齶部橫置的二膚棱明顯。皮膚厚,富有腺體,有利於穴居防禦乾旱;雄蛙腹麵皮膚多有厚的皮膚腺。後肢粗短,蹠突發達,適應於掘土穴居。

分布

北方狹口蛙北方狹口蛙

北方狹口蛙(學名:Kaloula borealis)為姬蛙科狹口蛙屬的兩棲動物。分布於亞洲東北部,包括朝鮮半島,韓國濟州島,和中國大陸,河北山西山東黑龍江遼寧吉林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陝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遼寧丹東。

棲息環境

北方狹口蛙棲息于海拔50-1200m的地區平原和山區,多棲息於水坑或房屋附近的草叢中,土穴內或石下,

繁殖

北方狹口蛙在六七月雨季交配繁殖。雨季過去之後,成年蛙挖洞鑽入地下,到夜晚出來捕獵。生在雨水池,蝌蚪在30天之內成熟,比同地區其它的蛙快很多。

生活習性

北方狹口蛙不善於跳躍,多爬行,平時很難見到它的蹤跡。夏季大雨時,可以聽到雄蛙發出“姆阿-姆阿……”洪亮而低沉的鳴叫聲,一般在雨後第1天傍晚、夜間至第2天早晨數量最多。遇暴雨或大雨,氣溫在20-25℃,水溫在20℃左右,水的pH值為6.5-7,水泡及水溝積水深100-500mm,是北方狹口蛙出現的最佳時機。
北方狹口蛙夏天在田叢中覓食,十月開始入河,喜陸棲,因其後肢有發達的內蹠突,故善於挖土鑽穴,所棲洞穴常深達數尺,受到驚擾時,一邊用蹠突向兩側撥開鬆土,一邊將身體往下蹲埋予土中,最後只露出鼻、眼於穴外。當它被捕獲或遇到敢害侵襲時,常常肚子漲氣如鼓,故有“氣鼓子”之別名。北方狹口蛙冬季多在死水泡澤中越冬,來年四月十五日前後出河。
北方狹口蛙食性有各種昆蟲,如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也食樹根、花草的花、葉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
中國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江蘇、浙江。

繁殖方式

產卵期以雨季到來的早遲而定,常在大雨的夜間產卵,亦有白天產卵者。卵多產於路旁受陽光照射較多的臨時性水坑和水泡子內。交配時,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腋部,腹面有大量粘液,以增強與雌體的附著力,若強行將雌雄二者分開,由於粘液粘性很強,常將雄蛙下頜皮膚粘破。一隻雌蛙每次可連續產卵1500粒左右,卵單生,借帽狀漂浮器浮於水面,可充分吸收陽光和氧氣。其胚胎髮育很快,從產卵至變態成幼蛙,只需20天左右。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在其分布區內較為常見,總體種群數量發展趨於穩定。該種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的破壞和退化。
在中國,該蛙分布區寬,其種群數量甚多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無尾目百科(一)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