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霧臭蛙

光霧臭蛙

光霧臭蛙(學名:Rana kuangwuensis)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光霧山。

基本信息

簡介

光霧臭蛙光霧臭蛙

中文學名:光務(霧)臭蛙
光務臭蛙ranakuangwuensis
學名:Rana kuangwuensis
中文目名:無尾目
中文科名:蛙科
中文屬名:蛙屬
拉丁文目名:ANURA
拉丁文科名:Ranidae
拉丁文屬名:Rana
拉丁文種名:kuangwu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uetHu,1966
1966年,胡淑琴等將采自四川南江縣光霧山的3隻臭蛙標本命名為光霧臭蛙(RanakuangwuensisLiuetHu)。1990年,費梁等建立臭蛙屬(Odorrana),光霧臭蛙更名為O.kuangwuensis。光霧臭蛙區別於綠臭蛙的鑑別特徵為:體形較小,鼓膜及眼間距較大;蹼間具大塊斑紋,股部深淺橫紋清晰;股後無碎斑;後肢腹面具大斑點

形態特徵

頭部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突出於下頜緣;吻棱明顯;頰部略向外側傾斜,頰面凹入較深;吻長大於眼徑,鼻孔位於吻棱下方,開口向後;鼻間距大於眼間距;眼間距大於上眼瞼寬;鼓膜清晰,犁骨齒髮達,兩斜列,呈橢圓形,每個齒上有3~7個小齒突,起自內鼻孔內側緣斜向後中線,犁骨齒間距雄性約為1個齒列長、雌性約為齒列長的1/2;舌大,後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長約為頭體長的1/2;指細長而略扁,末端圓,膨大成吸盤;縱徑大於橫徑;指腹側溝在指頂端不相遇,第1指腹側溝不清晰;吸盤背面有橫凹痕;第3指吸盤縱徑約為鼓膜的73%;指序3、4、2、1,第2指與第1指幾等長;關節下瘤顯著,第2、3、4指具指基下瘤;外掌突呈長圓形。後肢前伸脛跗關節達鼻孔,左、右跟部重疊;趾序4、5、3、2、1,第5趾略長於第3趾,達第4趾前端第2關節下瘤下方;趾端同指端,趾吸盤略小於指吸盤;趾間全蹼,僅第2~4趾末節兩側蹼較窄;外側蹠間蹼達蹠基部;關節下瘤發達;內蹠突長橢圓形,無外蹠突;無跗褶。
背麵皮膚光滑;近體後端有少量大、小圓疣,體側有少量扁平疣;顳褶明顯,口角後方及顳褶後方各有1個大圓疣。肛下方及股後下方密布扁平疣。腹面光滑。
生活時背面綠色,頭部純綠,肩背部及後背有少數黑醬色圓斑;體側散有大的黑色斑;四肢背面綠色與黑醬色橫紋相間排列,橫紋間無雲狀斑,股、脛部橫紋3~4條,跗部2~3條,前臂2~3條;指、趾亦有橫紋;整個股部後下方及腹面,脛部、跗蹠內側和腹面均有清晰的大塊黑色斑。雌性腹面咽喉部紫灰色,腹部略淺,有斑點。雄性腹面灰白色,腹部有少量斑點。液浸標本背面灰褐色,體側及4肢背、腹面深色斑紋醒目。
雄蛙前臂較雌蛙略粗,體側、後背及4肢背面有小白刺;第1指有深褐色大婚墊;無聲囊,無雄性線。雌性腹內卵粒乳黃色。

生活環境

生活在海拔682-790m的山澗溪流內,溪溝相對較寬,溝內多小瀑布、水潭、大石塊,溪水清澈。溪溝兩旁有高大的常綠喬木、灌木和雜草,環境陰暗潮濕。成蛙多棲於急流旁邊長滿苔蘚的石塊上,體背顏色與苔蘚極為相近,或隱蔽於石壁洞穴內。頭部多朝向溪流,稍有驚擾即跳入急流並迅速潛入深水石下。

地理分布

光霧山光霧山
光務臭蛙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四川、湖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光霧山。分布在以下保護區:武夷山(江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