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運動史

西方文化運動史

《西方文化史》(從文明初始至啟蒙運動)是一本系統介紹西方文化的書籍。西方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社會,是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整合形成的。

古希臘文化

古希臘簡介

古代希臘地圖古代希臘地圖

古希臘的地理範圍,除了現在的希臘半島外,還包括整個愛琴海區域和北面的馬其頓和色雷斯、亞平寧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的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古希臘歷史

1. 古希臘文明的興起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麥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麥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因為對這一時期的了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 ,所以又稱“荷馬時代”。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推廣,取代了青銅器;海上貿易也重新發達,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前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誌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2. 希波戰爭
希臘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擴展的同時,西亞的波斯帝國也在擴張,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上的艾奧尼亞希臘諸邦。公元前499年,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米利都等希臘城邦發動起義,得到雅典的支持。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鎮壓起義後,就準備進攻雅典。前490年,波斯大軍渡海西侵,但在馬拉松戰役中被人數居於劣勢的雅典重裝步兵擊敗。希臘人贏得了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勝利。
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50萬大軍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也結成同盟,共御強敵。希臘聯軍的陸軍以斯巴達人為主力,海軍則以雅典艦隊為主。希臘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陸軍,雖然兵敗,但為希臘海軍的集結贏得了時間。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將全城焚毀,但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戰中一舉擊潰波斯海軍,波斯人面臨補給被切斷的危險,不得不撤退。希臘人乘勝追擊,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諸邦。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希臘的勝利告終。
3. 伯羅奔尼撒戰爭
希波戰爭以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雅典海軍是希臘各城邦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雅典的民主制也在伯利克里執政時期達到黃金時代。希波戰爭中,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後逐漸成為雅典實現其霸權的工具。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的霸權,雙方爆發多次摩擦。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底比斯進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正式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依靠其強大的海軍進行封鎖,斯巴達則攻入雅典,試圖迫其決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遂於前421年締結和約。和平未能維持很久,前415年,雅典對西西里島斯巴達的盟邦敘拉古發動大規模遠征,結果以慘敗告終。西西里遠征使雅典元氣大傷,無力抵禦斯巴達的攻勢。前405年,雅典海軍被全殲。次年,雅典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成了希臘的新霸主。斯巴達的霸權也未能長久,希臘各城邦陷入混戰之中。
4. 馬其頓的崛起
馬其頓位於希臘的北部,處於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制權。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即位。亞歷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歷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拒絕。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歷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歷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
5. 影響
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很多知識分子(以僧侶和貴族為主)為了擺脫基督教日益腐朽的世俗化統治與思想禁錮,開始重新學習逐漸被遺忘的古希臘著作,例如《荷馬史詩》、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一些先古基督教會文章。古希臘的精神遺產第一次得到了全面復興和繼承。可是到了18~19世紀,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學者們不再把《聖經》上寫的當作真事,而且把古希臘的知識歸於同類,把前776年第一次奧運會之前的事情統統算為神話,而非歷史。1870年Heinrich Schliemann在希臘Troy出土文物,這一考古發現讓西方人重新認識到古希臘不是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而的確經歷過燦爛的文明。從此學者開始仔細研究古希臘流傳下的著作,區分神話,傳說和歷史。

古希臘數學

古希臘數學分為三個時期
一、從伊奧尼亞學派到柏拉圖學派為止,約為公元前七世紀中葉到公元前三世紀;
二、亞歷山大前期,從歐幾里德起到公元前146年,希臘陷於羅馬為止;
三、亞歷山大後期,是羅馬人統治下的時期,結束於641年亞歷山大被阿拉伯人占領。
古希臘最著名的數學家和貢獻:
丟番圖,被譽為代數學鼻祖;
阿波羅尼奧斯,圓錐曲線的研究;
歐幾里德,著有《幾何原本》,奠下了以後歐洲數學的基礎;
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多個定理,包括勾股定理,並發現無理數;
阿基米德,帶動幾何發展,善用窮舉法、趨近觀念(十分接近現代的微積分)。

古希臘哲學

古典希臘哲學,或稱早期希臘哲學集中在辯論與質詢的任務。在很多方面,它同時為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鋪設了道路。早期希臘哲學家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從未間斷,從早期穆斯林哲學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和現代的普通科學。
1. 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
西方哲學的歷史從古希臘開始,特別是一群通稱為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這不是為了否認其他在古埃及、閃族以及巴比倫文化里出現的早期哲學家而作的謠傳。誠然,每個文化中都存在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而我們有證據證明一些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可能至少接觸過某些埃及和巴比倫思想的作品。然而,早期希臘思想家與他們的前人相比至少增加了一種元素,使他們與前人的思想區分開來。在歷史上,我們首次在他們的作品中發現他們對於世界規律並不是教條式的主張,而包括了他們對這些理論的各種論點。
事實證明了,幾乎所有早期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各種宇宙論是極度和明確的謬誤,但這並不會降低它們的重要性。因為即時以後的哲學家立刻拋棄了前人假設的答案,但他們不能逃避前人所提出的問題:
一切事物從哪來?
它到底是由什麼製造的?
我們如何解釋大量事物組成的本質?
為什麼我們能用單一數學來描述它們?
而希臘哲學家所追隨的形式和傳達他們的答案方法,變得與他們所問的問題一樣重要。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拒絕傳統的神話對他們周遭所見現象的解釋,而贊同更理性的解釋。換言之,他們依靠推論和觀察來闡明圍繞他們周圍的真實自然界,而且他們使用合理的論點突出他們的觀點來告訴他人。儘管哲學家對關於理性和觀察相關重要性尺度有所爭論,但2500年來他們基本上一致使用由前蘇格拉底學派最早發明的方法。
爭議常出現在確定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思想,以及確定他們用以支持自己獨特觀點的論據的方式。這個問題並非來自他們自身或思想上的一些缺陷,純粹是由於他們的歷史與我們相隔太遠的緣故。雖然多數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創作出標誌性的著作,但我們並沒有任何一本著作的完整版本。我們只有後世的哲學家和史學家對其作品的引用,與偶爾發現的原文片段。哲學家們包括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畢達哥拉斯 、艾菲索斯的赫拉克利特、色諾芬尼 、巴門尼德、留基伯、德謨克利特與其他的原子論者、普羅泰戈拉與智者蘇格拉底等。
蘇格拉底(希臘語:Σωκράτης;英語:Socrates,公元前470年 ~ 公元前399年)是一位雅典哲學家,他開創了“倫理哲學”,使古希臘哲學從單純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類本身,成為西方哲學傳統中最重要的偶像。他採用的“詰問式”教育方法對西方的思維方式有極為重要的貢獻。請參看他寫的文章得到更多信息。
柏拉圖(希臘語:Πλάτων;英語:Plato,公元前427年 ~ 公元前347年),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古典希臘哲學家,受教於蘇格拉底,並教導了亞里士多德。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國》(希臘語:Πολιτεία;英語:The Republic)描繪了他幻想的“完美”國家。他也寫了《律法》和許多蘇格拉底的對話錄。柏拉圖在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了蘇格拉底的學生,而且(據他自己敘述)參加了對他老師的審訊,雖然並非由他執行。與蘇格拉底不同,柏拉圖寫下了他的哲學觀點,並留下相當多數量的手稿。請參看他寫的文章得到更多信息。
亞里士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英語:Aristotle,在其它大多數非英語的語言中被稱為Aristoteles,在義大利語則稱為Aristotele,公元前384年 - 公元前322年3月7日)與柏拉圖一起,被稱為對西方思維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兩人之一。
他們的作品,雖然在許多基礎的方面有關連,但在風格和主旨方面卻截然不同。柏拉圖寫下了數打哲學對話錄(以談話的形式來辯論,通常由蘇格拉底以參與者身份出現)和少量信函。雖然早期的對話錄主要是關於獲得知識的方法,而且大多數在最後關於公正和實際的倫理,但他最著名的作品陳述一個關於倫理學、形上學、推論、知識和人類生命的概要觀點。其突出的思想包括,通過直覺(感觀)所獲得的知識總是會留下困惑和不純的觀點,而且對所謂“沉思的心靈能從世界中獲得‘真實’的知識”感到厭煩。只有靈魂能掌握知識的結構、事物的真實本質,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一個充滿瑕疵的拷貝。這樣的知識不僅有倫理的重要性,而且有科學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把柏拉圖視為一個唯心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相比之下,亞里士多德更重視從感觀獲得知識,而且將相對的更多地獲得經驗主義者的現代標籤。因此亞里士多德為之後最終發展進入科學方法的世紀做好了準備。如今仍然存在的亞里士多德作品以論文的形式出現,大部分並未被作者所發行。最重要的包括了物理學、形上學、(尼各馬科)倫理學、政治學、論靈魂(在靈魂之上)、詩學和很多其它的作品。
2. 後來的古典哲學家
西塞羅(希臘語:Κίκερος;英語:Cicero)
基提翁的芝諾(Zeno of Citium)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伊壁鳩魯(希臘語:Επίκουρος;英語:Epicurus)與盧克萊修(Lucretius)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古希臘文學

1、概述
古希臘文學是指古代希臘世界的文學。廣義的古希臘文學涵蓋了從氏族制希臘社會到希臘化時代的文學,持續時間近1000年。古希臘文學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也是歐洲文學的第一個高峰。古希臘文學反映了歐洲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特別體現了古代世界的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古希臘時代顯赫的英雄行為和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深刻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人們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古希臘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幹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特定的地理條件使得古希臘人難以在田地里依靠農耕方式某勝,而是在海上靠經商、做海盜或到海外開闢殖民地來求生存。這種生存環境早就了古希臘人自由奔放、富於想像力、充滿原始欲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臘人追求現世生命價值、注重個人地位和個人尊嚴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古希臘文學和藝術具有豐富多彩、雄大活潑的特徵,具有人類社會童年時代天真爛漫的特徵。
由於古希臘海灣、海島眾多,航海業發達,因此同其他地區,特別是同埃及和西亞各國有著廣泛的商業、文化聯繫。早在古希臘文明誕生之前,在西亞的兩河流域的峽谷里就連綿不斷的產生了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那裡已經具備了較先進的書寫、冶金、紡織等手工藝術,數學、天文學、建築學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地處北非的埃及,在工業、農業、科學、文學藝術方面也出現了古代罕見的奇蹟。這一切都對希臘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希臘人從古老的東方文化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以滋潤自己,希臘文學也具有顯著的東方色彩。
古希臘文學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宇宙、自然與人生的理解與思考,其中蘊涵著他們較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內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測,大自然不可駕馭,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們形成了帶有宗教宿命論色彩的“命運觀”。體現在文學中,命運對人具有絕對的控制性和不可改變性,人必須服從命運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範圍內發揮最大的才幹與潛能,隨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獨立不羈、狂歡取樂、享受人生的個體本位意識,而在困難面前又表現出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精神。威力無窮的命運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困惑與恐懼,也培養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精神。此外,他們在與命運抗爭中激發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臘文學正是在描寫人對現世價值的追尋、人與命運的矛盾和抗爭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潑與美麗,表現了人類童年時期的自由、樂觀與浪漫。生命意識、人本意識和自由觀念是古希臘文學的基本精神,以後也成了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基本核心。
2、發展
·英雄時代
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是古希臘世界從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史稱“英雄時代”,又稱“荷馬時代”,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是神話和史詩。
古希臘神話
古希臘神話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精神產物,是古希臘人集體創造的,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學形式,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以前。它在希臘原始初民長期口口相傳的基礎上形成基本規模,後在荷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它產生和反映的地理位置是西起希臘半島,東至小亞細亞半島,南到克里特島的廣大愛琴海地區。希臘神話是一個廣闊浩繁的系統,支脈派系龐雜,傳說故事眾多,並不完全一致。但它具有明顯的家族色彩,包孕著一條血緣的紐帶,存在一個基本脈絡,大體可分為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大部分。
希臘神話中的神祗像人一樣,有情慾,有善惡,有計謀,互有血緣關係,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天父宙斯就經常下界追逐引誘凡間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則如同一個妒忌心極強的女人一樣迫害她的情敵。但神祗和人的區別也很明顯:長生不老,可隨意變形,各具特殊本領和巨大威力,其好惡態度對下界人類的生殺禍福起著決定作用。其中地位最顯赫的神是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十二個主神。
英雄傳說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後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過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傳說以不同的家族為中心形成許多系統,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傳說,忒修斯的傳說,伊阿宋的傳說等等。希臘神話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職責以及故事情節都有發展變化。可以說古希臘神話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後世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曾從古老的神話中汲取養分。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的正式的書面文學作品。史詩包括兩部,分別是《伊利亞特》 (一譯《伊利昂紀》)和《奧德賽》(一譯《奧德修紀》),相傳作者是大致生活於公元前10世紀至8世紀之間的盲人詩人荷馬,不過目前更流行的觀點是《荷馬史詩》是包括荷馬在內的許多人集體創作並反覆修改過的。
《伊利亞特》共24卷,15693行,取材於希臘神話中“不和的金蘋果”的傳說。相傳阿喀琉斯的父母舉行婚禮的時候忘記邀請不和女神厄里斯,憤怒的復仇女神在宴席上扔下一個金蘋果,上寫“贈給最美的女子”,引發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阿芙羅狄忒之間的爭奪,並最終導致特洛伊戰爭的爆發。史詩以特洛伊戰爭中希臘聯軍統率阿迦門農奪走勇將阿喀琉斯寵愛的女俘,阿喀琉斯因憤怒而不再參戰這一情節為楔子,描寫阿喀琉斯的憤怒以及此後51天之內發生的事情。
《奧德賽》的故事發生在緊接著特洛伊戰爭之後的10年中。特洛伊戰爭中為希臘聯軍獻木馬記的奧德修斯因冒犯海神波塞冬而在海上遇難,滯留異鄉,他以無比的英雄氣概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回家和妻兒團聚。
《荷馬史詩》的主題是歌頌希臘民族的光榮史跡,讚美勇敢、正義、無私、勤勞等善良品質,謳歌克服一切困難的樂觀精神,肯定人與生活的價值。但史詩也具有濃厚的宿命論色彩,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常常是神與神之間鬥爭的縮影。但史詩對戰爭本身很少作正義與否的價值判斷,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在語言上,《荷馬史詩》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修辭技巧相當成熟,敘事結構也非常合理。荷馬善用比喻來描寫人物及刻畫宏闊的社會、歷史場面。儘管其中不乏冗長多餘的華麗辭藻,但這是所有古代文學的特點。在這一時期的詩人除荷馬外,赫西俄德也非常著名。他大致生活於公元前8世紀末至7世紀初。他的代表作包括教諭詩《農作與時日》和《神譜》。他的創作風格和荷馬非常相似,語言上有模仿《荷馬史詩》的痕跡。
·大移民時代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史稱古希臘歷史的“大移民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學主要成就包括抒情詩和寓言。
抒情詩
古希臘抒情詩包括多種題材,主要分為雙行體詩、諷刺詩、琴歌和牧歌。其中寫雙行體詩的古希臘詩人眾多,最早的詩人據傳是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的卡利諾斯,但是最擅長寫此詩體的則是西摩尼德斯(前556~前466年)。雅典民主制度的創建者梭倫也寫過不少詩歌。然而古希臘抒情詩中,成就最高的卻是琴歌,是一種伴隨著音樂的歌曲類詩體。琴歌可分為兩種,一是獨唱體,一是合唱體。
獨唱體琴歌的代表人物是女詩人薩福(前612年~?)。她在雅典的民主派和貴族派的政治鬥爭中被迫流亡國外,後來在故鄉萊斯博斯島創建音樂學校。她一共創作了9卷詩,但留存下來的只有兩首是完整的,其餘都是一些殘篇。她的語言艷麗無比,情調傷感,感情真摯,題材上多描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如她的名作《致阿那克托里亞》,沉痛哀惋,感人肺腑。據說薩福是個同性戀者。她的許多詩作均於1703年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被公開焚毀。然而在古代希臘世界,薩福的地位極高,曾被柏拉圖稱為“第十個繆斯”。
除薩福外,阿爾凱奧斯阿那克里翁也非常擅長寫獨唱體琴歌。阿爾凱奧斯和薩福過從甚密,但聲名略遜於薩福。他的創作大多數是政治和戰爭題材,體現了琴歌中剛猛的一面。後世評論家認為正是他和薩福兩個人使古希臘抒情詩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阿那克里翁則由於投靠王室,充當御用詩人而名聲不佳。他的作品通俗流暢,對16世紀之後的歐洲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至於合唱體琴歌,成就最高的詩人是品達(前518~前442年)。他曾受教於雅典的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其詩作的主題多半是歌頌神、歌頌奧林匹克運動的。他一生共創作詩歌17卷,現存4卷完整的競技勝利者頌(總計45首詩)。品達的詩歌對後世影響非常大,彌爾頓、歌德等都曾有意模仿過他的風格。
《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世紀上半葉的一個獲釋的奴隸,聰明絕頂,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寓言故事,但現在傳世的只有公元前4世紀的一些古代作家整理編纂的120餘則。不過根據考證其中有很多故事可能來源於亞洲或非洲,並非伊索所作。伊索寓言主要是通過一些動物的言行來寄寓道德教諭,著名的故事包括“獅子和老鼠”、“狐狸和仙鶴”、“披著羊皮的狼”和“狐狸和葡萄”等。伊索寓言通常短小精悍,思想性頗強,體現了古代希臘人的智慧,對後世全世界的文學都產生了影響。
·民主時代
所謂的“民主時代”,是指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這段時期。這一時代是古希臘世界的全盛時期,各城邦都得到繁榮的發展,而地處海灣、交通便利的雅典在工商業方面日益發達,並建立了奴隸主民主制。在雅典,國家不設國王,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公民大會,大會由公民抽籤產生,共同對國家事務進行商議。此外,對外戰爭的勝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種繁榮的局面。公元前5世紀初,希臘和波斯之間的經濟和政治矛盾引起希波戰爭,希臘人在馬拉松戰役和薩拉米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而戰後許多希臘城邦成立海上同盟,以防禦波斯侵略,雅典成為盟主。此後,雅典的經濟和政治日益欣欣向榮,也迎來了古希臘文學的黃金時代。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僅是古代希臘的典範,而且是整個古代世界的典範。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僅是人類歷史的首創,而且直接影響了後世西方的政治制度。在現代西方國家語言裡,如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等語言中的“民主”一詞,都是從古希臘語的“demokratia”一詞演變而來。古希臘語中的“demokratia”一詞,由“demos”和“Kratos”兩部分構成,“demos”的意思是“人民”、“地區”,“kratos”的意思是“統治”、“管理”,因此所謂“民主”是指“人民的統治”或者“人民的管理”。
雅典實行民主化程度最高的“直接民主制”。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所有的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抽籤選舉方式(十將軍除外)擔任政府中的各級官職。雅典的政府官員都有任期,通常為一年,而且大多數的官職,不得連選連任,以避免結黨營私。雅典還實行委員會制,凡是重大事務均由集體作出決定,由集體負責。而不是由一個人說了算,從而避免了專制獨裁和官僚主義。為了保證民主政治不受侵害,從克利斯提尼時代開始,雅典還制定了陶片放逐法,用陶片投票選舉出可能對雅典的民主政治構成威脅的人。如果某人得票數超過6000,就會被放逐到國外,10年以後才能返回,從而使政治野心家無機可乘。這一時期古希臘文學成就最高的是戲劇。
古希臘悲劇
古希臘悲劇起源於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慶典活動。在古希臘世界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這種原始的祭祀活動逐漸發展成一種有合唱歌隊伴奏,有演員表演並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環境的藝術樣式,這就是西方戲劇的雛形。古希臘戲劇大都取材於神話、英雄傳說和史詩,所以題材通常都很嚴肅。亞里士多德曾在《詩學》中曾專門探討悲劇的含義。他認為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淨化。悲劇中描寫的衝突往往是難以調和的,具有宿命論色彩。悲劇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氣概,卻總是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遭遇失敗。
最早的悲劇作家包括“戲劇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戲劇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悲劇作家則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三人。 古希臘歷史上誕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劇詩人,他們代表了古希臘悲劇藝術“興起——繁榮——衰落”各個時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1)埃斯庫羅斯(前525~前456年)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悲劇作家。他對古希臘悲劇最大的貢獻是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個演員,改變了過去古希臘戲劇中只有一個演員和歌隊共同演出的傳統模式,為戲劇情節的發展和戲劇道白的豐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條件。埃斯庫羅斯已知劇名的作品共80部,其中只有7部傳世,包括《俄瑞斯忒亞》三聯劇(《阿迦門農》、《奠酒人》和《復仇女神》)、《乞援人》、《波斯人》、《七將攻忒拜》和《普羅米修斯》 。埃斯庫羅斯是整個古希臘戲劇的第一位大師,對整個西方戲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

(2)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年)是雅典民主全盛時期的悲劇作家。他在27歲首次參加悲劇競賽,即戰勝了埃斯庫羅斯。阿里斯托芬稱讚他“生前完滿,身後無憾”。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寫過100餘部戲劇,卻只有7部傳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王》 。其中《俄底浦斯王》被認為是古希臘悲劇的典範。索福克勒斯的悲劇往往被稱為“命運悲劇”,即通常表現個人意志行為與命運之間的衝突。
(3)歐里庇得斯(前485~前406年)是雅典奴隸制民主國家危機時代的悲劇作家。他一生從未參與過任何政治活動,而是醉心於哲學思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許多問題,包括神性與人性、戰爭與和平、民主、婦女問題等等。他一生共創作了80餘部悲劇,有18部傳世。其中最優秀的包括《美狄亞》、《特洛伊婦女》等。歐里庇德斯所處的時代是雅典由表面繁榮逐漸走向動盪的時代。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信仰危機和道德淪喪現象出現。在歐里庇德斯的戲劇中,可以清晰的感到劇作家對希臘政治現實的懷疑態度。 《美狄亞》被認為是古希臘最動人的悲劇之一,也是西方文學中第一次把婦女作為主要角色來塑造。由於歐里庇得斯的戲劇風格和傳統的悲劇風格不同,因此他生前並不出名,死後名聲卻很大,他的戲劇對希臘化時期的新戲劇、羅馬文學和後世歐洲文學都有很大影響。
古希臘悲劇主要不是寫悲,而是在於表現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思想。根據亞里斯多德定義,古希臘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淨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衝突成了人和命運的衝突”。
古希臘喜劇
古希臘喜劇起源於祭祀酒神的狂歡歌舞和民間滑稽戲。公元前487年,雅典正式確定在春季酒神節慶中增加喜劇競賽項目。古希臘喜劇大半是政治諷刺劇和社會諷刺劇,產生於言論比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喜劇具有較強的批判性,尤其擅長諷刺當權人物。這時的喜劇被稱為“舊喜劇”。公元前5世紀雅典曾產生過三大喜劇詩人,分別是克拉提諾斯、歐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有作品傳世。
阿里斯托芬(前446~前358年)生活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雅典的城邦文明正在衰落之中,雅典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政治派系等現象,這些都稱為劇作家創作的素材。阿里斯托芬一生共寫過44個喜劇劇本,但完整流傳下來的只有11部,比較著名的包括《巴比倫人》、《雲》、《鳥》、《騎士》、《阿卡奈人》等。其中《鳥》是最優秀的作品,也是古希臘現存的結構最完整的寓言喜劇,是烏托邦喜劇的濫觴。阿里斯托芬是整個歐洲的喜劇之父,正是他奠定了西方文學中喜劇以滑稽形式表現嚴肅主題的傳統。
·希臘化時代
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整個希臘,並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將希臘文明傳播至東方,史稱希臘化時代。此時的古希臘文學已經接近尾聲,希臘文明的中心也逐漸由雅典遷移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這一時期希臘文學的特點是脫離現實,講求辭藻,追逐傷感情調。比較有成就的領域是新喜劇和田園詩。所謂新喜劇,是相對於阿里斯托芬時代的“舊喜劇”而言的,其特徵是不談政治,迴避嚴肅話題,而更多的表現社會風俗,用曲折的情節和雅致的風格取悅觀眾。米南德(前342~前292年)是古希臘新喜劇的先驅和代表人物,共寫過105部喜劇。他的很多作品都完整流傳下來,包括《恨世者》、《薩摩斯女子》等。米南德的喜劇往往有比較複雜的愛情背景,特別注重劇中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刻的影響了17世紀英國劇作家。忒奧克里托斯(前310~前250年)是希臘化時代田園詩的首創者。他詩風活潑、優美,現存完整詩篇30首。古羅馬的維吉爾就曾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著名的《牧歌》。這一時期著名的詩人還包括阿波羅尼俄斯等。

古希臘建築

1、古希臘建築的概貌
在建築方面,古希臘人的遺產可以認為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希臘建築所包含的形象模型。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裝飾物術語、雕塑以及風格,多多少少被全盤接受,或者斷斷續續被使用和廢棄。即使失寵,也不能輕率斷定它們已經從西方建築師們的資料庫中完全消失了。希臘建築留傳於世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希臘人對建築的本質看法。建築形式總是讓人被動地接受,而關於建築的本質看法只能意會於心,而本能經常發現於一些顯而易見的地方。人們知道要恰當設計一個建築物的維度,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比例。這種觀點是希臘人的,不管在本質上,還是在選擇適當的比例上。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再次現身,有時建築形式的完美性不厭其煩地重複一些偏愛的形狀。
現存的建築物遺址主要就是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公共建築,其中尤以神殿為一個城邦的重要活動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時期建築的風貌。古希臘人的生活受控於宗教,所以理所當然的,古希臘的建築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希臘神殿莫屬。古希臘人認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他們認為供給神居住的地方也不過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級的住宅。所以,希臘最早的神殿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殿建築的標準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希臘神殿建築總的風格是莊重典雅,具有和諧、壯麗、崇高的美。這些風格特點在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
2、古希臘建築的特點
根據所遺留下來的希臘建築,我們可以歸納出古希臘建築的幾大特點。

古希臘建築平面圖古希臘建築平面圖

(1)平面構成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廳堂,大殿,周圍是柱子,可統稱為環柱式建築。這樣的造型結構,使得古希臘建築更具藝術感。因為在陽光的照耀下,各建築產生出豐富的光影效果和虛實變化,與其他封閉的建築相比,陽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閉牆面的沉悶之感,加強了希臘建築的雕刻藝術的特色。
(2)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種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愛奧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這四種柱式是在人們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後面的柱式總與前面柱式之間有一定的聯繫,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而貫穿四種柱式的則是永遠不變的人體美與數的和諧。柱式的發展對古希臘建築的結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且對後來的古羅馬,歐洲的建築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3)建築的雙面披坡屋頂形成了建築前後的山花牆裝飾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臘建築中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裝飾手法,創造了獨特的裝飾藝術。
(4)由平民進步的藝術趣味而產生的崇尚人體美與數的和諧。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無論是雕刻作品還是建築,他們都認為人體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築師維特魯威轉述古希臘人的理論:“建築物……必須按照人體各部分的式樣制定嚴格比例。” 所以,古希臘建築的比例與規範,其柱式的外在形體的風格完全一致,都以人為尺度,以人體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它們的造型可以說是人的風度、形態、容顏、舉止美的藝術顯現,而它們的比例與規範,則可以說是人體比例、結構規律的形象體現。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
(5)建築與裝飾均雕刻化。希臘的建築與希臘雕刻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可以說,希臘建築就是用石材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從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鏇渦,科林斯式柱式柱頭上的由忍冬草葉片組成的花籃,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態自如的少女,各神廟山牆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由此可見,雕刻是古希臘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雕刻創造了完美的古希臘建築藝術,也正是因為雕刻,是希臘建築顯得更加神秘,高貴,完美和諧。

古希臘建築:巴特農神廟古希臘建築:巴特農神廟

3、古希臘建築的影響
公共活動的需要是公共建築大量興建的重要原因。現存的建築物遺址,如神廟、劇場、競技場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臘人的藝術趣味。其最突出的建築語彙――建築中的四種柱式,陶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式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令古希臘建築留下了獨特且不朽的丰姿。其所崇尚的人體美使希臘建築無論從比例還是外形上都產生了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建築上的浮雕更是令建築物生機勃勃,充滿了藝術感。所以,想要研究古希臘的藝術史,希臘建築就是一切藝術的研究起點,因為它包含的並不僅僅是如何建起一座令後人驚嘆不已的建築物,它包含的還有古希臘人的審美觀念,雕刻藝術。古希臘建築是人類發展歷史中的偉大成就之一,給人類留下了不朽的藝術經典之作。其建築語彙深深地影響著後人的建築風格,它幾乎貫穿在整個歐洲兩千年的建築活動中,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還是團隊精神時期都可見到希臘語彙的再現。古羅馬的建築受古希臘建築影響最深,羅馬時期還發展出了自己的一種混合柱式,來源都取自於希臘柱式。
古希臘建築風格特點主要是和諧、單純、莊重和布局清晰。而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同時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其中古希臘建築史上產生了帕提農神殿、宙斯祭壇(帕加馬)這樣的藝術經典之作,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同時對世界建築藝術有著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如果我們說,古希臘的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泉與寶庫,那么,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則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古希臘建築通過它自身的尺度感,體量感,材料的質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築自身所載的繪畫及雕刻藝術給人以巨大強烈的震撼,它強大的藝術生命力令它經久不衰。它的樑柱結構,它的建築構件特定的組合方式及藝術修飾手法,深深地久遠地影響歐洲建築達兩千年之久。因此我們可以說,古希臘的建築是西歐建築的開拓者。
古希臘建築年表

時間建築
公元前2000年青銅時代中期和米諾斯中期、克里特文明:克里特的大型宮殿
公元前1800年 小亞細亞的赫提王國:特洛伊最早的建築遺址
公元前1600年青銅時代晚期和米諾斯晚期、克諾索斯的霸權:赫提城堡、提林斯和麥西尼的宮殿城堡、邁錫尼的王室陵墓、邁錫尼的阿特柔斯的寶庫
公元前1400年 特洛伊德麥加隆
公元前1300年 特洛伊戰爭、克諾索斯的衰落
公元前1100年 邁錫尼的衰落、黑暗時代的開始和希臘的起源
公元前1000年 希臘在愛奧尼亞建立最早的殖民地:對神靈的祭禮、最早的磚坯和木質結構的麥加隆
公元前776年
最早的奧林匹亞運動會和希臘編年史的開始:奧林匹亞聖地最早的建築遺蹟
公元前753年羅馬城的建立、詩人荷馬和赫西奧德時代、希臘在西西里島、義大利西班牙等地廣泛殖民:木質結構神廟的最早的列柱廊
公元前600年城邦的政治權力、希臘民主政治的開端、薩摩斯島的畢達哥拉斯:古老藝術時期的開始、最早用雕刻裝飾的山牆、古老的多利亞式塞利特農和波西東尼亞的神廟、愛奧尼亞最早的大型神廟埃費索的阿爾忒彌斯神廟和薩摩斯島的赫拉神廟
公元前500年戲劇的開始:悲劇和喜劇、反抗波斯入侵的戰爭開始、馬拉松戰役(公元前490年)、希臘城市化的開始、提洛同盟、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城的計畫:古典藝術時期的開始、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位於波西東尼亞的波塞冬神廟、帕特農神廟和雅典衛城的重建、阿提卡最早的劇場
公元前400年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其頓霸權的開始、亞歷山大王朝、希臘最大的擴張:最初的科林斯式(圓形建築 )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希臘化時代的開始:埃比達烏羅劇場
公元前300年馬其頓戰爭:亞歷山大圖書館、迪杜馬的大型阿波羅神諭所、科斯島的阿斯克勒庇厄斯聖地、羅德斯島上的林都斯雅典娜聖地
公元前200年 羅馬的行省馬其頓、阿克亞、帕加馬和埃及:帕加馬的大型宙斯祭壇
公元前100年 建築師赫爾莫赫內斯
公元元年羅馬帝國的開始:維特魯維《建築十書》
公元100年
博桑尼亞斯:希臘之旅

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希臘神話

希臘文化源於古老的愛琴文明,他們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在那原始時代,他們對自然現象,對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難解,於是他們不斷地幻想、不斷地沉思。在他們想像中,宇宙萬物都擁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亞人入侵愛琴文明後,因為所生活的希臘半島人口過剩,他們不得不向外尋拓生活空間。這時候他們崇拜英雄豪傑,因而產生了許多人神交織的民族英雄故事。這些眾人所創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經由時間的淬鏈,就被史家統稱為「希臘神話」,西元前十一二世紀到七、八世紀間則被稱為「神話時代」。神話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傳,直至西元前七世紀才由大詩人荷馬統整記錄於「史詩」中。
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個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人類的起源、神的產生及其譜系等內容。相傳古希臘有奧林匹斯十二大神:宙斯——眾神之主,赫拉——天后,波塞冬——海神,哈得斯——冥王,雅典娜——智慧女神,阿波羅——射術、藝術即光明神,阿爾忒彌斯——助產、狩獵與月亮女神,阿佛洛狄忒——美與愛女神,阿瑞斯——戰神,赫菲斯托斯——火與工匠之神,赫爾墨斯——諸神的傳令官,德墨忒爾——農事和豐產女神,狄俄尼索斯——酒神(經爐灶女神赫斯提讓位)。他們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種現象與事物,組成以宙斯為中心的奧林匹斯神統體系。
英雄傳說起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臘人對遠古歷史和對自然界鬥爭的一種藝術回顧。這類傳說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與人的後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們體力過人,英勇非凡,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豪邁氣概和頑強意志,成為古代人民集體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最著名的傳說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等。
希臘神話中的神與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體態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慾,懂得喜怒哀樂,參與人的活動。神與人的區別僅僅在於前者永生,無死亡期;後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臘神話中的神個性鮮明,沒有禁慾主義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義色彩。因此,希臘神話不僅是希臘文學的土壤,而且對後來的歐洲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羅馬文化

羅馬文化簡介

古代羅馬興起於義大利半島,與希臘毗鄰。公元前5世紀希臘古典文化高度繁榮之時,羅馬還是一個剛剛步入文明的城邦。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羅馬文化也影響越來越大。羅馬文化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希臘文化有著千扮萬縷的歷史聯繫。無論在建築、宗教、科學、折學,還是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和印記,是對希臘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但它在這些方面的成就卻又比希臘更勝一籌。

羅馬的語言文字

羅馬人使用的拉丁文lingua Latina),是由居住在第伯河畔的拉丁姆平原上的拉丁人創造的,屬字母文字。古典拉丁文有23個字母,其中21個是從埃特魯里亞字母派生而來。到中世紀,字母i分化為i和j,v分化為u、v和w,這樣就產生了26個羅馬字母。最早使用拉丁字母刻寫的銘文見於普雷內斯大飾針上,這是一枚公元前7世紀的斗篷別針,文字從左到右寫作“MANIOSMED FHEFHAKED NUMASIOI”,意思為“馬尼烏斯給努美里烏斯製做了我”。拉丁文字繼承並發展了希臘文字形體上的優點:簡單、勻稱、美觀、便於閱讀和連寫。由於拉丁文字本身的這些優點,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繼承了它,形成了“拉丁文民族”,現在,拉丁語已經成為國際性書面語而很少用作口語,它並不作為哪國人民的國語,也並非為哪個國家所特有,但由於它的中立性和巨大影響而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③大量的拉丁科學術語和縮寫被廣泛套用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顯示出它特有的價值。

羅馬的文學

古羅馬文學是在摹仿和繼承古希臘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開始形成於公元前三世紀。在羅馬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和劇作家是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約公元前284—204年)。他是他林敦的希臘人,公元前272年被俘到羅馬,後成為羅馬公民。他首先將荷馬史詩《奧德修紀》譯成拉丁文,作為教學課本。此後,又將此書編成劇本於公元前240年第一次在羅馬上演,這是古羅馬戲劇的發軔。和安德羅尼庫斯同時代的另一著名詩人是尼維烏斯(約公元前270—200年)。他是拉丁人中的第一位詩人,曾寫過羅馬史上第一部史詩《布匿戰爭》。他還翻譯了一些希臘喜劇和悲劇,創作了許多羅馬喜劇。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對羅馬權貴的惡習進行嘲笑。因此,被關入監獄,後來又被逐出羅馬。出生於義大利翁布里亞地區的普勞圖斯(約公元前254—184年)是一位多產的劇作家。他出身低微,當過演員。相傳他一生寫過130部劇本,流傳至今的有20部,比較著名的有:《愛吹牛的戰士》、《錢罐》和《俘虜》。

屋大維屋大維

奧古斯都時代是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屋大維恩寵詩人,詩人則替他歌功頌德,詩歌也就成了歌頌帝國和元首政權的工具。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有: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古代羅馬文學的風格和語言特點,對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文學有一定的影響。
(1)維吉爾公元前70年—19年)是羅馬史上最卓越的詩人。他的早期作品為田園抒情詩《牧歌》。《牧歌》包括十個詩章,是模仿希臘的田園詩而作。詩歌描寫了義大利田野的自然景色,歌頌了農村生活的恬靜。發表後受到了普遍讚揚,引起了屋大維的重視。公元前37—前30年,維吉爾受麥凱納斯的委託,寫成《農事詩》四卷。第一卷談種莊稼;第二卷談種葡萄和橄欖;第三卷談畜牧;第四卷談養蜂。詩中表現了詩人對農業生活的熱愛,歌頌了義大利優美的環境和富饒的資源。從公元前29年開始,維吉爾開始從事史詩《伊尼阿特》的創作工作。這部史詩共12卷,它記述了羅馬人的祖先伊尼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臘人攻陷後,帶著老父、幼子及少數特洛伊居民,渡海到達義大利第伯河口,並在這裡定居建城的經歷。詩人企圖通過這部史詩證明屋大維是神的後代。
(2)賀拉斯公元前65年—8年)和維吉爾先後同時,是羅馬最主要的諷刺詩人、抒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他出生於義大利南部,是一位被釋奴隸的兒子。他的主要作品是《頌歌》和《詩簡》。《頌歌》共4卷,主要是歌頌奧古斯都的統治以及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羅馬道德的復興。 《詩簡》共2卷,第一卷是生活哲理;第二卷以文學評論為主。這篇詩論在歐洲古典文藝學中影響深遠。
(3)奧維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是奧古斯都時期第三位重要詩人。他出身於義大利中部的一位騎士家庭,曾寫過許多愛情詩。在奧維德的作品中,以《變形記》最為著名。他在該書中,用希臘、羅馬的神話題材,描寫神怎樣把人變成各種植物和動物,並巧妙地穿插愛情故事。因為他的作品違背了屋大維恢復古老道德習俗的意圖,因而遭到流放,被放逐到荒無人煙的黑海之濱。在那裡,他寫了《悲歌》和《本都來信》,充滿了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羅馬的哲學 

公元前3——2世紀,隨著希臘斯多噶派學說和伊壁鳩魯派學說在羅馬的最廣泛的傳播,羅馬的哲學思想開始發展起來。不過,與希臘人的哲學思想相比,羅馬人更注重於實用,他們不象希臘人那樣窮究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根蒂,而希望能從哲學中找到為其所用的某種行為準則或治國的方法。共和後期出現的折衷主義就是承襲希臘各派哲學中可取部分的結果。這種折衷主義的典型代表是西塞羅。西塞羅的哲學著作主要有《論善與惡的定義》、《論神的本性》等。西塞羅主張順乎自然,要人們服從自然所安排的命運。他還宣揚“節制欲望”,並希望由此得到“心靈上的快樂”。西塞羅在哲學上的最大貢獻在於:他以生動的語言將希臘的哲學思想通俗化,從而便利了羅馬人對希臘思想的了解,促進了羅馬自身哲學的發展。
共和後期,羅馬唯物論哲學家的代表人物是盧克萊修(約公元前99—55年),他的主要著作是形式華美的長詩《物性論》。《物性論》系統地闡述並發展了德謨克里特、伊壁鳩魯的原子學說和無神論思想。他認為,全部自然界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不能創造,不能消滅。他認為靈魂也是物質,與人的軀體一起死亡。在第五部分,他描述了大地的形成,動植物的起源以及人類由野蠻到文明的發展圖景。《物性論》是我們了解古代原子唯物論思想的唯一系統的著作,它對以後唯物主義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羅馬帝國時期,唯心主義思潮泛濫,其中之一是折衷派斯多噶主義。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辛尼加(約公元前5—公元65年)在推動這一學派的發展方面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辛尼加主張人唯一的任務是提高道德和智慧,保持精神上的安寧。他鼓吹禁慾主義,要求人們放棄現實生活和欲望,以等待神的啟示和精神上的解脫。辛尼加的這種思想是社會出現危機時奴隸主階級腐朽沒落和悲觀絕望的思想情緒的反映。
與折衷派斯多噶主義盛行的同時,在羅馬又出現了新柏拉圖主義,其代表人物是普羅提諾(公元204—270年)。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不可理解的神,是神創造了萬物。他還認為,在出神狀態中人就以靈魂的神聖部分離開肉體,接近了神。在這種哲學中,唯心主義已完全蛻化為神秘主義。新柏拉圖主義對基督教的教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此後歐洲封建時代的基督教神學奠定了哲學基礎。此外,還有懷疑論、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等。

羅馬的科學

羅馬的科學是在總結義大利本土與地中海諸民族的科學成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比較突出的有農學、天文學、醫學和軍事測量等方面。羅馬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科學一直較為發達。它不僅吸取了希臘和迦太基的成就,而且富有創造性。公元前二世紀中期,農學家迦圖寫了《農業志》一書。這是羅馬第一部農業著作。它不僅總結了迦圖本人長期從事農業結營和管理的經驗,而且也總結了前人在這方面的實踐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公元前二世紀中葉義大利中部農業生產和奴隸制經濟發展狀況的十分寶貴的材料。
公元前一世紀後半葉,瓦羅也寫了《論農業》一書。此書共三卷。第一卷主要是敘述經營農業的方法;第二卷是講怎樣飼養牲畜;第三卷是講怎樣飼養鳥類和養魚。瓦羅的時代正好是羅馬奴隸制經濟的繁榮期,所以,他的著作對於如何組織奴隸勞動十分重視。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義大利農業經濟開始走向衰落,這我們可從科魯美拉的《論農業》中看得很清楚。該書大約寫於公元60年,共12卷。第一卷序言;第二卷土地和農作物;第三、四卷葡萄種植;第五卷土地面積和樹木;第六、七卷,家畜動物;第八卷家禽和養魚;第九卷野牛和養蜂;第十卷菜園和果園;第十一卷管莊的職責和曆法;第十二卷女管莊職責。從迦圖、瓦羅和科魯美拉的著作中,能夠看到義大利奴隸制農莊的產生、繁榮和走向衰落的過程。
公元一世紀中葉,著名的科學著作,還有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老普林尼是當時羅馬知識最淵博的學者。《自然史》共三十七卷,是一部包羅各科、廣博豐富的百科全書。它論及天文、地理、動物學、農業、礦業、冶金等各個方面,是研究古代羅馬科學史的重要文獻。在天文學方面,公元二世紀亞歷山大里亞的天文學家托勒密寫出了他的天文學名著——《天文大全》。此書共十三卷,集地心說之大成,確立了地心說的體系,對後世影響頗大。在醫學方面,公元14年,羅馬建立了第一所公立的希臘醫校。名醫塞爾蘇斯用拉丁文寫了一部內外科醫學論著。他把醫藥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飲食醫藥;第二部分為藥物治療;第三部分為外科手術。公元二世紀出生於帕加馬的名醫蓋倫,衝破不允許解剖人體的舊傳統,用動物作解剖實踐,並把實踐結果寫成書,著名的有《解剖過程》、《身體各部的機能》等。蓋倫的著作因為受教會的保護,被大部分保留下來,在16世紀以前,在醫學界一直占著主導地位,對西方醫學有極大的影響。此外,隨著羅馬帝國的軍事擴張,羅馬的軍事技術、地理測繪和工程技術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羅馬的建築

萬神殿內景萬神殿內景

當羅馬征服地中海世界以後,其建築事業有了空前的發展。從公元前一世紀起,羅馬即以各種建築形式炫耀其國力的強盛。龐培建築了第一所石造的大劇場。奧古斯都則自稱“他接受的羅馬是一座磚城,但他留下的羅馬卻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在他所主持的所有建築中,以供奉朱庇特等神的萬神殿最為著名。
萬神殿原建於公元前27年,歷經兩次火災。公元126年,哈德良下令按原型重加修築。萬神殿的主要部分是一個高與直徑相等的43米的大穹窿頂,由於內中不設神龕致使內部有特殊空闊宏大之感。這一建築至今仍巍然挺立於羅馬城內。公元一至二世紀帝國進入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建築更滲透了奢侈豪華的炫耀風氣。凱鏇門、紀功柱、宏大的會場、浴池、劇場、競技場以及由許多石砌拱門架構而成的水道被紛紛建造。韋帕薌至提圖斯時代留下的大圓形競技場是最大的一座建築物。當時人稱之為“哥羅賽姆”(Colosseum,即龐然大物之意)。整座建築呈橢圓形,長188米,寬156米,高48.5米,場內可容納8萬觀眾;圓形舞台長85米,寬53米,除表演角斗、獸斗以外,可灌水錶演海戰;外部分為三層,環以列柱。提圖斯在鎮壓了猶太起義後,又建造了一座非常壯觀的凱鏇門,由雲崗石砌成,在拱門上銘刻歌功頌德的文字,飾以浮雕。
羅馬人非常喜愛帶有浮雕的建築物,並以此來描繪羅馬的過去和現實的重大事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圖拉真紀功柱”。它大約建成於公元114年。圓柱高27米,由連環式浮雕盤鏇而上,表現圖拉真與達西亞人進行戰爭的情景。羅馬的這些雄壯宏偉的建築及其藝術裝飾對後世藝術有較大的影響。羅馬人除了公共建築以外,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築道路。在義大利境內,著名的就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羅馬經坎佩尼亞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弗拉米尼大道”——由羅馬直達翁布里亞東海岸;通往東北部的瓦萊利亞大道——從羅馬向東沿阿尼奧河上行,穿過亞平寧山口到亞德里亞海岸等等。道路多用石料建造,中間略作凸狀,寬度測量相當精確,被認為是羅馬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

羅馬的法律

馬法通常是指通行於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它是世界各國法律中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而且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法律,是羅馬人留給人類文明的一份最寶貴的遺產。和其他早期國家一樣,羅馬在國家形成的初期並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權威和功用的便是當時的習慣。由於習慣法沒有成文形式,因此,它便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無形中就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在平民的強烈要求和壓力下,羅馬政府被迫於公元前450—449年頒布了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此後,又有許多法律陸續產生。

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

從法律內容上看,公元前三世紀以前的羅馬法,全都屬於公民法,也即羅馬國家“為了本國公民頒布的法律。”④公民法在保護公民的權利方面曾起過很大的作用,但因其範圍狹小,形式呆板,無法適應羅馬帝國的發展需要。到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羅馬出現了專門審理涉外案件的行政長官,他們根據當事人的具體情況,頒布告示,並常常以自己認為合理的辦案措施受理各種案件,這樣,就逐漸形成了靈活求實的萬民法。
從公元三世紀開始,帝國境內的居民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帝國內部自由民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已經隨著卡拉卡拉敕令的頒布而消失,自由民內部趨於平等。這樣,原先運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就失去了意義,羅馬法的發展開始從創新階段進入了彙編階段。最早從事法律彙編工作的是哈德良。而最有影響的是查士丁尼。查士丁尼曾委任特里波里安大臣主持法典編篡工作,共編出三部法律彙編:第一部是《查士丁尼法典》,內容包括羅馬皇帝所頒布的敕令。法典共12卷,卷下分目,每目按年代順序排列敕令的內容,上面標出頒布敕令的皇帝的名字和接受人的姓名,敕令的末章節附注明日期,它是研究羅馬帝國時期私法的重要史料。
第二部稱《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名《法學階梯》。《總論》共分4卷,卷下分目,目下又分節,內容是關於人、物、繼承、契約和訴訟等方面的法規,它是研究羅馬私法,尤其是民事訴訟法方面的寶貴史料。
第三部是《查士丁尼學說彙編》,又名《學說彙編》。《彙編》共分50卷,是法律彙編中最為廣博的一部。書內大量收集了不同時期法學家對羅馬法的種種解釋和學說,其中以烏爾比安和保羅的作品最多,是我們研究羅馬法不可缺少的珍貴資料。
公元565年,法學家又把查士丁尼皇帝在法典編定後頒布的168條敕令彙編成集,稱為《查士丁尼新律》。查士丁尼法典的頒布,標誌著羅馬法已經發展到最發達、最完備的階段。到公元12世紀時,上述四部法典統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或譯作《國法大全》、《羅馬法大全》。
羅馬國力之強盛,幅員之廣大,早已成了歷史。然而,羅馬法律的基本內容卻逾千古而猶存,對後世尤其是近代文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不但為市民階級或資產階級戰勝教會和世俗的封建勢力提供了理論武器,而且也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鞏固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後,它又為資產階級法律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楷模,是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所遵循的範本。

中世紀文化

中世紀文化簡介

聖經第一頁聖經第一頁
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
教皇與其手中扭曲的十字架教皇與其手中扭曲的十字架

自從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古代、中世紀、現代這三個世代性的概念,已經成為人們對於人類歷史的進程進行階段劃分的通用語。如果以否定之否定的眼光來觀看這三個世代相承的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徵,誠如當代的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一個世紀以前,幾乎人人都在為中世紀憂傷扼腕。公元500年至1500年,被看成是人類進步征途中一個漫長而毫無目標的迂迴時代——窮困、迷信、黯淡的一千年,將羅馬帝國黃金時代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新黃金時代分隔開來。”於是,中世紀無異於“黑暗時代”的代名詞。可是,如果以相因而持續的眼光來觀看這三個世代相承的歷史階段的時期更替,“史學家現在認識到中世紀歐洲具有巨大的創造力”,因為“經年累月的研究已經表明,中世紀社會仍在持續發生變化”,這就是“約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紀時代結束時,歐洲的技術與政治的和經濟的結構,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當中占有決定性的優勢”。然而,當這一優勢以殖民擴張的方式來體現時,往往被視為邪惡而與中世紀聯繫起來。
這樣,中世紀的黑暗表象,也就完全地遮蓋了中世紀的文化成就,促使歐洲以外的人們滿懷著對於邪惡的憤恨而認同於歐洲之內的人們關於中世紀的說法,並且將中世紀這一概念普遍化,用來作為對於人類文化與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特定時期進行的時代命名,從而使中世紀成為具有批判性的文化概念:“今天,在一般人的頭腦里,‘中世紀’這一名詞臭不可聞,它已經成為反動或者停滯的同義語。因此,如果一個現代改革家想要指責他的保守的對手的思想,他只要把他對手的思想貼上‘中世紀’的標記就夠了。”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儘管中世紀並非是一個漆黑一團的歷史世代,但由於歐洲中世紀文化發展的主要時代特徵的獨特性,使其有別於古代與現代,這就是基督教以其國教化及國家化,不僅使基督教神學壟斷了思想而成為官方哲學,而且使基督教教會插手了政治而具有統治權力,在基督教從思想到政治的直接影響下,在保障與促進了歐洲文化發展的同時,又妨害與阻礙了歐洲文化的發展,因而這一影響的正面性與負面性之間的對比十分強烈,較之文化發展的評估需要整體性的綜合考察,做為個人的觀察者往往具有偏於一隅的局限性,因而更容易注意到這一影響的負面性。
同時,隨著歐洲中世紀文化發展時期開始逐漸轉向現代文化發展的時期,這一影響的負面性也就越來越凸出,與此同時,這一影響的正面性卻越來越消退,因而早在公元1381年英國農民暴動的時候,有人就明確地提出:“亞當躬耕,夏娃紡織之時,孰為士紳?”要求建立“沒有階級的社會”。這顯然是根據《聖經》之中有關消除貧富,人人平等,並建立人間天國的述說而引申出來的,因而不僅反映出《聖經》的教義影響已經深入人心,上帝之光已普照大地,而且還表明基督教正統神學的思想控制,與基督教國家教會的政治權威,已經受到了挑戰,預示著基督教在隨後將要出現的從思想到政治的專制地位的全面衰落,及向著宗教本位的必然復歸。 可以說,造成黑暗的中世紀印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羅馬帝國在分裂的過程中遭到日耳曼人的入侵,東羅馬帝國長期採取防衛自保的政策,限制了文化創造的活力,使文化發展處於停滯狀態;而西羅馬帝國無力抵擋外來入侵而亡國,新的統治者日耳曼人還處於氏族階段,在文化上遠遠落後於羅馬人,於是出現了文化發展的空缺,從而與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形成強烈的反差。一個是基督教分裂之後出現長期紛爭,東羅馬帝國的統治者以政治手段來操縱與壓制不同教派,使東正教淪為御用工具,失去了基督教的宗教獨立;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的新統治者與天主教達成妥協,教皇國的建立加快了其世俗化的進程,遠離了基督教的宗教本位,從而與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新黃金時代形成強烈的反差。 這樣,如果從異族入侵的角度來看中世紀的時間區劃,它的起始時間則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公元476年,而它的終止時間就是奧斯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的1453年,在這一時期內,形成了以東正教為標誌的拜占庭文化,與以天主教為核心的西歐文化;同時,如果從宗教紛爭的角度來看中世紀的時間區劃,它的起始時間就是東西兩派教會分裂的公元482年,而它的終止時間則是東西兩派教會正式公布“聯合通諭”的1452年,在這一時期內,出現了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為首領的東正教,與以羅馬教皇為首領的天主教。
公元324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以後,將古希臘殖民地城市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並做為羅馬帝國的東都,後來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人稱新羅馬,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東羅馬帝國又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的疆土大部分在歐洲東部以外的亞洲與非洲,特別是由於有人力、物力、資源充沛的小亞細亞地區為後方,再加上君士坦丁堡三面環水的易守難攻地形,在幾乎長達1000年的時期內它擊退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來人侵,這正是造成其文化發展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這一時期內,被稱為“壟斷的天堂,特權的天堂,家長式統治的天堂”的拜占庭帝國,將羅馬專制政體、希臘文化傳統、基督教教會融為一體,形成了全新的拜占庭文化,而以國教面目出現的東正教則成為拜占庭文化的時代標誌,一方面是東正教教徒視皇帝為教會的保護者,為帝國而戰也是為上帝而戰,穩固了帝國的政治根基;一方面是皇帝對於教會的嚴格控制,在給與教會一定政治特權的同時,又極力對教會事務進行政治干預,這直接影響著東正教的正常發展,從而使其文化發展難以獲得新的思想動力,成為東羅馬帝國文化發展停滯的又一個主要原因。
早在西羅馬帝國亡國之前的公元452年,當有著“上帝之鞭”之稱的匈奴首領阿提拉,率領大軍直驅羅馬城而來的時候,帝國皇帝一心要放棄羅馬城,而羅馬主教利奧一世教皇則懷著能夠說服匈奴人離開羅馬城的願望,出城與匈奴人進行協商,結果匈奴人不戰而退,這一有如奇蹟一般的事變,不僅大大提高了羅馬教會的宗教影響,而且開創了羅馬教會直接介入政治活動的先河,從而為教皇制的肇起與天主教的國家化奠定了始基。
公元455年,日爾曼人的一支汪達爾人又洗劫了羅馬城,致使全城一片廢墟。然而,此時的帝國皇帝企圖以日爾曼人的僱傭軍來保護自己,結果反而被日爾曼人在公元476年廢黜,將帝國服飾標誌送往君士坦丁堡,從此,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日爾曼人則登上了統治者的舞台。頻繁的戰火將昔日羅馬帝國殘存的輝煌早已掃蕩一空並焚毀殆盡,繼而日爾曼人更是以其“蠻族”的生活方式敗壞著羅馬人的雅致:“祝願鼻子不能嗅出蠻族的氣味”;而“神裁法”的野蠻更是破壞了羅馬法的精緻:用手從開水鍋裡面取出東西燙傷後是否感染來判定有罪還是無罪,結果終於造成文化發展的一段空缺。
這一空缺的出現為中世紀抹上了第一層黑暗,但是日爾曼人的蠻族文化也不是一無可取的,這就是習慣法居於王權之上,避免了國王的專制,而習慣法的修改則必須經過長老會議的認同,這就直接影響到王權統治不能儘快形成,並且促發了天主教教會的世俗化進程。與此同時,日爾曼人的習慣法還播下了立憲思想的種子,導致王權統治權威的相對有限,以致於有人評論說:“歐洲的民主起源於日爾曼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文化發展空缺的填補,主要是在天主教教會的引導之下來進行的,整個填補過程至少一直延續到公元11世紀初,而這將近600年的時期便被稱為中世紀前期。
正是通過天主教教會的傳教活動,不僅促使日爾曼人放棄了原有的多神教而改信天主教,而且也促成了蠻族統治者對於天主教的宗教需要。於是,在公元496年,據說是因祈求上帝保佑而在戰爭中反敗為勝的法蘭克王國國王克洛維改信天主教,並且在兩年以後率領3000名將士接受了洗禮。以此為開端,日爾曼人的諸多國王紛紛皈依天主教,並且以天主教來作為日爾曼人各王國的精神支住,再次在歐洲的大地上確認了天主教的國教地位,這就有利於日爾曼人通過天主教來逐漸認同羅馬人的生產方式、政治體制、精神生活,盡力縮短蠻族文化與羅馬文化之間的距離。由此可見,天主教教會在傳教的同時,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發展的復甦,為進入中世紀後期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從物質到精神的初步基礎。 中世紀前後期的時間分界線是公元1054年,就在這一年出現了所謂的東西教會大分裂。這次大分裂之所以異乎尋常,在於其產生的原因,並非僅僅是羅馬教會與君士坦丁堡教會之間爭奪《聖經》闡釋權和基督教教會領導權的問題,而是拜占庭帝國與日爾曼諸王國之間關於文化實力的一次政治較量。顯然,雙方的這一較量難分勝負,只好各行其是,從而反映出拜占庭帝國文化實力的下降,與日爾曼諸王國文化實力的上升。這樣,以東正教為標記的拜占庭文化不斷衰落,已經失去了作為中世紀歐洲文化發展代表的可能性,而以天主教為核心的西歐文化卻不斷上升,並最終成為中世紀歐洲文化發展的代表。 如果說人們關於中世紀前期的黑暗印象與基督教,特別是與天主教毫不相關的話,那么,對於中世紀後期的黑暗印象,則與基督教,主要是與天主教直接相關。這一點,是與教皇國的崛起分不開的。羅馬教皇與法蘭克王國國王建立了緊密的政治關係,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的篡位者丕平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與支持,於是將羅馬城周圍的大片國土獻給羅馬教皇,由此而形成了教皇國,這是在歐洲出現的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化的神權國家。在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後,教皇國的勢力越來越強,從政治到宗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達到了天主教教會權威的頂峰,進入了它的鼎盛期。這一鼎盛期從11世紀下半葉開始,一直持續到13世紀末,接近兩個半世紀。
正是在教皇國的鼎盛期之中,先後出現了十字軍東征與異端裁判所,來分別顯示宗教狂熱之下的武力炫耀與宗教迫害,武力東征與宗教裁判不僅造成了大量的生命損失,而且動搖了教皇國的統治,直接影響到教皇地位的合法性,造成了教皇依附於國王的現象:公元1245年,由於權力之爭,來自德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大軍包圍了羅馬城,教皇莫諾森四世愴惶中逃到法國里昂,在法蘭西王國國王的支持下宣布開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教籍;隨後在1309年至1377年之間,一共有7任教皇在法國的阿維尼翁設立教廷,受到法蘭西王國國王的控制,以至被稱為新“巴比倫囚虜”;最後在1378年至1417年之間,由西歐各國的國王分別擁立了三個教皇。
巧成拙的教皇三足鼎立,導致的後果就是:一方面天主教教會內部權力分散,教皇的權力相對削弱;一方面天主教教會政治權威失落,國王的威望上升。這不僅促成了宗教改革運動的最終出現,而且推動了西歐文化發展的文藝復興。公元1431年至1449年之間,召開了第十七次基督教普世主教會議,首先是天主教在瑞士的巴塞爾舉行會議,一是提出與胡斯運動中的溫和派達成妥協,同意他們在宗教儀式上的某些改革主張,一是重申基督教普世主教會議的權力直接來自上帝而高於教皇,要求限制教皇的某些權力;隨後,於公元1438年在斐拉拉召開了東正教與天主教重新謀求統一的會議,由於面臨奧斯曼人入侵的威脅,東正教派出了包括拜占庭皇帝與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在內的700名代表出席會議,並於第二年在弗羅倫薩簽署了“聯合通諭”,承認羅馬教皇為“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權地位,企圖以此獲得西歐大主教各國的大力支持,然後繼續就“煉獄”、“和子句’等教義問題進行討論。 然而,被拜占庭皇帝視為救命符的聯合通諭遭到了東正教教會的普遍抵制,一直到1452年才得以正式公布,可惜為時已晚。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在歷史的視野中消失,而重新統一基督教也成為永遠的夢想,與此同時,也宣告了歐洲中世紀的終結。由此可見,教皇國的鼎盛與發生宗教狂熱實際上是天主教國家化達到極點的不同體現而已,也可以視為天主教教會世俗化的一個典範,同時也成為天主教盛極而衰的歷史裡程碑。從此以後,教皇權力的削弱與宗教盲信的消退,將直接對歐洲的文化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當然,十字軍東征不是一個偶然的歷史事件,而是有著某種客觀必然性的歷史過程。
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上帝之道深入人心,特別是文化發展空缺之中的艱難生存環境,使教徒們感受到人間地獄的滋味,力圖以自己的苦行來為自己深重的罪孽進行贖罪,不僅出現了眾多的修道院,而且出現了更多的不願脫離人間生活的教徒,故而他們採用朝聖這一最普遍的苦行方式來實現自己的贖罪願望,由此讓上帝之光普照眾生。所以,到《啟示錄》所說的“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去,親臨沐浴神的榮耀光照,親自在“城的光里行走”,已經成為每一個信徒的最大願望。 這樣的朝聖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於是,在公元1065年,就出現了一幅由一位主教帶領一支由7000個日爾曼信徒組成的朝聖隊伍,浩浩蕩蕩地向耶路撒冷行進的浩大場面。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這基督耶穌受難的地方,沿著當年基督耶穌身背十字架走過的道路,親眼目睹基督耶穌被釘死的那座頭骨形狀的小山丘——髑髏地時,心中就感到應該像基督耶穌承受十字架的重負與苦難來為世人贖罪那樣,在生活的重壓之下來自我贖罪,因而十字架已經不是痛苦恥辱的象徵,而是天國福音的象徵,成為每一個信徒堅守信仰的標記。來到聖地耶路撒冷,就是通過苦難的考驗來虔誠地信仰,在靈魂的淨化之中來走向新天新地。 可是,此時的耶路撒冷,並不僅僅是基督教的聖地,除了是猶太教的聖地之外,它還是伊斯蘭教的聖地。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占領了耶路撒冷以後,就修建了清真寺與岩石殿,從此,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多數歲月里都在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好在基督教的朝聖者只是對聖地耶路撒冷充滿了崇敬嚮往之情,並沒有奪取它的打算,因而也不會受到多大的限制。不過,在公元1077年,當塞爾柱突厥人占領耶路撒冷以後,基督教的朝聖者開始受到限制,並且,占領者還向他們徵收高額的費用,因為此時的塞爾柱突厥人正在猛攻拜占庭帝國,他們需要源源不斷的軍費開支。最後,在公元1085年,日耳曼信徒前往聖地耶路撒冷的道路已被完全切斷。
1092年,已經橫掃了拜占庭帝國後方小亞細亞地區的塞爾柱突厥人,又占領了離君士坦丁堡只有10來公里的尼西亞。據史家記載,據說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宮裡從窗戶望出去,所能看到的地方,就已經有很多都不再屬於拜占庭帝國了。在苦苦堅持了3年以後,由於大蘇丹的去世,塞爾柱突厥帝國開始瓦解,拜占庭皇帝終於等來了收復失地的那一天。然而,經過多年的戰爭,拜占庭帝國早已衰弱不堪,沒有能力承擔起這一重任。於是,在公元1095年,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一世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助,希望對方幫助其徵募僱傭軍,以便進行反攻。來自拜占庭帝國皇帝的求助,得到了羅馬教皇的積極反應,原因很簡單,烏爾班二世想借這一次機會來實現他多年的夢想——一個重新統一基督教的夢想,不僅要使羅馬教皇成為東西教會的共同首領,而且更要使天主教教徒完全服從羅馬教皇的權威!總之,向異教徒宣戰,以避免聖地耶路撒冷遭受褻瀆,為上帝而戰!這無疑是一個能夠促使日爾曼諸王國立即停止彼此紛爭,一致向外使用武力的神聖口號。

中世紀文化特點

西方基督教的興起,象徵著古代的結束和中世紀的開始。漫長的中世紀是“上帝”統治人類的時代,時間跨度將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西方進入了“政教合一”神權體制的思想黑暗年代。人民遭受著宗教和國家權威的雙重奴役。如果說古希臘藝術是以存在為主體、重視視覺直覺的自然化藝術,那么中世紀的藝術則是以宗教為主體,重在表現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藝術。 中世紀藝術是非個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藝術只與上帝和上帝的教義有關,所有類型的藝術品如雕刻、繪畫、彩繪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藝術成為宗教的奴僕和宗教意識形態的宣教工具。藝術只用來圖解《聖經》,以形象直觀生動有力的視覺樣式直接作用於教民,尤其是廣大的不識字的教民,使他們接受並崇拜宗教所宣揚的道德和精神的意義。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條使得曾經是古希臘藝術主體的大型人物立體雕像蛻變為依附於教堂建築上的神像浮雕。立體雕像藝術淪為浮雕是藝術喪失其獨立性的象徵。古希臘雕刻中所崇尚的人體力與美的風貌在中世紀喪失殆盡。 後人至今可以通過歐洲的教堂藝術來想像和認識中世紀的世界。中世紀藝術的風格與希臘藝術迥然相異:遠離現實生活,趨於裝飾性、象徵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現手法。 中世紀藝術風格的形成源自於兩個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圖的“超驗理念”,人們崇拜精神追求,鄙視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義: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類對上帝頂禮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獨立思考。中世紀的文化結構具有高度的符號學性質:每一事物都有社會價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對應的意義,即也就有對應的指號。意義即為存在的指號,並與價值觀念相關。中世紀文化的內容與表達之間具有很大的肖似性。很多的概念都有著相對應的記號(如十字架為上帝的象徵)。中世紀型藝術的能指(畫面)結構清晰,但比喻或象徵的傾向很濃,所指意義內涵是較抽象的宗教觀念。
中世紀的思想特徵是蔑視物質,重視記號所表達的意義。“代表本身的事物(用於實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碼結構中占據最低層;作為另一類事物(用於觀念表達的目的,如權力、神聖、高貴、力量、富有、智慧等)則與前者不同。由於意義問題與價值相聯繫,就產生了把各種文化記號的表達與內容分等的問題。此外,記號的價值學不僅受事物的價值影響,而且受內容與表達之間關係的某些定量特徵的影響。”[4] 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內容相對應的價值就可能達到較高的層面。如十字架原本是羅馬帝國執行死刑的刑場標記,由於基督教將其作為聖像裝飾物,其內含的價值意義使這個標記成為教民崇拜的對象。這種崇拜行為是符號性的,因為教民崇拜的不是聖像裝飾物的物質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觀念與權威。(Fig.x 意義層面等級結構圖)在這種意義等級結構中,占據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質性的記號,稱為零記號(即表達抽象意義的記號,沒有現世的物質可以與其相匹配)。正是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中世紀藝術作品反映的都是宗教題材,而人的現世生活卻很少表現。
中世紀藝術也因此構成其特有的風格,其演變分為拜占庭藝術、羅馬式藝術和哥德式藝術三個階段。
拜占庭藝術】
拜占庭藝術是典型的描繪神性的宗教藝術。為了向教徒講解聖經的故事,傳達上帝的思想,內容的簡潔與意義的明晰至關重要。藝術家放棄憑肉眼所見的直覺來描繪的習慣,而是展開想像,將自然與真實的東西轉換為理念情感加以表達。因此,拜占庭藝術不考慮空間感的真實和戲劇性的細節描繪。這種簡約的圖解式繪畫也曾經發展輝煌。並且,這種純粹的以構圖結構將“觀念”翻譯成可視形象的藝術手法對後來的現代藝術尤其是抽象主義等藝術流派產生過重大影響。
羅馬式藝術 】
第十世紀後,歐洲發展成封建制度,形成貴族、武士、平民、奴隸等多階層社會。城市共和國的興起,對義大利的政治文化產生新的影響。各地興建新的教堂,藝術風格出現演變,逐漸形成以延續當年羅馬風格為主卻又融合了早期拜占庭風格的新羅馬式藝術。教堂建築的式樣設計也有了變化:中殿以圓拱頂取代了以前的木樑,材料不再使用磚塊而是大量使用石材,猶如周身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形成一種外部莊嚴的古典風格。著名的比薩斜塔是新羅馬式教堂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

歌特式藝術
十二世紀,一種區別於羅馬式藝術的風格——歌特式藝術在法國形成,並逐漸拓展至全歐洲,延續到十五世紀。哥德式教堂在外觀上從羅馬式的厚重結實風格轉變為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獨特式樣,又稱為“高聳的教堂”。在教堂內部則以大量彩色玻璃窗畫取代了羅馬式的牆面壁畫,色彩繽紛的玻璃窗加上拱頂散發出一股神秘壯麗、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氣氛,視覺感受變得愉悅輕鬆而不再那么壓抑沉重。哥德式教堂給教徒以煥然一新的感覺,使他們領略與神往另一個超脫現實世俗世界之外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曾經一度沒落的大型雕像又再次出現,雖仍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與教堂建築相結合,但浮雕所表現的已不僅僅是神聖的象徵,也是一個個獨立自主的人,人物形體造型配合建築的外結構加以變形扭曲,各有姿態,各有其美,顯得生動起來。十三世紀成為“大教堂時代”(Cathedral Era),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和法國的巴黎聖母院〔Notre-Dame〕都是哥德式教堂的傑作。歌特式藝術流行歐洲,成為“國際樣式”。哥特藝術家開始為自己設計的作品署名。“匿名”藝術的結束,標誌著社會從上帝世界轉向個人世界的開始。

中世紀經院哲學

地位: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特點: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目的在於使基督教信條系統化,以維護教會
和封建主的統治。經院哲學家認為,真理在聖經中已揭示無遺,他們的任務之時闡述聖經中的真理,並為其找到合理的依據。
代表: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百科全書。
脈絡:經院哲學初興於9世紀,13世紀趨於全盛。
影響: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騎士文學】

騎士騎士

內容:騎士文學指中世紀西歐騎士制度盛行時代的文學作品,大多反映騎士的道德標準和理想追
求。抒情詩和敘事詩是騎士文學的基本體裁。騎士抒情詩起源於法國南部,愛情主題經久不衰,這
無疑是對教會禁慾主義的挑戰。騎士敘事詩的創作中心在法國北部,主要頌揚亞瑟王、查理大帝和
亞歷山大大帝等人的武功偉業和傳奇經歷。
影響:騎士文學對近代歐洲詩歌和小說具有較大影響。
代表: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市民文學
內容:市民文學內容主要敘述市民家庭和愛情生活的悲歡離合,抨擊貴族的專橫和教士的貪婪,
反映了市民階層的要求和願望,有著較為強烈的反對封建割據和反對教會的色彩。有寓言、故事、
笑話、詩歌和戲劇等多種形式。
產生和影響:市民文學產生於中世紀城市復興之後(11世紀以後),最早出現在11世紀左右的意
大利。晚期市民文學開近代資產階級文學之先河。
代表: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
背景:大學一詞源自拉丁語,原意為“總和”、“聯合”,即學生和教師組成的聯合社團。隨著城市復
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
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範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特點和影響:中世紀大學比較重視神學教育,教師也多享有神職人員待遇,但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準備了條件。

文藝復興運動

簡介

文藝復興時期始於十三世紀末期的義大利,粗略指涉歐洲從中世紀到近代之間所經歷的這四百多年時間。文藝復興一詞意指重生或復活,它是一個朦朧的概念,沒有清楚的開始或結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歐洲由野蠻的黑暗時代演進到一個在各個領域都有新發展的時代,而這些領域的成就均超越了偉大的古文明。
中古時代的許多成就為這個象徵重生的的時代作出貢獻。其中一項是恢復對學問的興趣。牛津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於1264年。到了1400年間,歐洲境內便有超過五十所大學。原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文獻被翻譯成拉丁文,透過這些古老文獻,教育和辯論的風氣得以助長。歐洲人在聖地、西西里和西班牙等地均與阿拉伯人有所接觸,並藉此重新發現許多寶藏,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的著作即為一例,一直到十九世紀都是歐洲人的標準數學教材。阿拉伯人也傳播了新的數字型系、小數點的觀念和零的觀念,而這些觀念都是在印度發展出來的。到了1450年左右,學問的傳播速度更隨著印刷機的發明而加快腳步。
第二個重要貢獻是生活水準的提升,尤其在義大利的大型商業城市。十字軍東徵令歐洲人眼界大開,得以一窺東方的財富,尤其是絲綢、香料和棉。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斯和其他城市的商人,都爭相取得歐洲與東地中海之間的貿易。這些商人從商業活動中累積了多餘的財富後,便開始以藝術來美化自己的家鄉和城市。雕刻品、繪畫、建築、音樂、詩歌和文學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展現有趣的主題,超脫了從中古時代起就一直占有主導地位的宗教題材。它們普遍描繪日常生活、騎士故事、和冒險情節,歐洲的文化因而變得更有人性,宗教的成分也隨之減少。
技術的發展亦得到更新,更有效的商品與服務應運而生。製造、農耕和貿易都得到改進,大幅超越古代的成就。對利潤的欲求鼓勵了創造和探索。隨著衰退中的貴族不斷消失,中產階級的商人和工匠開始爭取能與他們經濟力量相等的政治權力。到了1500年代,歐洲國家已經在許多重要科技上領先世界。歐洲人透過對世界的探索、尋找貿易路線、新教徒的宗教改革和歐洲本身不斷的政治競爭等釋放活力,也讓這個區域在幾個世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普遍認為文藝復興發端於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一詞就源於義大利語 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復興),15世紀後期起,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復興。

背景

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什麼文學、什麼藝術、什麼哲學,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制裁,甚至處以死刑。《聖經》里說,人類的祖先是亞當和夏娃。由於他們違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樂園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為他們後代的人類,就要世世代代地贖罪,終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來世進入天堂。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科學技術也沒有什麼進展。
中世紀的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多種條件的促生下,於歐洲的義大利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來運轉的,而市場上擇優選購、討價還價、成交簽約,都是斟酌思量之後的自願行為,這就是自由的體現,當然要想有這些自由還要有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時義大利呼喚人的自由,陳腐的歐洲需要一場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運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也為這場思想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經濟的繁榮,使事業成功財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銀行家等更加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更加充滿創新進取、冒險求勝的精神,多才多藝、高雅博學之士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這為文藝復興的發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適宜的社會環境。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藝術的成就很高,人們也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學術思想,和“黑暗的時代”的中世紀是個鮮明的對比。14世紀末,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東羅馬的許多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亦有一說是十字軍3次東征(儘管第三次半途而廢)帶回來的紀念品,他們在路上發現了這些書,就搬了回來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後被人發現,驚嘆古羅馬的藝術,文學等,就開始極力傳播,意圖達到古羅馬那時的成就)一些東羅馬的學者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辦了一所叫“希臘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等。這種輝煌的成績與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於是,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復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和藝術。這種要求就像春風,慢慢吹遍整個西歐。文藝復興運動由此興起。
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核心:人文主義精神
產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在義大利

發展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表面上是要恢復古羅馬的進步思想,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在精神上的創新。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城邦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即城邦,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鬆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學三傑:

但丁但丁
彼特拉克彼特拉克
薄伽丘薄伽丘
《末日審判》《末日審判》

1、但丁
但丁Alighieri Dante(1265-1321)。文藝復興的先驅,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2、彼特拉克
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夸。代表作有《歌集》。父親是佛羅倫斯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並週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一譯卜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美術三傑
1、達文西
蒙娜麗莎 李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斯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2、拉斐爾
拉斐爾·桑西(1483~1520)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 ,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 。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羅浮宮博物館)。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製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製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製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製的《加拉泰亞的凱鏇》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採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面 。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
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斯,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斯。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斯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科學成就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
托馬斯·莫爾托馬斯·莫爾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套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笛卡兒笛卡兒

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式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式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式表。法國人笛卡兒於1637年,在創立了坐標系後,成功地創立了解析幾何學。費馬建立了求切線、求極大值和極小值以及定積分方法,對微積分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將不定方程的研究限制在整數範圍內,從而開始了數論這門數學分支。在和帕斯卡在相互通信以及著作中建立了機率論的基本原則——數學期望的概念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笛卡兒運用他的坐標幾何學從事光學研究,在《屈光學》中第一次對摺射定律提出了理論上的推證。他還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動量守恆定律:物質和運動的總量永遠保持不變。笛卡兒對碰撞和離心力等問題曾作過初步研究,給後來惠更斯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地理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建築

文藝復興時的古典建築文藝復興時的古典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對建築的比例有強烈的追求,例如必須是3和2的倍數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製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反對哥德式建築。

代表人物

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義大利佛羅倫斯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羅倫斯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哲學家:伊拉斯謨、馬基雅維利;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李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
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哲學家: 托馬斯·莫爾 。其中,莎士比亞、但丁、達文西,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巨人”。

重要意義

有好一段時間,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簡單地恢復了古典文化。其實,文藝復興並不是真正要“恢復”古典的文化,而是藉此抨擊當時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文藝復興的實質】
文藝復興的實質:“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當時西歐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運動包括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義”的興起,藝術風格的更新,空想社會主義的出現,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始發展,印刷術的套用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等等。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與其說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說是“近代文化的開端”;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創新”。“文藝復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標誌著一個偉大的轉折。它是新文化,是當時社會的新政治、新經濟要求的反映,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思想和文化領域裡的反封建鬥爭。簡單來說,文藝復興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
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起源於14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其後遍及西歐整個地區。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他們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無所不有”的口號。他們非常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他們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他們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讚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反對宗教的專橫統治和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要求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科學文化知識。所以,人文主義的理念,其重點是“人”,是“人”的本能的發揮,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動力。
【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
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他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首先,是人的發現。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1)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冒險精神。(2)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於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慾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慾主義。在文學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反對虛偽和矯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3)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強調運用人的理智,反對盲從;要求發展個性,反對禁錮人性;在道德觀念上要求放縱,反對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認為事業成功及發家致富是道德行為。(4)提倡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慾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鬥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們從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
其次,文藝復興打破了宗教神秘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動和影響了宗教改革運動,並為這個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藝復興提倡重視現世生活,
第三,文藝復興打破了以神學為核心的經院哲學統一的局面,為以後的思想解放進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培根)。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馬基雅維利為後來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發展起“自然權利”、 “社會契約”、“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理論。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權。在中世紀,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門第觀念根深蒂固。文藝復興則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喪失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被賦予新的內涵。彼特拉克說:“真正的貴族並非天生,而是自為的。”在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幹、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高層的階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藝復興恢復了理性、尊嚴和思索的價值。雖然文藝復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人們堅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頭腦,相信實驗和經驗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種求實態度、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為17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傑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中世紀,聖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復興則不但把聖母變成人間婦女(拉斐爾),把圖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解剖、透視等科學也第一次結合於藝術。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端。
這場廣泛持久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衝破了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文藝復興的最新進展

由當代學者,人學家張榮寰先生髮起的人類文藝復興思想,代表了當代文藝復興思想新的高峰,主要表現在他提出的關於復興人價值觀念的十大方向:
一、從現在開始的人類文藝復興重新發現了人和人格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能力,提出人要養育人格,個性應該智慧;
二、重視人的價值,要求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潛力,鼓勵積極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開拓的精神;
三、重視現實生活,將科學,哲學,神學真、善、美的成分總結並播撒到人的日常生活中; 
四、在哲學和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讓暴力和虛偽變得老朽直至死亡,讓人和諧相處;
五、一致幸福的求實精神,對人首先要研究個究竟,決不滿足於對其他事物的一知半解,為創造現實幸福生活而奮鬥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從以往歷史、民族、宗教、地域劃分的桎梏下解放出來;
六、人人能夠信仰真理;
七、建立社會公眾信仰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讓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
八、以真誠的民主來反映現代社會人高智慧的社會存在;
九、讓人皆具邏輯思維方式並鼓勵融合其他思維形式的新邏輯主義;
十、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在個人、家庭、團體、組織、國家、乃至聯合國的制度中,讓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和諧發展。

宗教改革

簡介

西元1517年的宗教改革(religion reforming)背景,改革代表人物馬丁路德、加爾文及慈運理等人,以及發展出來的新教教派。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改革教的先鋒

自使徒時代末期,教會逐漸墮落俗化,但後來也出現護教人士如猶大,後來較重要的還有“獨一神觀”者在三世紀-四世紀對抗主張“三位一體觀”,最後雖失敗,但他們為保存《聖經》真理的奮戰精神,令人敬佩。又如馬昂留斯與央登約翰等人合著“和平的保衛者”一書,主張灰復平信徒參與教會事工;孟他努倡導聖靈與靈恩,勉勵信徒離棄奢靡生活,卻因他本身言論漸趨偏激,陷入另一異端而功虧一簣。
七-八世紀又有忠於《聖經》的教士,反對教會如同異教的跪拜神像及抬舉馬里亞為女神的謬誤。九世紀中葉,為要證明當時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是早在數世紀前就實行的假文獻“偽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出現時,許多有良知的主教曾群起反對這騙局,但終被壓制。十二世紀又有法國的瓦勒度派 (Waldensians)主張教會應忽灰復純以《聖經》為唯一真理,反對煉獄邪說,強調平信徒可上台講道,教士的言論並非完全無誤等,聲勢相當早浩大。雖遭到教皇視為異端,予以除名,改職和十字軍的征伐,但他們至今仍然存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成為十二世紀以前改革教會進僅存碩果。
1376年英國 的勒得倭得教區長兼英王皇家神學顧問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主後1320-1384年) ,眼見教皇生活奢靡,教會因爭競逐財而腐化,便在牛津公開指責教會的主決者。世俗事務由神派政府管理,教皇不應干涉。他獲得英國朝野的擁護,為被教皇捉辦,繼續推動改革,1377年又宣稱聖經是信仰唯一根據,教會唯一律法。接著他將《聖經》譯成白話英文 (1384年完成,1388年修訂) ,結果銷路意外廣大。他又主張“平民主權”即教會應以平信徒為中心,而非教皇;但可有一人遵照聖經總攬相關事務,否則便是敵基督者。並要二人一組出外傳道,但非終身職。英國黑死病流行時,他被保守派歸咎拿辦。他的追隨者被稱為羅拉德派(Lollards),後受英王亨利四世,五世摧毀殆盡,幸因查理二世娶波希米亞公主而再傳入波希米亞。
約翰·胡斯(John huss,1369-1415年)是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教區長,因閱讀威克里夫的著作後深受感動,也開始作類似的言論,起初大受波希米亞朝野讚賞,後因嚴詞指責出售贖罪券是違反聖經的可憎習行為,在1409年比薩會議被教皇定罪,1414年赴君士坦丁堡會議後被拘留,次年七月六日被處以火刑,引起波希米亞反教皇的革命戰爭,迄今改革火苗仍未熄滅。

lutherluther

歐洲宗教改革的社會歷史背景

現實社會根源:14至16世紀,西歐社會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當時西歐所發生的社會變動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一,經濟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破土成長,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資產階級與新貴族開始形成,反對封建貴族的特權與分裂割據。英、法兩國的封建君主在與資產階級、新貴族聯盟的基礎上建立了政治集權的“新君主制”。他們加強政治集權,推行重商主義,獎勵文化創造,有力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發展。但在義大利、德意志還存在著分裂割據,迫切需要政治統一;第三,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權的文藝復興運動。人文主義者批判中世紀教會的蒙昧、禁慾說教與封建的等級權制度,鼓吹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欲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構成了對天主教神權的巨大衝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都把矛頭對準羅馬教會對歐洲的大一統神權統治,要求通過改革建立適應於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於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思想淵源:宗教改革固然是社會現實變革的產物,但其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市民的宗教“異端”思想之中。中世紀的城市在11、12世紀興起後,為了抵制封建貴族與教會的掠奪與控制,城市從經濟、政治上支持王權,王權則賜給城市以自由貿易乃至自治的特權。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也逐漸興起,對教會的大一統神權與正統神學的統治極其不滿,於是醞釀出反教會的市民“異端”思想。市民的“異端”思想,有力地衝擊了天主教會神權的合法權威,反映了市民階級建立“民族教會”或“廉價教會”的願望,為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借鑑的歷史遺產。

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

(1)加爾文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進行宗教改革。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改革後的英國基督教稱為英國國教。英國國教會是英國民族教會,必須服從國王的意志和國家的法令,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3)宗教改革的影響
①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特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於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範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③精神文化上:
A、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
B、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C、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
(4)實質: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

宗教改革的過程與重要人物

馬丁路德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 (1483-1546年)早在耳弗大學 (Erfurt)獲文學碩士,又學半年法律。接著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獲立為神父。1512年 獲威登堡大學(Wittenburg)神學院博士,隨即教授《聖經》。他是德國最早用德文對照新舊約原文授課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繼續依然教會律法潛心苦修,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得到內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讀《聖經》時,看到“義人必因信得生”(羅馬書1:17)時,突然覺醒到原來人的得救只是因為他對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賜,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證使人得以“稱義”。他這信念也在獲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親眼看到人們受騙購買贖罪券的情形,又耳聞教會主教買賣聖職的醜事,他開始攻擊教會出售贖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將所寫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看法,張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由於當天恰巧是人們前往教堂朝掲所拜遺物的萬聖節 ,自然很多人看到張貼的內容。雖然當印刷術才使用不久,但兩周后傳遍全德國;四周后各種譯文傳遍全西歐。教皇終於下令將他革除教籍,他原本只要改革教會一部分制度,從此他也不再承認教皇的權威,唯以《聖經》為權威。此後他所代表的教派總稱國“更正教”或“新教”(Protestantism),與之相對的東,西方天主教,則成國舊教。他直接建立的教會成為“路德會”或“信義宗”。由於他個性保守,因此他改革的教會仍保留《聖經》沒有明文禁止的舊教傳統,如祭壇,蠟燭 ,基督畫像,造解禮,周日禮拜與聖誕節等。
慈運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生在瑞士的威德赫斯城(Wildhaus),在巴塞爾(Basel)、伯恩(Bern),及維也納(Vienna)受教育。慈運理在維也納就讀大學,當時候的維也納大學正在推行大學改革。當時在人文主義者采爾蒂斯等人的領導下,促使大學接受了人文主義者的改革。隨後,他又在巴賽爾大學內,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強化了他對人文主義的立場。於瑞士東部接受區牧的職務,在1519年成為蘇黎世教會的牧師。慈運理在語言上是很有能力的,他可以將無論是希伯來文、希臘文或是拉丁文翻譯成蘇黎世的當地語言,後來,蘇黎世市議會決定了聖經改革方案,成為官方政策。在 1525年蘇黎世市議會廢止彌撒,改由慈運理的聖餐版本替代。改教的主題是教會內道德的重整,他開始攻擊贖罪券,且是有計畫性的攻擊。在聖禮上他更有自己的主張: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僅是象徵性;基督不在聖餐之中。這點與路德有很大的不同。 在教改運動的早期,慈運理在瑞士尤以東部,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在1531年的一次戰役中陣亡。
加爾文(1509-1564年) – 生長巴黎,在巴黎大學研究神學三年,後又到外地學習律法。1536年,他出版《基督教原理》一書,隨即到日內瓦。但他的改革教會提案未被接納,且被以“異端”身份驅逐出境。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政權,加爾文受其邀請再返日內瓦,得到歡迎,並治理當地教會二十三年,使它成為新教的中心。加爾文主張“先定論”,即人得救與否完全是神所預定的,但又不贊同宿命論;相反的,他認為虔誠的信仰與完美的德行是每一個將要得救的基督徒的義務,他們應該在世間努力工作以榮神益人。加爾文的教義受到許多工商業者歡迎,成為新教主流,其中以長老會發展又多又快。長老制是共和式的,由議會選舉產生,獨立行使教會司法權;規定市議會負責世俗事務,教會負責宗教信仰和道德生活,但實際兩者結為一體,加爾文實際成為這一政教合一的政權的領袖。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 原反對馬丁路德和更正教,後為要與王后凱薩琳(Catherine)離婚,受拒於羅馬皇帝,因此1534年與更正教合作並共同通過“最高治權法案” (Act of Supremacy)宣布創立英國國教 (Anglican church),又稱聖公會 ,與羅馬舊教的教義儀式並無二致,只是英國王代替羅馬教皇成為政教權威。

宗教改革的餘波

宗教自決和宗教迫害
1555年,奉行新舊教兩派的國家終於簽訂奧斯堡和約,協定由各國統治者全權決定該國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遷居他國。1598年法國皇帝亨利四世頒布南特詔議 (Edict of Nantes)準予人民自由信仰新教。但新教卻各派互不兼容,他們本著個人可以直接與上帝交通,產生《聖經》不同的見解。這種“自以為是”的結果演變成宗教迫害。原先羅馬天主教就是“異端裁判所”,現在連新教都迫害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
宗教戰爭
歐洲各改教運動歷經許多流血戰事,如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殺,法國再度內戰,新教信徒大量逃亡。1618年德國路德派因不滿奧斯堡和約被毀,由瑞典國王亞道夫 (Gustavus Adolphus)領導,與國內羅馬天主教徒交戰了三十年,1648年簽訂韋斯特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雙方重獲和平相處。又如1568年荷蘭北部的加爾文派信徒因反舊教與其統治者西班牙國王對戰,到1609年終獲獨立建國與信仰自由。
英國在宗教改革後的國教還帶著不少舊教色彩,許多受加爾文派影響而被稱為清教徒 (puritans)的人,想再加以改革,使成更合乎《聖經》的信仰,卻受到欲恢復舊教的國王查理一世逼迫殘害,於是許多人逃至新大陸,即後來獨立的美國 ,並爆發1640 -1649年的內戰,史稱“清教徒改革”。清教徒獲勝後,新教團體獲相當自由的發展,直到1685年新國王詹姆斯二世又想恢復舊教及專制政治,人心大憤,再經1688年沒有流血的“光榮革命”,終於使英國新教徒在此年獲得歐洲第一個獲大量信仰自由的結局。至此我們也看出各國的宗教戰爭中,常夾雜經濟和政治利益等的爭執。從十六世紀中期到十七世紀 中期的百年紛擾,歐洲人口大量減少,經濟衰退,各國終於地逐漸體認久戰俱傷的教訓,才開始採取宗教寬容的政策。

印刷術的影響

在宗教改革的運動中,由於印刷術的發明,使得此一運動的推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宗教改革的起因當中有一個原因,即是聖經只能由聖職人員閱讀。一般信徒無法閱讀到聖經。然而在1456年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茲(Mainz)的印刷廠印刷了一本拉丁文聖經。印刷術的發明幫助改善了,抄寫文本因而產生錯誤的情形;另外,只要將所印刷的作品排好,即可大量印刷。只要付得出買書的錢,就可以有機會閱讀。因此,當馬丁路德要傳遞他的宗教改革理念時,只要透過印刷和貿易路線的發達,他不需要跑到遙遠的英格蘭就可以傳播他的思想了。

科技革命

開始時間及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主要成就和特點

第一次科技革命
成就: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特點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誌;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成就:1、電力的廣泛套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製(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特點: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成就: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套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特點: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主要影響及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係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衝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繫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已開發國家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開發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纍纍。機遇與挑戰並存。

科技革命的哲學啟示

(1) 其出現是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點,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3) 不僅促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隨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 發展)

如何面對新的科技革命
(1) 作為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科技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發展科教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建立知識創新體系。
(2) 從個人講,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注意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 從經濟學上看,充分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認識其在社會生產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
(4) 從政治學角度看,國際競爭重點已發生變化,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振興科技、發展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
(5) 對廣大開發中國家來說,面對洶湧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機遇與挑戰、壓力並存。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戰略,努力縮小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探索一條適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道路,是擺在廣大開發中國家面前的首要任務。
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係: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繫大為加強。
(2) 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
(3) 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概述

啟蒙運動(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世紀初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間的一個新思維不斷湧現的時代,與理性主義等一起構成一個較長的文化運動時期。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啟蒙時代的學者亦不同於之前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者,他們不再以宗教輔助文學與藝術復興,而是力圖以經驗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識系統能獨立於宗教的影響,作為建立道德、美學以及思想體系的方式。
啟蒙運動的倡導者將自己視為大無畏的文化先鋒,並且認為啟蒙運動的目的是引導世界走出充滿著傳統教義、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專制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黑暗時期)。這個時代的文化批評家、宗教懷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啟蒙先鋒,但他們只是的鬆散、非正式、完全無組織的聯合。而當時的啟蒙知識的中心是巴黎,法語則是共享語言。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並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以及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同一時期。
在法語中,“啟蒙”的本意是指“光明”。當時先進的思想家認為,迄今為止,人們處於黑暗之中,應該用理性之光碟機散黑暗,把人們引向光明。他們著書立說,激勵地批判專制主義和宗教愚昧,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這就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則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曾這樣說:“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鬥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鬥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

啟蒙運動的歷史作用

首先,它的矛頭是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為對象的,因此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其次,啟蒙思想家宣揚天賦人權,三權分立,體察功能自由、博愛、平等,而且這些思想迅速在歐美傳播,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影響和推動的作用,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而且對亞洲國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劑作用。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論的準備
2、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國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鬥爭

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1、孟德斯鳩
主要主張:三權分立
孟德斯鳩,(1689—1755),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莊園的貴族世家。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直到現在任為一些國家所使用。
2、伏爾泰
主要主張:反對封建專制,天主教會
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能被剝奪。他主張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經說過:“我不能同意的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還尖刻地抨擊了天主教回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熱狂作鬥爭”。
 
3、狄德羅
狄德羅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教育理論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百科全書》主編。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社會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定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4、盧梭
主要主張:人民主權說,社會契約論。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讓·雅各·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盧梭對法國封建社會進行的批判最為嚴厲,最為激烈。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認為一切權利屬於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權委任他們,也有權撤換他們,甚至有權舉行起義,消滅奴役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這就是人民主權思想。盧梭還強調“公共意志”,認為它非常重要,公民應接受它的統治。“公共意志”的具體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為就是自由的行為。盧梭的思想主張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羅伯斯比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的理論旗幟,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昌盛了深刻影響。

5、康德
康德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
6、霍布斯
霍布斯 (1588-1679)是早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生於英國維爾特郡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聰穎好學,15歲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曾在歐洲大陸旅遊過多年,結識許多科學家,並做過培根的秘書,思想深受培根影響。英國自殘階級革命時期曾一度移居法國,克倫威爾執政時,返回英國,此後他的思想得到傳播(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沒有收到霍布斯等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影響的)。霍布斯代表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的封建落後意識。他認為,國家不是根據神的意志而是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創造的;君權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他堅持統治者一旦獲得授權,人民就要絕對服從,不可反悔;因此,他並不反對君主專制,甚至認為專制政權有權干涉臣民財產的權力。他認為世界上本沒有神,宗教不過是人類無知和恐懼的產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代表作《利維坦》。
7、洛克
(1632-1704)洛克的思想形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迎合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需要。他對霍布斯的思想進行了修正,認為人們按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家不應干涉公民的私有財產。他有一句名言內容是“我的茅屋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在政權形式上,他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利應分屬議會和君主。

法國啟蒙運動

1、反抗權威(法國哲學家受牛頓的宇宙物理學的吸引,受洛克的政治哲學的啟發。受笛卡爾的啟發,認為每個人都必須自行找尋問題的答案。口號一部分針對當時的教師、國王、貴族。)
2、理性主義(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新興自然科學證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轄的。大多數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和蘇格拉底及斯多格學派這些古代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堅決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被稱為“理性時代”。哲學家們認為他們有責任依據人不變的理性為道德、宗教、倫理奠定基礎。)
3、啟蒙運動(“啟”發民眾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會。人民之所以過著貧窮、備受壓迫的生活是因為物質、迷信。學校制度開始於中世紀,而教育學則開始於啟蒙時代。)
4、文化上的樂觀態度(非理性行為與無知的做法遲早都會被“文明”的人性取代。所有的發展並非都是好的。啟蒙時期哲學家認為人一旦理性發達、知識普及後,人性就會有很大進步。)
5、回歸自然(有人提出“回歸自然”的口號。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賜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產物。盧梭提出“人類應該回歸自然”的口號,相信大人應該讓小孩子儘量停留在他們天真無邪的“自然”狀態里。)
6、自然宗教(人們認為宗教必須自然化,宗教也必須與“自然”的理性和諧共存。當時有許多人為建立所謂的“自然宗教”而奮鬥。當時有很多唯物論者不相信上帝,自稱為無神論者,但大多數啟蒙時期的哲學家認為否認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為這個世界太有條理了,因此不可能沒有上帝的存在,牛頓就持這樣看法。同樣,這些啟蒙時期的哲學家也認為相信靈魂不朽是合理的。他們和笛卡爾一樣,認為人是否有一個不朽的靈魂不是信仰問題,而是理性的問題。)
7、人權(一七八九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確立了“個人權利不可侵犯”的原則。一七八七午時,啟蒙運動的哲學家龔多塞(Condorcet)就發表了一篇有關女權的論文。他主張婦女也和男人一樣有‘自然權利’。在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婦女們非常積極地反抗舊日的封建政權。舉例來說,當時領導示威遊行,迫使國王離開凡爾賽宮的就是一些女人。後來婦女團體陸續在巴黎成立。她們除了要求和男人享有一樣的參政權之外,也要求修改婚姻法,並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但她們卻沒有得到這些權利。

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改革運動的比較

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改革運動是相繼發生的,它們都反映了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經過,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兩者的不同也是顯而易見的。文藝復興是一場光彩奪目、百花齊放的思想文化運動。它涉及到文學、思想、自然科學等眾多學科,並取得了豐碩與輝煌的成就,展示出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的革命熱情和首創精神。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它雖然對舊制度和神學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但並沒有就基督教義和教會改革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而且,許多人文主義者與教會和教皇的關係密切,它們在抨擊教會的同時,又主張以溫和的改革剷除教會的弊端,以達到教會的純潔、振興和統一。
宗教改革運動不僅對宗教神學作了深入的批判,而且提出了符合資產階級需要的神學體系,即新教教義。其核心內容是“信仰得救”和“預定論”。這種新型的宗教觀認為,《聖經》是教徒信仰的唯一依據和權威,人的靈魂得救依靠對基督的信仰,從而推翻教會長期鼓吹的善功救贖論和教皇最高權威論。宗教改革後,各國擺脫了教廷的政治干涉和經濟剝削,國家機構走向世俗化。一種新的世俗制度在西歐興起。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比較

文藝復興促進了歐洲近代文化的發展、自然科學的興起。啟蒙運動推動了以法國大革命為核心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並且超越國界、超越時代,對美洲和亞洲的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共同點:都是在歐洲大變革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掀起的思想解放運動,都衝擊了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
區別:文藝復興是歐洲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宣揚人文主義,其核心是肯定人,笛卡爾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對解放人們思想,發展文化、科學,起了巨大歷史作用。它是14-16世紀反映歐洲各國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發生的第二個思想解放運動。它將文藝復興提出的以"人性"為中心考察一切提高到用"理性"去思索,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它在政治上產生了巨大影響,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啟蒙思想家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對歐美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影響和推動的作用。啟蒙運動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鬥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原因:14-16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處於萌芽狀態,資產階級正在形成之中,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識形態上打破教會的神學觀,改變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得到發展,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政治上漸趨成熱,要求在政治上擺脫封建專制壓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