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9年

公元前499年

公元前499年,己卯年(兔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柔然太安八年;南朝齊永元元年。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大事記

(圖)埃斯庫羅斯埃斯庫羅斯

埃斯庫羅斯首次參加戲劇比賽
公元前499年埃斯庫羅斯首次參加戲劇比賽,一生寫過約70部劇本(一說約90部),生前得過13次獎,傳世劇本7部,它們是:《乞援人》(約公元前490年,一說公元前463年)、《波斯人》(公元前472年,得頭獎)、《七將攻特拜》公元前467年,得頭獎)、《普羅米修斯》(約公元前465年,一說公元前469年)、《奧瑞斯特斯》三部曲(公元前458年,得頭獎)。埃斯庫羅斯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

小亞細亞半島反抗波斯帝國
公元前499年,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米利都希臘城邦發動起義,反抗西亞的波斯帝國的擴張,得到雅典的支持。在起義軍被波斯軍擊潰後,雅典等援軍見勢不妙,迅速脫離戰場,返回本國,丟下起義者孤軍奮戰。面對波斯重兵,小亞細亞起義各邦組建起一支353艘三列槳艦的聯合艦隊,堅持了5年戰爭,終被波斯軍各個擊破。古希臘雅典將軍米太亞得,公元前 499年在愛奧尼亞參加一些城邦舉行的反波斯起義,據說他率起義軍攻占利姆諾斯因布魯斯兩個島嶼,並移交給雅典。

孔子

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晉陽城初建

公元前499年,晉國上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建築晉陽城,為太原第一座古城。

竇大夫被殺

(圖)公元前499年建公元前499年建

春秋時期晉國竇大夫生年不祥,晉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9年,被趙簡子殺害。趙簡子殺害竇大夫的原因,有多種說法。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曾引用張晏的批註說:簡子欲分晉國,故先殺鳴犢。但從史實來看,趙簡子殺竇大夫時,晉國處於六卿專權的時代,而趙氏家族並沒有占據太大的優勢。或許當時趙簡子心中已經有了分晉而自立的宏圖,但還沒有條件也不敢急於將這一計畫付諸實施,要知道三分晉國是在竇大夫死後五十四年才由趙簡子的兒子趙襄子實現的。因此,趙簡子不可能是因為想瓜分晉國而要提前將竇大夫做為障礙來清除。

《太原府志》記載,趙簡子想稱霸天下,召來竇大夫等人問政,事後便將他們殺害。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曾對子貢說,趙簡子未得志時頌此二人,得志後便殺之。似乎竇大夫死於趙簡子的忌才,但在當時六卿矛盾尖銳、鬥爭激烈的情況下,趙簡子非常注意舉賢任能,籠絡人心,也不可能僅僅因為忌才去殺害竇大夫而授人以柄,盡失人心。

那么趙簡子殺害竇大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竇大夫所處的正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各國都在進行著封建化的改革,從西周宗法分封制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非正統的,因而遭到孔子等人的激烈反對,而竇大夫卻非常推崇孔子的主張。改革需要魄力,維護正統需要勇氣,兩者同樣難能可貴,但雙方的矛盾又是不可調和的。因此,政見不一,是趙簡子殺害竇大夫的主要原因。

趙簡子曾邀請孔子來晉國講學交流,當然,也有人懷疑趙簡子的真正目的是要誘殺孔子,但這種說法過於缺乏根據。當孔子行至黃河邊時,聽到了竇大夫被殺的訊息,孔子看著滔滔河水感嘆道:“壯美呀,黃河水,浩浩蕩蕩多么盛大,我之所以不能渡過黃河,也是命運的安排吧!”子貢不解其意,上前詢問,孔子說:“他們都是晉國賢良的大夫,趙簡子未得志時,與他們政見相同,一旦得志,卻殺掉他們推行自己的新政。我聽說不論何時何地,剖腹取胎,麒麟就再也不會降臨;竭澤而漁,蛟龍就再也不會出現;覆巢傾卵,鳳凰就再也不來飛翔。我還聽說,君子總是對同道的不幸遭遇特別傷感,那些鳥獸對於不義的行為尚且知道避開,更何況是我孔丘呢。”於是,孔子返回了魯國陬鄉,並作琴曲《陬操》來哀悼竇大夫。竇大夫祠內有楹聯:太行峰巔,孔聖為誰留轍跡;烈士山下,普賢遺澤及蒼生。其中上聯指的就是這個典故。但孔子回車之時絕對不曾想到,就在貶責趙簡子的第二年,這位魯國司寇利用職權誅殺了和自己有政見和學術分歧、使孔門三盈三虛少正卯

出生

(圖)恩培多克勒(Έμπεδοκλής)恩培多克勒(Έμπεδοκλής)

恩培多克勒(希臘語:Ἐμπεδοκλῆς,前490年-前430年),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西西里人,他的生平富神話色彩,相傳他為證明自己的神性,投進埃特納火山而亡,後世騷人墨客常以此為詩材。

他認為萬物皆由水、土、火、氣四者構成,再由“愛”與“憎”或合或間。跟巴門尼德一樣用韻文寫作,也只留下斷片,相傳他的兩部作品名為《論自然》和《淨化》。

普羅泰戈拉(希臘語:Πρωταγόρας,約前490年-前420年)是一個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被柏拉圖認為是詭辯學派的一員。

埃利亞的芝諾(希臘語:Ζήνων,約前490年-前430年),古希臘哲學家。

他以提出了四個關於運動不可能的悖論而知名。他創造這些悖論是為了支持他老師巴門尼德的理論。他認為世界上運動變化著的萬物是不真實的,唯一真實的東西是巴門尼德所謂的“唯一不動的存在”,所以“存在”是一而不是多,是靜不是動。

逝世

(圖)孔子孔子

謝朓(464年-499年)字玄暉。南北朝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

出身世家陳郡謝氏 ,母是史家范曄之姐,父謝緯,官散騎侍郎,母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年少好學,為蕭齊藩王所倚重,初為太尉豫章王蕭嶷行參軍,隨王蕭子隆東中郎府,轉王儉衛軍東閣祭酒,後為隨王鎮西功曹,永明九年(491年),又從隨王蕭子隆為荊州刺史幕僚,“親府州事”,“以文才尤被賞愛”。還京都,任新安王中軍記室,兼尚書殿中郎。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本姓“拓跋”,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499年在位),後改姓“元”,在位29年,享年33歲,謚孝文皇帝。

虞悰,(435年-499年),字景豫,南北朝時期的官僚和醫學家。

出生於會稽餘姚(今寧波餘姚市)的門閥士族家庭,為虞潭五世孫。祖父虞嘯父,官至尚書。父親秀之,是黃門郎。南朝齊武帝蕭賾在即位之前,與虞悰私交甚厚。蕭賾即位之後,虞悰即受封為高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