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鷓鴣

四川山鷓鴣

四川山鷓鴣(學名:):體長30厘米,是中等體型色彩濃艷的山鷓鴣。頭頂褐,眉紋白,胸部具寬闊的栗色環帶及喉近白為本種特徵。眼周裸皮紅色,耳羽黃棕色。雄鳥額白,頭頂棕栗,上體以暗綠色為主,具較寬的黑色橫斑和不規則的細紋。雌鳥的額基和眉紋黑色,具淺黃色縱紋,頭頂和枕部橄欖褐色。上體橄欖褐色,胸棕灰色。腹白色。兩脅灰色。 棲息在海拔1000-2000米之間的常綠闊葉林中,尤以林下植被豐富的地帶較為常見。常單獨或組成5—6隻的小群活動。平常時期:四川山鷓鴣在領域內發出各種鳴聲。鳴聲酷似“HO-WO, HO-WO”,受驚時邊跑邊發出“SHEER,SHEER”“KA-KA-KA-KA”的鳴叫。是中國的特產鳥類,沒有亞種分化,僅分布在四川中部的幾個縣境內。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四川山鷓鴣雄鳥體長29-32厘米,體重350-470克。前額白色,頭頂栗棕色。眉紋和兩頰黑色,耳羽栗色。上體以暗綠色為主,具較寬的黑色橫斑和不規則的細紋。喉白色,上喉具黑色縱紋。上胸和兩脅灰色,雜以栗斑。胸部的栗斑連成一大塊栗色的胸帶。下胸和腹白色。尾羽茶綠色,具4-5道黑色橫斑。

雌鳥的額基和眉紋黑色,具淺黃色縱紋,頭頂和枕部橄欖褐色。上體橄欖褐色,具黑色橫斑,上喉淡黃色,具卵圓形黑色端斑,下喉淡赭橙色。胸棕灰色。腹白色。兩脅灰色,具窄的灰白色和銹栗色紋。

虹膜灰褐色,嘴黑色,腿、腳赭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410-470g,♀350-380g;體長♂303-320mm,♀285-295mm;嘴峰♂18-21mm,♀18-19mm;翅♂148-158mm,♀143-145mm;尾♂68-74mm,♀64-71mm;跗蹠♂40-44mm,♀37-4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在海拔1000-2000米之間的常綠闊葉林中,尤以林下植被豐富的地帶較為常見。常單獨或組成5-6隻的小群活動。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組成5~6隻的小群活動。性情機警,善於藏匿。在地上奔跑迅速,受驚後常靜伏不動或以奔跑逃避敵害,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時才起飛,但飛不多遠又落下,很快鑽入草叢、灌叢或竹叢中逃跑。通常在林下落葉層較厚的地方刨食。主要食物有櫟、胡頹子、懸鉤子等。白天常在地面上覓食,夜間在竹枝或灌叢上過夜。

在繁殖期,領域內最常見為單音節鳴聲,鳴聲持續時間長;其次是雙音節鳴聲,持續時間一般;最後是多音節鳴聲,持續時間較短。但是警戒鳴聲除外,因為警戒鳴聲的持續時間長短與外界干擾和天敵壓力有關。四川山鷓鴣在繁殖期一旦領域確定,雄性在領域內鳴叫,用以警戒和保護領域不受干擾,防禦同種和在資源利用上有競爭的異種個體進入領域,從而保證整個繁殖期內有足夠的空間和食物資源。求偶鳴聲可以使雌體容易定位雄體位置,提高配對率。研究中錄製四川山鷓鴣的一種頻次較快的求偶鳴聲,在不同領域內回放,發現均有雌體向鳴聲方向靠近的現象。雄性上樹前後,下樹前後均發出單音節和雙音節啼叫聲,猶如雄性公雞。  

分布範圍

沒有亞種分化。是中國特有的鳥類。分布範圍極狹窄,迄今僅發現於中國四川省的屏山、甘洛、馬邊、峨邊、沐川等縣。  

四川山鷓鴣分布圖 四川山鷓鴣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營巢在海拔1300-1500米之間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大多在被砍伐後的枯樹椿的基部,由枯枝、樹葉、竹葉等構成,近似球形,從側面開口,看上去很像一堆爛樹葉,很難被發現。每窩產卵3-7枚,顏色為純白色,大小為43-48×31-34毫米,卵重23-24克。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負責警戒。雛鳥孵出後不久即可隨親鳥活動。  

種群現狀

四川山鷓鴣是分布區狹窄、數量非常稀少的種類,在數量最多的馬邊縣數量尚不足1000隻,在典型棲息的密度也僅有每公頃0.01隻左右。人類經濟活動是四川山鷓鴣致危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過度地砍伐森林,已嚴重破壞了它的棲息環境。此外,人為捕殺是其數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川山鷓鴣是產於中國西南地區的珍稀特有雉類,分布區域十分狹窄,僅局限於川南小涼山等地,在麻咪澤自然保護區見於麻咪澤、長河林區海拔1200-2300米的原始常綠闊葉林及次生闊葉林內,2005年CI保護項目四川山鷓鴣巡護、監測過程中多次收集到四川山鷓鴣鳴叫聲證明了四川山鷓鴣在保護區的存在,但未見到活體拍到照片是較大的遺憾,此次的發現,為保護區了解四川山鷓鴣的種群分布及數量變化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為促進區內四川山鷓鴣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棲息環境向著良性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0年後,中國政府頒布的長江上游禁伐令全面執行。當地的林業工人改行在森林植被破壞的陡峭山坡上重新種植樹木,綠化率已經達到25%(中國日報,2000年1月20日)。少數土地種上了CRYPTOMERIA之類的商業植被和其它松柏科的樹種,但大部分山地則種播了本地的闊葉樹樹種,其結果是闊葉樹次生林重新回到了山坡,四川山鷓鴣在這些次生林地帶數量上升。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瀕危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瀕危野生動物

銀帶魚
皇領蜂鳥
鉤喙蜂鳥
彩毛腿蜂鳥
四川哲羅魚
瘦小齒蒙
中澳粗尾鼠
白胸狐蝠
紅嘴官鳥
帶斑傘鳥
綠彩蛙
火冠蜂鳥
佩里輝尾蜂鳥
西太平洋卡洛島狐蝠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
叉扇尾蜂鳥
金色曼蛙
綠喉毛腿蜂鳥
鹿羚
棉頂狨
馬島草鴞
西里伯斯野水牛
紅頭咬鵑
短角水牛
考布利牛
雙色獠狨
智利駝鹿
佛氏黃額長尾鸚鵡
普通鴞
喀拉米豚鹿
草原猯豬
白耳狨
褐漁鴞
辛氏蜥
獺狸貓
金狐蝠
楔尾綠鳩
瑪利安娜狐蝠
澳洲短頸龜
婆羅洲孔雀雉
愛德華雉
鳴官鳥
黑胸鳴官鳥
蒙面彩蛙
角官鳥
東方白背禿鷹
白腿小隼
西班牙帝雕
金色箭毒蛙
黃冠葉猴
錫爾河擬鏟鱘
林鵰
欖蠵龜
納吉夫陸龜
沙漠袋貂
大䴉
紅面吼猴
柴棺龜
蘇拉威西葉龜
巴拉望龜
大鼻羚
細角瞪羚
黑冠黃雀
白胸繡眼鳥
魯克氏仙鶲
科茲美鶇鳥
斑嘴犀鳥
紫喉輝尾蜂鳥
波斯鱘
金線䰾
長鬚鯨
雙辮八色鶇
綠喉蜂虎
鶴嘴翠鳥
猛鴞
長尾林鴞
烏林鴞
褐林鴞
黃嘴角鴞
縱紋角鴞
恆河江豚
鷹鴞
黃腳漁鴞
阿薩密兔
花頭鵂鶹
斑頭鵂鶹
林鵰鴞
烏鵰鴞
塔那河紅疣猴
縱紋腹小鴞
短耳鴞
草鴞
松雀鷹
黑冠鵑隼
棕翅鵟鷹
紅腿小隼
紅腳隼
猛隼
鷹鵰
漁鵰
靴隼鵰
白腹海鵰
捲毛蜘蛛猴
白腹鷂
烏灰鷂
白頭鷂
大鵟
印度鱉
菲律賓果蝠
短鼻大袋鼠
黑頭白䴉
黑䴉
尖尾兔袋鼠
條紋袋狸
菲律賓鱷
原麝
湄公河大鯰
庫氏硨磲
穗須原鯉
奧利諾科鱷
虹雉
太平洋鱘
紋背鱉
倉鴞
栗鴞
小鴉鵑
褐翅鴉鵑
花頭鸚鵡
紅帶箭毒蛙
紫紅頭鸚鵡
大紫胸鸚鵡
短尾鸚鵡
紅翅綠鳩
黃腳綠鳩
灰頭綠鳩
紅頂綠鳩
厚嘴綠鳩
橙胸綠鳩
針尾綠鳩
斑尾鵑鳩
棕頭鵑鳩
山皇鳩
綠皇鳩
小鷗
猞猁
星叢龜
印度陸龜
馬來西亞巨龜
百色閉殼龜
黃額閉殼龜
黑星額蜂鳥
栗腹蜂鳥
深藍吸蜜鸚鵡
窩瑪蟒
黃耳長尾鸚鵡
角鸚鵡
紅藍吸蜜鸚鵡
藍金剛鸚鵡
李爾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紅冠亞馬遜鸚哥
帝鸚鵡
紅肛鳳頭鸚鵡
細嘴杓鷸
羅德哈威秧雞
白翅冠雉
白翼木鴨
夏威夷鴨
馬島麻斑鴨
藍岩鬣蜥
紐西蘭海燕
螺角山羊
爪哇野牛
侏儒野豬
安第斯山貓
長島長尾狸貓
達爾文狐
地龜
領角鴞
毛腿漁鴞
鵰鴞
白背兀鷲
雀鷹
蒼鷹
密蘇里鏟鱘
細嘴松雞
紅領綠鸚鵡
金肩鸚鵡
朱鷺
紅犁足蛙
蘇眉魚
褐耳鷹
白頭䴉鸛
斑羚
古巴鱷
金斑喙鳳蝶
達氏鱘
巨蜥
四川山鷓鴣
光面狐猴
鬣羚

雉科·鶉族鳥類

鶉族(Perdicini),雞形目、雉科的一個族,體型較小,分布廣泛,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包括雪雞、石雞鷓鴣、山鶉、鵪鶉、山鷓鴣、竹雞等,共20屬96種,占雉科總數的60%。中國有8屬27種,其中7種為特有種。常見如石雞鵪鶉灰胸竹雞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