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鴞

短耳鴞

短耳鴞(學名:Asio flammeus)是鴞形目鴟鴞科的鳥類。體矮,體長約38-40厘米,黃褐色鴞鳥。翼長,面龐顯著,短小的耳羽簇於 野外不可見,眼為光艷的黃色,眼圈暗色。上體黃褐,滿布黑色和皮黃色縱紋;下體皮黃色,具深褐色縱紋。飛行時黑色的腕斑顯而易見。棲息於開闊田野,白天亦常見。成群營巢於地面。以小鼠、鳥類、昆蟲和蛙類為食。是分布最廣的鴞類之一,分布自北極的周圍到北溫帶,見於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可遷徙到更南的地方。

基本信息

簡介

短耳鴞短耳鴞

鴞形目(Strigiformes)鴟鴞科(Strigidae)猛禽,學名為Asio flammeus。體矮,體長約40公分(1.3呎)。面盤明顯。是分布最廣的鴞類之一,分布自北極的周圍到北溫帶,見於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可遷徙到更南的地方。耳羽束退化不明顯。上體褐色綴以白斑,下體淺色具胸紋。棲息於開闊田野,白天亦常見。成群營巢於地面。以小鼠、鳥類、昆蟲和蛙類為食。

拼音

短耳鴞短耳鴞

zòngwénfùxiǎoxiāo

外形特徵

短耳鴞短耳鴞

耳短小而不外露,黑褐色,具棕色羽緣。面盤顯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內側眉斑白色,面盤餘部棕黃色而雜以黑色羽乾紋。皺領白色,羽端微具細的黑褐色斑點。上體包括翅和尾表面大都棕黃色,滿綴以寬闊的黑褐色羽乾紋;肩及三級飛羽縱紋較粗,紋的兩側更生出枝紋形成橫斑,外翈還綴有白斑;翅上小復羽黑褐色,並綴以棕紅色斑點;中復羽及大復羽亦黑褐色,外翈有大型白色眼狀斑;初級復羽幾純黑褐色,有時綴以棕斑;外側初級飛羽棕色,羽端微具褐色斑點,並雜有黑褐色橫斑;最外側3枚初級飛羽先端全為黑褐色,次級飛羽外翈呈黑褐色與棕黃色橫斑相雜狀,內翈幾純白色,僅在近羽端處具黑褐色細斑;腰和尾上復羽幾純棕黃色,無羽乾紋;尾羽棕黃色而具黑褐色橫斑和棕白色端斑。下體棕白色,頦白色。胸部較多棕色,並滿布以黑褐色縱紋,下腹中央和尾下復羽及復腿羽無斑雜。

跗蹠和趾被羽,棕黃色。 虹膜金黃色,嘴和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51-366g,♀326-450g;體長♂344-393mm,♀345-398mm;嘴峰♂24-29mm,♀24-28mm;翅♂280-320mm,♀287-316mm;尾♂140-160mm,♀150-167mm;跗蹠♂38-46mm,♀40-45mm。

分布

短耳鴞在國外分布於歐洲、非洲背部、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在我國繁殖於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和遼寧,越冬時幾乎見於全國各地。

生活習性

短耳鴞短耳鴞

短耳鴞棲息於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澤、湖岸和草地等各類生境中。尤以開闊平原草地、沼澤和湖岸地帶較多見。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和獵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動,平時多棲息於地上或潛

伏於草叢中,很少棲於樹上。飛行時不慌不忙,不高飛,多貼地面飛行。常在一陣鼓翼飛翔後又伴隨著一陣滑翔,二者常常交替進行,繁殖期間常一邊飛翔一邊嗚叫,其聲似“不一不一不一”,反覆重複多次。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昆蟲等,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它也是控制鼠害的能手,捕鼠本領比起長耳來毫不遜色。有人曾對40隻短耳鴞極其幼鳥的食量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在100多天中,共吃掉了44000多隻鼠類。短耳鴞俗稱倉鴞,又因為耳羽短於長耳鴞,為此,又叫小耳木兔、短耳貓,是蘇州地區的冬候鳥,留居日150天左右。它們不喜歡上樹,主要棲息在山林的灌木叢和草叢中,愛結成小群集居;整夜外出活動,常貼近地面滑翔,悄然無聲,輕穎自如穿行在山野田間,捕食各種鳥、鼠類,不到凌晨決不返回原地。依據動物學家對短耳每天中午吐出的食物殘團分析,食物中鼠類占89.4%,中小型鳥類占6.8%,鼩鼱占3.8%。

每個食物殘團內,平均有2~3隻小動物,倘以長江下游地區留居5個月計算,每頭短耳鴞在越冬期間就能捕殺345隻小型鳥、獸、其中鼠內的重要天敵之一,是人類滅鼠的得力助手。為此,必須大力開展宣傳鴞類的益處,進一步糾正民間對它們所持有的反感觀念,切實做好保護工作。短耳不但是我國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也是《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保護鳥類。

短耳鴞與一般的鴞類不同,常能在白晝看見,但是在陽光下飛行不穩定。夜間多食田鼠,白天多食昆蟲。因而對農、林、牧業有益。大多數為冬候鳥或旅鳥,少數為留鳥。

叫聲:飛行時發出kee-aw吠聲,似打噴嚏。

夜晚,每當人們聽到短耳低緩的kau-kau聲,總會令人產生一種不愉快甚至不寒而慄的恐懼感,認為聞得“不祥”之鳥的啼鳴,就可能會有不測的禍事降身。顯然,這是由於大家對類的其貌不揚、行蹤詭秘和鳴聲悽厲所引起的惡感,其實卻是因誤解而使它蒙受了不白之冤。

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越冬時見於中國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濕潤地區。

分布範圍

短耳鴞分布圖短耳鴞分布圖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克羅埃西亞、古巴、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芬蘭、法國、法屬蓋亞那、喬治亞、德國、希臘、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蓋亞那、海地、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拉圭、秘魯、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羅馬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蘇丹、蘇利南、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英屬維京群島、葉門。

旅鳥:貝里斯、百慕達、不丹、汶萊達魯薩蘭國、喀麥隆、維德角、查德、哥斯大黎加、直布羅陀、格陵蘭、香港、肯亞、賴比瑞亞、列支敦斯登、馬來西亞、尼日、菲律賓、卡達、新加坡、斯里蘭卡、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干達、維京群島,美國。

中國繁殖於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黑龍江、遼寧;冬季幾遍布於全國各地。

繁殖

短耳鴞短耳鴞

繁殖期為4一6月。通常營巢於沼澤附近的地面草叢中,也見在次生闊葉林內朽木洞中營巢。

巢通常由枯草構成。每窩產卵3一8枚,偶爾多至10枚,甚至14枚,一般為4一6枚,卵白色,卵圓形。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4一28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大約經過24一27天即可飛翔。

亞種分化

短耳鴞(10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短耳鴞哥倫比亞亞種 Asio flammeus bogotensis
2. 短耳鴞伊斯帕尼奧拉島亞種 Asio flammeus domingensis
3. 短耳鴞指名亞種 Asio flammeus flammeus
4. 短耳鴞加拉帕戈斯亞種 Asio flammeus galapagoensis
5. 短耳鴞蓋亞那亞種 Asio flammeus pallidicaudus
6. 短耳鴞波納佩島亞種 Asio flammeus ponapensis
7. 短耳鴞波多黎各亞種 Asio flammeus portoricensis
8. 短耳鴞夏威夷亞種 Asio flammeus sandwichensis
9. 短耳鴞福克蘭群島亞種 Asio flammeus sanfordi
10. 短耳鴞火地島亞種 Asio flammeus suinda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保護狀況

短耳鴞短耳鴞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生效年代:1997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命名時間:1763年

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瀕危野生動物

銀帶魚
皇領蜂鳥
鉤喙蜂鳥
彩毛腿蜂鳥
四川哲羅魚
瘦小齒蒙
中澳粗尾鼠
白胸狐蝠
紅嘴官鳥
帶斑傘鳥
綠彩蛙
火冠蜂鳥
佩里輝尾蜂鳥
西太平洋卡洛島狐蝠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
叉扇尾蜂鳥
金色曼蛙
綠喉毛腿蜂鳥
鹿羚
棉頂狨
馬島草鴞
西里伯斯野水牛
紅頭咬鵑
短角水牛
考布利牛
雙色獠狨
智利駝鹿
佛氏黃額長尾鸚鵡
普通鴞
喀拉米豚鹿
草原猯豬
白耳狨
褐漁鴞
辛氏蜥
獺狸貓
金狐蝠
楔尾綠鳩
瑪利安娜狐蝠
澳洲短頸龜
婆羅洲孔雀雉
愛德華雉
鳴官鳥
黑胸鳴官鳥
蒙面彩蛙
角官鳥
東方白背禿鷹
白腿小隼
西班牙帝雕
金色箭毒蛙
黃冠葉猴
錫爾河擬鏟鱘
林鵰
欖蠵龜
納吉夫陸龜
沙漠袋貂
大䴉
紅面吼猴
柴棺龜
蘇拉威西葉龜
巴拉望龜
大鼻羚
細角瞪羚
黑冠黃雀
白胸繡眼鳥
魯克氏仙鶲
科茲美鶇鳥
斑嘴犀鳥
紫喉輝尾蜂鳥
波斯鱘
金線䰾
長鬚鯨
雙辮八色鶇
綠喉蜂虎
鶴嘴翠鳥
猛鴞
長尾林鴞
烏林鴞
褐林鴞
黃嘴角鴞
縱紋角鴞
恆河江豚
鷹鴞
黃腳漁鴞
阿薩密兔
花頭鵂鶹
斑頭鵂鶹
林鵰鴞
烏鵰鴞
塔那河紅疣猴
縱紋腹小鴞
短耳鴞
草鴞
松雀鷹
黑冠鵑隼
棕翅鵟鷹
紅腿小隼
紅腳隼
猛隼
鷹鵰
漁鵰
靴隼鵰
白腹海鵰
捲毛蜘蛛猴
白腹鷂
烏灰鷂
白頭鷂
大鵟
印度鱉
菲律賓果蝠
短鼻大袋鼠
黑頭白䴉
黑䴉
尖尾兔袋鼠
條紋袋狸
菲律賓鱷
原麝
湄公河大鯰
庫氏硨磲
穗須原鯉
奧利諾科鱷
虹雉
太平洋鱘
紋背鱉
倉鴞
栗鴞
小鴉鵑
褐翅鴉鵑
花頭鸚鵡
紅帶箭毒蛙
紫紅頭鸚鵡
大紫胸鸚鵡
短尾鸚鵡
紅翅綠鳩
黃腳綠鳩
灰頭綠鳩
紅頂綠鳩
厚嘴綠鳩
橙胸綠鳩
針尾綠鳩
斑尾鵑鳩
棕頭鵑鳩
山皇鳩
綠皇鳩
小鷗
猞猁
星叢龜
印度陸龜
馬來西亞巨龜
百色閉殼龜
黃額閉殼龜
黑星額蜂鳥
栗腹蜂鳥
深藍吸蜜鸚鵡
窩瑪蟒
黃耳長尾鸚鵡
角鸚鵡
紅藍吸蜜鸚鵡
藍金剛鸚鵡
李爾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紅冠亞馬遜鸚哥
帝鸚鵡
紅肛鳳頭鸚鵡
細嘴杓鷸
羅德哈威秧雞
白翅冠雉
白翼木鴨
夏威夷鴨
馬島麻斑鴨
藍岩鬣蜥
紐西蘭海燕
螺角山羊
爪哇野牛
侏儒野豬
安第斯山貓
長島長尾狸貓
達爾文狐
地龜
領角鴞
毛腿漁鴞
鵰鴞
白背兀鷲
雀鷹
蒼鷹
密蘇里鏟鱘
細嘴松雞
紅領綠鸚鵡
金肩鸚鵡
朱鷺
紅犁足蛙
蘇眉魚
褐耳鷹
白頭䴉鸛
斑羚
古巴鱷
金斑喙鳳蝶
達氏鱘
巨蜥
四川山鷓鴣
光面狐猴
鬣羚

鴞形目的鳥類(三)

鴞形目Strigiformes有2科27屬205種。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雛鳥晚成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