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默島鷹鴞

阿默島鷹鴞

鴞形目鴟鴞科多種猛禽。北方鷹鴞(Surnia ulula, 即猛鴞)體長約40公分(約16吋),尾長,翅短而尖(與鷹翅相似); 臉盤不擴大到眼上,沒有耳羽束;吃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和昆蟲,白天獵食而不像其他鴞那樣夜間獵食;它分布於北歐、北亞和加拿大。其他還有紐幾內亞鷹鴞叢鷹鴞(Uroglaux dimorpha)和鷹鴞屬(Ninox)的18種,白天夜晚均活動。東方鷹鴞(N. scutulata)體長約20公分;分布自印度尼西亞到斯里蘭卡、喜馬拉雅地區、日本和西伯利亞的東部。大鷹鴞(N. strenua, 即猛鷹鴞)見於澳大利亞的東南部,體大,體長約50公分;捕食鵲、兔、鼠和兔鼠等。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阿默島鷹鴞
【中文名稱】阿默島鷹鴞
【拉丁學名】Ninox meeki
【命名時間】Rothschild & Hartert, 1914
【英文名稱】Manus Hawk-owl, Manus Boobook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鴞形目鴟鴞科、鷹鴞屬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形態特徵

中型猛禽。全長30厘米左右。無明顯的臉盤和領翎,額基和眼先白色,眼先具黑須。頭、後頸、上背及翅上覆羽為深褐色,初級飛羽表面帶棕色。胸以下白色,遍布粗重的棕褐色縱紋。尾棕褐色並有黑褐色橫斑,端部近白色。嘴鉛灰色,跗跖被羽,趾棕黃色,爪黑褐色。大眼睛的深色似鷹樣鴞鳥。面龐上無明顯特徵。上體深褐;下體皮黃,具寬闊的紅褐色縱紋;臀、頦及嘴基部的點斑均白。虹膜-亮黃;嘴-藍灰,蠟膜綠色;腳-黃色。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地闊葉林中,也見於灌叢地帶。常白晝出遊,但午夜後才開始鳴叫。飛行迅捷無聲,捕食昆蟲、小鼠和小鳥等。在我國北方為夏候鳥,在南方為留鳥。活躍,黃昏前活動於林緣地帶,飛行追捕空中昆蟲。有時以家庭為群圍繞林中空地一起覓食。不時鳴叫,尤其是月懸空中時。
叫聲:圓潤的升調假嗓哨聲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調高,每一兩秒鐘重複一次,有時持續很長時間,通常於晨昏時分。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

鴞形目的鳥類(三)

鴞形目Strigiformes有2科27屬205種。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雛鳥晚成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