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鷲[鳥綱禿鷲屬動物]

禿鷲[鳥綱禿鷲屬動物]
禿鷲[鳥綱禿鷲屬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禿鷲,與禿鷹不同,屬隼形目,鷹科,是一類以食腐肉為生的大型猛禽,體長約1.2米,體羽主要黑褐色,飛羽和尾部黑色更深,領部羽毛淡褐接近白色。禿鷲頭部絨羽,最顯著的特徵是頸後羽毛稀少或者沒有羽毛。一般以死屍(腐肉)為食,很少襲擊健康的動物;偶爾也會捕食生病或受傷的動物。在青藏高原,有一種叫做天葬的儀式,就是將死去的人搬往安靜塔,並成為禿鷲的食物。禿鷲的胃酸有很強的腐蝕性,令它們進食被細菌感染的屍體也不易生病。

基本信息

分類

禿鷲禿鷲
禿鷲可被分為兩大類:舊大陸禿鷲和新大陸禿鷲。兩者在進化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舊大陸禿鷲大約有15種,與鷹和雕屬同一科。新大陸禿鷲(NewWorldvultures)共有七種,最著名的新大陸禿鷲是美洲禿鷹(buzzard)或稱紅頭禿鷹(turkeyvulture),和神鷹(condor,康多禿鷲)
舊大陸禿鷲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同歐洲,屬於鷹隼目。其他鷹科成員包括黑鳶,鵟,雕,蒼鷹等,它們主要靠視力來找屍體。
新大陸禿鷲主要於美洲和暖的平原上找食物。它們與鷹隼目的關係不接近,反而接近鸛形目(即鸛類)[來源請求]。它們當中有數種的嗅覺異常靈敏,有別其他鷹。

外形特徵

禿鷲禿鷲
體形大,全長約110厘米,體重7~14公斤,是高原上體格最大的猛禽,它張開兩隻翅膀後翼展大約有2米多長,0.6米寬(大者可達3米以上)。成年禿鷲頭部為褐色絨羽,後頭羽色稍淡,頸裸出,呈鉛藍色,皺領白褐色。上體暗褐色,翼上覆羽亦為暗褐色,初級飛羽黑色,尾羽黑褐色。下體暗褐色,胸前具絨羽,兩側具矛狀長羽,胸、腹具淡色縱紋,尾下覆襯白色,覆腿黑褐色。禿鷲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臘膜鋁藍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由於食屍的需要,它那帶鉤的嘴變得十分厲害,可以輕而易舉地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內臟;裸露的頭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屍體的腹腔;禿鷲脖子的基部長了一圈比較長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樣,可以防止食屍時弄髒身上的羽毛。
禿鷲形態特殊,可供觀賞,其羽毛有較高經濟價值。在牧區,禿鷲受到民間保護,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常有人捕殺製作標本,做為一種畸形的時尚裝飾,加上禿鷲本身繁殖能力較低,使本種群受到了一定破壞。
體型碩大(100厘米)的深褐色鷲。具鬆軟翎頜,頸部灰藍。幼鳥臉部近黑,嘴黑,蠟膜粉紅;成鳥頭裸出,皮黃色,喉及眼下部分黑色,嘴角質色,蠟膜淺藍。幼鳥頭後常具鬆軟的簇羽,飛行時更易與深色的Aquila屬的雕雕類相混淆。兩翼長而寬,具平行的翼緣,後緣明顯內凹,翼尖的七枚飛羽散開呈深叉形。尾短呈楔形,頭及嘴甚強勁有力。
虹膜-深褐;嘴-角質色,蠟膜藍色;腳-灰色。通常無叫聲。

生活習性

禿鷲禿鷲
築巢於高大喬木上,以樹枝為材,內鋪小枝和獸毛等。多單獨活動,有時結3~5隻小群,最大群可達10多隻,飛翔時,兩翅伸成一直線,翅很少鼓動,而是可以利用氣流長時間翱翔於空中,當發現地面上的屍體時,飛至附近取食,食物主要是大型動物和其他腐爛動物的屍體,被稱為“草原上的清潔工”,也捕食一些中小型獸類。

禿鷲吃的大多是哺乳動物的屍體。哺乳動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時,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禿鷲掌握這一規律以後,就特別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動物。一旦發現目標,它便仔細觀察對方的動靜。如果對方紋絲不動、它就繼續在空中盤鏇察看。這種觀察的時間很長,至少要兩天左右。在這段時間裡,假如動物仍然一動也不動,它就飛得低一點,從近距離察看對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轉動。倘若還是一點動靜也沒有,禿鷲便開始降落到屍體附近,悄無聲息地向對方走去。這時候,它猶豫不決,既迫不及待想動手,又怕上當受騙遭暗算。它張開嘴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隨時準備起飛。禿鷲又走近了一些,它發出“咕喔”聲,見對方毫無反應,就用嘴啄一下屍體,馬上又跳了開去。這時,它再一次察看屍體。如果對方仍然沒有動靜,禿鷲便放下心來,一下子撲到屍體上狼吞虎咽起來。

有時候,禿鷲飛得很高,未必能發現地面上的動物屍體。其他食屍動物如烏鴉、豺和鬣狗等的活動,就可以為這種猛禽提供目標。如果發現它們正在撕食屍體,禿鷲會降低飛行高度,作進一步的偵察。假如確實發現了食物,它會迅速降落。這時,周圍幾十千米外的禿鷲也會接踵而來,以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速度,沖向這美味佳肴。禿鷲在爭食時,身體的顏色會發生一些有趣的變化。平時它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鉛藍色的。當它正在啄食動物屍體的時候,面部和脖子就會出現鮮艷的紅色。這是在警告其他禿鷲:趕快跑開,千萬不要靠攏。一隻身強力壯的禿鷲氣勢洶洶地跑來爭食了,它招架不住,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離開了原來的位置,這時,它的面部和脖子馬上從紅色變成了在白色。勝利者趾高氣揚地奪得了食物,它的面部和脖子也變得紅艷如火了;失敗者開始平靜下來了,它逐漸恢復了原來的體色。根據這些體色的變化,人們便可以知道禿鷲體力的強弱了。在猛禽中,禿鷲的飛翔能力是比較弱的,好在它找到了一種節省能量的飛行方式-滑翔。這些大翅膀的鳥兒,在荒山野嶺的上空悠閒地漫遊著,用它們特有的感覺,捕捉著肉眼看不見的上升暖氣流。它們依靠上升暖氣流,舒舒服服地繼續升高,以便向更遠的地方飛去。

分布範圍

禿鷲禿鷲
禿鷲沒有亞種分化,分布於地中海盆地至東亞的廣大地區,冬季也到印度、泰國、緬甸等地。我國大部分地區見到的都是罕見的留鳥,部分遷徙或是在繁殖期後四處遊蕩。

禿鷲棲息範圍較廣,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草原均有分布,棲息於高山裸岩上,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冬季偶爾也到山腳平原地區的村莊、牧場、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小群,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白天活動常在高空悠閒地翱翔和滑翔,有時也進行低空飛行。翱翔和沿翔時兩翅平伸,初級飛羽散開呈指狀,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時多站於突出的岩石上,電線桿上或者樹頂的枯枝上。不善於鳴叫。主要以大型動物的屍體為食,在進餐之前,總是先將屍體的腹部啄破撕開,然後將光禿禿的頭部伸進腹腔中,把內臟吃得乾乾淨淨。它也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屍體,偶爾主動攻擊中小型獸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甚至襲擊家畜。

國外分布

西班牙、巴爾幹地區、土耳其至中亞;歐洲南部,包括從地中海到巴爾幹、摩洛哥北部,亞洲敘利亞、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印度、蒙古、俄羅斯等地。偶有迷鳥遊蕩於繁殖區外。

國內分布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福建、湖北、廣西、四川、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台灣、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禿鷲
興隆山、托木爾峰、麻陽河、茂蘭、茂蘭、濟源獼猴、雙台河口、老禿頂子、白石砬子、達賚湖、科爾沁、烏梁素海濕地鳥類、青海湖鳥島、天龍山、龐泉溝、龐泉溝、蘆芽山、靈空山、歷山、臥龍、卡拉麥里山、阿爾金山、塔什庫爾乾野生動物、清涼峰、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賽罕烏拉、額濟納胡楊林、羅布泊野駱駝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
阿爾金山、子午嶺山、長白山、賀蘭山、喀喇崑崙山、崑崙山-西段、太行山、天山、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山地、帕米爾高原、伏牛山、準噶爾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東部天山山地、諾敏戈壁丘陵、東疆戈壁丘陵、塔河中下游平原、羅布泊低地、崑崙山北麓平原、西崑侖山山地、東崑崙阿爾金山山地、塔里木河流域、巴音布魯克、恰庫爾圖、托木爾峰南坡(瓊台蘭河)、鞏乃斯、那拉提、天山山脈、烏魯克恰提、沁城、民豐、口門子

種群現狀

全球性瀕危(Collaretal.,1994)。罕見,但在分布區的北部較常見。

瀕危因素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參考文獻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禿鷲除去內臟和羽毛,取肉和骨骼,肉有滋陰補虛的功能。骨有軟堅散結的功能,治甲狀腺腫大。因此被利用。

保護級別

禿鷲禿鷲
就地保護:參考文獻種群數量稀少,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列入了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生效年代:1997
IUCN瀕危等級:易危生效年代:1996
IUCN瀕危等級:LR/nt生效年代: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生效年代:1996

相關知識

相關種類

禿鷲禿鷲
22種大型食腐鳥類,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新大陸鷲7種;舊大陸鷲15種。雖然兩組中的許多種外形相似,但其親緣關係較遠。(禿鷲是一個特定的物種,兀鷲才是一類食腐鳥的總稱)
新大陸鷲和舊大陸鷲均為禿頭(真正的禿鷲和胡兀鷲除外),以防止頭伸入動物屍體內進食時,羽毛因黏上血液而打結。大多數禿鷲咽部有一大囊(嗉囊),可耐受長時間不進食,以適應暴食和飢餓交替的生活方式。有些種的喙格外強壯、巨大,可撕開獸皮、肌肉,甚至骨頭。所有禿鷲的視力十分銳利,就如紅頭美洲鷲的嗅覺敏銳一樣。舊大陸禿鷲的腳較強壯,而新大陸鷲的腳則扁平、無力,不適於抓握。
鷲分布很廣泛,但在澳大利亞和大部分海島則無蹤影。大多進食較雜,食腐肉、垃圾,甚至排泄物,很少突然襲擊活體動物。少數偶爾會捕獲無助的動物如羊羔、龜,至於安地斯兀鷲,則會襲擊剛出生的牛犢。禿鷲可在高空逗留幾小時,靠長而寬的翼慢慢滑翔。當一隻鷲發現已死或將死的動物而落下時,其他的鷲在幾公里遠就能看到。禿鷲進食時遵循嚴格的社會秩序,即以身體大小和喙的強壯來決定。小型種必須等待大型、占優勢種吃剩的殘渣。不過,即使是大型禿鷲也會讓個位子給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競爭者,如胡狼、鬣狗和叢林狼。
多數鷲棲息於開闊地,常成群棲於懸崖、高樹或地上。舊大陸鷲用枝條在樹上或懸崖上,有時在大群居地搭建大型平台式巢。多數大型舊大陸鷲只產1枚卵。新大陸鷲不築巢,但將卵產在懸崖或大樹的天然洞穴中;不群居。小型新大陸鷲產2枚卵,孵化整1個月。最大型種只產1枚蛋,並要孵化近2個月。幼鷲比一般的捕食鳥成熟得慢。新大陸鷲無鳴管,不能發聲;鼻中隔有穿孔。
紅頭美洲鷲(Cathartesaura)是分布最廣的新大陸鷲,分布範圍從加拿大向南到南美洲的最南端。北方各群有遷徙性。體型小,呈黑褐色,成年後頭紅色(幼時為黑灰色),翼展近2公尺(6.6呎)。由於其嗅覺發達,通常最先發現屍體,但較其他鷲膽小,當其他鷲搶食時就撤出。
除加州神鷲和安地斯神鷲外,著名的新大陸鷲還有黑美洲鷲(Coragypsatratus),是一種新大陸鷲,有時叫黑鵟,或不恰當地稱為食腐鴉。黑美洲兀鷲是鷲中數量最多的,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也常活動於溫帶地區。體型矮胖,呈黑色,長約60公分(24吋),尾很短,短翼,黑色禿頭,後頸有毛。
王鷲(Sarcoramphuspapa)是色彩最豐富的鷲。頭和頸為紅、黃及淡藍色相間,眼白色並有紅色眼環;上體皮黃色,下體白色,翎領灰色。翼展約2公尺,體長80公分(31吋)。從墨西哥分布到阿根廷,單個或成對地在熱帶雨林上空盤鏇。灰鷲,有時也稱黑鷲(Aegypiusmonachus),是最大的鳥之一。長約1公尺(3.3呎),重12.5公斤(27.5英磅),翼展約2.7公尺(8.9呎)。全黑色,翼寬而短,尾略呈楔狀,棲息於歐洲南部、小亞細亞、亞洲的中部大草原和最高山,在高樹上營巢。這些區域也棲息著一種稍小的髯鷲,或稱髯鷲(Gypaetusbarbatus)。
埃及兀鷲(Neophronpercnopterus),也叫法老之雞,是小型舊大陸鷹,長約60公分(24吋)。體白色,有黑色飛羽,禿臉,有披肩狀鬃毛。分布於非洲北部和東部、歐洲南部、中東到阿富汗和印度。
兀鷲(Gypsfulvus)或稱歐亞兀鷲,是舊大陸鷲,棲息於非洲西北部、西班牙高地、俄羅斯南部和巴爾幹半島。
上體灰色,下體紅棕色有白色條紋,長約1公尺。兀鷲屬(Gyps)有7個相似的種,包括最常見的一些兀鷲。南亞有3個兀鷲屬種:亞洲白背兀鷲(G.bengalensis)、長嘴兀鷲(G.indicus)和尖嘴兀鷲(G.tenuirostris),由於所食畜體含止痛藥,此類藥可導致兀鷲腎衰竭,使兀鷲接近滅絕。
肉垂兀鷲(Torgostracheliotus),有時叫耳兀鷲,或努比亞禿鷲,是生活在非洲乾旱地區的一種巨型舊大陸鷲。1公尺高,翼展2.7公尺(8.9呎),進食時較其他鷲占優勢。上體黑棕色,尾呈楔狀,下體白色。禿頭兩側有很大的肉垂。臉呈粉紅色或淺紅色。
棕櫚鷲(Gypohieraxangolensis)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中部。長約50公分(20吋),臉無毛,呈橙色,喙黃色。特殊之處是它主要吃素,有時也吃甲殼類和死魚。
黑兀鷲(Sarcogypscalvus),經常叫做本地治理兀鷲或印度(黑)兀鷲,是一種舊大陸鷲,分布於巴基斯坦到馬來西亞。長約75公分(30吋),翼展約2.7公尺(8.9呎)。黑色,胸部有白色絨羽,嘴大呈黑色,頸部兩側有肉垂。
白頭禿鷲(Trigonocepsoccipitalis)長約80公分(31吋),翼展約1.8公尺(6呎)。黑色,次級羽翼和腹部呈白色。翎領高呈黑色,喙大呈紅色。頭呈獨特的三角形,為淡黃色,無毛,頭頂有白色絨羽冠。

藥用價值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藥名】:禿鷲
【來源】:為鷹科動物,禿鷲的肉。
【功效】:滋肺補腎。
【主治】:治肺腎兩虛症。
【性味歸經】:微鹹,溫。入肺,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100~200克,水煮食。
【別名】:狗頭鷲、座山雕。
【動植物資源分布】:終年留居於甘肅北部、青海、新疆南部。偶見東北、西藏、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山西、河北、台灣、廣東、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捕獲後,剖腹除去內臟和羽毛,肉入藥。
【拉丁名】:Aegyp-iusmonachus(linnaeus)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喪葬文化

喪葬文化禿鷲是天葬的主體。是實施天葬的核心力量。

沒有到達過青藏高原,或者沒有親眼目睹過禿鷲風姿的人是很難想像它的“尊容的”。它就像中國神話故事裡傳說的大鵬形象,“高大、兇悍、強壯”,只不過沒有一翅萬里的本事罷了。禿鷲是食肉禽類,成年禿鷲體重約三、四十公斤,身高六十多公分,身長近一米。當其展開翅膀時,兩翼可達兩米以上。禿鷲毛色以棕黑色為主,頭部頸部只有微薄的絨毛,嘴大而尖銳,金鉤狀。它的食品結構以小動物和人屍為主。禿鷲中也有白色,但很稀少,大多都是灰青胸膛。在中國其他地區,有人把禿鷲別稱為座山雕。
禿鷲與人類生活有一定的聯繫,如鷲胃、鷲糞、鷲翎等。鷲胃入藥味甘、性溫,能補益胃陽,幫助消化食物。而鷲糞烘入藥則能溫胃,消症暇。鷲翎呢?即能裝飾帽子或馬頭,顯出一派昂揚雄壯的氣勢。

藏民族不選擇其他食肉動物,而為何獨獨“青睞”和“鍾情”於禿鷲呢?其中有不少原故,他既有佛教故事中佛祖膚施老鷹的影響,也有自身對靈肉分割的追求,但禿鷲本身具有的功能卻是箇中最主要最根本最實質的原故。
在天葬之前,藏區曾經實行過高山風化、懸樑、穴藏等等,雖有消失骨骸方面的傾向,但畢竟留下骸骨和其它痕跡,不盡人意。人們在觀察尋覓中,發現了禿鷲的特殊功能,首先是禿鷲的消化能力。
禿鷲不僅能生吞活剝各類動物的肉體,還能把骨頭嚼咽一盡。高原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沒有禿鷲的腸胃,就不要去咀嚼金丸銀蛋。”可見禿鷲的胃功能有多厲害。另外,選擇禿鷲還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兇狠銳猛,鋼胃硬腸,它還有一個其它猛禽惡獸無法比擬的長處,即對糞便的處理。不管吞食了什麼食物,禿鷲它都不會留一星半跡殘渣在地面上。它屙屎溺尿都在高高的天空,在數千米以上的海拔高度,在翱翔之中。高原強勁的氣流把它排泄的雜物風化得無影無蹤,乾乾淨淨,不讓一星渣子撒落地面。即使它自己死亡之時,也要騰空萬里,拚命往高空飛去,一直朝著太陽上方飛去,直到太陽和氣流把它的軀體消溶一盡,不留一點痕跡在世間。這一現象符合佛家的生死觀。
人們從來沒有看見過禿鷲的屍體,這使禿鷲本身具有了神奇魅力,蒙上了神秘色彩,產生了崇拜。
這就是藏人選擇禿鷲的原因。經過佛教教義的演繹,有著樸素唯物意識的藏人更加崇尚靈魂,看淡肉體了。把肉體餵鷹,徹底寂滅,當作一種功德,看作靈魂轉世的鋪墊。有的甚至認為天葬台周圍的禿鷲是比丘的化身,具有通神魔力。但根本上說來,靈肉分離理論靈魂轉世的觀念已經滲透到每個藏人的生死觀中。如果人死而肉體不消失,則亡魂還有可能依附於原來的肉體上,從而無法轉世。這與亡者和親屬企盼的早日輪迴的願望背道而馳,也不符合六道輪迴的佛家理論。禿鷲不像其他鷹類,它從不吃活物,只吃死物,這又是藏人敬仰它、選擇它的原故。還有一個被人重視的原因,即讓身體回歸世界四大元素之中的“風”中。讓禿鷲來天葬,也象徵著回歸大自然的用意。

與人類關係

文化

黑美洲鷲及王鷲在瑪雅古抄本作為古代文字出現。當中以王鷲最為普遍。王鷲的圖騰從其肉冠及眼睛可以清楚分辨。它們有時被描繪成一個鳥頭人身的神祇。根據瑪雅傳說,這個神祇是在人類與其他神祇之間傳遞訊息。它們在瑪雅曆法中代表每月的第13日。在瑪雅古抄本中,黑美洲鷲一般與死亡或是猛禽有關,而它們的圖騰代表攻擊人類。黑美洲鷲就沒有像王鷲般的宗教意味。雖然一些圖騰明顯顯示黑美洲鷲相通的鼻孔及鉤狀喙,但有一些則是從沒有王鷲的肉冠來估計是黑美洲鷲。

危害及保育

加州神鷲是瀕危物種。於1987年就已飼養了所有野生的加州神鷲來確保其生存。於2005年,只有127隻野生的加州神鷲。
安地斯神鷹現正近危。
黑美洲鷲、紅頭美洲鷲、小黃頭美洲鷲及大黃頭美洲鷲的狀況仍是安全。這表示它們的數量很穩定,仍未減少到瀕危的數量。

物種化石

畸鳥是一種與新大陸鷲有關的已滅絕動物,在美洲是新大陸禿鷲的對手。新大陸禿鷲在史前時代亦有在歐洲出現,甚至有可能在當地演化。Aiornisincredibilis的外表可能像現今的鳥類。不過它們並非近親,而是並行演化的例子,而畸鳥比禿鷲更具掠食性。
美洲鷲科的化石歷史頗為大量,但較為混淆。很多化石不論有可能是或不是新大陸禿鷲都被認為是此科的早期成員。自新近紀就沒有明確的化石紀錄,而分子分析的結果卻更為模稜兩可。
美洲鷲科於上新世或更新世有高度的多樣化,可與現今的舊大陸禿鷲比美。已滅絕的屬有:
Diatropornis
Phasmagyps
Brasilogyps
Hadrogyps
Pliogyps
Perugyps
Dryornis
Aizenogyps
Breagyps
Geronogyps
Wingegyps
Parasarcoramphus
於蒙古、美國、阿根廷及古巴發現的化石並未曾分類。現時亦有發現很多與現存物種同屬的化石。
在歐洲發現早期新近紀的化石可能是屬於新大陸禿鷲,稱為Plesiocathartes。另一方面,高鳥科的新兀鷲一直被認為是特別的新大陸禿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