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斑腹小鴞

橫斑腹小鴞

橫斑腹小鴞(Athene brama)是巴基斯坦旁遮普中部農業生態系統中最常見但研究匱乏的猛禽。

基本信息

簡介

橫斑腹小鴞橫斑腹小鴞

橫斑腹小鴞體長20厘米左右。面盤不明顯,沒有耳羽簇,皺領也不顯著。跗跖和趾被羽。上體為灰褐色至棕褐色,具白色斑點,尤以頭頂較為細密,眉紋和兩眼之間為白色,後頸具不完整的白色翎領。下體為灰色,沒有條紋,兩脅具橫斑,所以得名,但腹的中部為純白色,沒有斑。虹膜金黃色。嘴角綠色,嘴峰有時較暗,有時較黃,蠟膜綠色或綠褐色,腳黃綠色,鉛綠色或暗黃色。

相關資料

學名:Athenebrama物種命名人及年代:(Timminck,1821)英文俗名:Spottedowlet

分布

橫斑腹小鴞在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和伊朗等地,在我國僅分布於四川的寶興和雅江等地。另外還可能分布於雲南西南部、西藏東南部等地,尚待證實。

生活習性

橫斑腹小鴞橫斑腹小鴞

橫斑腹小鴞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農田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及灌木林中,也出現於花園、果園和村鎮的附近。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也吃小鳥和小型哺乳動物,如鼠類、蝙蝠等。叫聲:粗啞刺耳的chirurrr-chirurrr-chirurrr繼之cheevak,cheevak,cheevak。也發出嘈雜而不連貫的尖叫聲及似笑聲。

繁殖

繁殖期為11月到翌年4月。通常營巢於樹洞或廢棄的建築物上的牆洞中,也在河岸或岩壁洞中營巢。每窩產卵3—5枚。

鴞形目的鳥類(三)

鴞形目Strigiformes有2科27屬205種。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雛鳥晚成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