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先進實驗超導托卡馬克]

EAST[先進實驗超導托卡馬克]

EAST由實驗“Experimental”、先進“Advanced”、超導“Superconducting”、托卡馬克“Tokamak”四個單詞首字母拼寫而成,它的中文意思是“先進實驗超導托卡馬克”,同時具有“東方”的含意。EAST裝置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國際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EASTEAST
為了在近堆芯的高參數條件下研究電漿的穩態和先進運行,深入探索實現聚變能源的工程、物理問題,電漿所在成功建設中國第一個超導托卡馬克HT-7的基礎上,提出了“HT-7U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裝置建設”計畫。為使國內外專家易於發音、便於記憶同時又有確切的科學含義,項目的名稱在2003年10月正式由HT-7U改為EAST。EAST由實驗“Experimental”、先進“Advanced”、超導“Superconducting”、托卡馬克“Tokamak”四個單詞首字母拼寫而成,它的中文意思是“先進實驗超導托卡馬克”,同時具有“東方”的含意。

EAST裝置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國際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其主要技術特點和指標是:16個大型“D”形超導縱場磁體將產生縱場強度BT=3.5T;12個大型極向場超導磁體可以提供磁通變化ΔФ≥10伏秒;通過這些極向場超導磁體,將能產生≥100萬安培的電漿電流;持續時間將達到1000秒,在高功率加熱下溫度將超過一億度。

EAST裝置的主機部分高11米,直徑8米,重400噸,由超高真空室、縱場線圈、極向場線圈、內外冷屏、外真空杜瓦、支撐系統等六大部件組成。其實驗運行需要有大規模低溫氦製冷、大型高功率脈衝電源及其迴路、大型超導體測試、大型計算機控制和數據採集處理、兆瓦級低雜波電流驅動和射頻波加熱、大型超高真空、以及多種先進診斷測量等系統支撐。學科涉及面廣,技術難度大,許多關鍵技術在國際上尚無經驗借鑑。特別是EAST運行需要超大電流、超強磁場、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等極限環境,從芯部上億度高溫到線圈中零下269度低溫,給裝置的設計、製造工藝和材料方面提出了超乎尋常的要求。

EAST的建造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意義,它不僅是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而且具有會改善電漿約束狀況的大拉長非圓截面的電漿位形,它的建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這種類型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的國家,使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進入世界前沿。在裝置建成後的10-15年期間,能在裝置上對建造穩態先進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堆的前沿性物理問題開展探索性的實驗研究,並使中國在人類開發清潔而又無限的核聚變能的領域內做出自己應有的重大貢獻。EAST的大小半徑雖然只有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即ITER)的1/3和1/4,但位形與ITER相似且更加靈活,而且將比ITER早10-15年投入運行。EAST是一個近堆芯高參數和穩態先進電漿運行科學問題的重要實驗平台,它將是在ITER之前國際上最重要的穩態偏濾器托卡馬克物理實驗基地。

建設目標

EASTEAST
EAST是基於二十世紀末托卡馬克最新成果而設計的,它的目標就是針對近堆芯電漿穩態先進運行模式的科學和工程問題。作為HT-7的下一代升級裝置,EAST裝置不僅規模更大,其獨有的非圓截面、全超導及主動冷卻內部結構三大特性,將更有利於探索電漿穩態先進運行模式,其工程建設和物理研究可為ITER項目的建設提供直接經驗。EAST將是未來十年唯一能為ITER提供長脈衝穩態先進運行高參數非圓等離子體平台的實驗裝置,將會在發展穩態高性能電漿物理的科學研究計畫中處於世界前沿地位,進而為支持ITER和聚變能發展作出貢獻。

項目進展

EASTEAST
1993年10月,以歐共體聚變部名譽主任帕侖布教授為首的來自國際上各大核聚變實驗室的12位著名聚變科學家,對電漿所當時正在建設的HT-7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和研究所聚變研究發展戰略進行了評議,電漿所在會上第一次提出分三階段實施聚變科學研究的計畫。

1994年底,中科院基礎局邀請6位院士和8位專家在合肥召開了“HT-7U超導托卡馬克計畫座談會”,HT-7U計畫首次較正式提出。

1996年初,部分兩院院士在北京京西賓館對“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進行初步評估,HT-7U裝置建設第一次得到國家級專家的贊同並被列入前十位項目中。

1997年6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HT-7U大科學工程項目立項”的申請,該項目正式進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的立項操作程式。

1997年10月,國家計委委託中科院主持召開“HT-7U工程項目建議書專家評估會”;該項目的建設方案和計畫獲得與會專家的好評。

1998年4月10-11日,HT-7U正式通過了國家計委委託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主持召開的HT-7U項目建議書專家評估會的評估論證。

1998年7月8日,國家計委正式批覆HT-7U項目建議書(計投資[1998]1303號文),同意由中國科學院主持,中科院電漿所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HT-7U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的建造,投資1.65億元。

1998年10月,HT-7U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了中科院基建局主持的專家評估會。

1998年12月,HT-7U可行性報告被批准。

1999年10月,HT-7U擴初設計和概算被批准。

2000年10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HT-7U開工建設(計投資[2000]1656號文)。

2000年11月4日,來自俄羅斯的2號制冷機經過一年的改造,在為超導線圈實驗供冷的首輪調試中一次獲得成功。4日凌晨1時,制冷機降至氦液化溫度並生產出液氦。

2001年5月31日,HT-7U主機的兩個大部件--外真空、真空室本體的外協加工契約舉行了簽字儀式,標誌著HT-7U主機正式進入加工製造階段。

2001年8月20日,HT-7U電流引線裝入實驗杜瓦。

2001年8月22日,HT-7U縱場線圈的重要加工設備—XK2425/IB數控龍門銑(武漢工具機廠提供)經過安裝、調試,成功通過驗收。縱場超導磁體的最外面是一個設計尺寸精度高,體積大、超薄、槽深、全焊接的大型D形截面線圈盒。通過外協單位加工的線圈盒焊接毛坯件在放入一次VPI處理的縱場線圈後經過封焊,將在數控工具機上進行精加工。

2001年8月26日,HT-7U的600米CICC啞導體試製成功。

2001年10月29日,HT-7U大型超導模型線圈實驗成功。22日晚7:00超導實驗系統開始降溫,27日2:20進入超導狀態,14:00模型線圈達到接近工作溫度的5.5k,14:20模型線圈開始進行多種模式的加電流實驗,28日連續進行的大電流、較大電流變化率等實驗均獲得成功,各系統工作狀態基本正常。

2001年11月27-28日,經過現場測試,VPI-1000型環氧樹脂真空-壓力浸漬設備已達到並優於契約規定的各項技術指標,順利通過設備驗收。

2002年2月6日,HT-7U第一餅1:1的代用料縱場線圈繞制完畢。

2002年3月11日,HT-7U第一根用於超導縱場線圈的604米的CICC導管順利誕生。20日該導體壓方成型。HT-7U需要生產58根,長32公里的導體,共有2900多個接頭。為了確保接頭質量,使用了六種檢測方法(X光、超聲、著色、內窺鏡加塞規、真空檢漏和打壓),嚴格按要求逐一對接頭進行檢測。為解決纜線從要求1毫米間隙的600米長管中穿過,特別設計了一種小直徑的拉繩卡頭,獲得了國家專利權。CICC導體預壓成形的工藝通過不斷摸索實踐,最終達到了0.1毫米的尺寸控制精度。

2002年4月3日,HT-7U超導中心螺管模型線圈成功脫模,標誌著中心螺管模型線圈VPI成功結束。

2002年4月9日,HT-7U第二根600米CICC導體完成穿纜後順利壓方成型。

2002年7月13日,龍門結構CICC導體予彎成型機已開始繞制TF002A線圈,它可與懸臂結構成型機同時進行繞制,繞線進度能提高一倍。

2002年8月21日,繞線車間第一條生產線的懸臂結構CICC導體予彎成型機上的TF001B下線。8月27日,第二條生產線的龍門結構CICC導體予彎成型機上的TF002A線圈下線。

2002年12月9日,HT-7U超導線圈VPI設備—4200型環氧樹脂真空壓力浸漬設備通過驗收。這套為HT-7U專門研製的設備,是國內第一套集真空、壓力、澆注功能於一體的VPI設備,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真空壓力澆注設備,也是同類設備中技術要求最高、技術含量最高的VPI設備。它具有高真空度,較先進的薄膜脫氣,安全、易控、均溫的導熱油加熱系統和性能可靠,自動化程度高的液壓、錯齒、氟橡膠密封結構。該設備在瀋陽出廠前已進行了嚴格的檢驗,並獲得了壓力容器合格證。

2003年3月16日,HT-7U縱場啞纜線圈完成VPI固化。

2003年5月12日,HT-7U第一個縱場線圈VPI處理成功。VPI處理成功後的縱場線圈,外觀規整,色澤透明。其整體性,絕緣強度,尺寸誤差等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2003年5月12日,HT-7U取得了重大進展――第一個超導中心螺管原型線圈成功通過性能測試。中心螺管線圈是HT-7U最關鍵的部件,其作用是通過快速磁通變化產生初始階段的電漿電流。“五一”期間在實驗杜瓦內安裝連線了超導中心螺管線圈。6日實驗系統開始降溫。11日達到超導工作溫區後開始了性能測試。由於性能測試必須在快速變化的大電流條件下完成,對失超保護技術、電源及其控制技術、低溫、真空以及測量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2日完成了全部預期的性能測試,獲得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重要結果。實驗顯示極向場電源系統完全達到設計要求,為未來HT-7U裝置的成功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次實驗的成功表明HT-7U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超導中心螺管線圈已經全面達到了設計要求。

2003年6月30日-7月7日,HT-7U成功進行了縱場原型線圈超導電磁性能、機械性能、熱工水力性能測試。經過100小時的降溫,線圈成功進入超導狀態。此後模擬HT-7U裝置縱場的工作條件,分別進行了縱場原型線圈在14.3千安和16千安電流下的超導實驗,並在6.8K溫度下測試了該線圈的失超電流。結果顯示,線圈的性能達到設計參數,完全滿足未來HT-7U運行的要求。HT-7U的縱場線圈外形為D型,共16個,沿環向排列組成縱場線圈系統,提供穩定的環形磁場以約束電漿

2003年7月28日,HT-7U超大型的第3台繞線機正式投入生產。

2003年8月7日,HT-7U的TF005超導磁體開始性能測試實驗。

2003年10月,項目名稱由HT-7U改為EAST。

2003年10月10-11日,25名來自英、德、美、日、俄、法、印等國的著名聚變研究所所長和國際聚變研究組織負責人以及“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計畫負責人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對EAST進行了考察評估。專家們認為:EAST將是一個對世界聚變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先進科學設備、是世界上第一個同時具有全超導磁體和靈活的冷卻結構的托卡馬克,能實現穩態運行。EAST是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使中國新一代聚變研究人才的培養取得了巨大成功。EAST具有先進的電漿形狀(非圓截面)、偏濾器功率和雜質處理能力,能開展穩態條件下的關鍵物理和工程問題研究,與聚變堆和ITER的建設直接相關。

2003年10月15日,EAST第一個極向場大線圈完成繞制。

2004年3月2日,EAST第一個極向場大偏濾線圈完成繞制。

2004年3月30日,EAST極向場超導大線圈的真空壓力浸漬獲得成功。這是一項高技術、高難度、高風險的創新性工作,屬國內首創。該項目的研製成功,標誌著EAST大科學工程重大技術難題又一次獲得突破。

2004年4月1日,EAST首件縱場超導磁體通過專家評審組的驗收。該大型D形超導磁體為EAST裝置的TF3號縱場磁體。研製過程中採用了多種屬國內創新性的關鍵技術和獨到工藝。經嚴格檢驗表明磁體質量優良,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該磁體打研製填補了國內大型超導磁體的空白,為國際聚變界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為以後的ITER(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04年6月12日,隨著最後一根管內鎧裝電纜超導導體(CICC)的收纜成功,CICC生產線高質量地完成EAST所需的全部CICC導體。

2004年9月2日,由蕪湖造船廠研製加工的EAST的核心部件、超導磁體最重要的結構部件之一--超導縱場線圈盒焊接坯件通過了驗收。蕪湖造船廠已經完成了所承擔的EAST所有坯件的加工,比原計畫提前了4個月零10天。經過多次成型和焊接工藝實驗,攻克了316LN超低碳高氮無磁不鏽鋼的大面積施焊、大型複雜輪廓焊接組件的焊接應力消除及變形控制等大量的重大工藝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的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對EAST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4年9月底,EAST按工程進度要求高質量完成了全部34個縱場線圈,7箇中心螺管線圈,4個極向場大線圈,4個偏濾器線圈和2個試驗線圈,總共51個大型超導線圈的繞制任務,線圈外形尺寸偏差小於1.5毫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4年10月14日,EAST組成的驗收小組赴上海鍋爐廠核化公司,對完成加工的EAST外真空杜瓦的中環、封頭兩組件的檢驗數據報告和表面處理狀況進行了檢查覆核。驗收組認為,杜瓦兩組件的總體質量優良,達到了設計要求,尤其在視窗位置和分度等精度控制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同意驗收。

2005年3月18日,EAST順利完成第九個TF線圈的套裝,開始第四組縱場線圈預組裝(16個TF線圈,共分四組預裝)。

2005年8月22日,EAST重達15.7噸的中心螺管組件和重8.7噸的上部偏濾線圈安裝到位。

2006年1月,EAST完成了預總裝,2月20日進入抽真空和降溫、通電實驗階段。

2006年3月13日21點55分,EAST第12號極向場線圈通電獲得成功。本次實驗目的是檢測磁體、線圈盒、傳輸線等部分的熱工水力特性,失超檢測對極向場線圈補償調試,電磁測量系統調試,接頭電阻調試以及極向場電源控制系統最佳化等等。採集到的實驗數據顯示,12號極向場線圈首次通電的最大電流為1千安,通電時間為45秒,上升、下降率為50安/秒。實驗中對12號和14號極向場磁體共進行了22次通電實驗。參加本次實驗的有真空、低溫、極向場電源、縱場電源、技術診斷、電磁測量、水電供給、總控等8大系統,各系統不同程度地達到了實驗目標。次日起對其餘的極向場線圈分別進行通電實驗,成功後將進行極向場線圈整體通電實驗,並進行縱場線圈通電實驗。

2006年3月17日,EAST完成了首次工程調試。首次工程調試的主要目的是檢驗主機的性能以及相關分系統的能力,探索未來可行的運行模式,測量主機和主要分系統的關鍵技術參數,驗證各種安全保護系統的可靠性,為成功運行提供必要的數據和積累經驗。在調試中,最受關注的低溫調試和磁體通電測試獲得圓滿成功。在真空和低溫條件就位後,從3月13日到3月17日對縱場磁體和12個極向場磁體分別進行了260次通電測試。最長通電時間達到5000秒,最大電流達到8200安培,相對應的裝置中心場強已達到2特斯拉。總控系統、真空系統、低溫系統、數據採集系統、水冷系統、電源系統、裝置技術診斷系統、失超保護、真空磁位形測量系統、超導傳輸線、高溫超導電流引線、銅電流引線以及電漿控制系統運行正常,保證了通電測試的安全和成功。

2006年9月26日,EAST在第一次電漿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電漿放電,標誌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EAST開始轉入物理實驗階段,在全超導磁體穩定運行條件下,獲得了最大電流500千安、9秒重複放電、大拉長比偏濾器電漿等多項實驗成果。相關的設計理念和工藝技術創新還包括大型超導磁體的設計和製造、大規模超低溫製冷技術、任意可控的急劇變化大電流設備技術等都屬國內首創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6年10月13-14日,EAST國際顧問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合肥召開。29位來自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畫和歐、美、俄、日、韓、印等世界一流聚變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及資深科學家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EAST工程總論、工程進展、首次實驗結果和未來實驗計畫等報告,併到實驗大廳現場參觀了放電實驗和各子系統。國際顧問們對EAST工程的建設、系統改進、今後的實驗計畫和研究等進行了長達10個小時的深入討論,所形成的會議報告指出:EAST是世界上唯一類似ITER全超導磁場設計的托克馬克裝置。委員會對EAST的高質量建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自主完成設計、預研、建設和試運行,成就了世界聚變工程的一個非凡業績。這一傑出成就是全世界聚變能開發的重要里程碑。高功率加熱、電流驅動和更完善的診斷是EAST是未來深入研究計畫所必須的。這些計畫一旦實現,EAST將會在發展穩態高性能電漿物理的科學研究計畫中處於世界前沿地位,進而為支持ITER和聚變能發展作出貢獻。建議給予足夠的資源支持來儘快實現這些科學目標。

2006年10月16-22日,被譽為“核聚變奧運會”的第21屆世界聚變能大會(IAEA)在成都舉行。世界聚變能大會是國際核聚變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學術會議,每兩年一屆,這是是第一次在開發中國家舉行。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Burkart教授以及國際聚變研究理事會主席等在內的800餘位中外科學家參加了會議。以往的IAEA大會通常只有歐洲的JET,美國的DIII-D,和日本的JT-60U三個托卡馬克被列在第一節報告中。EAST總經理萬元熙在本次會議上做了首個報告(keynote),可見國際聚變界對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的高度關注。報告結束後,全場起立熱烈鼓掌,這是聚變能大會歷史上的第一次。會議期間,眾多國外研究所與大學除了祝賀以外,紛紛表示了強烈地與EAST合作的意願,已達成了十多項雙邊合作項目並簽署一項雙邊合作協定。路院長的賀信指出: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首次放電實驗,標誌著EAST裝置工程實驗進入了新的階段,也表明了中國科技工作者有能力自主實現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科學工程實驗裝置的建設和運行。EAST投入實驗運行將為我國乃至世界核聚變研究提供了一座新的實驗平台。

2007年1月14日23時-15日1時,EAST連續放電四次,單次時間長約50毫秒,第二輪物理實驗開始。這輪實驗的主要目標不是追求放電時間的長短,而是旨在2006年獲得圓形截面電漿的基礎上獲得非圓截面電漿,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1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科技核心期刊《科技導報》評選的2006年中國重大技術與工程進展在北京揭曉,EAST裝置建成與“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秦山二期核電站通過驗收等14個項目入選。

2007年2月15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公布了2006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的評選結果,EAST項目因具有原創性、新聞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代表性入選。

2007年3月1日,EAST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合肥主持召開了EAST國家驗收會。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建設情況、專家測試、專家鑑定和中科院的預驗收意見,審閱了有關專業驗收材料,並實地考察了EAST裝置,一致認為:項目技術工藝符合設計要求,裝置主機及其各子系統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成為世界上成功運行的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項目全面優質地完成了建設任務,實現了預定的各項指標,同意該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2007年4月10日,電漿所承擔的“中美托卡馬克先進運行模式聯合研究”項目通過驗收,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參加了這個項目。驗收專家組審閱了項目結題驗收材料,聽取了項目執行情況的總結報告,並進行了現場考察和諮詢。專家組認為:項目全面完成了契約書的規定內容,達到了預期目標,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建議項目承擔單位堅持有效的國際合作方式,擴大合作領域,希望相關部門給予進一步的支持。該項目的實施有效地利用了美國磁約束聚變科學和技術資源,掌握了診斷、數值模擬和控制等關鍵技術,解決了制約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中部分瓶頸問題,提高了我國核聚變領域的技術和物理研究水平,縮短了與國際聚變研究的差距,並培養了一批磁約束聚變領域急需的人才,鍛鍊了隊伍,為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7年8月27日,EAST從俄羅斯ISTOK研究所低雜波系統末批KU-2.45型微波速調管成功通過驗收。

2007年12月3日,經過數月的努力,EAST內部部件改造已完成了加熱襯套、硼化水管、高場側單匝環固定支架等的安裝,進行了熱沉材料超聲探傷全檢,完成了在模擬1/16段工裝上進行熱沉支撐和模擬熱沉的試裝,熱沉冷卻水管的成型、開孔及轉接喇叭口的焊接,還完成了高場側、外靶板首件熱沉的加工,並陸續開展工藝評審和首件驗收,內部部件改造已開始進入總體安裝階段。

2007年12月31日,EAST內部部件1/16段預裝工程通過了驗收。1/16段預裝採用1:1真實模擬EAST真空室內熱沉組件、冷卻水管安裝全過程。本次預裝使EAST真空室內部部件改造安裝的工藝、工序、工裝、工具的合理性和實用性得到了驗證。

2008年3月26日,中科院2008年度工作會議上傳來好訊息,EAST大科學工程研究集體榮獲中國科學院2007年傑出科技成就獎。

2008年4月23-24日,ITER最重要的事務會議IO(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DA(DomesticAgency)協調會在電漿所召開。ITER國際組第一副總幹事NorbertHoltkamp及ITER項目辦公室主任EisukeTADA等ITER國際組織高層代表主持會議,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的各DA方高層代表參加了會議。該會議是IO與各成員國的DA負責人進行重大事務溝通和協調的例會,會議通報和討論各重大設計更改和評審、通報和研究科技顧問委員會(STAC)和技術諮詢委員會(TAG)會議的建議,討論和準備向ITER理事會提交的報告以及討論了各國採購包的計畫進度、資源計畫、經費調整等事項。會議代表參觀了EAST裝置和正在建設的ITERCICC穿管線工程。

2008年5月12日,在EAST裝置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總體驗收會上,電漿所李建剛所長宣布EAST裝置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全面勝利完成。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涉及到九大課題項目,總計零部件五萬九千多件。安裝工程於2008年元月14日開工,5月8日結束,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EAST裝置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任務以其高質量、高速度圓滿劃上句號。這是EAST裝置建立以來第一項大工程。

2008年12月3日,EAST內部部件第二次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順利通過驗收。各相關部門做了工作匯報,介紹了責任工程師和施工單位精誠合作、協力攻關,突破眾多工藝技術難點,制定出安全可靠、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嚴格貫徹實施等情況。此次改造工程從10月13日開始,歷經53天,涉及機械安裝、真空檢漏、準直測量等多個學科,工程量大,技術複雜,在聚能公司、科燁公司、總體設計室、六室等部門的努力下,最終比計畫提前7天,優質高速地完成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為順利實現下一輪放電實驗爭取了寶貴時間,也為未來的聚變工程建設積累了經驗;此次內部部件改造不是簡單的安裝重複而是一場技術攻堅戰,在諸如防鬆緊固、位移測量、石墨瓦改造、拆裝維修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未來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工程實踐。”與會專家對改造工程完成的質量和速度給予充分肯定,對改造過程中體現出的良好合作和協同攻關以及質量管理工作等給予了很高評價,同時對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會議通過了對改造工程同意驗收的驗收意見。

2009年11月13日,EAST/HT-7低溫系統改造工程的子工程“液氮傳輸線改造工程”順利竣工,已成功實現液氮傳輸功能。改造後的液氮傳輸線跨度約150米(改造前約30米),傳輸線越長越容易產生氣堵、漏液、真空難抽等困難;改造後的輸液線最大落差將近10米(從地溝到橋架),落差大容易產生氣阻、液氮傳輸消耗大等問題。

2016年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電漿放電,這是國際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電漿放電。該成果標誌著我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目前,EAST已成為國際上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的重要實驗平台,其研究成果將為未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實現穩態高約束放電提供科學和工程實驗支持,並將繼續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前期預研奠定重要的科學基礎。

2016年11月2日訊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電漿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在第11輪物理實驗中再獲重大突破,獲得超過60秒的穩態高約束模電漿放電。EAST因此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17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宣布,國家大科學裝置——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再傳捷報,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電漿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標誌著,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