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是以高技術研究發展為主的電工專業科研基地型研究所,是以發展電工電能新技術為學科方向的國家科研機構,在全國電工科技布局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是1958年在原中國科學院機械電機研究所的部分研究室的基礎上在北京籌建,l963年正式成立的。高電壓技術的研究從過去主要研究高電壓輸變電工程中的高電壓技術問題改為開展高壓脈衝放電技術及其套用的研究,特別是液中高壓脈衝放電和快脈衝放電技術的研究,大型電機的研究除保留部分原有的內容外,重點轉為開展特種電機的研究。

簡介

創建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以下簡稱電工所)於1958年在北京開始籌建,迄今已有50餘年的歷史,是我國從事電氣科學研究的唯一國立研究機構。

創建50多年來,電工所一直承擔著國家能源與電氣領域的戰略高技術發展及電氣科學前沿研究的任務,在電力系統穩定性、電力系統自動化、大型電機、高電壓技術、電工測量儀器、電弧風洞技術、大型電感儲能技術、電火箭技術、微特電機、特種電源、電加工與離子束加工、計算機套用、數控工具機、超導磁體系統、磁流體發電等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500餘項,其中100餘項已在多個領域得到了推廣套用,先後獲得國家和中國科學院及其他部級獎勵100餘項。

發展及主要成果

近10年以來,我所進一步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學科前沿,不斷加強新能源、智慧型電網及電力節能方面的高技術研究開發布局,不斷加強電氣科學與材料、信息、生物和納米科技等方面的前沿交叉科學研究,已經成為國內新能源利用、智慧型電網、電機與電力電子及電氣驅動、套用超導技術及電氣科學前沿交叉等領域的核心與骨幹研究機構,在國際同行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在大型電機蒸發冷卻技術、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併網技術、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微型電網及儲能、電動汽車及軌道交通的牽引供電與控制技術、脈衝功率技術、電磁推進技術、超導電力技術、超導磁體技術、磁共振成像技術、電子束曝光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實用化的技術成果,在太陽能電池、超導材料、生物電磁學、微納米加工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重要的基礎性科學研究成果

多年來,電工所與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和交流。近10年來,成功主辦(承辦)了電磁場、磁流體發電、電機及系統、可再生能源、電氣驅動、套用超導及低溫工程等領域10餘次重大的國際學術會議。

研究所現設有9個研究部,分別是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究部、電力電子與電氣驅動技術研究部、電力設備新技術研究部、電力系統新技術研究部、極端電磁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部、套用超導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部、微納加工技術研究部、前沿探索研究部;擁有4個院重點實驗室,1個檢測中心,1個諮詢與培訓中心,8個聯合研究實驗室;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各1名。

1977年,當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後,電工所按照中科院部署,在同年下半年啟動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年,電工所被國家批准為首批學位授予單位;2000年,電工所獲得“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設立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06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電工所整體水平排名位列全國科研院所第一。

歷史沿革

來歷

2號樓2號樓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是1958年在原中國科學院機械電機研究所的部分研究室的基礎上在北京籌建,l963年正式成立的。它是中國科學院內唯一從事電工學科研究的專業研究所。 在建所初期,全所工作圍繞我國電力建設與發展的需要,國防特種電工裝備的需要和電加工技術的發展,開展了電力系統穩定和運行方式,電力系統自動化,大型電機,高電壓技術,電工測量和儀器儀表,暫沖式電弧風洞用電弧加熱器,脈衝放電風洞電源,大型電感儲能裝置,電火箭,微電機,特種電源,電火花、電子束、離子束與電漿加工技術等多方面的研究與研製工作,為我

國電力的發展,國防現代化及電加工技術的產業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貢獻,培養、鍛鍊了一批有良好基礎和實際工作能力的科技骨幹隊伍

調整

1965年,由予全國統一動力系統建設的要求放慢,並為了避免與產業部門和高等院校間的不必要重複,科學院對我所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研究全國統一動力系統建設中的關鍵電工科技改為針對相對近期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大力發展電工新技術及其套用的研究。並對原有的研究工作作了相應的調整,中止和外調了有關電力系統穩定和電力系統自動化方面的工作。調整了高電壓技術和大型電機的研究內容。高電壓技術的研究從過去主要研究高電壓輸變電工程中的高電壓技術問題改為開展高壓脈衝放電技術及其套用的研究,特別是液中高壓脈衝放電和快脈衝放電技術的研究,大型電機的研究除保留部分原有的內容外,重點轉為開展特種電機的研究。

改名

1號樓1號樓

十年動亂期間,體制變動較多。1968年我所劃歸國防科委領導,改名為國防科委第五0六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發展電火箭技術,並計畫分建第一五。八所,發展大功率脈衝電源。1970年重回科學院,恢復了原來的所名和工作。l972年為了加強磁流體發電研究,將原來的磁流體發電研究

組改建為磁流體發電研究室。l973年我所與科學院其他五所一廠一起下放北京市,實行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的雙重領導,改稱為中國科學院北京電工研究所。1978年重新歸中國科學院領導,仍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發展

自七十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所陸續開闢了超導電工,計算機在電工中的套用和微電子束加工技術等新型學科的研究,並建立了相應的研究室。l979年所的研究方向根據科學院長遠發展規劃的要求,定為“發展電工電能的套用基礎理論及其新技術”。為此,對有關課題作了一些調整,新開闢了太陽能熱發電研究,調出了電火箭的工作。1982年太陽能熱發電研究轉為太陽能熱利用與光伏發電研究,與風力發電研究一起於1986年組建成新能源研究室。

工作

為了貫徹科研體制改革的方針,我所於l984年建立了“中國科學院電氣高技術公司”(原名“中國科學院電工新技術開發公司”),從事科研產品的開發、生產、技術貿易和技術服務等工作,並已開發出體外衝擊波碎石機,電子束焊接機,電火花震源等多種產品,占領了市場,取得了效益。l990年進行了初步的機構調整,原特種電機與微電機研究室合併為統一的電機研究室,在原電加工研究室、機電控制系統實驗室與伺服電機組基礎上組建了電加工和數控技術工程研究發展中心,並組織開展了電工裝備CAD,電力電子,磁懸浮技術與磁流體推進技術方面的研究發展工作

發展戰略

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趨勢及前沿,結合我所的辦所方針和自身特色,確立我所的到2020年的中長期戰略發展方向為能源和電力安全科學技術的研究及電氣科學的前沿交叉領域的研究。 我所科技工作的總體框架可概括為:

一級學科:電氣工程

兩大領域:能源與電力安全技術領域

電氣科學前沿交叉領域

三個替代:在能源與電力安全技術領域,重點發展未來可替代現有技術及套用模式的重大創新技術: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燃油替代的電氣驅動交通技術及新型電力系統核心技術。

五個探索:電氣科學前沿交叉領域,重點探索電氣科學與生物學、物理學、材料科學、納米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從而產生的電氣科學前沿交叉方向,積極鼓勵新的科學思想和原始性創新。

根據國家能源和電力方面的戰略需求,把能源與電力安全科學技術的研究作為我所的重要戰略發展方向和核心任務。主要解決:我國自身能源和電力總量供給不足的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石油安全和經濟安全問題;大電網的安全穩定性問題、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質量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用電設備安全問題。在電氣科學的前沿交叉領域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的研究,主要圍繞電氣科學的前沿基礎問題及其與相關領域的交叉開展原始創新研究工作,為能源與電力安全科學技術方面的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和動力。

圍繞對國民經濟和學科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方向,部署若干重大項目,堅持自主創新、加強核心技術的攻關、提高基礎研究能力。通過這些任務和項目的實施,突破一些重大核心技術和解決一些關鍵科學問題。

研究領域

領域一

能源與電力安全技術

1)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

2)燃油替代的電氣化交通技術

3)電力節能技術

4)大型電工裝備的蒸發冷卻技術

5)超導電力技術

6)分散式電力技術

7)電力儲存技術

領域二

電氣科學基礎和前沿交叉領域

1)電磁生物工程研究

2)超導磁體與強磁場套用技術、脈衝放電與放電電漿技術

3)材料在強磁場下的電特性交叉研究

4)微納米系統的電磁場問題研究、微能源系統研究

5)信息化與智慧型化的數字電工科學研究

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及知識創新工程任務的要求,從電氣工程的學科特點出發,加強學科交叉和融合。整合資源,適時組建一些新的研究單元,部署一批具有前瞻性研究領域和新的學科增長點,例如太陽能電池、分散式電力、電力節能、新型電力儲存技術等,及時回響國家重大戰略高技術需求,敏銳把握電工科學的發展趨勢。根據研究所的方向和重大戰略任務,有效組織研究力量,形成重大任務的攻關能力和集團作戰能力。在前沿交叉科學領域方面,以學科建設為中心,採取更為靈活的組織方式。

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套用超導技術、生物電磁技術、大型電工裝備的蒸發冷卻技術、電機分析及控制技術等3~5個學科方向上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成為我國該技術領域在國際上的最主要代表。面向國家安全需求,加強國防科技研究。

充實前沿探索研究部的力量,加強前沿探索研究。成立戰略研究中心,加強戰略研究。建立信息中心與電氣系統仿真實驗室,強化公共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建立信息化管理體系。

電力技術

風力發電

風力發電用的發電機及其控制裝置

風力田建設、風力機性能測試與監控技術

光伏發電

光伏電站研建,包括DC-AC轉換器、併網逆變器及單、雙軸併網跟蹤光伏發電系統的研製等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工程

太陽電池

非晶矽/單晶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研究;高效單晶矽太陽電池的研究(效率大於21%);晶體矽太陽電池產業化關鍵技術的研究。多層薄膜非晶矽鍺太陽電池的研究及產業化相關技術;HIT太陽電池中試技術;高效太陽電池中試線;新型太陽電池的探索。

太陽能熱

太陽能“光-機-熱”一體化的研究。熱解制氫中的高效換熱、多相混輸、能量轉化和系統穩定性理論用於制氫的太陽能槽式聚光反應器的研究真,空管空氣集熱器套用的示範工程,真空管太陽熱水器套用於沼氣生產中的探索,太陽能塔式熱發電系統總體設計技術及系統集成,高可靠性吸熱、傳熱、蓄熱方式的研究和系統建立,塔式太陽能電站的總體設計技術,定日鏡總體設計及樣機研製。

檢測認證

就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方面向國家主管部門提供機制建議;

在農村離網供電的政策研究、技術標準、質量控制、人員培訓等方面從事研究;

與國外知名從事可再生能源的機構進行合作,共同開發項目,創辦相關的機構;

承擔可再生能源電力技術的諮詢與培訓,為項目單位培訓師資;

驅動技術

驅動系統

可用在傳統電氣傳動場合,特別適合於用在船舶推進、電動車輛等要求高可靠性、大功率的場合

系統研發

a)獨立電源系統:45kW~150kW不同功率等級的直流-直流變換器,採用數字控制技術,方便靈活,輸入直流電壓範圍較寬,輸出電壓可以根據用戶要求設計,系統轉換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動態回響速度快。可套用在燃料電池移動電源,智慧型充放電機,分散式電源系統等領域。

b)電動汽車電氣系統穩定性和EMC技術研究。

3.電動汽車電機驅動研發:

a)交流異步電機及其驅動系統:採用先進的全數字矢量控制,用高速DSP實現複雜控制策略。可在電動汽車概念車、燃料電池電動車、純電動轎車、純電動大客車和混合動力客車中套用。

b)永磁電機及其驅動系統:在高轉矩密度的永磁磁阻電機、數位化矢量控制技術、CAN匯流排通訊、系統集成等幾方面有所突破。系統具有高效電動/發電特性,凸現出混合動力驅動系統的節能優勢,可用於混合動力電動轎車上。

c)新型特殊電機驅動系統:電動變速傳動系統(EVT),可用於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領域。

d)其他:驅動系統等價可靠性研究工作,高效驅動系統技術研究等。

驅動技術

1.現代電力電子變流技術(ModernPowerElectronics):

高壓大功率變流技術

大功率高性能中頻電源技術

高壓大功率有源電力濾波技術

高品質大功率功率放大器技術

2.先進電力驅動控制技術(AdvancedElectricalDrives):

交流電機磁場定向控制理論和系統

高速磁懸浮列車牽引控制理論和系統

高速磁懸浮列車牽引供電規劃設計技術

BacktoBack變流技術

3.新型非黏著軌道交通技術(NewNon-adhesionTransportationSystem):

永磁電磁混合式磁懸浮軌道交通技術

直線電機軌道交通技術

汽車電子

1.車用匯流排:匯流排設計技術、匯流排測試規範制定與匯流排測試設備研發、匯流排系統的電磁兼容性研究;

2.車用混合動力系統的設計與控制:混合動力系統混合方案的設計、車用高低壓電器系統的設計、整車控制策略與控制器研發、道路試驗測試系統研發;

3.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研發:鎳氫電池與鋰離子動力蓄電池管理系統的研發。

套用超導

主要從事超導電性套用基礎研究,發展超導體在電力工業、強磁場技術、通訊技術、醫療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套用技術。目前,重點研究方向包括:高溫超導電磁物理基礎研究、超導電力技術的研究開發、超導電力裝置與電網的匹配協調運行、超導強磁場磁體技術及其在空間探索、材料變性處理和生物醫學方面的套用研究。

實用超導材料物理基礎:複合高溫超導帶材和塊材的電磁物性(磁通動力學、交流損耗、臨界特性等)及其與外部電磁場、溫度、應力等的相互關係、變化規律和物理機理。CICC導體的穩定性以及超流、超臨界和常低壓溫流體的傳質熱、低溫流體兩相流中的非線性問題;熱力學及兩相流運動規律。

超導磁體物理基礎:複合高溫超導磁體-熱穩定性及其與電磁生物性的相互關係;交流高溫超導磁體和脈衝超導磁體的穩定性、失超傳播特性和失超保護方法及其與冷卻方式和外部干擾(電磁、溫度、應力等)的相互關係;低溫高電壓放電機理。

超導電力套用基礎:超導電力裝置的原理、動力學特性、電磁兼容、電磁暫態過程及其與電網動態穩定性的相互關係;含超導電力裝置的電力系統的動態穩定性理論、控制策略和經濟運行理論。

超導強磁場的套用基礎:電磁加工和電磁鑄造的基礎研究;MgB2材料的製備;AMS反物質探測用超導磁體系統的研究;強磁場作用下新材料製備及物性研究。

生物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部旨在運用工程技術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解決生物學和醫學中的生物電工學問題。其主要任務是,從工程學角度解釋生物體特別是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同時從事相應醫療儀器和生命科學儀器的研究和開發。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系統建模與仿真、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分析、生物醫學成像和圖像處理、電磁場生物效應、人工器官以及相關的醫療儀器研製等。

目前電磁生物工程研究組已基本形成了電磁場的生物學效應及其機理研究、生物電磁特性和電磁信號的檢測及套用研究、生物電磁成像技術研究、人工生物器官研究、納米生物電磁技術研究五個主要的研究方向。擁有用於生物電磁效應實驗的各種電場和磁場設備、電磁仿真環境和生化實驗設備,可進行離體和在體的生物電磁實驗,能夠對電磁作用後的活體及離體細胞進行形態、行為和各種特定生化指標量化檢測與分析,擁有檢測和分析處理微弱生物電磁信號的設備與技術。

微納加工

以國家的重大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先進光刻的關鍵技術為目標,在微納技術及套用領域開展相關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方面的前瞻性和基礎性研究:

(1)微納加工技術

(2)微納檢測分析與控制技術

(3)微能量轉化技術

微納加工技術:

微納加工技術在我所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承擔並完成了多項科學院和國家項目,在相關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目前,在科學院創新基金、百人計畫人才基金、國家863和973項目的支持下,正在開展65nm-45nm-32nm-22nm微納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尤其是ArF光刻、極紫外光刻(EUVL)、解析度增強技術、光刻協同設計等關鍵技術,部分結果國際領先,取得了一系列自主產權專利、軟體著作權和學術論文成果。

微納檢測分析與控制技術:

微納檢測分析與控制技術,是微納技術發展必不可少的技術,WeCanMakeItIfWeCanMeasureIt!高精度測量分析技術和相關儀器的國產化,已被政府和有識之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目前,相關研究正在實施之中。

微能量

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微機電系統)以其低成本、微型化等優勢,在汽車、電子、家電、信息、機電、醫藥健康和生化環保領域有著極其廣泛的套用前景和潛在的市場需求。大量的關於MEMS的研究報導都集中在感測器、執行器及相關的特定裝置上。其中被廣為忽視的兩個領域是:(a)如何給這些微小的感測器和執行器提供能量;(b)如何對高度集成器件的熱效應進行控制和製冷。MEMS微能源研製和製冷技術的落後已成為MEMS實用化的瓶頸和進一步研究開發的難題,所以研究MEMS微能源系統和製冷技術意義重大。我所在百人計畫和863MEMS專項支持下,利用我所在能源領域的優勢,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開發。

綜上所述,微納技術屬於未來5-10-20年前瞻性、戰略性高技術領域的重要學科領域。電工所微納技術研究將立足技術創新,結合研究所制定的能源、電力安全和電工理論新技術兩大領域發展戰略目標,將微納技術套用到信息、能源、電力、生命科學和健康保健等領域,以滿足半導體企業、信息產業、能源、環境、生命科學和人口健康等領域對微納技術的需求。

新型電力

流體推進

電磁推進技術組以磁流體動力學為發展方向,研究領域涉及環保、醫療、交通運輸、船舶推進、分散式發電等方面。科研方向主要有:單管雙通道液態金屬磁流體波浪能直接發電裝置,超導磁流體推進船,海面浮油回收船,磁流體血液泵,磁流體泵噴推進,流體和多場偶合仿真計算等。

脈衝放電

雷電防護及雷電現象研究目前研究重點:

·電漿防雷技術;

·雷電波侵入的機理和防護;

·電源濾波器的研製;

·球雷研究。

套用研究

近年來,我們研究組大量開展介質阻擋放電的理論與套用研究工作。進行了電漿發生用的高頻高壓電源和重頻脈衝電源的研製工作,完成了多種電漿發生電源的研製、進行了大氣壓下均勻輝光放電、臭氧發生器等的研究工作。自93年開始介質阻擋放電電漿防雷的研究,公開發表論文十幾篇。

·低溫電漿發生技術;

·電漿材料處理研究;

·電漿殺菌,生物效應研究;

效應研究

目前研究重點:

·脈衝電場非熱效應機理的研究;

·脈衝電場下中藥抗腫瘤細胞效果研究;

·脈衝電場對細胞生長發育過程的影響研究

電源研究

目前的研究重點:

·KV/30KHz/50KW電源的元器件和高頻變壓器長期工作穩定性的研究;

·50KHZ/100KW大功率高頻高壓電源的研製。

材料研究

先後開展過氣體、液體和固體介質的絕緣特性試驗和機理研究、真空條件下介質絕緣特性研究、納秒脈衝作用下絕緣介質擊穿特性及擊穿後絕緣恢復強度特性研究、純水和有機玻璃中電荷注入和傳播研究、混合物作脈衝形成線絕緣介質的實驗研究、鐵電體及高儲能密度絕緣材料的研究、電介質電荷輸運特性研究

目前研究重點:

·單次和重頻窄脈衝下絕緣材料特性研究;

·聚合物/納米微粒複合絕緣材料的研究;

·電源濾波器的研製;

·高儲能密度絕緣材料研究

蒸發冷卻

蒸發冷卻技術是利用液態介質的汽化吸熱的原理來冷卻電機的。它具有效率高,溫差小,溫度分布均勻等特點。涉及到電機、熱物理、流體力學以及機械等多學科。

套用基礎研究內容包括:

·汽液兩相流的研究

·蒸發冷卻系統傳熱、傳質的研究

·蒸發冷卻電機溫度場的研究

·蒸發冷卻技術與其它冷卻技術組合套用的研究

·冷卻介質物化特性的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機測量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研究組密切結合蒸發冷卻電機實驗研究的需要,自行設計出一系列高精度測量儀器:多點測溫儀、混合密度測量儀、多參數測控儀、蒸發冷卻發電機試驗模型測量儀等,並配合400MW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的研製,解決了機組各項運行參數(壓力、溫度、液位和密封狀態等)的檢測問題。

研究部門

再生能源

新能源發電技術組於70年代末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在獨立運行及併網光伏電站的研究開發、變速恆頻風力發電系統、獨立風電系統、風-柴油和風-光互補系統的研究及工程示範方面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先後建成了西藏雙湖25kW、安多100kW、班戈70kW、和尼瑪40kW光伏電站、研製成功"Φ"型5米立軸風力發電機組、3×4kW變速恆頻風力發電機組、20kW變速恆頻風力發電機組、30kW風-光互補聯合電站、600kW風力發電單機電氣控制系統和集中遠程監控系統、槽式太陽能中高溫熱利用系統,均成功地套用於工業界,獲多項中科院科技進步獎。

電氣驅動

本研究部從事為發展新型交通工具和特種運載工具所需的現代電氣驅動和控制技術的研究,探索新的高效電氣驅動原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電動汽車電氣驅動技術、大功率驅動供電技術、磁懸浮技術和船舶的電磁推進技術。

電力設備

本研究部是由蒸發冷卻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強流脈衝及電源技術、電磁流體推進技術三個研究組組成。重點開展電力裝備先進制造技術、電磁防護、特種用途電源、新型推進系統、大型發電裝備關鍵問題的研究。研究部現有人員56人,其中高級職稱18人,博士後、博士及在讀博士共14人。

套用超導

本研究部主要從事超導電性套用基礎研究,發展超導體在電力工業、強磁場技術、通訊技術、醫療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套用技術。目前,重點研究方向包括:高溫超導電磁物理基礎研究、超導電力技術的研究開發、超導電力裝置與電網的匹配協調運行、超導強磁場磁體技術及其在空間探索、材料變性處理和生物醫學方面的套用研究。

生物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部旨在運用工程技術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解決生物學和醫學中的生物電工學問題。其主要任務是,從工程學角度解釋生物體特別是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同時從事相應醫療儀器和生命科學儀器的研究和開發。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系統建模與仿真、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分析、生物醫學成像和圖像處理、電磁場生物效應、人工器官以及相關的醫療儀器研製等。

微納加工

本研究部主要從事電子束微納加工技術的研究,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有技術,為我國微細加工設備的研究開發提供戰略性技術儲備,同時探索微納米加工技術在微機電系統和生命科學儀器中的套用。主要研究方向有:縮小投影電子束曝光技術、DAN生命科學儀器、先進光刻技術、半導體裝備關鍵技術、微納加工和光學檢測技術、MEMS器件和微型儀器設計。

前沿探索

電工學是一門歷史悠久、對國民經濟有著重要貢獻的學科,電工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納米技術及信息科學等學科領域的交叉與融合,孕育著學科的新生長點,給電工學科的發展帶來新的生命力。

前沿探索部是研究所實現戰略新方向布局的基地,根據所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布局,圍繞能源與電力安全、電磁學的前沿交叉兩大主體方向,立足我所多年的雄厚積累和技術優勢,積極探索前沿方向,通過前沿交叉探索研究,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為未來發展提供前沿研究方向,為新方向研究培養必要的人才。目前重點考慮新能源、新電力、資源環境、國防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的基礎性和前瞻性的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