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面吼猴

紅面吼猴

紅面吼猴(讀音:hóng miàn hǒu hóu)也稱為懶吼猴,是中美洲的一種吼猴。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為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是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基本信息

簡介

紅面吼猴紅面吼猴

紅面吼猴(拼音:hóngmiànhǒuhóu)又稱之為懶吼猴(Alouattapigra),是中美洲的一種吼猴。雖然它們與非洲狒狒並非近親,但貝里斯仍稱呼它們為“狒狒”。

分布

紅面吼猴紅面吼猴

紅面吼猴分布在貝里斯、瓜地馬拉墨西哥等接近尤卡坦半島的地方。在狒狒保留地(CommunityBaboonSanctuary)及卡克斯康伯盆地野生保育區(cockscombBasinWildlifeSanctuary)及多個考古學位點都可以見到懶吼猴。

生物特徵

吼猴吼猴

懶吼猴是吼猴中體型最大的,且是新世界猴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性平均重11.4公斤,而雌性則重6.4公斤。它們體長介乎52-64厘米(不包括尾巴)。尾巴長59-69厘米,可以抓住物件。成年吼猴的毛長而且黑,幼猴則呈褐色。雄性4歲後陰囊就會變成白色。雄性的舌骨很大,可以擴音,方便互相定位。它們主要在暮晨及黃昏時吼叫。

體長0.9米,像狗那么大,加上一米多長的尾巴,在南美猴類中,可算是最大的代表了。這種猴的身上披有濃密的毛,多為褐紅色,且能隨著太陽光線的強弱和投射角度不同,變幻出從金綠到紫紅等各種色彩,十分美麗。

共域性

懶吼猴在墨西哥瓜地馬拉尤卡坦半島的地方,是與鬃毛吼猴共域的。有指它們與紅背松鼠猴的祖先於中新世末或上新世由南美洲時遷往中美洲。後來巴拿馬地峽因海水高漲而被阻塞,200萬年後再次開通而引發另一次的遷徙。後來的移民包括有捲尾猴、鬃毛吼猴及黑掌蜘蛛猴的祖先,勝過早期的移民,並限制了它們祖先的分布地。

生物習性

飲食

懶吼猴懶吼猴
懶吼猴主要吃葉子、果實及花朵,單是麵包樹就可以提供達86%的食物給它們。它們的臼齒有高的展冠,可以磨碎葉子。

群居

懶吼猴的群居,群族約有1-2隻成年,每一隻雄性就有1.3隻雌性。群族內包括幼猴約有10個成員,最多曾見過有16個成員。它們的領地占3-25公頃。在貝里斯的狒狒保留地,每平方公里可以有超過250隻。

日間活動

懶吼猴是日間活動及棲息於樹上的。它們大部份日間時間都是在休息,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覓食,10%在運動,餘下的時間是在社交或做其他活動。

壽命

雌性4歲就達至性成熟,雄性則要6-8歲。雄性性成熟後就會離開群族,但雌性一般則會留下。它們的壽命可以達20歲。

其他

美洲森林中央共有吼猴五六種,最著名的有:紅吼猴、熊吼猴、披肩吼猴等。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領地。邊界上有兩隻吼猴守衛,通過吼叫相互警告對方,不得擅自越過邊界。

歷史

懶吼猴在墨西哥及瓜地馬拉近尤卡坦半島的地方,是與鬃毛吼猴共域的。有指它們與紅背松鼠猴的祖先於中新世末或上新世由南美洲時遷往中美洲。後來巴拿馬地峽因海水高漲而被阻塞,200萬年後再次開通而引發另一次的遷徙。後來的移民包括有捲尾猴、鬃毛吼猴及黑掌蜘蛛猴的祖先,勝過早期的移民,並限制了它們祖先的分布地。

背景資料

最引人注目的是吼猴的巨大吼聲。這種猴子的舌骨特別大,能夠形成一種特殊途的回音器。每當它需要發出各種不同性質的傳呼信號時,它就以異常巨大的吼聲,不停息地響徹於森林樹冠之上,有時十幾隻在一起,用它們特有的“大嗓門”,發出巨聲,咆哮呼號,震撼四野,這吼聲可在一點五公里以外都能清楚地聽到。吼猴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

吼猴的吼叫是發生在什麼時候?至今說法莫衷一是。一種說法認為它在激動的時候才吼叫;另一種認為是,每到夜晚,它們就會開這種震耳欲聾的“音樂會”;還有一種說法是發生在旭日東升的時候。

吼猴有一根細長而能捲曲的尾巴,以適應它們的樹棲生活,吼猴的食性較雜,果子、樹葉,都是它們愛吃的美餚。每隻吼猴一天能進食三磅半。

吼猴多分族而居,每族括三隻成年雄猴、三隻母猴、三隻仍吼乳的幼猴和四隻未成年的小猴。家庭中的雌猴為雄猴共有,雄猴操持全族的領導權和防衛責任。幼猴與父母一直同棲息到性成熟之前。逾此即被本族逐出。當它們還未加入新族前,先要渡過一段“光棍”生活,每天獨棲林中。

吼猴也同其它猴類一樣,都有自己的領地。吼猴同類間相處融洽。如果有敵害或異族走近它的領地,雄猴便以齊聲吼叫或其它行動將侵犯者趕走。它們的團結性和鬥爭性,在懸猴科中堪稱第一。吼猴也有眾多族別。

吼猴是全素食者,各種各樣的樹葉、果實、堅果和種子它都吃。吼猴每天要花三到四小時進食。它常常用尾巴倒懸在樹上,直接用嘴啃食樹枝上的葉子和果實,或者用尾巴將食物拉過來而不是用前肢採摘。森林裡的樹葉大多包含有生物鹼和毒素,吼猴有很好的辨別能力,總是挑選樹葉中含毒量最小的部分,如葉柄、嫩葉和成熟了的果實來吃。吼猴棲息在樹上,從不輕易下樹,即使是口渴時,也只是添些潮濕的樹葉來解渴。

保護狀況

保護狀況保護狀況

瀕危(IUCN3.1)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懶吼猴是瀕危,在未來的30年,其數量估計會下降達60%。它們的威脅包括有失去棲息地及捕獵等行為。它們正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一種,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

瀕危野生動物

銀帶魚
皇領蜂鳥
鉤喙蜂鳥
彩毛腿蜂鳥
四川哲羅魚
瘦小齒蒙
中澳粗尾鼠
白胸狐蝠
紅嘴官鳥
帶斑傘鳥
綠彩蛙
火冠蜂鳥
佩里輝尾蜂鳥
西太平洋卡洛島狐蝠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
叉扇尾蜂鳥
金色曼蛙
綠喉毛腿蜂鳥
鹿羚
棉頂狨
馬島草鴞
西里伯斯野水牛
紅頭咬鵑
短角水牛
考布利牛
雙色獠狨
智利駝鹿
佛氏黃額長尾鸚鵡
普通鴞
喀拉米豚鹿
草原猯豬
白耳狨
褐漁鴞
辛氏蜥
獺狸貓
金狐蝠
楔尾綠鳩
瑪利安娜狐蝠
澳洲短頸龜
婆羅洲孔雀雉
愛德華雉
鳴官鳥
黑胸鳴官鳥
蒙面彩蛙
角官鳥
東方白背禿鷹
白腿小隼
西班牙帝雕
金色箭毒蛙
黃冠葉猴
錫爾河擬鏟鱘
林鵰
欖蠵龜
納吉夫陸龜
沙漠袋貂
大䴉
紅面吼猴
柴棺龜
蘇拉威西葉龜
巴拉望龜
大鼻羚
細角瞪羚
黑冠黃雀
白胸繡眼鳥
魯克氏仙鶲
科茲美鶇鳥
斑嘴犀鳥
紫喉輝尾蜂鳥
波斯鱘
金線䰾
長鬚鯨
雙辮八色鶇
綠喉蜂虎
鶴嘴翠鳥
猛鴞
長尾林鴞
烏林鴞
褐林鴞
黃嘴角鴞
縱紋角鴞
恆河江豚
鷹鴞
黃腳漁鴞
阿薩密兔
花頭鵂鶹
斑頭鵂鶹
林鵰鴞
烏鵰鴞
塔那河紅疣猴
縱紋腹小鴞
短耳鴞
草鴞
松雀鷹
黑冠鵑隼
棕翅鵟鷹
紅腿小隼
紅腳隼
猛隼
鷹鵰
漁鵰
靴隼鵰
白腹海鵰
捲毛蜘蛛猴
白腹鷂
烏灰鷂
白頭鷂
大鵟
印度鱉
菲律賓果蝠
短鼻大袋鼠
黑頭白䴉
黑䴉
尖尾兔袋鼠
條紋袋狸
菲律賓鱷
原麝
湄公河大鯰
庫氏硨磲
穗須原鯉
奧利諾科鱷
虹雉
太平洋鱘
紋背鱉
倉鴞
栗鴞
小鴉鵑
褐翅鴉鵑
花頭鸚鵡
紅帶箭毒蛙
紫紅頭鸚鵡
大紫胸鸚鵡
短尾鸚鵡
紅翅綠鳩
黃腳綠鳩
灰頭綠鳩
紅頂綠鳩
厚嘴綠鳩
橙胸綠鳩
針尾綠鳩
斑尾鵑鳩
棕頭鵑鳩
山皇鳩
綠皇鳩
小鷗
猞猁
星叢龜
印度陸龜
馬來西亞巨龜
百色閉殼龜
黃額閉殼龜
黑星額蜂鳥
栗腹蜂鳥
深藍吸蜜鸚鵡
窩瑪蟒
黃耳長尾鸚鵡
角鸚鵡
紅藍吸蜜鸚鵡
藍金剛鸚鵡
李爾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紅冠亞馬遜鸚哥
帝鸚鵡
紅肛鳳頭鸚鵡
細嘴杓鷸
羅德哈威秧雞
白翅冠雉
白翼木鴨
夏威夷鴨
馬島麻斑鴨
藍岩鬣蜥
紐西蘭海燕
螺角山羊
爪哇野牛
侏儒野豬
安第斯山貓
長島長尾狸貓
達爾文狐
地龜
領角鴞
毛腿漁鴞
鵰鴞
白背兀鷲
雀鷹
蒼鷹
密蘇里鏟鱘
細嘴松雞
紅領綠鸚鵡
金肩鸚鵡
朱鷺
紅犁足蛙
蘇眉魚
褐耳鷹
白頭䴉鸛
斑羚
古巴鱷
金斑喙鳳蝶
達氏鱘
巨蜥
四川山鷓鴣
光面狐猴
鬣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