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江豚

恆河江豚

恆河江豚是生活在孟加拉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水系的一種動物,屬於瀕危動物之一。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基本信息

概況

海豚科(Delphinidae) ,小型齒,約有28種。

世界性分布:恆河江豚生活在流經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卡河水系以及格魯納格伯利河水系,其總量不超過2000隻,屬於瀕危動物之一。

別稱

恆河豚:SouthAsianRiverDolphin、BlindRiverDolphin、Side-swimmingDolphin
恆河亞種:GangeticDolphin、GangesSusu、Shushuk
印度河亞種:Bhulan、IndusDolphin、Indusblinddolphin

形態

恆河江豚 恆河江豚

恆河亞種與印度河亞種實際上是相當類似的,它們擁有所有河豚共有的長嘴喙。即使在嘴巴沒有張開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看見明顯的牙齒生長在上下顎。年幼的恆河豚牙齒約有一英吋長,而且是窄且彎曲的。但隨著年齡增長,牙齒將變成平坦且方正的。恆河豚的眼睛沒有晶狀體,所以它們實際上等同於失明,雖然它們可以感覺到光的強度與方向。導航與覓食則是使用回聲定位。恆河豚的身體中間部分是咖啡色的,它們只擁有三角型的小型背鰭,而前肢及尾鰭與身體比起來是較大的。雄性的恆河豚身長約2-2.2米,雌性的恆河豚則為2.4-2.6米。

生態

恆河江豚恆河江豚
已知紀錄上最老恆河豚是一隻28歲的雄性恆河豚,身長為199厘米。成年的雌性恆河豚的體型比雄性恆河豚還要大。兩性異形顯示在雌性恆河豚身長達到150厘米後,雖然當時雄性恆河豚的嘴喙停止生長了,雌性恆河豚的嘴喙仍然會繼續生長,最後達到約20厘米長。幼豚可以在1月到5月間觀察到,而且不會停留在雌性恆河豚身邊超過幾個月。恆河豚的懷孕期約9至10個月。

恆河豚以魚及蝦作為主食,包括鯉魚鯰魚。恆河豚被觀察到時通常是單獨行動或是以鬆散的群體來行動,它們並不會組成嚴謹而且有明顯互動的集團。

分類

恆河豚在1801年時分別由兩位不同的作者Lebeck與Roxburgh所描述,而且原先並不清楚它們應該歸屬於哪一類。一直到1970年代,恆河亞種與印度河亞種一直被認為是同一個種。這兩個族群的分布範圍並沒有重疊,而且在幾千或幾百年內沒有互相雜交過。所以根據它們頭骨結構、脊椎骨與脂質構造的不同,科學家於是在1970年代早期宣布這兩個族群是兩個不同的種。之前的研究結果是具有爭論的,直到後來使用了現代技術(如分子序列)才解決這個分類上的難題,所以在1998年時回復到1970年以前的分類方式,認為恆河與印度河的恆河豚族群是兩個“亞種”,而不是兩個“種”,因此現在將恆河豚分類成印度河亞種與恆河亞種。

致危原因

恆河江豚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除了其生活區域的喪失和人們濫捕之外,設定流網捕撈以及以獲取恆河江豚油為目的的非法捕撈則直接導致了恆河江豚的死亡。

保護情況

過去的30年間,恆河江豚的數量銳減。為了長期保護恆河江豚,2004年由印度生物研究保護團體的“Aaranyak”和科學產業研究機構制定了恆河江豚調查保護計畫(GDRCP)並開始付諸實施。

作為遏制恆河江豚數量減少的嘗試,現在有些地方開發了恆河江豚保護網路。據稱,在布拉馬普特拉河的40處區域發現有江豚生活的蹤跡,有關部門正在對生活在這些區域的江豚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監視和保護。

科學家對印度東部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動物名錄的恆河江豚數量略有增加。恆河江豚調查保護計畫(GDRCP)的執行負責人瓦基德博士指出,雖然極少但是恆河江豚的數量確實有所回升。此前的統計為250隻,現在上升為265隻。

數量與分布

印度河亞種分布在印度河流域及印度、尼泊爾、孟加拉與不丹境內的梅克納河(Meghna)、布拉馬普特拉河、戈爾諾普利河(Karnaphuli)與Sangu河流域。恆河豚在印度的Vikramshila恆河豚庇護所附近與孟加拉南部的Sangu河流域有相對比較高的數量分布。只有非常少的個體(可能只有20隻)生活在尼泊爾的卡克拉河(Ghaghara)中。印度河亞種的總數量目前是未知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有幾百隻,也許多達上千隻。

昌巴爾河(Chambal)發源於印度西部,然後在安拉阿巴德(Allahabad)注入印度河。Singh與Sharma(1985)估計在1983年至1985年(Fig.1)之間至少有45隻恆河豚生活在Batesura與Pachhnada之間的昌巴爾河中。觀測密度約每6.5公里有一隻成年的恆河豚。

印度河亞種棲息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19世紀時,在印度河的河口到喜馬拉雅山麓丘陵之間及象泉河、拉維河、傑納布河與傑赫勒姆河(Jhelum)這些支流發現它們的蹤跡。目前印度河亞種只棲息在印度河長約1,000公里的河道中,因為灌溉設施而被分成5個族群。大約有99%的數量出現在690公里的河道里,這顯示在1870年代以來印度河亞種的分布範圍縮小了80%。

一次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巴基斯坦對印度河亞種所作的廣泛的數量統計在2001完成,認為約有1,100隻印度河亞種。觀察到恆河豚在下游的族群數量與目擊率有明顯的增加。目前有3個巨大的族群,分別位於恰希瑪(Chashma)與陶沙(Taunsa)水壩之間(84隻,密度0.28隻/km)、陶沙(Taunsa)與Guddu水壩之間(259隻,密度0.74隻/km)及Guddu與蘇庫爾(Sukkur)水壩之間(602隻,密度3.60隻/km)。

與人類的互動

印度半島的人類在河川系統的使用上,對於恆河豚的兩個亞種都有非常不利的影響。魚網會導致它們被纏住,造成局部地區的數量嚴重的減少。每年仍然有一些恆河豚被獵捕,而它們的油與肉被當作塗敷的藥劑、春藥與捕捉鯰魚的餌。灌慨也降低了恆河豚棲息範圍內河流的水位。工業與農業用的化學藥品排放到水中的毒素可能也造成恆河豚數量的下滑。最重要的問題可能是在許多河流中總共建造了超過50座水壩,造成恆河豚族群被分離與基因庫的減少,因為能交配的數量減少了。目前有3個印度河亞種的族群,如果保育得當被認為可以長期的倖存下去。

印度河亞種與恆河亞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入瀕危等級。對於棲息在國家Chambal保育所的恆河豚而言,立即的危險是水位降低與攔沙壩的出現使得河流被切割成較小的部分。

瀕危野生動物

銀帶魚
皇領蜂鳥
鉤喙蜂鳥
彩毛腿蜂鳥
四川哲羅魚
瘦小齒蒙
中澳粗尾鼠
白胸狐蝠
紅嘴官鳥
帶斑傘鳥
綠彩蛙
火冠蜂鳥
佩里輝尾蜂鳥
西太平洋卡洛島狐蝠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
叉扇尾蜂鳥
金色曼蛙
綠喉毛腿蜂鳥
鹿羚
棉頂狨
馬島草鴞
西里伯斯野水牛
紅頭咬鵑
短角水牛
考布利牛
雙色獠狨
智利駝鹿
佛氏黃額長尾鸚鵡
普通鴞
喀拉米豚鹿
草原猯豬
白耳狨
褐漁鴞
辛氏蜥
獺狸貓
金狐蝠
楔尾綠鳩
瑪利安娜狐蝠
澳洲短頸龜
婆羅洲孔雀雉
愛德華雉
鳴官鳥
黑胸鳴官鳥
蒙面彩蛙
角官鳥
東方白背禿鷹
白腿小隼
西班牙帝雕
金色箭毒蛙
黃冠葉猴
錫爾河擬鏟鱘
林鵰
欖蠵龜
納吉夫陸龜
沙漠袋貂
大䴉
紅面吼猴
柴棺龜
蘇拉威西葉龜
巴拉望龜
大鼻羚
細角瞪羚
黑冠黃雀
白胸繡眼鳥
魯克氏仙鶲
科茲美鶇鳥
斑嘴犀鳥
紫喉輝尾蜂鳥
波斯鱘
金線䰾
長鬚鯨
雙辮八色鶇
綠喉蜂虎
鶴嘴翠鳥
猛鴞
長尾林鴞
烏林鴞
褐林鴞
黃嘴角鴞
縱紋角鴞
恆河江豚
鷹鴞
黃腳漁鴞
阿薩密兔
花頭鵂鶹
斑頭鵂鶹
林鵰鴞
烏鵰鴞
塔那河紅疣猴
縱紋腹小鴞
短耳鴞
草鴞
松雀鷹
黑冠鵑隼
棕翅鵟鷹
紅腿小隼
紅腳隼
猛隼
鷹鵰
漁鵰
靴隼鵰
白腹海鵰
捲毛蜘蛛猴
白腹鷂
烏灰鷂
白頭鷂
大鵟
印度鱉
菲律賓果蝠
短鼻大袋鼠
黑頭白䴉
黑䴉
尖尾兔袋鼠
條紋袋狸
菲律賓鱷
原麝
湄公河大鯰
庫氏硨磲
穗須原鯉
奧利諾科鱷
虹雉
太平洋鱘
紋背鱉
倉鴞
栗鴞
小鴉鵑
褐翅鴉鵑
花頭鸚鵡
紅帶箭毒蛙
紫紅頭鸚鵡
大紫胸鸚鵡
短尾鸚鵡
紅翅綠鳩
黃腳綠鳩
灰頭綠鳩
紅頂綠鳩
厚嘴綠鳩
橙胸綠鳩
針尾綠鳩
斑尾鵑鳩
棕頭鵑鳩
山皇鳩
綠皇鳩
小鷗
猞猁
星叢龜
印度陸龜
馬來西亞巨龜
百色閉殼龜
黃額閉殼龜
黑星額蜂鳥
栗腹蜂鳥
深藍吸蜜鸚鵡
窩瑪蟒
黃耳長尾鸚鵡
角鸚鵡
紅藍吸蜜鸚鵡
藍金剛鸚鵡
李爾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紅冠亞馬遜鸚哥
帝鸚鵡
紅肛鳳頭鸚鵡
細嘴杓鷸
羅德哈威秧雞
白翅冠雉
白翼木鴨
夏威夷鴨
馬島麻斑鴨
藍岩鬣蜥
紐西蘭海燕
螺角山羊
爪哇野牛
侏儒野豬
安第斯山貓
長島長尾狸貓
達爾文狐
地龜
領角鴞
毛腿漁鴞
鵰鴞
白背兀鷲
雀鷹
蒼鷹
密蘇里鏟鱘
細嘴松雞
紅領綠鸚鵡
金肩鸚鵡
朱鷺
紅犁足蛙
蘇眉魚
褐耳鷹
白頭䴉鸛
斑羚
古巴鱷
金斑喙鳳蝶
達氏鱘
巨蜥
四川山鷓鴣
光面狐猴
鬣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