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益達短耳鴞

聖益達短耳鴞

聖益達短耳鴞(學名:Asio flammeus suinda )是鴞形目鴟鴞科的鳥類,也是短耳鴞的一個亞種。體矮,體長約40公分,面盤明顯。分布於秘魯南部,玻利維亞中西部,巴拉圭和巴西東南部,火地島。耳羽束退化不明顯。上體褐色綴以白斑,下體淺色具胸紋。棲息於開闊田野,白天亦常見。成群營巢於地面。以小鼠、鳥類、昆蟲和蛙類為食。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聖益達短耳鴞
聖益達短耳鴞
聖益達短耳鴞
【拉丁學名】Asioflammeussuinda
【命名時間】Vieillot,1817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鴞形目鴟鴞科小鴞屬穴小鴞

外形特徵

聖益達短耳鴞是短耳鴞的一個亞種,體長35一38厘米,體重326—450克。體形與長耳鴞很相似,但耳羽簇比長耳鴞短得多,很不明顯,黑褐色,具棕色羽緣。面盤顯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內側眉斑白色,面盤餘部棕黃色而雜以黑色羽乾紋。皺領白色。上體為棕黃色,有黑色和皮黃色的斑點及條紋,下體為棕黃色,具黑色的羽乾紋,但羽乾紋不分支形成橫斑。跗跖和趾被羽為棕黃色。虹膜金黃色,嘴和爪黑色。
聖益達短耳鴞
聖益達短耳鴞

分布範圍

分布於秘魯南部,玻利維亞中西部,巴拉圭和巴西東南部,火地島。

生活習性

短耳鴞棲息於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澤、湖岸和草地等各類生境中。尤以開闊平原草地、沼澤和湖岸地帶較多見。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和獵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動,平時多棲息於地上或潛伏於草叢中,很少棲於樹上。飛行時不慌不忙,不高飛,多貼地面飛行。常在一陣鼓翼飛翔後又伴隨著一陣滑翔,二者常常交替進行,繁殖期間常一邊飛翔一邊嗚叫,其聲似“不一不一不一”,反覆重複多次。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昆蟲等,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它也是控制鼠害的能手,捕鼠本領比起長耳來毫不遜色。有人曾對40隻短耳鴞極其幼鳥的食量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在100多天中,共吃掉了44000多隻鼠類。
聖益達短耳鴞
聖益達短耳鴞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4一6月。通常營巢於沼澤附近的地面草叢中,也見在次生闊葉林內朽木洞中營巢。巢通常由枯草構成。每窩產卵3一8枚,偶爾多至10枚,甚至14枚,一般為4一6枚,卵白色,卵圓形。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4一28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大約經過24一27天即可飛翔。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