瓤豆腐

瓤豆腐

瓤豆腐,徽菜。主料豆腐和精腿肉,其特點形似櫻桃,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酸甜適口。

簡介

瓤豆腐瓤豆腐

“瓤豆腐”是安徽古城鳳陽的傳統名菜,已經有六百年的歷史了。瓤豆腐製作很精細,先將豬裡脊肉、雞脯肉、鮮蝦仁合在一起剁成肉餡,再將肉餡包在兩個銅錢大小的圓片豆腐內。另將蛋清打成雪山狀的泡,與乾澱粉一起調成蛋清糊。豆腐夾餡滾蛋清糊,入油鍋兩次熟炸後,澆上由白糖、山楂、醋熬成的滷汁而成。其特點是外形滾圓,色澤金亮。剛澆上滷汁,端上桌時還發出“吱吱”的響聲,吃起來外脆香、內嫩鮮,甜中還帶點酸,清爽可口。

歷史

瓤豆腐成為名菜,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很有關係。朱元璋年幼時家裡很窮,他很小就為地主放牛幫助家裡,從來沒吃過好東西。有一年鳳陽遭大災,朱元璋的父母兄嫂都因飢餓相繼死去,他則成了孤兒,便到家鄉附近的皇覺寺里出家,當了小和尚。災年的寺廟也很艱難,朱元璋入寺沒幾天,就和師兄弟們一起被老和尚派出去化緣。化緣就是乞討,只不過聽起來文雅點。平常光景,乞討的日子也不好過,何況是災年。朱元璋在淮北大地上飽一頓、飢一頓地挨了三年,其間的辛酸苦辣難以言盡。有一次,朱元璋已經幾天沒討到吃的東西了,他強打著精神一步挨一步地向前挪動著虛弱的身子,希望能討得一星半點吃的。好不容易移到一家飯店前,剛要張口乞討,身體卻再也支撐不住了,一頭栽倒在飯店的門口。飯店老闆見一個穿著破袈裟的小和尚倒在門口,便趕快走出來將他扶起。再看看小和尚手裡攥著的骯髒破碗,老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這災荒年頭,有幾個人能不挨餓呢!飯店老闆是個善良的人,他趕緊端來一碗水,慢饅地灌進了朱元璋的嘴裡。隨著喉嚨一陣上下蠕動,朱元璋睜開了眼睛。老闆起身端來了飯,並拿來本店的看家菜——瓤豆腐。朱元璋見了吃的,也顧不上念阿彌陀佛了,恨不得—口連碗都吞下去。—陣風捲殘雲,朱元璋把端來的東西吃得乾乾淨淨。這頓飯,對朱元璋太及時了。千恩萬謝地離開飯店後,走在路上的朱元璋想:這瓤豆腐怎么這樣好吃,天下大概沒有什麼美味比得過瓤豆腐了。幾年化緣後,回到皇覺寺的朱元璋時來運轉,他應好友湯和之約,參加了元末農民大起義。

十幾年後,朱元璋從一個士兵變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做了皇帝的朱元璋自然能經常吃到山珍海味,但鳳陽的瓤豆腐卻令他始終難忘。不久,他把家鄉做瓤豆腐的廚師接到宮庭的御膳房裡,專門為朱元璋和朱元璋宴請賓客時做這道菜。瓤豆腐成為貢菜後,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不過,當初的瓤豆腐配料沒有後來那樣高級,做工也不是很細緻。但進入御膳房後,用料等級不斷提高,做工也隨之改進,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逐漸就形成了今天的做法。

特點

形似櫻桃,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酸甜適口。
瓤豆腐瓤豆腐

原料

潔白嫩豆腐500克,精腿肉100克,蝦仁、紹酒巴、白糖各50克,薑末5克,味素1.5克,精鹽4克,醋15克,豆油1000克,(約耗100克),麻油少許,鮮湯150克,濕澱粉15克,雞蛋3個,綠豆粉10克。

製作過程

1、將精腿肉洗淨,去皮去骨,粗斬成肉末,加鹽、味素、薑末、蝦仁,拌勻成餡料。將豆腐切成5厘米風方的12小塊,入開水鍋一下,使豆腐硬功夫結,在每塊豆腐中間切開一個小洞,塞入肉餡成 坯。
2、取雞蛋清打成泡沫狀,加綠豆粉拌成飛糊。
3、炒鍋上旺火,下油燒至四五成熱,將豆腐夾肉生坯分別滾上飛糊,下油鍋炸至豆腐外表起軟殼、呈金黃色,撈出裝盤。
4、炒鍋內留油少許,加糖、醋、紹酒、鮮湯燒開,用濕澱粉勾薄芡,淋麻油,澆在豆腐上即成。

營養

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之,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更適於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後調養者食用。現代醫學證實,豆腐除有增加營養、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功能外,對齒、骨骼的生長發育也頗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鐵的含量;豆腐不含膽固醇,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症及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藥膳佳肴。也是兒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補充營養的食療佳品。豆腐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對防治骨質疏鬆症有良好的作用。還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

食物相剋

蔥與豆腐相剋:形成草酸鈣,造成了對鈣的吸收困難,導致人體內鈣質的缺乏。 菠菜與豆腐相剋:菠菜中的草酸與豆府中的鈣形成草酸鈣,使人體的鈣無法吸收。蜂蜜與豆腐相剋:易導致腹瀉。豆腐:不要與牛奶、菠菜同食;忌用豆漿沖雞蛋;忌與四環素同食。

著名八大菜系

簡介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雖民間關於菜系之首的爭論頗多,但多為義氣之言,並無從考籍。
川菜雞絲米粉 | 芪蒸鵪鶉 | 香酥鴨 | 生爆鹽煎肉| 椒鹽蹄膀 | 乾煸鱔背 | 冬菜肉末 | 釀青椒 | 烤扁擔肉 | 一品豆腐湯 | 金錢口蘑湯 | 乾燒魚翅 | 炒雞什件 | 醋溜黃瓜 | 酸辣海參 | 醬爆鴨塊 | 紅燒豬蹄 | 麻辣豆腐 | 麻婆豆腐 | 水晶南瓜 | 辣白菜 | 泡菜炒肉末 | 川西肉豆腐 | 白果燒雞 | 辣子雞丁 | 龍眼甜燒白 | 白果燒雞 | 吉利大蝦 | 軟炸蝦糕 | 糖醋雞圓 | 荷葉蒸肉 | 網油魚包 | 芝麻兔 | 參杞羊頭 | 夾沙肉 | 連鍋湯 | 燉雞汁 | 東坡肘子 | 玻璃魷魚 | 酸辣海參 | 開水白菜 | 杏仁銀肺湯 | 口袋豆腐 | 芝麻肉絲 | 桃酥雞糕 | 金錢芝麻蝦 | 酸菜魚 | 參蒸鱔段 | 香酥山藥 | 豆渣豬頭 | 鹽煎肉 | 紅燒捲筒雞 | 乾煸肉絲 | 栗子白菜 | 砂鍋魷魚 | 三絲魚翅 | 夫妻肺片 | 芹黃燒魚條
魯菜糖醋魚 | 鍋燒肘子 | 蔥爆羊肉 | 蔥扒海參 | 鍋塌豆腐 | 紅燒海螺 | 炸蠣黃 | 香酥狗肉 | 五香熏驢肉 | 蘿蔔絲燉活蟹 | 脆炸裡脊卷 | 糖醋蝦丸 | 氽鮮貝丸子 | 水燜雞蛋 | 焦熘丸子 | 糖醋活海參 | 濃汁活鮑魚 | 雪花核桃泥 | 李神仙烤 | 清氽蠣子 | 火夾槽青魚 | 瓤蜜浸枇杷 | 扒翠珠活鮑 | 拖蒸偏口魚 | 油潑原殼螺
粵菜烏骨雞歸黃湯 | 白切雞 | 醬油雞 | 燒鵝 | 雙皮奶 | 三蛇龍虎會 | 蚝皇鳳爪 | 麒麟鱸魚 | 炸子雞 | 什錦冬瓜帽 | 炊太極蝦 | 海棠冬菇 | 冬瓜薏米煲鴨 | 鹽焗雞 | 玻璃白菜 | 蒜仔瑤柱豆苗 | 芙蓉煎滑蛋 | 叉燒肉 | 越秀雞 | 椰盅海皇 | 竹笙鴛鴦卷 | 白灼響螺片 | 沙嗲醬芥蘭 | 鐵板澆汁魚 | 椒鹽蝦
徽菜掌上明珠 | 瓤豆腐 | 清燉馬蹄鱉 | 雞茸燴蛤士蟆 | 茶葉熏雞 | 符離集燒雞 | 石耳燉雞 | 夾心蝦糕 | 玉兔海參 | 鳳尾蝦排 | 花菇田雞 | 八公山豆腐 | 蝦燕巢鳳尾 | 天下第一菜| 砂鍋豆腐 | 爆烏花 | 三絲燕菜 | 蟹粉獅子頭 | 全家富 | 問政山筍 | 朱洪武豆腐 | 葡萄魚 | 什錦肉丁
湘菜剁椒魚頭 | 花生紅棗雞 | 首烏麻地瘦肉湯 | 杜仲骨碎瘦肉湯 | 肉蓉鹿茸雞湯 | 五彩鮮貝 | 麵包雞排 | 尖椒炒臘肉 | 棕葉香雞翅 | 老薑雞 | 紅椒釀肉 | 麻辣田雞腿 |酸辣狗肉 | 麻仁香酥鴨 | 馬蹄白果蛋花湯 | 菊花青魚 | 火腿炒茄瓜 | 柴把魚 | 紅燒龜肉 | 東安子雞 | 好絲百葉 | 魚翅雞羹 | 富貴火腿 | 鳳尾腰花 | 生熏大黃魚 | 糖熘土豆丸 | 冰糖蓮子 | 冬菇藕夾 | 麻香酥鴨 | 麻辣仔雞 | 板栗燒雞 | 酸辣雞丁
浙菜糖醋魚 | 南瓜蒸肉 | 鹹蛋黃炒南瓜 | 西湖醋魚 | 叫花雞 | 水晶南瓜 | 東坡肉 | 龍井蝦仁 | 香菇炒青菜 | 楊梅肉丸 | 拌海蜇皮 | 紹興雞 | 雪菜豆皮 | 魚香茄條 | 糖醋小排 | 荷葉粉蒸肉 | 酥魚 | 杭州醬鴨 | 走油肉 | 菜遠牛肉 | 熬黃花魚 | 油燜春筍
閩菜拉糟魚塊 | 銀杏芋泥 | 葷羅漢 | 魚腩煲 | 龍鬚燕丸 | 七星丸 | 油條西舌 | 香油石鱗 | 芝麻豆腐 | 干貝水晶雞 | 銀耳川鴨 | 蔥爆肉絲 | 醉排骨 | 蟶溜奇 | 爆糟排骨 | 白炒響螺 | 西瓜盅 | 白拌黃螺 | 菜包
蘇菜紅燒牛肉 | 紅燒排骨 | 紅燒圈子 | 紅燒獅子頭 | 紅燒丸子 | 紅燒魚 | 紅松嫩雞 | 滑炒蝦仁 | 雞飯煲 | 雞絲炒麵 | 家常黃魚 | 醬豬肉 | 椒鹽八寶雞 | 菊花對蟹 | 烤櫻桃 | 扣三絲湯 | 栗子百果羹 | 龍穿鳳翼湯 | 龍鳳酸辣湯 | 滷鴨 | 眉毛酥 | 蜜棗核桃 | 蜜汁火方 | 薺菜山雞片 | 茄汁牛肉 | 芹菜肉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