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陝西太白、眉縣、周至三縣交界處,面積56325公頃,保護區於1965年經陝西省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和自然歷史遺蹟。保護區地處秦嶺山脈中段,是華北、華中和青藏高原三區生物交匯過渡地帶,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高等植物有200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連香樹、水青樹、星葉草、太白紅杉等21種;高等動物有270多種,國家保護動物有大熊貓、羚牛、豹等20多種。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區,還保存著比較完整的第四紀冰川遺蹟,是開展科學研究難得的“天然實驗室”。

基本信息

地理概況

1.地理位置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西部,地處 寶雞市的太白縣、眉縣和西安市周至縣三縣交界處。地理坐標在東經107°22′25″——107°51′30″和北緯33°49′30″——34°05′35″之間。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保護區北大門黑虎關海拔1060米,相對高差2707.20米。保護區東西長45千米,南北寬34.5千米,總面積56325公頃。保護區東自周至縣西老君嶺,西至太白縣鰲山;南起周至縣龍洞溝,北到眉縣營頭鎮黑虎關。
2.生物地理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地理屬古北界,東方落葉林省,處在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分界線上。北坡以華北植物區系成分占絕對優勢,南坡又多含華中植物區系成分。許多植物,特別是 第三紀古老的孑遺種和 橫斷山脈植物區系有著廣泛的聯繫。太白山是古北界和東洋界動物的交匯和過渡地帶,且南北坡動物差異較大,北坡以古北界動物為主,南坡以東洋界為主,並呈明顯的垂直分帶現象。
3.地質構造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為秦嶺山系的最高地段,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 m,成為我國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山峰。它的形成可追朔到太古代,當時秦嶺地區為古海占據,早期以碳酸鹽沉積為主,由於 嵩陽運動的結果,使太古代地槽開始褶皺回返,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東西向的褶皺構造和斷裂雛形。遠古代初期地殼再度下降,後受 呂梁運動的影響,地槽回返褶皺與太古代褶皺一起構成了 秦嶺地軸燕山運動初期,開始了以斷塊為主的運動形式,秦嶺隆升,渭河盆地繼續沉降,形成了多級斷塊山地。在新構造運動及後來的喜馬拉雅運動中,受震盪上升運動和侵蝕剝蝕而改變了地貌形態。 中生代特別是 新生代以來不斷的構造隆升,使太白山形成巨大的高度,並在全球氣候變異下,在第四紀時太白山發育了冰川。所以,太白山的地質構造較為簡單,主要由燕山期 花崗岩侵入體構成,因受到南北兩側大斷裂的影響,內部有些劈理或錯動產生,從太古界到新生界地層均有出露。
主要的礦產有: 石墨白雲石石英石等。
4.地貌特徵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是指東、西太白山及其間的主脊跑馬梁與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峰嶺和深切河谷的組合體,由主脊和南北延伸的峰嶺構成太白山的骨架,海拔多在2600m以上。從構造成因上看,它是一個斷塊山地,太白山占據了太白斷塊的主體,其主峰拔仙台是中國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峰,其海拔比北部的關中 渭河谷地高3000餘米。太白山頂面微向南傾。東西長,南北極窄;北坡極為陡峻,多深切峽谷或障谷。在中山地區山峰尖峭,在中山地區山峰尖峭,嶺脊狹窄,山頂渾圓,山脊多呈套谷結構,並有多級階發育。南坡相對平緩,河谷稍開闊,山脊多呈穹狀和平梁狀,除上部河段為寬V形谷外,在下部河段均發育了寬闊的槽形谷地,部分地區可見到多級階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在海拔3300米以上的地區,寒凍風化異常強烈,現代冰緣地貌發育,石海、石河、石流坡遍布,石環、石圈、冰凍岩柱等也大量分布。第四紀冰川地貌,在主脊及兩側保存較好,尤以拔仙台周圍地區最為完整,冰斗、 冰蝕湖、槽谷,羊背石、冰磧壟等, 冰磧形態極為清晰。
5.土壤類型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土壤在全國土壤地理分區中,屬黃河中下游,華北山地,秦嶺北側伏牛山褐土、棕壤區(Ⅳ-4c),但因地處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過渡區域,更由於相對高差很大,因而成土因素的組合複雜多樣,形成的土壤類型繁多,並且在山體上分布的垂直地帶性分異十分明顯。

水文氣候

1.主要河流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秦嶺是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太白山的地貌類型決定了其充分發育的河流。主要的河流(流域面積在百平方公里以上或發源於太白山的河流)有10條:東部的黑河、紅水河(下游匯入黑河)。南部的湑水河太白河、紅崖河(太白河、紅崖河在下游均匯入湑水河)。西部的太白河和北部石頭河、霸王河湯峪河等。東北部的河流基本上流入渭河後匯入黃河,屬黃河流域。西、南部的河流流入漢江後匯入長江,屬長江流域。其中最主要的4條河流是:湑水河、石頭河、霸王河和黑河,均發源於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河流不僅是漢中盆地河關中平原農業用水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補充,特別是近年來實施的石頭河、黑河引水工程,對保證西安市工業和生活用水,緩解西安市缺水狀況起著重要作用。

2.氣候特徵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地處中緯度地帶中國西北部的暖溫帶南緣,在這一地區冬季盛行偏北、西北氣流,寒冷而乾燥,降水偏少;夏季受西南及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氣候炎熱濕潤;春秋季處於冬夏季的過渡期,氣候變化較大,四季分明。7——9月降水量較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有利於植物生長,屬典型的內陸季風氣候區。

由於受山地條件及大氣環流的影響,保護區內南、北氣候差異明顯,具典型的亞高山氣候特點,並形成明晰的垂直變化和氣候帶。從氣候垂直變化看,由低向高依次出現了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和亞寒帶,其主要氣象因子及特徵。
其中,降水最多月份是每年的7——9月,其海拔高度為2000m左右,這時溫濕度配合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而每年的3——5月和10——11月保護區內最為乾燥,尤以3——5月為甚,隨著溫度的回升,林內可燃物乾燥,造成林火隱患,在冬季11月——翌年3月),保護區內大部分地區有積雪。複雜的氣候條件是太白山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因素。由於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其環境、生物因素,如地貌、土壤、植被、動物、植物等亦形成相應的垂直變化,在南北坡亦有差異。

動物資源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動物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區位於動物的古北界和東洋界的交匯和過渡地帶,呈現出明顯的過渡型的動物區系特徵,本區計有脊椎動物68科,284種。

鳥 類: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血 雉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鳥類資源較為豐富。據調查共有鳥類192種(其中繁殖鳥170種),隸屬於13目37科,占秦嶺鳥類總數的53.8%。在繁殖鳥總數中,屬東洋界63種,占繁殖鳥總數的37.1%, 古北界67種,占39.4%,廣布種40種,占23.5%。可以看出鳥類區系成份中,東洋種和古北種大致相等,古北種比東洋種成分稍高,說明太白山在鳥類分布上的過渡性,與秦嶺地區的鳥類區系組成是一致的。本區的繁殖鳥中,有留鳥112種,占繁殖鳥總數的65.88%,夏候鳥58種,占34.12%。鳥類的分布雖與植被密切相關,但並非完全與植被的分布高度相吻合,有隨著海拔升高鳥的分布種類減少的趨勢。 

本區重要的鳥類有: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血雉(Ithaginis crusemtus)、勺雞(Pucrasia macrolopha)、紅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以及杜鵑科、夜鷹科啄木鳥科雨燕科、山雀科等食蟲鳥類。前者多為特產種和觀嘗鳥類資源,均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後者則在生態系統中起著控制林木害蟲的作用。

獸 類: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內分布的獸類有64種,隸屬於6目24科。在獸類組成中,古北界27種,占42.9%,東洋界23種,占36.5%,廣布種12種,占19%,特有種1種,僅占1.8%,說明獸類在古北界和東洋界所占比例無顯著差異,古北界成分稍高。由此可見,太白山獸類動物區系具有南北過渡、相互滲透、交錯重疊的特點,成為動物區系的交匯和過渡地帶。本區的獸類主要有金絲猴、大熊貓、豹(Panthera pardus)、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斑羚(Nacmorhedus goral)等。這些動物多分布在中、高山地帶,少數分布在低山地帶。羚牛是保護區的大型獸類,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南北坡均有分布,太白山地區為羚牛(秦嶺亞種)的分布中心,數量較多。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本區南坡的黃柏塬地區的海塘河、大幹河、小乾河、欠開營河、太白河流域的中高山地帶和龍洞溝地區,有由東向西數量逐漸增加的趨勢,約有大熊貓10隻,主要食物以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和華桔竹(Fargesia spathacea)為主,本區為中國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界,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1997年動物監測時在秦嶺北坡萬泉溝的陽台到涼水井發現了大熊貓糞便和活動痕跡。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南端的龍洞溝與老縣城保護區接壤,常有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在此活動,附近村民多次發現,保護區尚沒有金絲猴活動的記載。林麝在中低海拔均有分布,為重要的藥用經濟動物,在民間被廣泛套用,對資源威脅較大,經深入宣傳和保護,金絲猴種群數量已開始回升。

兩棲爬行動物:
兩棲爬行動物在本區均有一定的分布。據調查兩棲動物有9種,隸屬於2目5科,廣布於古北界與東洋界的有5種,占兩棲動物總數的55.6%,東洋界5種,占44.4%。其區系特徵是:廣布種種類多,數量比例大,古北界種類少見,說明保護區兩棲動物呈現古北界向東洋界過渡的趨勢。兩棲動物主要有:大鯢(Andrias dauidianus)、秦巴北鯢(Ranodon tsinpaensis)、大蟾蜍中華亞種(Bufo gargarizans)、秦嶺雨蛙(Hyia tsinlingehsis)和中國林蛙(Rana chcnsinensis)等。大鯢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量較少,盜撲情況嚴重,應加強保護。
爬行動物有14種,隸屬於1目4科,廣布於古北界、東洋界的種有2種,占爬行動物總數的14.3%,古北界4種,占28.6%,東洋界8種,占57.2%。從區系組成上可以看出,保護區是古北界和東洋界的過渡地帶,東洋界種類向古北界滲透,東洋界種類北移明顯。保護區爬行動物的優勢種是:黃紋石龍子(Eumeces xanthi)、麗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頸槽游蛇(Rhabdophis nuchalis)。爬行動物應加強對蛇類資源的保護,使其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的穩定。

魚類資源: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系長江、黃河兩大水系主要支流的發源地。據調查,區內魚類共有6種,隸屬於2目3科。鯉科3種,占魚類總數的50%,鰍科2種,占33.3%,鮭科1種,占16.7%。其區系成分的主要特點是種類比較單一,種類偏少,且一般分布海拔較高,約在1500m左右,水溫較低。重要的魚類有:細鱗鮭(Brachymystax lenok),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應加強保護其種群和數量的安全。紅尾副鰍(Paratobitis rariegatus)和多鱗鏟頜魚(Scaphes macrolepis)等5種魚類也應當加強保護,使其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森林昆蟲: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鳳 蝶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昆蟲相當豐富,種類亦較繁多。不少學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周堯教授1962年發表太白山蝶類6科98種,蛾類20科175種,後又記載長翅目昆蟲5種。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時調查採集的昆蟲標本,經初步整理有1435種,分屬於19目99科,已經定名的1083種。經對5個科147種昆蟲區系從屬關係進行初步分析得知,古北界區系34種,占總數的23.2%,東洋界區系31種,占總數的21.1%,說明在保護區古北區系種和東洋區系種所占成分無明顯差異,古北區系成分稍高些。可見保護區的昆蟲區系具有南北種類相互滲透和交錯重疊的特點,使之成為昆蟲種源的交匯和過渡地帶。 保護區種類、組成異常豐富的森林昆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二級昆蟲有 中華虎鳳蝶(Luehdorfia chinensis huashanensis),分布於南坡的中、高山地帶; 三尾褐鳳蝶(Bhutanitis thaidina dongchuanensis),僅分布於北坡的蒿坪寺——斗母宮一帶。這兩種珍稀蝶類數量很少,應加強保護。

管理狀況

太白山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盛唐時期鸚鴿、桃川、嘴頭、營頭等地道路沿線人口密集。明、清以後,外地逃荒者相繼遷入,在太白縣的鸚鴿、桃川、嘴頭等地落戶。清道光4年(1824年)在周至縣洋縣之間的老縣城設佛坪廳;周至縣有千餘人移入。近年來,村民逐步由高海拔移入低海拔,居住逐漸趨於集中。保護區周邊社區收入主要來自農業、林業、牧業及非農業方面。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胡麻、藥材為主,蔬菜作物以洋芋、甘蘭、甜椒為主。綠菜花、生薑紫菜為太白縣嘴頭鎮等地特產。社區許多農戶以飼養豬、羊、牛、雞等家畜家禽。割生漆、養土蜂、砍棍把、割掃帚、生產木耳、乾雜果等副業生產是社區民眾較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因受地理條件等因素所限,社區民眾的收入差距較大。
保護區周邊共有9個鄉(鎮),1個林業局、3個國有林場、1個森林公園、1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管理局局部設在眉縣首善鎮平陽街東段。保護區內僅有村民1戶,且與管理局蒿坪保護站為鄰。
1995年9月——2002年6月,保護區管理局與全球環境基金(GEF)合作開展了自然保護區管理項目,並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爺海[3700m]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二爺海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三爺海[3500m]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玉皇池

1.編制了《 陝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計畫》、《陝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計畫》、《陝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與評估計畫》、《陝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計畫》等一批指導性規劃檔案。
2.強化人員培訓,增強職工素質。1996年至今,保護區管理局先後選派了62人次參加全國有關自然保護區管理 培訓
3.建立了規範的巡護與監測體系。將全區劃分了16條巡護樣線,總長度239km,分為月巡護、季度巡護、年巡護樣線;區劃了野生動植物和人類活動、 宗教活動與古文化遺產保護狀況、旅遊活動與第四紀冰川遺蹟保護狀況等監測樣線15條,製作了統一的巡護與監測表格,製作了野外工作地圖,將樣線標註在野外工作地圖上。野外巡護與監測工作由保護站巡護員和有關科技人員完成,在野外填寫有關表格,並將重要信息標註在野外地圖上,然後由數據管理員將分析結果和有關管理對策提供給局領導或反饋給有關部門,改進保護 管理策略
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結合保護區的特點及實際,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實驗區兩部分。其中核心區面積為32378公頃,占總面積57.5%,核心區實行絕對保護,禁止人為活動的干擾和破壞;實驗區面積23947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2.5%,實驗區下又劃分了旅遊小區,面積263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6%,實驗區經過批准可以開展非消耗性的可持續性活動(如教學實習、科學研究、生態旅遊等)。
5.1996年到2001年底,確定 眉縣大灣村為社區共管示範村,進行了社會經濟本底調查、貧富劃分、矛盾與衝突排序,能源需求分析,建立了資源共管保護體系,編制了《大灣村資源管理計畫》,幫助大灣村分析論證和選擇了茅栗嫁接板栗,栽植 獼猴桃,栽培花菇,飼養母豬,扶持醫療站、噴灌,栽植 核桃柿子,推廣 節柴灶沼氣池、小型人畜飲水及農業灌溉工程等10餘個社區發展項目,先後請來專家為他們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6期.通過社區共管,改善了示範村部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了經濟收入,提高了村民的保護意識,改善了保護區同社區的關係,村民已不到保護區從事盜伐、偷獵等活動,減少了村民對保護區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
6.1998年到2002年,先後邀請區內及與太白山有關的周邊廟寺主持人,有關縣道教、佛教協會,民政局,統戰部地代表,召開了3次聯合保護座談會,共同協商互利發展、聯合保護的辦法。先後給蒿坪寺廟改造了照明電線路,給 蒿坪寺、中山寺、大殿廟宇修建了節柴灶,給高寒山區的拔仙台、大爺海配備了液化汽灶,選擇了中山寺、大殿為聯合保護示範廟宇,聘請了部分寺廟主持人為兼職護林員。宗教人士通過教規教義,向宗教信徒們宣傳自然保護的思想,他們還主動維護巡護道路,清掃 垃圾,巡護山林,報告案件等。
7.2003年1月開始,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太白山保護區在黃柏塬地區,結合 退耕還林,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反偷獵體系建設項目。
在太白山仍然有很多因素威脅著那裡的野生動物的生存,主要是:
1.森林採伐:
秦嶺生態區曾經是我國重要的林區,自60年代開始進行的森林採伐活動對當地的森林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中尤以 針葉林的採伐面積最大。截至1989年底陝西省6個林業局的1200人在秦嶺山區進行採伐活動。修築的林區採伐公路約1700多公里,累計採伐的林區面積達68037公頃,其中皆伐作業面積占20%,採伐的林木近1754.07萬立方米。1998年的調查表明,森林採伐是威脅秦嶺生態區的生態環境和動植物資源的主要因素。大規模的採伐活動和對採伐跡地採取的不同處理方式,使秦嶺山區的生境由原來呈連續狀態的森林變成了原始林、 人工林(而且是引進的速生樹種)、灌木林或竹林、林間裸地、公路等斑塊組成的鑲嵌生境。其產生的後果不僅使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面積減小,而且還因棲息地的斑塊化改變了野生植物動物的棲息條件,使 野生動物由保護區外向保護區內 遷移,造成秦嶺地區物種分布格局的改變。
2.農業生產:
在太白山位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坡地在30°以下坡地幾乎都被當地農民墾殖為靠天吃飯的農田。由於失去了原有 植被的保護,這些農田在3年後就被雨水沖刷掉土壤層而不再適宜栽種而被 撂荒。然後他們再重新找一塊林子,燒荒墾殖。在秦嶺的淺山地區,這種現象尤為嚴重。由於缺乏有效的統計數據,目前還無法獲得農業墾殖活動對秦嶺生態區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進行 蠶食的確切數據。
3.草藥採摘:
太白山是著名的藥山。當地藥材公司掛牌收購的中草藥有358種,僅太白山周圍地區的藥農每年賣給藥材公司的藥材總值約84-160萬元,其中還沒有計算草藥的產值。由於當地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後,採摘中草藥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現金收入之一。全年各個季節都能夠見到上山採藥的農民,但是以春秋兩季最多。由於長期的超量採摘,給當地的植物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許多名貴的中草藥資源,如 黃芪細辛大黃杜仲等已經枯竭。採摘活動還破壞了當地的植被,造成局部小片地區的土壤裸露,高山草甸生境受到破壞,使很多野生動物喪失了棲息地。
4.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栽培技術,給當地的農民帶來了獲得現金收入的渠道,但是卻給太白山生態區的闊葉林樹種造成毀滅性的厄運。栽培食用菌需用直徑為8-12cm的櫟木。這些樹種生長在 海拔1800米以下的地區。每架食用菌需用木材0.15cm3,對森林資源破壞很大。在秦嶺山區許多地方靠近居民點的可利用的 櫟樹林均被採伐,連保護區境內的資源也不能倖免。其結果造成野生動物棲息地減少。
5.狩獵:
由於傳統的利用方式,社區村民有狩獵習慣。據調查營頭鄉大灣村1/3的農戶有 獵槍。1991-1995年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發生野生動物案件12起,多發在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低山區至中山區,以冬季為主,主要獵殺 野豬鬣羚青羊紅腹錦雞等。工作人員還在山岔峽、白雲峽、龍洞溝和欠開營地區發現有下套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尤其是龍洞溝、老廟子到將軍石一帶的太白紅杉林內,下套捕殺 林麝現象較為嚴重。偷獵活動嚴重地破壞了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動物棲息環境。
6.其它因素:
給太白山野生動物多樣性造成威脅的其它因素還有 採礦、森林火災、外來物種引入、生活和選礦用水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少數的 偷獵活動。

國家級別自然保護區—中國華北地區

北京(2個)、天津(3個)、河北(11個)、山西(5個)、陝西(9個)。 

國家級別自然保護區

中國華北地區

北京市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天津市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 | 中上元古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河北省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小五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泥河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大海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圍場紅松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茅荊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灤河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西省陽城莽河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蘆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陝西省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天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中國東北地區

遼寧省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成山頭海濱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仙人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桓仁老禿頂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白石砬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丹東鴨綠江口濱海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醫巫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北票鳥化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努魯兒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海棠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吉林省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龍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丹東鴨綠江口濱海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天佛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查乾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雁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哈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省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寶清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八岔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牡丹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五大連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南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鳳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烏伊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勝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東方紅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珍寶島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